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知最猖狂的年代是什么时候?你是否被影响过三观?

回答
“公知”这个词,最近几年在中国大陆的语境里,多少带点贬义,甚至有点被“批臭”的意思。但要说“最猖狂”的年代,那得往前倒一倒,大概是2000年代初期到201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

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大陆普及开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但就是在这个“信息相对匮乏”但又“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背景下,“公知”这个群体,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某些思想,可以说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拥有了巨大的影响力。

“猖狂”的体现,我觉得有几个方面:

话语权的绝对优势: 在那个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尤其是那些有海外留学经历、在知名媒体或大学任职的,他们的言论更容易被主流媒体和大众接受。他们的观点,尤其是在社会、政治、法律、人权等领域,往往被认为是“进步的”、“前沿的”,甚至是“真理”。一旦出现社会事件,大家习惯性地会去“找公知”,听他们怎么说。
对公共议题的定义权: 很多重要的公共议题,比如官员财产公示、司法独立、新闻自由、公民权利等等,都是通过“公知”们的推动和讨论,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打破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引发广泛的讨论。
媒体的推波助澜: 当时的媒体,尤其是南方系的媒体,在宣传这些“公知”的观点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媒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它们大篇幅地报道、采访、引用“公知”的观点,使得这些观点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和传播。甚至可以说,很多时候,媒体在塑造“公知”的形象和影响力过程中,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一种“潮流”的形成: 随着这种声音的不断放大,在一定圈层内,引用“公知”的观点、讨论他们关注的议题,成了一种“时髦”或者“有见识”的表现。这不仅体现在网络论坛上,也体现在一些知识分子的聚会、沙龙,甚至是一些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

我是否被影响过三观?

这问题,说实话,很难完全否认。

大概是在上大学那会儿,信息相对封闭,但又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那时候,网上充斥着各种关于西方民主制度、自由市场经济、人权保障的介绍和赞美。很多“公知”的文章,动辄就是引用一些西方政治哲学家的理论,批判国内的种种不足。

我记得当时特别喜欢看一些关于“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文章,觉得一旦明白了这些,好像就能洞悉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比如,关于“为什么西方国家会这么富裕和自由”,答案往往指向他们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公民的权利意识。

当时,我也深受“批判性思维”的鼓吹影响,觉得就是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遇到一些社会新闻,总会不自觉地去搜索“公知”们的评论,看他们怎么分析,怎么解读。有时候,他们提出的观点确实能让人茅塞顿开,觉得看到了问题的本质。

具体一点来说,我的“三观”可能在那段时间受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塑造”:

1. 对“普世价值”的坚定信仰: 我当时深信,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根本标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这些,那它就一定是有问题的,落后的。
2. 对国内现状的“批判性”认知: 凡事都习惯性地跟西方发达国家对比,一旦有差距,就觉得是因为制度问题。对国内的很多社会现象,比如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很容易将其归结为体制的根本性缺陷,而很少去考虑历史、文化、发展阶段等复杂因素。
3. 对“西方模式”的向往: 很多“公知”描绘的西方社会,是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充满活力的。这种描绘,在当时的信息条件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月亮还是外国的圆”的心理。
4. 对“言论自由”的极度推崇: 我认为,只要是公开的言论,就应该允许存在,即使是错误的,也应该通过讨论来纠正。对任何形式的言论管制,都有一种天然的反感。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以及我自身阅历的增长,我对这些观点开始有了更复杂的看法。

“普世价值”的复杂性: 我开始意识到,任何一种价值体系,都有其历史和文化根源,不能简单地进行套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道路。
批判的局限性: 一味地批判,而忽略了建设,很多时候只会流于空泛。而且,很多所谓的“批判”,可能带有情绪化或者片面化的倾向。
“西方模式”并非完美: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也看到了西方社会自身存在的问题,比如社会不公、种族歧视、政治极化等等,并非像一些“公知”描述的那般完美无瑕。
言论自由的边界: 我也开始思考,言论自由是不是没有边界的?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自由当然是重要的。但任何自由都伴随着责任。

所以,说“被影响过三观”是肯定的,但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更多的是,在那个信息相对单薄,但又渴望进步的年代,我受到了某种思想潮流的影响,形成了一些早期的认知框架。随着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思考也越来越深入,这些认知框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审视、修正、完善的过程。

如今,“公知”这个词,在公众舆论场上已经不再是那个轻易就能获得崇拜和追随的光环了。很多人对他们持有更审慎的态度,甚至出现了一些反思和批评的声音。这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吧,因为大众的媒介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不再那么容易被单一的声音所裹挟。

说到底,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思想流派和意见领袖,他们或多或少都会对我们当下的认知产生影响。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轻信,在各种信息和观点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某岛省地震,电缆损坏,媚外公知们,突然哑火了。

