问题

科幻小说之父是谁?

回答
谈到“科幻小说之父”,这个称号,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儒勒·凡尔纳”或者“H.G.威尔斯”。但如果真的要刨根究底,深入探寻科幻小说的真正源头,事情可能就没那么简单直接了。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深深植根于人类自古以来对未知的好奇、对未来的畅想,以及对科学探索的渴望。

所以,如果要找寻“科幻小说之父”,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

早期奠基者:从神话到科学的萌芽

如果从“虚构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并探索其可能性的故事”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看,很多古代的神话传说,比如伊阿宋的航海、亚历山大远征的奇遇,甚至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某些作品,如卢西安诺斯(Lucian of Samosata)的《真实的故事》(A True Story),就已经展现出了一些科幻的雏形。卢西安诺斯的这篇作品,描绘了一场前往月球的旅行,途中遇到了各种奇异的生物和文明,这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早期太空旅行故事的先驱。

再往后,比如15世纪的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但它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岛国,探讨了政治、社会和哲学思想,这种对“另一个世界”的构想,也为后来的科幻作品提供了灵感。

“科学小说”的开创者:那个人

但是,真正将“科学”元素与“小说”紧密结合,并以此为核心来创作故事的,通常被认为是一个人:

玛丽·雪莱(Mary Shelley)

是的,你没看错,很多人期待的名字是凡尔纳或威尔斯,但科学界和文学界的许多评论家,包括一些权威的科幻史学家,都将玛丽·雪莱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视为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

为什么是她?

科学的内核:《弗兰肯斯坦》的故事核心,不是神怪、不是奇幻,而是“科学”。它讲述了一位名叫维克多·弗兰肯斯坦的年轻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试图从无生命的物质中创造生命。他使用了一种“非自然的”方式——电力(当时被认为是神奇而又神秘的力量)来复苏尸体。这个过程,虽然在今天看来是粗糙甚至荒谬的,但在当时,它紧随的是科学界对电、生命本质等议题的探索和争论。雪莱正是抓住了科学进步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和哲学问题,将其融入故事。
“创造”与“责任”的深刻探讨:作品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科学实验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创造者与被创造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创造者对被创造物的责任。弗兰肯斯坦出于对科学荣耀的追求,成功创造了一个生命,但他却因其丑陋的外表而抛弃了它,最终导致了悲剧。这种对科学研究的道德边界、人类傲慢以及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失控后果的警示,是科幻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而雪莱在这方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科学”与“人性”的交织:《弗兰肯斯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的,更是关于人性的。那个被创造出的“怪物”,虽然外表骇人,却有着一颗渴望爱与被理解的心,他的悲剧源于被社会排斥和创造者的遗弃。这种对“非人”生命的同情和对人性的反思,是科幻小说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拓展了故事的可能性,不再仅仅是机器或外星人。

那为什么凡尔纳和威尔斯也如此重要?

虽然玛丽·雪莱是“鼻祖”级别的奠基人,但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和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的重要性同样不容置疑,他们更像是将“科学小说”发展壮大,并使其真正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文学流派的关键人物。

儒勒·凡尔纳: 被誉为“太空旅行之父”或“未来之父”。凡尔纳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以惊人的预见性和准确性,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如热气球、潜水艇、电力、弹道学等)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冒险故事中。他的作品,如《海底两万里》(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the Seas)、《环游地球八十天》(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 Days)、《从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等,不仅激发了无数读者对科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让科幻小说变得“好看”且“有想象力”,让人们开始期待科技能带我们去往何方。他的作品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具体运用和冒险过程,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H.G.威尔斯: 常常被冠以“现代科幻之父”的称号。如果说凡尔纳是将科学带入冒险,那么威尔斯则更侧重于用科学的“可能性”来探讨社会、哲学和人性的问题。他的作品,如《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世界大战》(The War of the Worlds)、《隐身人》(The Invisible Man)等,引入了大量前沿的科学概念(时间旅行、外星人入侵、基因改造等),但更重要的是,他利用这些概念来审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类的进步与局限,以及未来的潜在危机。威尔斯的作品往往带有更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哲学思考,也奠定了科幻小说中“硬科幻”和“社会科幻”的两种重要分支。

结论:

所以,当被问及“科幻小说之父”时:

