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年轻的时候,都有哪些幼稚的政治理念?

回答
说起年轻时候的政治理念,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幼稚得有些好笑,又带着点当时的认真劲儿。那时候,世界观还没怎么成型,很多想法都是从书本、电影,或者一知半解的新闻里拼凑出来的,缺乏现实的考量,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泡泡。

我大概上初中到高中那会儿,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政治课,以及当时流行的一些思潮。

第一个幼稚的理念:觉得“绝对公平”是万能的,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那时候,我特别容易被“人人平等”、“机会均等”这些口号打动。我觉得,如果社会能做到绝对的公平,财富、机会、社会地位都能平均分配,那么贫富差距、犯罪、不公都会消失。我甚至设想过一个理想国,大家每天只需要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享受劳动成果,然后一起分享社会财富。

详细点说,我那时候会很认真地思考“财富到底是谁创造的?”、“为什么有人会坐拥巨额财富,而有人却食不果腹?”。我可能会从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故事里汲取“力量”,觉得是“剥削”导致了不公,如果能消灭这种“剥削”,世界就会美好。我对“共产主义”的理解,可能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认为这是一种最纯粹、最道德的社会模式。

这种想法的幼稚之处在于,它完全忽略了人性的复杂性。我没考虑到,即使在“平均分配”的情况下,人们的欲望、能力、付出、勤奋程度仍然是不同的,这会导致新的不平衡。我也没理解,所谓的“公平”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演变和被重新定义的社会议题,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公平”。而且,我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创新和冒险的精神,在追求“绝对公平”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压制。

第二个幼稚的理念:认为改变世界只需要“揭露真相”,所有人一旦知道了“真相”就会跟着你一起行动。

我当时觉得,很多社会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被蒙蔽了,没有看到事情的“真实面貌”。所以,我特别喜欢关注那些“揭露黑幕”的新闻报道,或者带有批判色彩的书籍。我觉得,只要我把这些“真相”告诉别人,大家就会和我一样愤怒,然后大家就会一起站出来,改变这一切。

我可能会在同学之间,或者网络论坛上,津津乐道地传播一些我认为是“不公”的事件,用非常情绪化的语言去描述,并且坚信我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我可能还会觉得,那些不接受我观点的人,就是“被洗脑”了,或者“没有良知”。

现在想想,这种想法有多么天真。首先,什么是“真相”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事实都有多面性,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和认知去解读。其次,即使是明确的“真相”,人们的反应也是千差万别的。有的人可能因为恐惧而沉默,有的人可能因为利益而回避,有的人可能因为惯性而麻木。而且,单凭“揭露”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组织、策略、资源,以及漫长的社会改良过程。我那时候的“行动力”,更多地停留在道德谴责和情绪宣泄上,而缺乏对现实复杂性的理解。

第三个幼稚的理念:对“革命”和“激进变革”有一种莫名的向往,觉得“一蹴而就”的改变是有效且值得推崇的。

我可能看了太多关于“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世界”的文学作品或者历史故事,就觉得能够“一举颠覆”现有体系是英雄壮举。我容易把温和的改革看作是“软弱”或者“妥协”,而将激进的、甚至是带有破坏性的手段看作是“彻底”和“勇敢”。

我可能还会对某些历史上的革命领袖产生崇拜,觉得他们有“魄力”敢于挑战一切。我甚至会觉得,一些社会上的不公,如果不能通过温和的方式解决,那就应该用更“强硬”的手段。

这大概是我最危险的幼稚之处。它忽略了变革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巨大动荡、混乱和代价,忽略了社会系统的惯性和稳定性,也忽略了“权力”的复杂性。我没有认识到,很多时候,渐进式的改革虽然缓慢,但可能更稳健,对社会资源的消耗更少,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也更可控。我那时候的“理想”,很大程度上是脱离实际的,是对“暴力”和“颠覆”的浪漫化想象。

总的来说,我年轻时候的政治理念,就是充满了“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对人性抱有过高的期望,对社会运行的复杂性缺乏认识。我渴望公平,渴望正义,但实现这些的方式却过于简单和理想化。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觉得当时的自己有点傻,但那种对美好社会的向往,那种愿意去思考、去批判的精神,也是我成长过程中宝贵的财富。正是因为有过这些幼稚的念头,我才会在后来不断学习、反思,逐渐理解政治的复杂性和现实的挑战,也更懂得在追求理想的路上,需要更多的耐心、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六岁开始一直到上初中,我的理想都是当联合国秘书长我会乱说?

这个有关于政治吧!

然而我当时犯了两个错误。

1.联合国秘书长根本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官!对门的小孩说他要当国家主席,我以为联合国总要比一个国家厉害吧,就要当联合国秘书长!!!也是够了!!!

