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 15 日病例与北美和新加坡毒株相似度较高,近期收发国际邮件核酸呈阳性,需要重视哪些方面?

回答
近期北京出现的病例与北美和新加坡的毒株相似度较高,并且有收发国际邮件人员核酸呈阳性的情况,这确实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这不仅仅是个例,而是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依然不能放松,尤其是要关注境外输入和可能存在的变异情况。

从这个情况来看,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进行更细致的考量和部署:

一、 强化源头追踪与风险评估:

国际邮件的“破防”风险: 病毒通过国际邮件传播并非不可能,尽管概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就可能成为新的传播链条。这提示我们,对于入境的邮件、包裹,尤其是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或存在不确定性的地区,需要保持高度警惕。
加强外包装消杀: 必须确保所有入境邮件的外包装都经过规范、有效的消杀处理。这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并留出足够的“隔离期”再进行分拣和派送。
加强内部物品检测: 对于来自高风险地区的包裹,除了外包装,内部物品的检测也值得考虑。这可能需要对邮件内的物品进行抽样核酸检测,或者对重点高风险物品进行更严格的消毒处理。
从业人员的防护: 所有接触国际邮件的一线工作人员(如邮政、快递人员),其个人防护措施必须做到位,包括佩戴N95口罩、一次性手套,勤洗手、勤消毒,并定期进行核酸检测。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病毒是否会渗透到社区。
信息溯源的重要性: 及时掌握收发国际邮件人员的活动轨迹和接触史,一旦发现阳性病例,能够迅速锁定潜在的接触者,切断传播链。这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物流信息追踪系统。

毒株相似度的警示意义: 北京病例与北美和新加坡毒株相似,这说明病毒仍在不断变异和传播,并且全球性的变异株有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
基因测序的及时性与全面性: 需要进一步提升基因测序能力,对所有新发现的病例进行基因测序,及时掌握病毒变异情况。一旦发现与境外流行的变异株高度相似,就能更快地判断其传播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能力,为防控策略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对变异株的监测与研究: 加强对新出现变异株的研究,了解其传播特点和对现有疫苗、药物的反应。这是主动应对病毒变异的关键。

二、 提升社区防控的精细化水平:

“最后一公里”的严密性: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最容易出现疏漏的环节。
加强流动人口和重点人群管理: 对于近期有过收发国际邮件经历、或有境外旅居史、接触史的人员,社区应将其纳入重点监测范围。通过社区网格化管理,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出行情况。
鼓励“愿检尽检”和定期检测: 在出现相关风险时,鼓励或组织相关人群进行核酸检测,以早期发现潜在感染者。对于从事冷链、物流、国际邮件收发等高风险岗位的人员,更应建立常态化的核酸检测机制。
宣传教育的到位: 普及科学的防护知识,提醒市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对于接触国际邮件的家庭,应加强对外包装的处理和室内环境的消毒。

信息公开与透明: 及时、准确地向公众通报疫情信息和防控措施,有助于提升公众的信心和配合度,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谣言。

三、 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和行为规范:

公众自身要“警惕”:
谨慎处理国际邮件: 收到国际邮件,尤其是来自疫情风险区域的邮件,应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拆开,并对内件进行消毒。拆包后立即洗手。
减少不必要的聚集: 在疫情不确定的时期,继续保持社交距离,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的频率。
做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遮挡口鼻等,这些基本防护措施依然是抵御病毒传播的有效手段。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 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旅行史和接触史。

对高风险岗位人员的额外关注:
防护装备的保障: 确保所有高风险岗位工作人员都能获得充足且合格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正确使用。
健康监测的常态化: 建立更严格的健康监测机制,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采取隔离和检测措施。
工作流程的优化: 评估并优化涉及国际邮件处理的工作流程,尽量减少人员直接接触和交叉感染的风险。例如,推广无接触式派送等。

四、 加强科研与技术储备:

疫苗与药物的有效性评估: 持续关注现有疫苗和药物对新变异株的有效性,并做好研发和储备。
快速检测技术: 发展更灵敏、更快速的核酸检测试剂,以应对潜在的早期传播。

总而言之,北京此次的情况是对我们疫情防控工作的一次提醒。我们不能因为国内疫情的相对稳定而放松警惕。结合毒株的相似性和国际邮件的风险,我们需要在源头控制、风险评估、社区管理、个人防护以及科技支撑等方面,全面提升防控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织牢织密疫情防控网。这需要政府、社区和每一个市民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进口行业相关来强答一波,只是个人观点和观察。

