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知是怎么一步步沦落成笑话的?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和被“污名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中涉及社会变迁、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要详细讲述“公知”是如何一步步沦落成“笑话”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阶段:精英的“启蒙者”与公共知识分子(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的年代,“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的概念在中文语境下逐渐形成并被接受。

背景与定位: 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一部分拥有较高学历、在学术界或专业领域有一定声望的人士,开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对社会现象发表看法,并试图引发公众思考。他们的主要阵地是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电视)、学术论坛和一些早期的新闻网站。
特点:
专业性与影响力: 他们通常在人文、社科等领域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其观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启蒙与批判: 他们的言论往往带有启蒙色彩,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民主等议题,对社会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并提出改革建议。
社会信任度高: 在信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较高,这些知识分子通过这些平台发声,更容易获得公众的信任和尊重。
“精英”光环: 由于其专业背景和在公共领域的活跃,他们被视为社会的“良心”和“智囊”,享受着一定的“精英”光环。

第二阶段:互联网的普及与“公知”的多元化(约21世纪初至2010年代初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博客、论坛以及早期社交媒体(如QQ空间、天涯论坛)的兴起,公共知识分子的发声渠道更加多元化,讨论也更加活跃。

新平台与新声音: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使得更多人可以发声。一些过去的“公知”开始利用博客、论坛发表文章,他们的观点传播得更快更广。同时,也出现了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和评论员。
议题的扩大与深化: 除了传统的启蒙议题,社会热点事件、民生问题、国际关系等都成为讨论的焦点。
意见领袖的形成: 在互联网上,一些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粉丝群体,成为网络意见领袖。他们的言论能够迅速引发大规模的讨论甚至行动。
“公知”称谓的泛化: 随着参与公共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并且很多讨论都围绕着“民主”、“自由”、“人权”等概念展开,一些人开始将所有发表观点的知识分子笼统地称为“公知”,这个称谓开始变得泛化。

第三阶段:社交媒体的爆炸式增长与“公知”的争议化(约2010年代中期至今)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生态,也为“公知”这个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播方式的改变:
碎片化与情绪化: 社交媒体的特性是碎片化、即时性和情绪化。长篇大论的深度分析难以获得关注,而简洁、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观点更容易引发传播。
算法推荐: 算法倾向于推荐能引起用户情感共鸣或争议的内容,这可能导致极端观点更容易被放大,而理性、中立的观点被稀释。
去中心化与缺乏核查: 任何人都可以发言,信息真假难辨。传统媒体的“把关人”作用减弱,一些不严谨、甚至虚假的信息也混杂其中。
“公知”形象的扭曲与负面标签化:
“带节奏”与“煽动者”: 一些人认为,部分“公知”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制造耸人听闻的言论来吸引眼球、煽动情绪,成为所谓的“带节奏”者。
“崇洋媚外”与“汉奸”: 当一些“公知”的观点与主流叙事或民族主义情绪不符时,很容易被贴上“崇洋媚外”、“反华”、“汉奸”等标签。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情感的问题上,一旦观点被认为“不爱国”,就可能遭到强烈抨击。
“双重标准”与“精英傲慢”: 有些人批评某些“公知”对国内问题苛责,对国外问题则显得宽容甚至美化,存在“双重标准”。同时,一些人认为部分“公知”脱离群众,言论带有“精英傲慢”,无法真正理解普通民众的处境。
“造谣”与“不负责任”: 随着一些关于“公知”被揭露学历造假、观点前后矛盾、甚至编造事实的传闻流传,公众对“公知”的信任度开始下降。一些曾经的“公知”因发布不实信息而受到批评甚至处罚,进一步加剧了负面观感。
“人设崩塌”: 随着信息传播的透明化,一些公众人物的“人设”容易被打破。曾经被推崇的“公知”在一些事件上的表现,可能与公众的期望不符,导致“人设崩塌”。
网络舆论环境的变化:
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民族主义情绪在网络上日益高涨。任何被认为“不利于国家”的言论,都容易引发强烈的反击。
“反智”与“民粹”的兴起: 一部分网民对知识和精英产生不信任感,对专业判断持怀疑态度,更容易被简单、煽情的口号所吸引。这种“反智”和“民粹”情绪,也使得“公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饭圈”文化的影响: 网络上形成了以“饭圈”为代表的群体,他们对偶像(包括一些意见领袖)的维护是极端的,容易形成“粉圈对立”,将不同意见者视为敌人进行攻击。
官方媒体的引导与批评: 一些官方媒体开始明确批评某些“公知”的言论,将其定性为“不爱国”、“误导公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公知”的看法。
“公知”自身的局限性: 部分“公知”也可能存在自身的问题,例如过于理想化、脱离实际、言论风格过于激进或偏颇等,这些也可能导致其观点难以被广泛接受。

