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是说看不起高中生还是怎样,而是,他说的这个问题,真的有点生猛.
我也相信咱们国人肯定未来会有能搞定它的人,但是绝不是高中生,因为知识量太大了...
看一下这个所谓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背景.
可能回答的人里头有很多不是理科生,所以科普一下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哥德巴赫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
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今日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1966年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关于欧拉大神:
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 ,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圣彼得堡去世。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影响。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
这3个都是大学的东西,而且不一定普通大学生就能搞定的.所以它的创造人刚了一辈子刚到死都刚不动的东西...在没看明白这3个东西之前..嗯....概率有点低啊..
那么18岁的少年能有多生猛?
来给不明就里的答者看看人类历史上的天才是个什么水准
爱因斯坦:
1901年3月21日(22岁),爱因斯坦正式取得瑞士国籍。在这一年5到7月完成电势差的热力学理论的论文。
1905年(26岁)3月,爱因斯坦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4月向苏黎世大学提出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取得博士学位。5月完成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物理学的新纪元。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关于爱因斯坦的数学,你可以搜索一下一个人:格罗斯曼,他帮了爱因斯坦计算数学题方面的忙.
爱因斯坦是一个物理学家中数学最牛B的,但是数学家中数学就那样了.
也就是,爱因斯坦的爆炸年是26岁.
高斯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他的教师们和慈母把他推荐给伯伦瑞克公爵,希望公爵能资助这位聪明的孩子上学。 布伦兹维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
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学,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1796年高斯19岁,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 解决了自欧几里德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 同年,发表并证明了二次互反律。这是他的得意杰作,一生曾用八种方法证明,称之为“黄金律” 。
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获黑尔姆施泰特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
数学王子,高斯,他的爆发年龄是19岁,就算他的正17边算是人类最高成就好了(其实并不算)
然后我看了看世界上的其他大师..都比不上答主...因为他们的爆发年都超过20岁了..
答主鄙视的哪里是我们,而是下图中的所有人.
我想表达什么?那就是,答主,我期待1月1日.
因为地球上下一个爱因斯坦,就要来了.........哦不,爱因斯坦弱了..那破老头26岁才明白事.
至少是高斯+爱因斯坦..
其他像什么,捣蛋的费曼,牛顿,黎曼什么的,都是渣渣...您秒了整个地球....而不是区区大学生..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些理科生会这么诧异了吧...
不是我们酸,而是,如果他真的可以,他不会想着跟吾等渣渣对话的..智商不在一个水平线..完全蔑视整个地球人...
这位同学,你好。
我看不出你的证明可能有什么错误。[A. Yao, 2018]
这件事还是由你自己定夺,你说你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你就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你说你能上清华北大,你就能上清华北大。[Y. Zhang, 2018]
❤,大量的❤。[Y. Luo, 2018]
References:
[A. Yao, 2018]
[Y. Zhang, 2018]
[Y. Luo, 2018]
补充一下以照顾智商听不懂的人。
高中生不可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这种不可能,不是说你不可能中500万彩票意义上的不可能,是说你抛硬币,硬币不可能自己长出腿来跑掉那种意义的小概率。以此为前提,一切皆有可能。既有可能升仙成功,也有可能明天宇宙毁灭,还有可能清华大学从此变成华大学(误)。
被这种事情骗了,并不能说明你善良,而只能说明……
如果我有一百亿,能开个早餐店吗?
如果我当上常委,工资能涨1000吗?
如果我百米9秒,能代表学校去省上参加运动会吗?
如果我是钢铁侠,能特招入伍吗?
如果我们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能保送清华吗?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可以但没必要
声明一月一号再发布吊足胃口,营造高中生人设,这个炒作能力去数学系屈才了。
欢迎报考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谢邀,我懂,圣诞节要玩一玩,对吧?