最好的方法是个人不从国外买东西,公司货物戴手套内外消毒并放置一段时间。我看到大多数回答都不信这些,但事实上这是国内的国际运输业从2020年就已经作好的心理准备。

2020年六月的时候国内基本消停了,但国外才刚刚开始。因此说出来诸位可能不知道,但确实是从差不多十月份开始海关和国家邮政已经要求对进口货物消毒了。总有人说这概率微乎其微,那是对一个人的一件包裹而言,对普普通通一个上海航空快件关口,是一天八到十万件。

到了2020年十一月,所有接触货物的人全套防护已经穿上了,到有了核酸检测方法后,我们一周三次。我告诉我的朋友们不要从国外海淘,而那时国外开始疯狂打折我们一家公司的私人进口货量就增加了三倍。

2021年夏天国外疫情有所缓和,防护服实在穿不住就变成了防护帽防护镜和n95,但国内先后出现机场相关的散发后,防护服再热也还是穿上了,核酸从下降至每周一次后又变回了每周两次,到2021年秋国外德尔塔爆发后重新变成一周三次核酸,货物消毒升级至每天五次。

北京的邮件阳性在业内一点都不意外,知道的时候只有靴子落地的确认感。我知道国家邮政海关和我们业内的小伙伴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就算有人不信,也无所谓了。

user avatar

有些答主满嘴科学,但是恐怕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精神。

首先,发表出论文不一定是对的。事实上现存有大量已发表论文是相互矛盾的。在假设论文实验是真实的情况下,其作用也是报道现象和提出理论,而不是树立权威。论文提出的理论不一定是正确的,根据理论预测的现象也不一定与接下来的实验结果相符。如果你只知道以论文为唯一论据,那跟你就谈不了科学。

其次,科学的逻辑是:收集实验——总结现象——提出理论——做出预测——新的实验验证预测——验证、修改或否定理论。科学的逻辑不是:提出权威理论——根据权威理论做出预测——利用理论指导实验——验证、修改或否定实验。在科学里,实验的优先级永远是高于理论的,只有实验结果能验证或否定理论,没有理论能否定实验结果的道理。(除非实验造假或设计有漏洞。)

最后,现在的实验现象是在特定条件下(北半球冬季,加拿大和北京两个很冷的地方之间的快递)邮件传播了新冠病毒,在相信北京疾控中心的学术道德,认为北京疾控中心没有造假和明显实验漏洞的情况下,应该优先相信这个实验结果,然后利用这个实验结果去验证、修正或否定什么柳叶刀杨叶刀或者什么刀上某篇论文的理论。而不是拿着一篇论文来否定实验结果。当然,理论被修正被否定也是稀松平常的事,也不意味着论文作者就有什么学术道德上的问题,也不意味着什么不讲科学了什么科学不管用了之类的事。实验条件的不同、样本量不够等等都有可能导致预测出错。尽量收集更多的实验结果来调整、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理论才是理想中科学研究的目的,而不是搞什么二分法、阴谋论和分门论派互相攻讦(虽然现实社会中往往如此)。

有些答主的表现很像是学术界的一句笑话:“如果实验结果和理论不符,就修改实验结果。”

user avatar

omicron在各种表面上存活的时间,目前没有研究(感谢评论区补充了相关研究)。直接拿原版新冠病毒去刻舟求剑,是误导性极强的,不知道那些人是蠢还是坏。

不过这货能把美国、加拿大的废水阳性率飙到爆表,R0都已经从2.5涨到10了,肯定是有一些独到之处的。

这个问题,感觉就像有人被老虎吃了,然后一堆"伥"在到处叫嚷 "猫不吃人,懂么?"

user avatar

此前有个“核酸检测的悖论”,通过这次来看,又有了“Omicron感染性悖论”。

按照现有的对Omicron的认知,它是一个高传染力的变异毒株。

参考我12月从东京往上海寄的EMS,寄到目的地花了8天时间。加拿大寄往北京,花了4天时间就到了收件人手里,这个速度让我感觉有点过快了。病毒和细菌不一样,细菌离开人体,照样活蹦乱跳。沾染了Omicron病毒的邮件,经过长途跋涉(就算4天),层层消杀,还能感染了收件人,那么说明它的感染性是真的强。即使只残存一点点,剩下来的都是生命力强的,还是能感染人。

那么,这么强的感染性,怎么没有感染中途的经手人呢?当然您可以说邮件的信封是防水不透气的,消杀对邮件内容不起作用。那么患者被感染后,怎么没有传染她的男友,家人,同事呢?那么说明这个毒株,传染性其实不强。

这就产生悖论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