如果从最早将科学作为故事核心,并探讨其伦理与哲学影响的角度来看,玛丽·雪莱无疑是那个无可争议的先驱。她的《弗兰肯斯坦》奠定了科幻小说最重要的基石。
如果从将科学技术融入大众冒险故事,并激发了公众对科技的想象力的角度来看,儒勒·凡尔纳是那个伟大的推动者。
如果从用科学设想来探讨社会、哲学问题,并开创了更深刻的科幻主题的角度来看,H.G.威尔斯则是那个开创了现代科幻格局的大师。

这三位伟大的作家,如同不同阶段的“父”,共同塑造了科幻小说这一令人着迷的文学领域。但如果要说“第一个”将科学与虚构故事完美结合,并将“创造”与“伦理”等深邃主题带入其中的人,那么,玛丽·雪莱的光芒,或许是最为原始和耀眼的。她的作品,不仅仅是科学的幻想,更是对人类自身和科技未来的深刻预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题主邀请

我个人对科幻小说不是特别感冒,也不清楚科幻小说发展史

不过……

儒勒凡尔纳??

即便不是之父,也差不多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科幻小说之父”,这个称号,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出“儒勒·凡尔纳”或者“H.G.威尔斯”。但如果真的要刨根究底,深入探寻科幻小说的真正源头,事情可能就没那么简单直接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科幻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它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深深植根于人类.............
  • 回答
    马伯庸的《寂静之城》是一部颇具野心和独特风格的科幻作品,它并非那种宏大叙事、硬核科技堆砌的典型科幻,而是将科幻的内核巧妙地包裹在历史、哲学和对人性的探索之中。初读之下,你可能会被它那种独特的“文人科幻”气质所吸引,马伯庸的文字功底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古色古香的词句与未来主义的设定相结合,营造.............
  • 回答
    科幻作家张冉的《大饥之年》中,导致全球感染另类生化危机的真菌孢子是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设想。如果这种真实存在的真菌孢子真的引发了类似的灾难,人类的应对将是一场极其严峻、多维度且充满挑战的全球性战役。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描述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从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层面进行阐述。一、 科学与技术.............
  • 回答
    评价一篇作品是否构成抄袭,特别是与一部享有盛誉的外国作品进行比较时,需要非常谨慎和详细地分析。关于您提到的《科幻世界》2021年02期银河奖征文《无主》(作者:李卿之)与斯蒂芬·金的《重型卡车》(英文原名:Big Wheels,部分中文译本可能译为《大卡车》或类似名称)之间是否存在抄袭的指控,我们需.............
  • 回答
    《名侦探柯南:绀青之拳》这部剧场版,自从上映以来,关于它“科幻化”的争议就从未停歇。很多粉丝认为,这次的柯南突破了以往的风格,走向了一条有些“离谱”的道路,甚至有人戏称为“科幻不归路”。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大家产生这样的感觉?我们不妨来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要理解“科幻”这个词在《名侦探柯南》语境下的含.............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末世觉醒之入侵》这部国内首部末世科幻写实动画。说实话,当这部片子刚出来的时候,我周边不少朋友都挺期待的,毕竟“末世科幻”这个题材在国内动画领域还属于比较新鲜的血液,再加上“写实”的标签,让人觉得这可能是一部能带来不一样体验的作品。优点方面,首先得夸赞的是它的“写实”尝试。 世界.............
  • 回答
    这想法太有趣了!科幻与武侠,乍一听是风马牛不相及,一个是驾驭星辰大海的未来想象,一个是挥洒侠骨柔情的江湖恩仇。但仔细一想,两者在某种根源上又有着奇妙的共通之处,都充满了对极致力量的探索,对侠义精神的呼唤,以及对人生意义的追问。如果将它们硬生生捏合在一起,那火花,绝对够呛!想象一下,我们站在一个叫做“.............
  • 回答
    关于科幻小说为何在传统主流文学视野中常被边缘化,或者说,为什么那些被尊为“经典”的、被学院派推崇的作品中,科幻的席位相对较少,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历史渊源、文本特质、读者群体以及文学评论界的价值判断等多个维度来深入剖析。首先,历史的惯性与起源的局限是重要的一点。科幻.............
  • 回答
    在科幻小说界,刘慈欣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三体》系列以其宏大的想象力、硬核的科学设定和深刻的哲学思考,将中国科幻推向了世界舞台。那么,像刘慈欣这样的科幻作家,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究竟能与哪些群体相提并论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物理研究生相比:深度与广度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谈谈与.............