一句话,你大概高估了北大清华的门槛,低估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为了保送个北大,何必非要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可呢?这就好像为了卖个手机却打算先改变这千疮百孔的世界一样。你是觉得人生太easy了,非要给自己加难度吗?大概是因为对于高考,你的智商已经让你意识到了困难,但是面对哥猜,你的学识不足以让你看到其困难。
这个脑子,不要说北大,上个本科都挺有难度的了。
这个题目论述不是“高中生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是“证明”。很多民科搞不懂这两种意思的区别:现代数学和科学一样是有一个「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建立了一套标准和体系去筛选和认证一个结果的「真伪」。当然了,民科的特征之一就是「自说自话」,自以为证明了,就是「证明了」,不承认的人都是「学术欺压」。完全不管学术共同体承认与否。这种狂妄是所有妄人的共同特征。自信和狂妄是有区别的,自信的意思是:我相信我的结果,并且我愿意接受检验和质疑。狂妄的特征是:我相信我的结果,任何质疑我的人都是傻逼。其实要获得学术共同体的承认「也不困难」,直接把文章投稿到国际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就好。
好,假设数学界承认这个结果,也就是说,起码论文发表在非常具备公信力的杂志上,并且审稿人也是极有学术地位。虽然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中的重要性不如黎曼猜想那么重要,但是它也是一个有名的猜想。这种论文出版起码需要10个月到2年的时间(或者更长),那么这位「高中生」极有可能在「高一」就具备了一流的科研和英语能力,如果这个人「高一」就具备如此的能力,自然是从小开始就是「神童」,估计是小学碾压IMO的程度。这样的人,估计初中就有各种大学对其招手了,对于这样的人,家长还让逼迫他读高中,简直是对他和对这所高中同学的摧残。他从一开始就不太可能是「高中生」,我的意思是,他在别人读高中的年龄大概已经是在读博士了。
人是具备连续性的,为什么小说/电影中超级英雄一般需要奇遇?否则无法打破连续性,达成逻辑的合理性。一个「平凡」到需要去读高中的人怎么可能在高中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呢?所以,在我看了,一个真正的「在读高中」的人自称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估计只是严重的中二病犯了而已,或者是没睡醒。如果是前者建议其就医,如果是后者,谁还不能做个美梦不是?
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影响就是给很多人生命中送去了毒药一样的「绿光」,让他们拼了命地要去抓住。实质契合了很多人的投机主义的内心:不甘愿平凡,但是又不情愿脚踏实地。觉得哥猜是个「机会」,老实说,我觉得你去买彩票翻身都未必会比这个机会小。只要你看看贴吧就知道里面多少中学文凭的人在拼了命地弄哥猜。我之所以用「弄」而不是「研究」是因为如果是真的研究,他们最起码能看懂筛法和基本的解析数论而不是拿「哲学」和中学那套东西去鼓捣。
补充:我看了一位「自称」题主的老师在这问题下的回答,后来题主出来否认,并且说「他从没给任何人看过证明」(这个思路本身就够奇怪的,专业的数学家在发论文前都会让人私下检查的,我最近就是在检查我导师的一篇论文)。看起来这个回答的描述有可能是对的。
看完那个回答只能说心情有点复杂了。我最怕的后果就是这个题主在很多连基本数论都不懂的网友「鼓励」下继续「研究」哥猜,结果不好好准备高考,反而一头研究哥猜去了。这个冷水我得泼下不可。 题主 @证明,你如果真的要研究哥猜,那么还是设法进一个大学本科的数学系,从零开始慢慢学习,至少等你能看懂陈景润的证明后再说,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好好准备高考吧,别蹉跎人生了,那些不愿意泼冷水的人只是乡愿(德之贼也)而已。这些人基本都是非数学系出身、没真的做过研究的人。对了,即使题主你能争取到普通人对你的支持也没用,能判断对错的还是专业的数学家。你要获得荣誉,你还是得投稿到国际期刊。所以,不管你如何在中文社区炒作都是没用的。这些人都是不能责任的吃瓜群众而已。
