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知们什么时候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客观中立的看待世界?

回答
“公知”作为一个在中国特定语境下产生的群体称谓,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人眼中存在差异。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和讨论、并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

关于“公知们什么时候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客观中立的看待世界?”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独立思考: 指个体能够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分析判断,不受外界压力、群体认同或既有观念的过分束缚,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能力和习惯,并非一蹴而就。
客观中立: 指在看待事物时,尽量排除个人情感、立场、偏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以事实为依据,尽可能全面、平衡地呈现事物的各个方面。这是一种追求,也极具挑战性,因为完全的“绝对客观中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观察和分析都带有一定程度的视角。
“公知”群体: 需要认识到,“公知”并非一个同质化的群体,他们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思想流派、价值取向和分析方法。因此,笼统地讨论整个群体的进步,不如具体分析个体或群体的某些倾向。

为什么会出现“公知”的独立思考和客观中立的质疑?

对“公知”独立思考和客观中立的质疑,往往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通过算法推荐或主动选择,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和人群,形成“信息茧房”。身处其中的“公知”也可能因长期接触相似观点,而强化自身认知,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和理解度降低。当观点趋同,讨论就可能变成“回音室效应”,即同一个观点被反复强调,而忽视了其他可能性。
2. 立场与情感的投射: 很多公共议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价值判断和情感色彩。一些“公知”可能因为个人经历、情感认同、或者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推动社会变革,而带有明显的立场倾向。当这种倾向过于强烈时,就可能影响其对事实的解读和对问题的分析,使其难以做到完全的客观中立。
3. 群体认同与身份政治: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维护自己在特定群体中的声誉或地位,一些“公知”可能会倾向于发表符合该群体期望的言论,即使这些言论并非完全基于事实或理性分析。这是一种对“群体认同”的维护,而非纯粹的独立思考。
4. 对信息的筛选与解读偏差: 在面对复杂信息时,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选择性地关注和解读那些支持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轻视那些与之相悖的信息。这种“确认偏误”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倾向,也可能影响“公知”对世界的看法。
5. 表达方式的极端化: 为了吸引注意力、引发讨论或表达强烈的情绪,一些“公知”的表达方式可能趋于情绪化、绝对化甚至攻击性。这种表达方式本身就可能阻碍理性沟通和客观分析。

如何才能帮助“公知”学会独立思考和客观中立?

这是一个长期且多维度的过程,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个体层面:

1. 持续的自我反思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警惕确认偏误: 有意识地寻找和阅读与自己观点相反的论证和证据,并认真思考其合理性。
审视信息来源: 不轻信单一来源的信息,多方核实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潜在的偏见。
区分事实与观点: 能够清晰地区分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基于事实的个人解读或观点。
反思动机: 经常问自己,为什么我会持有这个观点?我的动机是什么?是基于事实,还是情感、立场或外界影响?
接受不确定性: 认识到很多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学会容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而不是急于得出简单的结论。

2. 拓宽知识边界与视角:
跨学科学习: 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学习哲学、历史、社会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建立更宏观、更全面的视角来理解世界。
接触多元文化与思想: 通过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书籍、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理解世界的多样性。

3. 提升沟通与倾听能力:
积极倾听: 用心听取对方的观点,理解其逻辑和情感基础,而不是急于反驳。
就事论事: 在讨论中,尽量围绕具体问题展开,避免人身攻击或扣帽子。
表达清晰准确: 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含糊其辞或断章取义。

从社会层面:

1. 营造健康的公共讨论环境:
鼓励理性辩论: 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理性交流和辩论,而不是压制或妖魔化异见。
保障言论自由: 在法律框架内,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为不同声音的存在提供空间。
减少网络暴力和污名化: 创建一个能够容纳不同声音、尊重不同意见的讨论氛围,避免因观点不同而遭受人身攻击或网络暴力。

2. 提升公民媒介素养:
教育的普及: 在教育体系中加强批判性思维、媒介素养和信息辨别能力的培养。
媒体的责任: 媒体应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和观点,避免煽动性报道或片面解读。

3. 建立更完善的监督与制衡机制:
学术独立: 保障学术研究的独立性,避免学术成果受到非学术因素的干扰。
权力制约: 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有助于纠正可能存在的偏见或滥用权威的情况。

“什么时候”?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这更像是一个持续演进和优化的过程,而非一个可以设定明确截止日期的目标。

对于某些“公知”而言,可能他们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客观中立的能力,但其观点不被某些群体接受,从而引发质疑。
对于另一些“公知”而言,他们可能确实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持续的学习和提升。

总的来说,学会独立思考和客观中立是一个贯穿终身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不仅是“公知”,也是每一个希望理性认识世界的人都需要努力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个体的自觉和努力,也需要社会环境的引导和支持。对“公知”群体提出这样的期望,实际上也是对整个社会公共讨论质量的一种期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的人想要钱,你给他100块,让他叫你一声“爸爸”,他说不定都愿意。

