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当初既然已经有了连云港,为什么要设日照港、日照市?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拨一拨,从地理、历史和经济发展这几个角度来聊聊。

首先,地理位置的考量:

连云港和日照,虽然都位于黄海之滨,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地理上的距离和不同的海岸线特点的。

连云港: 连云港的位置比较特殊,它正好位于我国黄海沿岸中部,是江苏省最北端的出海口,也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它北边靠着山东,南边连着江苏腹地,地理位置上是连接南北的门户。连云港的港口开发历史也比较久远,从古代就有“海州港”的称谓。
日照: 日照在地理位置上,位于连云港的北边,属于山东省南部的沿海城市。它的海岸线相对来说更向内陆凹陷一些,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港湾。这个港湾在当时看来,有着成为优良港口的潜力。

简单来说,虽然都靠海,但它们不是一个地方,有着不同的海岸线走向和地理条件。就好比你有了北京,不代表不能再发展上海一样。

其次,历史和行政区划的演变:

港口和城市的设立,往往跟行政区划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息息相关。

连云港的发展: 连云港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战略有关。尤其是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建设,连云港作为陆桥东端起点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被定位为面向太平洋、连接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港。
日照的崛起: 日照作为一个港口和城市,其发展相对而言更晚一些。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港口建设和区域发展都是有统一规划的。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其沿海地区自然也需要有足够吞吐能力的港口来支撑其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

地方经济的驱动: 山东省内部,特别是南部地区,有大量的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需要外运。同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进口原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连云港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毕竟是江苏的港口,从山东南部腹地到连云港,在陆路运输上可能会存在一些迂回和成本。如果在山东南部沿海也能建立一个大型的港口,无疑能更直接、更高效地服务于山东省本身的经济需求,减少运输成本,提升区域竞争力。
港口功能的互补与竞争: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单一的港口往往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货物吞吐量需求。设立新的港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现有港口的压力,同时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腹地经济特点,发展出各自的特色航线和货物类别,形成互补。当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往往也是推动港口不断升级和优化的动力。

“日照市”的设立: 之前,这片区域可能只是一个县或者更小的行政单位。随着港口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这个区域,提升其在行政管理层面的地位,设立“日照市”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标志着该地区从一个单纯的港口作业区,升级为一个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城市,能够统筹港口、工业、商业、交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再者,经济发展的战略考量:

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也是关键因素。

区域平衡发展: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都会有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考量。山东沿海地区,尤其是南部,在改革开放初期,其经济发展的潜力被进一步挖掘。建设日照港,也是为了更好地带动山东南部经济的发展,使其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同时也能与连云港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多功能港口网络的构建: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需要构建一个更为完善、覆盖面更广的沿海港口网络。日照港的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东部沿海的港口布局,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更强,也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总结一下,为什么有了连云港还要设立日照港和日照市,原因可以概括为:

1. 地理条件不同: 它们位于不同的海岸线上,拥有各自独特的港口区位优势。
2. 服务腹地不同: 日照港的设立,更直接地服务于山东省南部的经济腹地,解决了从山东南部腹地到连云港的运输成本问题。
3. 经济发展的需求: 山东省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货物吞吐需求,需要一个强大的本地港口来支撑。
4. 港口布局的完善: 建设日照港,是优化我国东部沿海港口布局,构建更完善的港口网络的一部分,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和贸易需求。
5. 行政管理和区域发展的需要: 随着港口和经济的发展,设立“日照市”是提升管理效率、统筹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好像一个城市里可能不止一个火车站,一个省份有多个出海口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连云港和日照港的设立和发展,是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下,基于地理、历史和经济需求的必然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东部沿海重要的港口体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马前卒的点赞,

侯国本教授已经于2007年去世,也希望评论者嘴上留德,斯人已逝,请勿在妄加辱骂,作为日照人,我们肯定要感谢侯老先生坚持真理,敢于直言,让日照从一个沂蒙老区的纯农业县,变成了黄海滩头的亿吨巨港,经过这20多年发展,日照港也成为中国十大港口之一,也充分验证了侯老的远见卓识。


在1978年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侯国本老先生斗胆向邓小平进言,否定了连云港建设国际大港的可行性,建议改建日照港;