你想一想,你毁在这事情后这些人会为你的人生负责吗?能对你人生负责的人只有你。我得告诉你,这条路真的基本是一条「死路」。 但凡你能看懂晒法、懂一些解析数论,我还能鼓励一下。但是你这种情况真的一点希望都没有。你如果考不上一本就先考个二本呗,有些二本院校的数学系还行。在读期间,可以设法做点组合数学之类的,争取本科发个sci什么的。 不然就好好复读再次准备高考吧,别做梦靠炒作哥猜走捷径了。不管哪条路都比继续搞哥猜靠谱。
你可以参考一下陈景润的意见:
参考文献:
《初等数论I》,陈景润,序言。
——————————————————
波函数已经坍缩了。2019.1.1
高中生在这里, @证明 ,记得取关,点的赞也要记得取消哦。
证明过程已经被他删除了,我找个其他人存下来的备份贴在这儿。
讨论证明过程为什么错误的问题在这里。
这个答案写的非常通俗易懂。
我也懒得再说什么了,去写作业了。
————————————————
2019.1.1 15.43更新
这场闹剧终于结束了,该账号已被注销。
这场闹剧短短一周内给 @证明 带来了36k关注。36k关注是什么概念呢?知乎官方认证的“数学话题优秀回答者”的大V中,达到36k关注的肯定不超过十个。这种炒作,对知乎那些认真科普的大V的创作热情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最近一周各种“鼓励”这个高中生的言论也不少,但是这种鼓励反而是害了他。
有个道理是很普遍的:
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
2018年了,几乎所有的现代学科,特别是理工科,都发展得极为复杂了。一个学生,经历12年基础教育,4年本科教育,才能勉强在博士阶段完成“输入”,勉强碰到学科的前沿。如果能“输出”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在理工科领域,高中之前的知识占比不超过1%,没人能跳过本科和硕士/博士阶段的“输入”,直接去“输出”。
所谓少年天才,也只不过是讲这个“输入”的时间长度缩短了,“输出”更多而已,但是人家也经历了完整的“输入”,没有跳出这个规律。(本科生做科研时需要看很多科研文献,有时候还要去上研究生课程,虽然学历是本科,但是也经历了硕士/博士的“输入”这一过程。)
我不会否定一个集当代数学之大成的高中生,但是我肯定不会支持一个连高中数学都没学完的高中生。
可以认真的肯定的说,不会。
首先我们假设他真的证明了,然后他需要发表论文以公布自己的证明,这篇论文需要经过同行审核,发表,可能需要几年,发表之后再经过同行评议,讨论验证,然后在学术交流会上讨论,5~7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会被学术界完全认可,届时他都已经大学毕业了。
历史上多个年轻数学家作出的重大证明,都是经过了很多年以后才被学术界认可的。比方说五次方程没有通用解析解公式这个,某个年轻数学家证明了它,却花了一辈子没有等来学术界的承认。直到后来。。。
给大家一个时间参考:陈景润在1965年证明了数论(1+2),1966年发表,1973年才获得学术界轰动,1978年才得奖。从证明到得奖耗费了13年。
所以,一个高中生就算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对保送清北也没有任何价值,这个证明要等到学术界广泛承认,他早就已经大学毕业了,在被学术界广泛承认之前,他的证明只能被当做痴人说梦而忽略,不可能被用于保送。
这哥们让我感觉他在做一个社会实验。。。
刘路,中南大学数学系,大三时独立解决了西塔潘猜想。
直接聘为教授,直博,留校。
刘路和我一栋宿舍,住在6楼,成名后偶尔还会在学校遇到…基本是明星待遇。
题主似乎觉得,他和世界前沿的数学研究成果只差了天赋和努力,但他却不知道,他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从题主和题主老师的描述来看,题主应该是在一个不是特别好的学校里。这所学校可能每年只有一两个人,甚至没有人能考上清华北大,更少有人申请出国,所以才问出了这样的问题。
他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一些想法,老师也不是完全能理解,学校里更是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讨论。所以他才发到了知乎上,还询问各种期刊的投稿方法和各高校数学系的联络方式,以期能有人和他探讨,认可他的努力。