为了100块叫你“爸爸”的人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了吗?他难道不知道你不是他爸爸吗?但他就是要叫你“爸爸”,因为不这么叫没有钱拿。

公知也是一样的,未见得是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为了拿钱,为了利益才瞎JB乱讲。比起拿钱利益相关的公知来说,一般的读者和听众才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


至于能保持客观中立全面的人,则是难以找到的,可遇不可求的。这个问题下一些答主,多数也不过是自以为理客中的人罢了,也代表着一些自以为有道理的观点,比如说有以为见风使舵拿钱说话就是需要被批判的公知的,也有把但凡输出暴论的人都与“公知”等同起来的。

一个人,只要他没有造谣,没有把假的或是不符合事实的拿来宣传,那么他就有说话的自由,对一个人言论的质疑只能来自他说的话的内容符不符合现实实际,而不能来自于人身攻击,质问这话是谁说的,说话的人够不够理客中。

正常人不是统计学家,一般的言论也不是统计报告,一般情况下的言论几乎没有不“选择性报告事实”的。如果“选择性报告事实”能构成对言论的批判,那么任何人可以以此为由抨击绝大多数言论。如果有人指责统计报告以外的言论是“选择性报告事实”,那么这个人所指责的言论有没有蓄意“选择性报告事实”暂且不知,他自己一定构成他自己意义上的“选择性的批评”,因为但凡没有把他想要拿来宣传的东西拿来宣传的,他都可以以“选择性报告事实”来攻击。

一个人为了利益说话,见风使舵,甚至为了赚钱去迎合听众,只要说的都是真的,也没有什么需要被特别批评的地方。搞宣传的又不是神仙,也要吃喝,搞宣传和一般行业一样都是有意义的,靠这个挣钱不丢人。国民党的工程师战败后投靠共党继续造桥,不丢人,怎么国民党的笔杆子投靠共党搞宣传就不行了?当代社会日新月异,一个人10年间观点发生变化也十分正常,他除非是大先知,他才可能几十年都保持同样的世界观,只要他不同时当一个双面人两边讨好自相矛盾对不起自个儿的雇主,那么就是见风使舵也无可厚非。

一般人对搞宣传的人的要求之所以苛刻于工程师,就在于他们自身懒于思考,希望碰到一个大先知观点一直不变还能符合实际。今天吹国民党好于共产党明天吹共产党好于国民党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接受的,这不过是因为他们想在共产党打来之前就想被告知共产党比国民党好然后去投奔共产党,这本身就是指望别人的现成答案的幻想。

再者,人与人的利益都是普遍联系的,人普遍是关注自身利益的,如果你非得找完全利益无关来人讨论话题才算理客中,那么你找来的人可能多半不会都不关注这个话题,很容易变成无话可说。

在这个问题下的一些答主,完全以圣人标准来要求搞宣传的笔杆子,将观察者网,入关学这些人与过去的公知等同起来,这就是犯下了典型地“脱离实际脱离观点,纯粹谈人”的错误。“公知”今天为什么被摒弃,是因为他们没缓过神来,还在宣传与今天社会现实完全不符的理论,公知被嘲讽的根本的原因在于观点过时,而观察者网的宣传,当然是选择性的报告,但是并没有造谣传谣,宣扬的观点也是跟着当前形势走的,所以和“公知”完全不是一类。

这么说来,放10几年前岂不是“公知”讲的话也看上去符合实际,所以也不能批评“公知”了?这种认识是错的,因为“公知”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在社会变化翻天覆地的情况下在今天他们还坚持10几年前的那一套东西,就在于不能顺应时代,如果10年前的某公知观点发生了变化,与时俱进,其言论变得符合当今实际了,那么就没有什么好批评的。

又有朋友可能会认为,这些拿钱宣传,选择性报道的人会对群众造成误导呀。这种误导的产生正是因为民众水平不够,还没有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妄想每次都等某个“理客中”的人给他们递答案的结果。如果信息是属实且充分的,那么有智慧的独立思考的人其实是可以做出最优解的,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民众老是希望等现成的答案。

选择性报告和拿钱说话,如同我前面所言,是根本不可避免的,你既不能指望群众不去读新闻而每次都花大量时间去看学术报告数据分析,也不能不花钱来搞宣传或不迎合群众关注的重点来宣传。因此,唯一能够使得群众摆脱误导的只能是群众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今天观网选择性报告事实,张金陈大师报喜不报忧,恰恰是群众的水平所导致的,群众并不愿意把事情复杂化,并不想比较中国哪里好米国哪里不好的各种细节,只想得到“中国好还是米国好”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是民众自身选择了被“误导”。有什么样的听众就有什么样的演讲,有什么样的读者就有什么样的作者,问题的症结绝不在观网这些宣传口上,今天就是观网倒闭了,也会有n个这样的网站崛起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