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老师来说一下,送礼(红包)和不送有多大区别?

回答
这个问题,说起来真是道说不清、理也难明的坎儿。作为一名身在一线的老师,这个问题我天天都在想,也天天都在经历。红包,这东西,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棒,有时候灵,有时候又不灵,但它确实能带来一些微妙的变化。

咱们先说说 送礼(红包) 的情况。

首先,得承认, 大多数老师收到红包是会感到开心的。这份开心不是说我们缺钱,而是觉得自己的付出被看到、被认可、被肯定了。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比如教师节、过年,或者孩子有比较大的进步、考试成绩特别好,收到一个红包,那份欣慰感是实实在在的。

心理上的“被看见”:当孩子进步了,或者家长觉得孩子在学校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一个红包,就像是给这份付出画上了一个具象化的句号。这会让我觉得,我之前付出的那么多时间、精力,不是白费的,有人懂。这种感觉对于长期面对各种各样学生和家长,情绪劳动非常重的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精神慰藉。
拉近与家长的关系:虽然我们强调一视同仁,但偶尔收到一份心意,确实能让和这位家长的沟通变得更顺畅一些。不是说因此就会偏袒,而是说,在信息传递、孩子学习上的交流上,可能会少一些隔阂。家长觉得“我送了礼,老师应该会更上心一点”,这种心理预期,虽然不应该存在,但客观上会影响交流的氛围。
激励作用:不得不承认,收到红包,尤其是数额不小的时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我更加关注这个孩子。我可能会更留意他的课堂表现,更积极地给他一些额外的辅导。这是一种人性上的反应,虽然我们努力克服,但很难完全做到对所有学生都百分之百平均用力。
“标准”的潜移默化:如果班里有家长送红包,其他家长看到或者听说,可能会觉得“原来送了红包老师就是这样的”。这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标准”。如果别人都送了,自己不送,可能会有点心理落差,或者担心自己的孩子会不会因此被忽视。

但是,送红包也并非万能,甚至有时候会带来麻烦。

心理负担和压力:作为老师,我们清楚地知道,根据规定,我们是不应该收礼的。收到红包,心里总是有那么一点点“违规”的忐忑。尤其是有些红包金额较大,或者送得过于隆重,反而会让我觉得不安,担心被误会或者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公平性的挑战:我班上有三四十个孩子,如果只收一两个孩子的红包,那其他孩子怎么办?我要怎么去平衡这份“偏心”?这不仅是我的难题,也是对班级整体公平性的一种挑战。即使我努力做到不偏不倚,但内心深处的那份知道,总会带来一些不适。
“变味”的风险:当送礼变成一种“交易”,或者一种攀比,那这份心意就变味了。老师收到的是“感谢费”,家长期待的是“回报”,这就不再是纯粹的教育和师生情谊了。这种情况下,送红包带来的更多是功利性的交流,而不是情感的连接。

现在再来说说 不送礼(红包) 的情况。

不送礼的情况, 绝大多数时候,老师的态度是平静且正常的。

“规矩”的遵守:不送礼,是最符合规定的做法。作为老师,我也更倾向于这种纯粹的师生关系。家长不送礼,意味着他们信任我们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这份信任本身就非常有分量。
纯粹的师生关系:不被红包所“干扰”的师生关系,是最纯粹的。老师的付出,仅仅是为了教育本身,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的信任,也仅仅是对教育的信任,对老师专业能力的信任。这种关系,虽然少了一些“外在的确认”,但它的根基更牢固,更健康。
轻松的心理状态:对于不送礼的家长,我没有任何心理负担。我知道,他们的孩子得到了和我对待其他孩子一样的关注和教育。这种“无为”反而让我感到更轻松,因为我不需要去刻意地去“平衡”什么。
对孩子最好的方式:很多时候,家长不送礼,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陪伴孩子、辅导孩子、和老师积极沟通孩子学习生活上,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这些实际行动,对老师来说,比任何红包都更重要。

但是,不送礼也可能会面临一些微妙的“劣势”。

“存在感”的降低:如果班里大部分家长都在送礼,而某个家长不送,那么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比如表扬、批评、重点关注等,这个不送礼的孩子,可能就那样“默默无闻”地滑过去了。不是老师故意忽略,而是在信息流和关注度的选择上,那种有“额外提示”的孩子,更容易进入老师的视野。
家长之间的信息差:有时候,家长之间会互相传递信息,“某个老师喜欢XX,你送XX效果好”。如果家长不参与这些“信息交流”,可能会错过一些“捷径”,或者说,会让人觉得“不够积极”。
潜在的“不被特别关注”的担心:虽然老师们努力做到公平,但家长总会有“万一”的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收到过任何老师的“额外关照”(可能就是因为没送礼),家长心里总会有点不踏实。