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题主是在人大附中或者类似的名校,高中老师自己就是清华北大毕业的博士。题主如果有任何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想法,老师可以直接指出他证明里不成熟的地方,并且逐渐引导他由浅入深的学习高等数学,或者借助周边大学的资源让他知道真正的学术研究是怎么回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上清华北大应该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
然而现实是,题主只能自己摸索,甚至到最后能不能进入985、211高校都未可知。
刚刚看到另外一个答案下面,一个北大数学系的同学写的回答,说他室友高中的时候学到了大二、大三的数学知识,看了不少专业著作,也拿了银牌,但是深刻的认识到自己和哥德巴赫猜想离了十万八千里。
我相信,这位成功进入北大数学系的同学所在的高中,一定比题主所在的高中要能提供更多的资源。
这大概就是互联网的残酷之处吧,把中国的贫富差距用一种最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而题主还在试图用自己个人的努力,去对抗自己一出生就面临的鸿沟。
不管怎么样,至少题主由此接触到了他在他的高中永远也接触不到的数学科研从业者,和一大群各高校数学系的学长学姐。希望题主能抓住机会、坚持梦想,加油。
高中生的生活比较简单,有且仅有一个最终的目标就是上好的大学。所以提问者才没有意识到,自己拿来比较的两件事物差别有多大:或许在他看来,拿“证明歌德巴赫猜想”和自己眼光所见能看到的最高的荣誉“保送清华北大”相比较,并不是什么过分的事情。
我可以想象提问者现在的心情,应该是非常不服气,非常气愤。他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在这样反对自己。作为比提问者虚长几岁,同时又在数学领域工作,同时又达到了题主所说的“保送清华北大数学系”的人,我想和提问者说几句,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个人认为做学术研究很忌讳的一个心态是投机心态。
本身做学术研究的动机和出发点就应该是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研究的兴趣。Perelman解决了大猜想后也不追求更高的工作职位,张益唐沦落到送外卖也要继续研究数学,就算这种精神境界一般人达不到,那高校里还有那么多转行就能拿到成倍的薪水的年轻的研究者。提问者可以想一想:他们的追求是什么,是什么让他们愿意过那种世俗的眼光下不算特别好的生活也要做学术研究?
我现在请问题主:假设你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既不能让你保送清华北大,又不能给你带来荣华富贵,甚至也不会上新闻报道——你还愿意去研究歌德巴赫猜想这个问题吗?这其实是世界上绝大多数数学工作者面对的问题。我工作领域的最艰深的问题,解决了估计带给我的物质收益都比不上去哪个银行或者基金工作一年。去年我们数学系基础数学方面最重要的工作连学校的校报都没有报导。
做数学也有做到在社会意义上很成功的人。一些大数学家的经费都是花不完的。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数学家,倘若要追求社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恐怕早就都去银行、基金或者是硅谷了。想通过做数学大富大贵,这不但是投机心态,而且是很糟糕的投机心态——因为你投机的方向根本就错了。明明有通往你的目标更近的路。同样的道理,你想通过证明一个数学大猜想来保送清华北大,这种投机就是很糟糕的投机,因为明明好好学习或者好好搞竞赛是离你的目标更近的路。
投机的另一个坏处,是你最终的关注点在你投机的目标上。如果你做一个数学问题的时候,想的都是做出来这个问题能得到什么样的荣华富贵,那你凭什么比那些追求真理、追求美的数学工作者做出更好的结果呢?往好的可能性说,你最终可能沦为那种在杂志上灌水的研究者,因为那样对于你追求利益又简单又划算;往坏的可能性说,你最终可能走上学术不端的道路,或者沦为一个大家口中的没有学术规范的“民科”。如果你的关注点在你的研究问题本身,你是不会去想着投机的,你的研究本身就是给你最大的精神回报。
这个问题下的回答很多很严厉,但也是出于爱才之心。热爱数学的人不多,大家不希望你走上歧路。
题主, 我研究这个问题也有段时间了, 如果你证出来了希望你能帮我改进以下结果:
设 是大偶数, 则有:
其中 .