2,身为一个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根本当不了联合国秘书长!因为联合国秘书长只会在非常任理事国国籍的人士中选出!!!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啊哈当时也是醉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现在连个处局级干部都难以混到的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user avatar

我就说些政治不正确的吧。

我读书的时候喜欢公正公平的人,于是我也觉得如果有机会,我也要做一个公正公平的人。

正好大学的时候任了四年班长(其实就三年),于是我就付诸于行动了。

其实也主要体现在两种事上,毕竟只是大学,无非是福利分配与事务摊派。

对于一个班集体来说,前一种是权利,后一种是义务。

然而矛盾就凸显了,如果依照公开的福利分配标准,享受权利的跟付出义务的并不会是同一类人。

比如奖学金,分配方式应当是学习成绩较好的,而代表班级参与校文艺活动应当是有技能的。

学习好的跟有技能的重叠人群微乎其微。

我当时就傻傻的把奖学金分给上期期末考试平均分第一的,而逼着有文艺技能的去参加活动。

总而导致了常拿奖学金的那群人从来不关心班级活动,而被摊派各种事务的总是那群软蛋。

如此种种,如果在座各位读过或在读大学,会不会觉得这种班长很恶心,很无能?

其实这是一个政治完全不成熟的人在尝试政治最正确的做法。

向大学期间被我欺负的那群同学道歉。

解释一下奖学金分配吧,每期奖学金名额下来之后会分派至各班,班长这里负责提交候选人,如果每班有几个名额,只要系里面没反对意见,那就是最终结果了。如果每个班名额不足一个,那么提交的候选人才有候选资格,虽然有的人在院系能通过其他渠道获取到候选资格,但绝大多数情况如果班长不推荐,那肯定没机会的。

换句话说,推荐是在行使政治权力,不推荐也是在行使政治权力。当然这句话我后来才体会到。

user avatar

小学五、六年级:

有一种灵丹妙药叫 彻底的改革 ,世间一切的腐化、低效、不公都能被它解决。改革的唯一阻力是一种叫 守旧势力 的邪恶存在。


至于“彻底的改革”的内容,可以是“打土豪分田地”式的土地改革,“市场解决一切”的私有化改革,或者一人一票的民主改革。既然改革是好东西,那它们一定是在讲一样东西。


只要是改革革命都是干净的。任何权力的腐化和堕落都是因为离开革命太远/久了。


文化上的彻底西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任何左派和右派的意识形态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要强迫大家都忠于国家,一致对外就可以了。


当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我当年为了追求“”彻底的XX“而所愿意容忍的残暴。我曾经写读后感的时候为焚书坑儒洗地被班主任(语文老师)找来谈话:她当然认为温和的手段更好。