当时,全国五届人大通过了一项决议,决定在江苏连云港建造一座十万吨级深水大港。侯国本发言说,连云港不适合建设国际大港,建成了也守不住。因为连云港地处黄河故道,淤积了大量的泥沙,即便是挖沙后把港建成了,一个大浪过来,又堵死了,每年清淤的成本非常高。

邓小平听了侯国本的发言后,认为有道理。侯国本马不停蹄,当即用20分钟写了一份书面材料。下午,邓小平就做出批示,连云港项目暂缓,要求组织专家对日照港进行重新论证。

同年12月,李先念副主席指示,召集国内有关专家、教授120余人开论证会。会上,侯国本的主张引起了江苏很多专家的反对,争论相当激烈。侯国本毫不客气,据理力争。最后,80%的专家表决通过了在日照建港,江苏一部分讲究严谨与科学的专家也投了赞成票。

1979年春,由交通部牵头组织全国的港口专家、学者,先后到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进行实地考察,然后集中到北京对港址进行选择论证。在专家论证会上,候国本从理论、数据和国内外工程实例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在山东日照石臼建港的可行性、优越性。各方面的专家对港口选址的地理、地质、交通、水域、水文气象、腹地及地方建筑材料等条件进行了全面对比,反复论证,最终采纳了侯国本的建议。