这个公式和哥德巴赫猜想密切相关
下面是这个结论的证明, 希望你能指出证明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我个人感激不尽, 放假保证送你去清华吃饭, 不过我很怀疑清华数学系附近有没有好吃的食堂...
取 , 我们有
其中 是 Euler 常数.
取 , 则由上式可知, 当 很大时, 有:
再取 , 我们有
显见, 当 时, 有 , 故有:
综上所述:
于是原命题得证
学积分的第三天,做一道习题时,我震惊的发现两种绝对正确的算法,得出的值竟然不一样。
在最初的狂喜之后,我压抑着情感,虽然深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忍不住想,没准真的撬动了数学的地基了呢?
整个晚上,我验算了十几遍。把每个步骤都仔细推导了一遍。最后无奈的承认,当代数学有了新的乌云。
无数前人都视而不见,直到一位大二的学生轻轻的叹气。我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老师从最初的不屑,变到震惊,最后变为恐惧。
然后争夺署名权,死皮赖脸要加一个名字。或者直接抢为己有,用卑鄙的手段来对付我。
但很快我有了新的烦恼。
年少成名的之后,我也担忧,我这种幸运儿拿下数学诺贝尔奖怎么面对无数的质疑?
最后,我还是决定了,拿下诺贝尔数学奖后。我打死不再学数学,不给别人攻击我的机会。我就死命开讲座,就不要脸捞钱。
但这之前,我忍不住把这个结论给朋友看一下。相信这样他也能登上教科书。
然后朋友看了一眼,说到:“喔,你这两个数值,都没加常数C。”
直到今日,数学的基地依旧坚固。
哈哈哈哈哈,我写这篇回答只想说,这种改变数学史的幻想,任何一个学数学的人都肯定梦到过。何必用嘲讽的态度对待他呢?
等我们学习高数下一章内容时,自然就被虐醒了。谁还没个中二时期。
感受数学大魔王的恐怖之前,活泼一点蛮好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更新一一一一一一一
哈哈哈,感谢提醒。我刚学高数的时候,是真的不知道数学竟然没有诺贝尔奖。
直到演员靳东说,自己研读诺贝尔数学奖的书籍,被网友群嘲。我才知道数学最高是菲尔兹奖。评论区已经黑了一把自己与靳东。
其实光从问题价值,只留下最高赞回答中,关于陈景润先生的言论就够了。
但提问者自称是一位高中生,与前几年说发现引力波的民科不同。知友们是愿意相信,这是年轻人一时的自我冲动,与要证明自己的青春期欲望。
所以,众多答案里面评论与劝导,多过刻薄的嘲讽。
而很多答主表达善意,并不是支持他民科般的举动。而是高中生一时口嗨,有几个老师严厉的批评,大家感觉应该。
但几百个严厉老师轮流批评,量造成的批评力度,难免让人感觉有些过重了。所以,很多答主不是支持他举动,而是在缓解批评力度。
大家的目的,都是让这位高中生不要变民科,将对数学的热爱放在踏踏实实的地方。
但现在,这个问题的流量高的有点吓人。其内核早就不是一个数学问题了。就像当初中国有嘻哈,我才不是去听嘻哈,我只是去看撕逼的。
而事件早从一开始批评规劝,变成一个大型审丑事件。
反正,我看到赞数火箭增长时,从一开始随手答的关心调侃,变成了关注与期待。
想看,高中生的证明被批的体无完肤。或者他反转事件。当然,他要是证出来,我们被钉在历史屈辱柱上,我也甘心。
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事情悄无声息的结束了,缺少一个高潮的结尾。而这里已经和关心一位高中生不要走上歧路,相差甚远。
写到这里,我已经很沮丧了。原来我也不过是,被低级刺激吸引的人。其实高中生有没有证明出猜想,我一点也不在意。
我只是在意,我上知乎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娱乐。
哎
上清北有一万个方法,你非要挑个最难的
你高中赚一个亿捐栋楼说不定还简单点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