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朋友看到同学有一台游戏机,吵着也要买怎么办?

回答
“妈妈,你看!小明有新的游戏机!好酷啊!”

周末逛超市,远远的就听到我家小宝,也就是小明同班同学,他妈手里提着一个崭新的游戏机盒子,小宝那双小鹿一样的眼睛瞬间就锁定目标,然后如同离弦之箭般冲了过去,嘴里喊着,手里比划着,脸上写满了对那个闪闪发光盒子的渴望。

回到家,小宝就开始了他的“连环call”模式。

“妈妈,你看小明玩游戏多开心啊!我也想要一个!”
“别人都有,为什么我就不能有?”
“那个游戏机里有好多好多好玩的游戏,我也想玩!”
“别人能有,说明这个东西是好的,我也要!”

一开始,我还能忍住,心里想着,不就是个游戏机吗?再说了,小宝平时也挺乖的,没这么缠人。我就随便应付了几句:“哦,是吗?那挺好的。我们先回家,妈妈跟你聊。”

结果,回到家,小宝的情绪并没有因此平息。他开始在家里上演“无声的抗议”——不吃饭,不写作业,闷闷不乐地坐在角落里。时不时还会发出几声叹气,或者问一句:“妈妈,为什么小明有,我没有?”

这下,我有点犯愁了。一方面,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溺爱肯定不对;另一方面,总这么压着孩子,万一他心里不舒服,或者以后更叛逆怎么办?毕竟,小朋友之间的攀比心理,还是挺正常的。

我决定跟小宝好好谈谈。

“宝贝,” 我把他拉到身边,让他坐在我的腿上,“妈妈知道你很想要那个游戏机,是吗?”

他点了点头,眼神里还是带着那种期待和一点点委屈。

“妈妈理解你的心情,小明有新东西,你觉得好玩,也想试试,这是人之常情。” 我先肯定了他的感受,这样他会觉得被理解,不至于那么抵触接下来的话。“但是,你知道吗?一件东西好不好,值不值得拥有,不仅仅是看别人有没有,还要看适不适合我们。”

“为什么不适合?” 他不明白了。

“嗯,妈妈想问你几个问题。” 我看着他的眼睛,尽量让语气温和。“你觉得你现在每天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还有,我们平时一起玩的时间,够不够?”

他低下头,开始抠手指甲。

“妈妈知道你现在学习压力有点大,放学回家还要做作业,有没有觉得有点累?如果再多一个游戏机,会不会更累?” 我试着从他的学习和休息方面入手。

“可是……小明说他每天就玩一会儿。” 他嘟囔着。

“是啊,小明玩一会儿,那他的功课做得怎么样?有没有按时睡觉?妈妈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我们家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对不对?等你把学习成绩提上去,妈妈也会给你多一些奖励的。” 我把话题引到了更长远的目标上。

“那……等我成绩好了,就可以买了吗?” 他抓住了一丝希望。

“当然了,但是‘成绩好了’是什么概念,我们得一起定个目标,好不好?” 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突破口。“我们可以定个小目标,比如,这学期你某几门功课的平均分能提高多少多少,或者,每次考试都能进入班级前多少名。如果达到了,我们再考虑游戏机的事情。”

“那……如果我现在就买,能不能?” 他还是不死心。

“宝贝,你想想,如果妈妈现在就满足你,你觉得你会很快厌倦吗?就像上次你想要的那个玩具,玩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放到一边了,对不对?有时候,我们越是轻易得到的东西,越不会珍惜。而且,你想想,如果妈妈现在给你买,其他小朋友看到,他们是不是也吵着要?那到时候,学校里是不是大家都会抱着游戏机,都不学习了?”