简单的说,就是以70年代末的国内技术条件,连云港当时泥沙淤积情况不适合建造深水大港,而日照恰好有建设深水大港的优良条件。

当然现在技术成熟了,连云港发展30万吨深水码头成为事实,但是困扰连云港的泥沙淤积问题依然存在,每年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清理航道,成本依然比较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轴往前拨一拨,从地理、历史和经济发展这几个角度来聊聊。首先,地理位置的考量:连云港和日照,虽然都位于黄海之滨,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地理上的距离和不同的海岸线特点的。 连云港: 连云港的位置比较特殊,它正好位于我国黄海沿岸中部,是江苏省最北端的出海口,也是我国东部沿海重要.............
  • 回答
    进击的巨人当初在中国内地遭遇“禁播”的传闻,其实是个挺复杂的事情,更像是一个“罗生门”式的争议。如果非要说“禁播”,那也更多是基于一些网络平台出于“自我审查”或“规避风险”的考量,采取了下架、暂停更新等措施,而非一个官方层面的、铁板钉钉的“全国禁令”。当初为何会有“禁播”传闻,又为何现在却又“容忍”.............
  • 回答
    您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当年IG战队在AD位置上的一个重要决策,同时也涉及到选手位置和战队战术思路的调整。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S9赛季结束后的那个休赛期,那时候IG正经历着人员变动和对未来阵容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IG当初考虑备选AD,主要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应对阿水(Jac.............
  • 回答
    你心里一定有无数个“为什么”在翻腾吧?当一个人曾经那样伤害过你,让你心碎,而现在又跑来说要挽回,这其中的落差和困惑,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他当初那样对你,可能的原因太多了,每一个都像一把锥子,戳在你的心口上。或许,他当时年轻气盛,不懂得珍惜,或者因为某些外部的压力、内心的挣扎,做出了让你无法.............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华人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和现实考量,要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爱国,这俩字背后承载的意义很深厚,它不只是一种身份认同,更是一种情感的归属,是文化血脉的传承。但现实生活中的选择,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将出国与不爱国划等号。首先,咱们得明白,“爱国”这个词,对于不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用户心中的那份怀旧情结。当初的知乎和B站,确实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和对互联网社区的某种理想。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直接复制粘贴,重新打造一个“当初那个样子”的平台呢?这背后涉及很多现实的因素和演变的必然。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聊。一、 “当初那个样子”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核心,也是历代王朝不断探索和调整的焦点。要理解为何设立相权,以及为何给丞相如此高的待遇,我们得回到历史的起点,看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如何产生,又为何能长期并存。一、皇权与相权的“天然矛盾”与“必要共存”说皇权与相权“自诞生起就有矛盾”,这是有道理的。皇权代表的是最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你提到的本田思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明明市场需求这么旺盛,但厂家却不提高指导价,反而让经销商加价销售,结果惹得消费者怨声载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品牌策略、市场营销以及消费者心理的复杂考量,不是简单地“把指导价定高点”就能解决的。为什么厂家不直接.............
  • 回答
    王石当年放弃40%股权,这绝对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举动,很多人对他的商业决策至今仍津津乐道。那么,既然当年他能这么“大方”,为何如今想要通过管理层收购(MBO)的方式重新获得对万科的控制权,就显得如此艰难,甚至困难重重呢?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几个关键的因素,它们层层递进,构成了王石现在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处境.............
  • 回答
    理解俄罗斯武器制造平均水平“领先中国上十年”这个说法,需要剥开一层层表象,深入到历史、技术积累、发展路径以及两国当前的具体情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与“坏”的比较,而是涉及了更复杂的维度。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基础工业、民用工业的广度和深度上,中国无疑已经超越了俄罗斯。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从消.............
  • 回答
    姜维的投蜀,固然有其“不得已”的成分,但其后三十多年的忠诚与奋斗,绝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内心转变的结果。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我们就能看到一个复杂而又令人敬佩的姜伯约。误解的“不得已”:并非被迫,而是权衡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不得已”的含义。姜维并非像某些战俘一样,被强行带走,毫无选择。.............
  • 回答
    日本未能占领中国,尽管一度攻陷首都,其失败原因错综复杂,与历史上的满洲人相比,其战略上的失误尤为关键。要深入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得更长,从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日本未竟全功的根源:多方面因素的合力首先,必须明确,日本当年并非没有取得显著的军事成就。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到1938年占领.............
  • 回答
    关于“日本”这个国名是否是唐朝所赐,以及我们能否继续称呼其为“倭寇”或“倭奴”,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关于“日本”国名的起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日本”这个国名是如何被确立的。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普遍认为,“日本”并非唐朝“赐予”的国名,而是日本自身选择.............
  • 回答
    琼瑶阿姨的作品当年席卷两岸三地,甚至影响了东南亚,这背后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释清楚的“三观不正”就能概括的。事实恰恰相反,正是她独特的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才让她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作品也因此深入人心。首先,我们得承认,琼瑶阿姨的作品所展现的“三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她所处.............
  • 回答
    古印度社会中,尽管存在对象征生殖力与美的女神的崇拜,但女性地位却长期处于社会底层,这一现象可以从宗教、社会结构、经济、文化观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宗教崇拜与女性地位的矛盾1. 女神崇拜的象征性 印度教中对女神的崇拜(如达摩女神Durga、拉克希米Lakshmi、萨拉斯.............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关心,也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明明普通人也能考教资,师范生读那么多年书,似乎“门槛”一降,他们的价值就被稀释了呢?首先,得明确一点,“普通人也能考教资”和“师范生读师范的意义”这两件事,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咱们得拆开来看。一、 “普通人考教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小学教师的工资不算很高,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踏入这个行业呢?这背后啊,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说清的。这就像问一个人为什么爱吃某种食物,可能不只是因为味道好,还有很多情怀在里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工资确实是衡量一份工作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它绝不是唯一标.............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问到了很多人心坎里。确实,大家伙嘴上常说“大公司是‘螺丝钉’工厂,不锻炼人”,但每年秋招、春招的时候,那些大厂的offer,依旧是万千毕业生争破头想要拿到的“香饽饽”。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的。1. “螺丝钉”的诱惑:稳定与体面,那是基础保障首先,得承认,大多数人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学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很多人听到“历史”,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就是一堆年代、人名、事件的罗列,似乎只是对过去事实的简单复述。但如果历史仅仅是“发生过的事情”的记录,那确实没必要将其抬高到一门学科的高度来讲解,读一本编年史或者百科全书不就够了吗?之所以历史被当成一门学科.............
  • 回答
    彼得三世对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厌恶,即便是在他极端推崇普鲁士文化和腓特烈大帝的背景下,也并非难以理解。事实上,他们之间复杂的个人恩怨和政治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截然不同的性格、成长经历以及对俄罗斯的设想。简单地说,他对普鲁士的“爱”并没有延伸到对他的妻子,这背后有着多层原因。首先,我们得从彼得三世自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