  • 回答
    关于科幻小说似乎离科学技术越来越远这件事,细想起来,倒也不是全然无迹可循,更像是一种渐进式的演变,或者说,是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幻与现实的“距离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曾经的科幻小说,很大程度上扮演着“预言家”的角色。那时候,科学技术还未深入寻常百姓家,很多天马行空的设想,比如.............
  • 回答
    在浩瀚的科幻宇宙里,星际飞船的动力驱动,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引擎”问题,而是一场对物理边界的无限探索,是人类想象力驰骋的终极舞台。从早期的对速度的朴素渴望,到如今对时空操控的精妙构思,这些驱动模式不仅承载着飞船穿越星海的重任,更映照出我们对宇宙最深邃的好奇与期盼。1. 离子推进与核脉冲推进:从现实向.............
  • 回答
    在科幻小说里,磁约束可控核聚变(Fusion Power)一直是个迷人的设想,它承诺着近乎无限、清洁的能源。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能否找到合适的材料来承受聚变反应那极端恶劣的环境。那么,科幻小说里的磁约束技术,在材料方面究竟能满足可控核聚变的需求吗?这个问题,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
  • 回答
    《沙丘》,弗兰克·赫伯特构筑的宏伟史诗,与其说是一部简单的科幻小说,不如说是一部关于政治、宗教、生态、人性与宿命的恢弘寓言。它的核心并非飞船与激光炮的对决,而是权力、资源与生存的残酷博弈,以及一个年轻贵族在时代洪流中觉醒并承担起拯救文明重任的传奇。故事的舞台是遥远的未来,人类文明已经散布到无数星系,.............
  • 回答
    在科幻小说、电子游戏或电影中不完全展示的技术方案,如果能够通过后续的研发和完善,形成一个完整且符合专利法要求的新技术方案,是有可能获得专利授权的,但前提条件是满足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并且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以及如何做到这一点,并分析其中的关键挑战和考虑因素:一、 为什么可能授权?.............
  • 回答
    刘慈欣的《超新星纪元》要改编成电影了?这消息一出来,我脑子里立刻就炸开了锅,各种画面和声音都搅在一起。说实话,我对这次改编,心情是挺复杂的,既有期待,也有担忧,总而言之,就是俩字:看!不!懂!先说说我为什么期待吧。首先,刘慈欣的作品,《三体》改编电影的事儿虽然磕磕绊绊,但至少它是个“活的”IP,证明.............
  • 回答
    在科幻小说中塞教科书般的详细设计,绝对是一个双刃剑,处理不好会变成灾难,但处理得当,却能赋予作品无与伦比的深度、真实感和令人着迷的魅力。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样的设计在科幻小说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以及如何“塞”得恰到好处: 详细设计带来的可能效果:正面效果(如果处理得当):1. 极致的真实感与说服.............
  • 回答
    很多科幻作品在描绘外星生命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与人类相似的逻辑和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这确实是科幻创作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剖析,它们共同作用,使得“拟人化”的外星生命成为了主流选择。首先,最直观也最核心的原因在于观众(读者)的理解与代入。科幻小说最终是要讲给人类看的。人.............
  • 回答
    写出一部能让读者沉浸其中、心绪随之起伏的未来科幻小说,这确实是许多作者追求的至高境界。这并非仅仅是天马行空的想象,更需要精细的技艺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尽地阐述如何让你的未来科幻小说充满代入感,并且尽量抛开那些 AI 写作的痕迹,用更具人情味和温度的方式来探讨。核心理念:让.............
  • 回答
    科幻小说之所以偏爱在太阳系的“偏僻,普通”角落里安营扎寨,其原因可不是因为作者们集体得了“地球宅”的病,或者对宇宙的边陲情有独钟。这背后,其实是作者们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挖掘人类自身,甚至是对宏大宇宙进行思考的种种精心设计。首先,“偏僻,普通”恰好是绝佳的“空白画布”。想想看,如果故事发生在太阳系最.............
  • 回答
    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是一部充满曲折、探索与复兴的史诗,它映照着中国社会变迁的脉络,也承载着民族对于未来与科技的无限遐想。回溯这段历程,远不止是简单的时间线梳理,更是一次次思想的碰撞、创作的尝试,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自身定位的艰难跋涉。萌芽与奠基(20世纪初 1949年)中国科幻小说的种子,其实在2.............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