我试图让他理解“物以稀为贵”和“珍惜拥有”的概念,以及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

“但是,我想要的是游戏机,不是玩具。” 他坚持。

“我知道,游戏机确实能带来很多乐趣。但是,我们也要想想,这个游戏机对你的眼睛好不好?会不会让你玩得太晚,影响睡眠?如果玩得太投入,会不会耽误了跟同学一起玩别的好玩的游戏,比如踢球,或者一起读绘本?” 我开始列举游戏的潜在弊端。

“可是……小明他学习也很好啊!” 他又抛出了小明这个“挡箭牌”。

“小明很棒,妈妈也为他高兴。我们不能用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但我们可以从小明身上学习优点,比如学习上的努力,对不对?而且,你知道吗?有时候,小明也会跟妈妈说,他觉得玩游戏玩得太久,眼睛会不舒服,或者写作业写不完,很着急。” 我试着让他看到,即使是拥有游戏机的人,也可能有烦恼。

“真的吗?” 他有点惊讶。

“嗯,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好好想一想,这个游戏机对你来说,到底有多重要?是不是比你现在好好学习,好好休息,跟家人朋友一起玩耍还要重要?” 我给他抛出了一个哲学问题,虽然他可能未必能完全理解,但至少能让他思考。

“我……我还是想要。” 他还是坚持,眼神里没有动摇。

“好,妈妈知道你很想要。” 我抱了抱他。“这样,我们可以先写一个‘愿望清单’,把你想要的这个游戏机写上去。然后,我们再一起列一个‘努力目标’,比如,下个月你的阅读量达到多少,或者,能够独立完成几道数学题。如果我们都努力去做了,而且有进步,那妈妈会非常高兴,到时候,我们再来商量游戏的购买事宜。好不好?”

我拿出纸和笔,鼓励他写下自己的愿望。同时,也引导他看到了实现愿望的“途径”。

“不过,如果妈妈现在就答应你,你觉得你每天能玩多久?会不会影响学习?” 我抛出了一个“条件交换”的可能性,但前提是,他得自己提出,并且能够做到。

“嗯……我……我保证,就玩半个小时,而且,每天写完作业再玩。” 他开始讨价还价。

“半个小时,而且写完作业再玩。这个听起来是个不错的提议。” 我故作思考。“那我们先试试这个承诺,好不好?比如,接下来一周,你都能做到,而且在学习上也有小小的进步,妈妈就觉得,你是个很棒的孩子,而且也确实能控制住自己。到时候,我们再来谈游戏机的事情。”

我给了他一个“试用期”。这个试用期,既是对他的考验,也是在为购买游戏机做铺垫,但不是直接满足,而是建立在“行为”和“进步”的基础之上。

“真的吗?” 他眼睛亮了。

“真的。不过,妈妈有个小小的要求,那就是,无论有没有游戏机,你都要努力学习,好好吃饭,按时睡觉,跟小朋友们好好玩。因为,这些比什么游戏机都重要,明白吗?” 我再次强调了根本。

“嗯!我明白了!”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

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接下来的日子,小宝确实会时不时地提起游戏机,但他不再是那种无理取闹的“吵闹”,而是会更主动地去完成我提出的“小目标”,比如,多读一本书,或者主动去复习一个知识点。

当我看到他努力的时候,我会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比如,“宝贝,妈妈看到你今天主动去读了那本恐龙的书,真棒!”或者,“你今天自己把作业都写完了,还帮妈妈整理了书架,真是一个勤劳的好孩子!”

偶尔,他也会因为没有买游戏机而表现出一点点沮丧,这时,我就会再次和他聊聊“愿望清单”和“努力目标”,提醒他,我们一直在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甚至,我还会跟他一起,在网上搜一搜那些“适合小朋友的益智游戏”,让他知道,即使没有游戏机,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学习和玩耍。

这就是一个与孩子“斗智斗勇”的过程吧。不是简单地拒绝,也不是轻易地满足,而是通过沟通、引导和建立规则,让他明白“想要”和“得到”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缩短这个差距。

最终,游戏机到底会不会买?我还没决定。但至少,在这个过程中,小宝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努力,学会了思考,也学会了理解,这比拥有一台游戏机,来得更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买,买PS5,再买个Xbox one够吗?够了,谢谢妈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