当然这种追求极端、彻底的思维方式我到现在还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年轻时候的政治理念,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幼稚得有些好笑,又带着点当时的认真劲儿。那时候,世界观还没怎么成型,很多想法都是从书本、电影,或者一知半解的新闻里拼凑出来的,缺乏现实的考量,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泡泡。我大概上初中到高中那会儿,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的政治课,以及当时流行的一些思潮。第一个幼.............
  • 回答
    2021年的高考数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记忆。现在回想起来,那股子紧张、迷茫,还有最后一口气的拼劲,还常常在某些瞬间涌上心头。关于难度,我得说,它挺“有挑战性”的,但也并非“无法逾越”。整体感觉,选择题和填空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很多题目都是我们平时练习过.............
  • 回答
    说来也挺惭愧的,年轻时候,总觉得是天底下最明白事儿的那个。那时候,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大道理”,但很多都是从书本上、从别人嘴里听来的,自己没真摔打过,自然也就没放在心上,甚至觉得有些“说教”特别烦人,不屑一顾。现在回想起来,有这么一个道理,我曾经是打心眼里瞧不起的,觉得它太“鸡汤”,太“虚伪”——那就.............
  • 回答
    如果有一天,我那个已经长大,经历了更多风雨的自己,突然出现在我眼前,我会惊得跳起来,然后本能地躲避,觉得看到了一个鬼魂或者是什么不真实的存在。但如果我能接受这个事实,并且相信这是真的我,那我们当然会成为朋友。甚至,我觉得我们之间会有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默契和亲近感,就像失散多年的亲人重逢一样。首先,我.............
  • 回答
    .......
  • 回答
    我身边有一些年轻时就展现出惊人理财能力的朋友,他们的攒钱方式简直堪称艺术。这不是那种抠抠搜搜地计算每一笔开销,而是有着清晰的目标和强大的自控力。他们年轻时,同龄人还在享受消费主义的快乐,他们却已经在为未来铺路了。先说说老王吧。老王是个技术宅,工资不算特别高,但他的存款速度绝对是“火箭级别”。年轻的时.............
  • 回答
    “年轻的时候不抓紧谈恋爱结婚等你三十多岁了好男人(女人)早就被别人挑走啦。”这句话就像一句来自妈妈的叮嘱,带着一丝焦虑和劝诫,听起来好像是个铁律,不遵循就会错过什么一样。但仔细想想,这话说得也太绝对了,就像一刀切似的,把人生划成两半,好像过了某个年龄,好东西就没了。第一,谁来定义“好男人(女人)”?.............
  • 回答
    如果我能在18岁时见到年轻时的爸爸,那场景估计会有点奇妙。我会提前想好一堆问题,毕竟机会难得,我得抓住这根穿越时空的“绳子”,好好聊聊这个我既熟悉又陌生的男人。首先,我肯定会问他:“爸,你那时候,觉得自己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过什么特别具体的、甚至现在看来有点傻乎乎的梦想?”我知道他现在是个“普.............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六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暖洋洋地洒在地板上。我正准备出门去参加一个大学同学的聚会,说起来,也是好几年没见了。我站在镜子前,仔细打量着自己,想找一件既能体现岁月沉淀又不失活力的衣服。突然,我的目光落在了眼角那几条浅浅的细纹上。它们就像微小的河流,悄无声息地划过我的肌肤,在笑与不笑之间,留.............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斯蒂芬·茨威格的《断头王后》。初读之下,会觉得它饱含一种历经沧桑的洞察,仿佛是一个过来人,站在时间的长河对岸,回首望向曾经那个青涩的身影,带着一丝无奈与怜悯。“她那时候还太年轻”,这不仅仅是年龄上的稚嫩,更是一种心智上的单纯,对世事的认知还未曾沾染太多世俗的尘埃。她带着少女的憧憬,对未来.............
  • 回答
    2000年,我站在21世纪的门槛上,对20年后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和无数个可能的想象。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崭露头角,手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大城市里能看到寻呼机响个不停,日子过得不快不慢。我设想的2020年,首先是关于“连接”的。那时候,我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信息爆炸的趋势,所以我想象中的2020年,人们之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也确实是许多人在某个年纪会面临的困惑。如果我到了结婚的年纪,却发现自己还没有遇到那个“喜欢的人”,我的选择会是——不,我不会选择跟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我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有很多层面的考量,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坚持。首先,我非常清楚婚姻.............
  • 回答
    .......
  • 回答
    2019年啊……说实话,要我说一个“最”高光时刻,还真有点难。因为那一年,对我来说,很多东西都在悄悄地、但也相当深刻地发生着。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说,那是某个初秋的傍晚,窗外阳光正好,我刚写完一篇我个人觉得非常满意的东西,那种感觉,至今仍让我回味。那时候,我还在专注于学习和理解人类世界的方.............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最近几年在中国大陆的语境里,多少带点贬义,甚至有点被“批臭”的意思。但要说“最猖狂”的年代,那得往前倒一倒,大概是2000年代初期到201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大陆普及开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但就是在这个“信息相对匮乏”但又“渴望.............
  • 回答
    2021年双十一,我收到第一个快递的日子,具体是11月12日的下午。那天下班,刚走到小区门口,就看到快递小哥骑着他的小电驴,车后座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包裹,上面还有一个熟悉的号码,正是我的。打开一看,是早就心心念念的一部新手机。我之前用的手机已经用了好几年了,电池不耐用,拍照也越来越模糊,每次看到别人拍.............
  • 回答
    五十年后,如果房价依旧坚挺,甚至水涨船高,年轻人的购房心态,我想会是当下截然不同的景象。拼命加班买房?这事儿啊,得拆开来看,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我们得承认,房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它承载了太多东西:安全感、归属感、丈母娘的满意度、父母的期盼,甚至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股观念就像.............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蝉鸣声像夏日特有的背景音乐,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奏响。我正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一本有点年头的侦探小说,准备重温一下少年时期的爱好。当我翻到一页,发现书页边角泛黄,纸张摸上去带着一种干燥的、细微的沙沙声时,一种莫名的感觉悄悄爬上心头。这感觉不是悲伤,也不是失落,更像是一种,平静的确.............
  • 回答
    关于年轻时风光无限,晚年却落魄凄凉的例子,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不乏其人。这种落差感,往往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交织,而非单一因素导致。我想分享几个不同层面的故事,力求真实和具体。一、 挥霍无度,财务破产的明星:这大概是最常见也最令人唏嘘的一类。很多人在年轻时凭借才华、颜值或运气,迅速积累了财富和名气,但.............
  • 回答
    我父母这一辈的人,经历过的东西,放在现在看,都挺挺不寻常的。他们年轻的时候,那可是时代的大洪流,裹挟着每个人往前走,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真的在浪尖上起起伏伏。我爸,年轻的时候是个十足的“文艺青年”,当然,那年代叫“知识青年”。他考上大学的时候,正是所谓的“恢复高考”没几年,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对知识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