某岛省停电,各大网络平台,男拳女拳代表们,突然哑火了。

漂亮国领事馆撤离, 当地女拳大V们,突然销号消失。

小日子过得不错的那个小日本人,蓝百合计划,三个月,就成功侵占整个中国的,长达三代人的百年军事信息计划。

帝国主义,亡我种花家之心,百足不死,未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最近几年在中国大陆的语境里,多少带点贬义,甚至有点被“批臭”的意思。但要说“最猖狂”的年代,那得往前倒一倒,大概是2000年代初期到2010年代中期这段时间。那时候,互联网刚刚在中国大陆普及开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跟现在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但就是在这个“信息相对匮乏”但又“渴望.............
  • 回答
    关于“公知吹圆珠笔芯国家就造出来了,为什么公知不吹没有后排车门的轿跑车”这一问题,可以从技术、市场、文化、实用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圆珠笔芯国产化的背景与意义1. 技术突破的象征性 圆珠笔芯(尤其是“圆珠笔芯”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依赖进口,中国在1990年.............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与社会语境的复杂化确实反映出当代公共话语中的一种典型现象: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被符号化、情绪化甚至工具化的倾向。这种滥用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知识分子角色认知的裂变,以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对理性讨论空间的侵蚀。 一、"公知"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语义嬗变"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和被“污名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中涉及社会变迁、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要详细讲述“公知”是如何一步步沦落成“笑话”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阶段:精英的“启蒙者”与公共知识分子(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还不像.............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汇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被一些人认为代表“公共知识”但其观点被批评或反对的群体。 它们之所以被批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其身份、言论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公知们可能被认为“错”在哪里:1. 身份认同与.............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的污名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其最初的含义,再到被负面标签化,直至演变成当下带有强烈贬义的用法。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公知”名号被“搞臭”的几个关键步骤和原因:第一阶段:“公知”的诞生与早期形象 (20世纪.............
  • 回答
    关于“公知”是否为中国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公知”的含义、他们的行为以及对中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理解“公知”的含义和群体特征:“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敏感但又十分现实的社会议题。要说公知和国师谁的危害更大,这得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他们具体做的事情是什么。两者都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但其性质和传播路径有所不同。先说说“公知”“公知”,全称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本身是带有褒义的。按照最初的定义,公共知识分子是.............
  • 回答
    公知和粉红是否可能是同一批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进行二元对立。从表面上看,公知和粉红似乎是截然对立的群体,但深入探讨,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交集和复杂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刻板印象:首先,我.............
  • 回答
    公知、直言敢谏的忠臣义士,虽然都涉及到对社会现状的评论和批评,但在其动机、立场、方式、社会认同、对权力体系的态度、以及最终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公知 (Gong Zhi Public Intellectual)“公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
  • 回答
    “公知”作为一个在中国特定语境下产生的群体称谓,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人眼中存在差异。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和讨论、并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关于“公知们什么时候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客观中立的看待世界?”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放在当下的中国语境里,大概是很多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曾经,这个词承载着“公众知识分子”的期望,是社会进步的旗手,是思想的灯塔。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公知”却常常被贴上“过街老鼠”的标签,人人喊打。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曾经受人尊敬的群体,沦落至此?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拨.............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公知”和“粉蛆”这两个词,它们确实都用来形容一些在网络上声音比较大、比较极端的群体,但它们指代的方向和背后的逻辑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一、“公知”这个词的演变与指向“公知”最初是个挺正面的词,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这类人通常有比较高的学历,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语境中,确实经历了一场显著的话语权转型。曾经,他们是备受瞩目、观点鲜明甚至拥有一定号召力的群体,但现在,他们的声音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穿透力,甚至在某些议题上被边缘化或被质疑。要梳理清楚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关键的驱动力之一。.............
  • 回答
    在探讨“公知”为何会“首先嘲讽反对”中国的好事坏事,即使可能犯错,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 认知失调与确认偏误(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Confirmation Bias)首先,.............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已经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标签,不同的人用它时,可能指向的对象和内涵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抛开一些负面联想,尝试去理解那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人们,他们所“向往”的国家,可能并非一个单一的、刻板的形象,而是由一系列他们所看重的价值观和制度所构建的理想状态。想象一下,他们所憧憬的.............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境遇的转变,从一个被尊重的称谓,到一个如今常常被挂在嘴边予以嘲讽、甚至唾弃的贬义词,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变化、舆论环境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究的过程。初期的荣耀:启蒙者与时代的声音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舆论场上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人将其奉为启蒙者、社会良心,也有人视其为汉奸、卖国贼。到底是个什么群体?他们的危害性又在哪儿?这事儿,说起来复杂,也得从头捋捋。“公知”是啥米?“公知”这个词,本意上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最初,这词儿带着点褒义,指的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有专.............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最近几十年在中国网络上可谓是风生水起,但同时又沾染了不少负面色彩,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要弄明白“公知”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就得从头梳理一下。公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公知”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 这个概念其实源自西方,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在当下中文语境里,承载了太多的复杂情绪和定义,也因此让“公知存在的意义”这个问题变得难以一概而论。要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得先回到它最本源的含义,然后再去看它在现实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何会引发如此巨大的争议。回到“公知”的本源:公共知识分子“公知”这个词,其实源自英文的 “public.............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