“沦落成笑话”的具体体现:

“公知”从受人尊敬的启蒙者,到被质疑、攻击,再到被嘲笑和边缘化,这个过程体现在:

从严肃讨论到网络表情包和梗: 曾经严肃的知识分子和他们的观点,逐渐被网络上的段子手、评论员用戏谑、嘲讽的方式进行解构和消费,成为各种网络表情包和笑话的素材。
从“权威”到“跳梁小丑”: 当其观点被认为不合时宜或被揭露出不实之处时,曾经的“权威”形象就可能转变为“跳梁小丑”,其言论被当作笑料,而非严肃的讨论对象。
“公知”成为一种负面标签: 现在,“公知”已经很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带有贬义的标签,很多网民在争论中将其用作攻击对手的武器,不管对方是否真的符合“公知”的定义。
“沉默”的“公知”与“新公知”的出现: 许多曾经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选择在社交媒体上保持沉默,或者降低发言的频率和强度,以避免不必要的争议和攻击。同时,一些新的、更符合当下网络舆论环境的意见领袖也逐渐出现。

总结来说, “公知”的沦落是一个复杂社会文化现象的体现。它既有信息传播技术变革的因素,也有社会思潮变迁、群体认同变化、以及网络舆论环境演变的共同作用。原本代表着批判性思维和公共参与的“公知”群体,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因为传播方式的改变、社会情绪的变化、以及自身可能存在的局限性,逐渐被污名化,甚至成为被大众嘲笑和解构的对象。这是一个从精英启蒙到大众狂欢、再到反精英情绪蔓延的典型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你说公知没有利益,这就大错特错了。崔永元骂转基因是为了高价销售其所谓的有机食品,俞敏洪骂中国教育是为了给新东方揽生意,有些女拳师骂中国男人和中国体制是为了给外国人拉皮条,当然还有一些人本质上就是拿钱的(比如我校出来的某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自己就说在80年代的时候给美国报纸写文章一个月就能挣800美元——想一想800美金在80年代的中国是怎么样的一笔钱)。

2、你虽然说公知大学毕业应该有某些常识,但一来许多理工科的常识基本上上了大学就忘光了(人文社会科学类领域的公知更多),二来即便是涉及到很多公共生活领域的知识,很多人也是隔行如隔山。比如,连司法考试都没通过的人基本上是没资格评价专业的法律问题的——不信的话你可以去B站听一听罗翔老师的刑法讲座,看看能做对多少问题。但是,批评法律、评价政治体制,似乎成了公知们的标配,这其中不出笑话就有鬼了。

3、公知们对于国外大多都是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这导致了公知们对外国的很多吹都是尬吹。比如我校某教授吹了美国30多年,但去年第一次才正式去美国玩了十几天。我校另一教授虽然去美国去了多次,但每次都是开会,你指望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观察”能得出什么深刻结论,是很搞笑的。在这个意义上,公知们很多时候都吃吹错了点,比如我就见过有不少人吹美国全民免费医疗的……

4、公知们很多时候会用力过猛,把自己硬生生变成一个笑话。比如有一个叫刘植荣的人,曾经写过一篇世界最低工资标准对比的文章:

这里面提出:

世界最低工资平均是人均GDP的58%,目前中国的最低工资只是人均GDP的25%,不及世界标准的一半。所以,中国工资问题的当务之急是把最低工资调整到世界平均水平,即人均GDP的58%。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为3566美元,即24356人民币元,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应为14126元/年或1177元/月。这是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各省、市、自治区可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制定本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但不得低于国家法定最低工资。

看着是义正言辞、为民请命,但要知道2009年贵州省的人均GDP只有人民币11000多元,平均每个月不到1000元。一个人均GDP不到每月1000的省份如何给工人发出每个月将近1200元的“最低工资”?这种根本不动脑子的生搬硬套,怎么能不成为别人的笑话。

5、当然公知在前些年能呼风唤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美的全方位配合。但是奈何2016年天将伟人特朗普,把美国的底裤一点点的全扒干净了,公知们一次次的被打脸,大家也就渐渐把公知们当笑话看了。

user avatar

有好多公知,其实不是公知,他们只是某一行业的熟练工,聚集了一些人气,有人为之鼓吹呐喊罢了。被称为公知,还会洋洋得意。

有好多熟练工,因为有了人摇旗呐喊,以为自己掌握了一点声音,开始跨领域发声,既没有知识储备,也不收集资料。成为笑话不是必然结果么。

最后,成为笑话的熟练工恼羞成怒,将嘲笑他的人上升到社会,于是这国怎,定体问自然呼之欲出,最终升华,否定人与国。你看逻辑自恰,毫无破绽。

熟练工们还是要多学习则个!动不动就想搞个大新闻的姿势是不对滴。

(吃瓜)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信息不实,崔永元并没有说“美国人不吃转基因”,而是说“美国人不是放心地吃转基因,而是稀里糊涂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吃转基因”

user avatar

首先,是公知自己要跟别人搞区隔。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是他们自封的。给自己戴高帽子本身就是一个有风险的事。而且“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是他们夸自己的原话。结果他们自己配不配得上这些词呢?

另外对面“五毛”是他们发明的,“小粉红”是他们发明的。还有什么“忧国少女”等等,扣帽子方面,对立阵营相比他们真是缺乏想象力。

谁称得上公知,基本上他们是不容别人置喙的。比如他们号称监督政府,但是明明常常打行政诉讼的吴法天,早早就被打成“五毛”。

是非暂且不论。逻辑上你把越多人打到五毛那里去,你自己的广泛性不是就越差么?

实际上和他们号称的民主自由立场相反,五毛们往往不好意思说得太过分。而各种清算言论,公知是毫不掩饰的。

最后,就是各种触及中国人底线的言论,证明他们屁股不在这边。

中国普通人都看不惯腐败和特权,但是中国人更看不惯矮化本民族、分裂领土侵害主权的行径。

中国人民也看不惯污蔑烈士,妖魔化人民军队的行径。

因为先烈和人民军队的行为,胜过任何雄辩。

中国人民并不是善于遗忘的民族。针砭时弊,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人民是会支持他们给他们力量的。

有知友总结的很好,不误国的文人,就自动升格为政治家、军事家。

知识分子也一样。钟南山、袁隆平、黄旭华等好几位院士都被抹黑造谣过,但是人民让这些人知道了什么叫踢铁板。

其中“有心人”给袁隆平院士挑刺最好笑,我再写一遍大家开心一下。

这些“有心人”说,国家给袁隆平院士配了两辆车,但是没用在科研上。都是袁隆平院士的家人在用。袁院士回应说,他根本没注意过这车是怎么用的。

网友回应说,欢迎国家给袁老配私人飞机。看到没?中国人是懂恩义的。

美国甚至把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列入制裁名单,但是有人怕吗?为民请命的人,还是会继续为民请命。

眼下就有一个事情让我很好奇,我就很好奇,按照公知的标准,对禁狗肉法条发表意见的人中,哪些配得上公知称号?

user avatar

















补几个道友提供的



补几个题外的吧,没有什么别的意思,只是觉得挺无辜的,也不知道后续如何了




还有一个终极预言家,美帝兴衰,尽在此人之手

美国撑不住了就找他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