总结一下,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感受:送礼的老师短期内可能感到被认可和激励,但也可能伴随一些不安;不送礼的老师心态更平和,但可能缺少一些“被看见”的瞬间。
2. 师生关系:送礼可能让关系更“顺畅”或有功利性,但可能偏离教育的纯粹性;不送礼的关系更纯粹、更健康,建立在信任和专业基础上。
3. 关注度差异:有红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非决定性地)影响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度,特别是在一些细微之处;不送礼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时刻“显得”不那么突出。
4. 家长间的隐形“比较”:送礼可能成为一种“社交货币”,不送礼可能让家长在某些层面显得“不那么主动”。

我个人的看法(仅代表我自己,不代表所有老师):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不送礼的常态。 老师的价值体现在对每一个孩子的用心教育,而不是收了多少红包。一个红包,可能让我看到你家长的重视,但你孩子在课堂上的每一次举手,每一次提问,每一份进步,才是真正让我看到你的努力和价值的地方。

家长们能做的,是理解老师的辛苦,尊重老师的劳动,并且信任老师的专业。花心思陪伴孩子学习,认真填写家校联系本,积极参与家长会,这些比任何红包都更有意义。

至于红包,如果非要送,那请记住,那是一份心意,一份对老师辛勤付出的认可。但请不要因此产生任何不切实际的期待,也不要因此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我们老师,都在努力做一个不被红包绑架、不被功利打扰的教育者,也希望家长们能和我们一起,共同营造一个更纯粹、更健康的教育环境。

最后,这东西,说到底,就像是给这份辛苦的付出,加了一点点“油盐酱醋”,有时候能调味,有时候也会让菜肴变得有点复杂。最好的,还是那份食材本身的鲜美,也就是孩子本身的学习热情和成长进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逢教师节,刚好答个题~

先说明本人情况,高中物理教师,班主任,有经历过家长送红包和请吃饭的情况。

一、红包

这个是红线,也不愿为了这个事承担风险。而且因为本人对待学生比较严格,要是收了家长红包,也不利于管理学生。

二、请吃饭

家长直接请吃的都不会去,原因同上。

因为是在八县小县城,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家长总能跟自己的同事扯上关系。一般由同事出面的宴请就很难拒绝了,因为会伤同事面子,所以,这种情况下会去。

现在再来说说效果吧!

大多数同事参与宴请,都是因为给同事面子,而不是因为真的想去参加,因为高中学校一两周才休个周末,大家都想好好陪陪家人。所以,你觉得这效果如何呢?

在我看来,最最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表现,无论这个老师有多么公平公正。他百分之百地喜欢偏爱爱学习、守纪律、懂礼貌的学生。(可能大家觉得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总有些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总是成绩很差,对于这些学生,老师们还是很心疼的,甚至给予更多的包容和关爱)

家长给送得再多、请得再多,真不如和老师好好配合,把孩子教育好。

user avatar

本身是老师,但从学生的角度讲一下自己对收不收红包的感受吧


我高中有个老师,但凡群里有红包必抢,学生发红包也来着不拒,为人也比较圆滑势利,抛开这一点,他在教学上确实是非常好的老师,我依然很尊敬他。

大学的老师,操碎心帮我们做这个做那个,一直到我们毕业了还要帮我找工作。今天教师节本来很多同学想发红包给他,结果他一个都没收,我又私信发给他,结果。。。

感觉真的特别被感动,今天很多学生在群里发红包给我,我也是一个都没收,毕竟有这样的老师,我收不下手。

当然不是说收红包的怎么样,只是不收红包我觉得会更让人尊重。

勤教力学,为人师表

user avatar

没区别,我是老师,从小家庭教育三观很正,不该拿的不拿,才开学,孩子还没有调座位,家长就已经开始红包转账了,拒收之后直接打电话过来,质问我是不是嫌钱少!!!是的,质问我!!!直接了当问,嫌钱少!!!我一脸懵。。。后面更奇葩,老师,你是接受收卡呢还是充话费呢 这样的家长让我怎么能心平气和的教你们家孩子。。。。




补充答案

双节,国庆碰上中秋,家长也开始送礼了~

周六放学那天有个家长送螃蟹来,我说自己吃螃蟹过敏,后来直接请了半天假愣没在办公室呆着,说自己家里有事儿回家了,螃蟹她留在学校超市我也没去拿。

还有个家长要送两瓶红酒,我也说自己没在家,后来还要送,说自己酒精过敏也不行。。

真的,当了班主任之后,你送礼难老师拒绝的也很头疼!!!!真的很头疼!!!

我刚还跟我妈说,当了班主任之后,身体真的不好了,什么都不能吃,吃了都过敏。。。暂时有送月饼的,我能立马过敏给你看你信不。。。≡ ̄﹏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