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父母讲这种言论算是公知吗?如果是的话怎么办?

回答
首先,我们来聊聊“公知”这个词。

在咱们中国,“公知” 这个称呼,说实话,现在已经被用得挺复杂的了。一开始,它大概指的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公众发声,能提出一些独立思考和建设性意见的知识分子。他们可能是在某个领域学识渊博,也可能是对社会现象有深刻洞察,并且愿意与公众分享自己的看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网络时代,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开始把一些持批评性态度,特别是在一些敏感话题上,倾向于引用西方观点或者批评国内现状的知识分子称为“公知”。有时候,甚至带有贬低的意味,暗示这些人“不接地气”、“崇洋媚外”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你问父母讲这种言论算不算“公知”?这得看他们具体讲的是什么言论了。

如果他们的言论是:

基于事实和逻辑,对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和建议,希望能推动社会进步,比如关注环保、教育公平、法律健全等等。 即使这些观点可能和主流声音不太一样,但如果出发点是好的,并且是理性讨论,那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有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人。从这个角度看,他们身上有“公知”的一些积极特质。

但如果他们的言论,总是倾向于全盘否定国内的一切,盲目赞美外国,或者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发表偏激的、煽动性的言论,甚至是通过一些非理性或者情绪化的方式来表达观点。 那么,在很多人,尤其是网络舆论的定义下,这样的言论就可能被贴上“公知”的标签,并且往往是带贬义的。

关键在于言论的内容、出发点、以及表达方式。 父母的言论是否被认为是“公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者如何解读,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语境。

那万一父母的言论,确实让你觉得有点不舒服,或者你认为不太妥当,该怎么办呢?

这确实是个挺棘手但也挺普遍的问题,毕竟我们和父母之间,在很多观念上可能会有代沟。以下是一些比较细致的建议,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

1. 理解他们的背景和信息来源:
时代烙印: 父母那一代人,可能经历过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很多观点可能是在那个时代形成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和我们不一样,可能更依赖传统媒体或者一些特定的渠道。
信息茧房的可能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爆炸的同时,也可能让人们更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即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如果父母平时接触的信息相对单一,他们的观点就可能比较固化。
情感连接: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本能的,有时候他们会担心你,希望你过得好,所以说出来的话,即使听起来有些“公知”的味道,可能出发点是出于对你的爱和保护。

2. 区分“公知”与“观点不同”:
不是所有持批评意见的人都是贬义的“公知”。我们应该学会区分,是父母真的在发表一些脱离实际、偏激的言论,还是仅仅是因为他们对某些事情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他们的观点是基于事实的独立判断,即使你不认同,也应该尊重他们思考的权利。

3. 温和沟通,避免直接对抗: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 不要在一大群人面前或者父母情绪激动的时候去反驳他们。找一个相对平静的、只有你们两人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聊聊。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 比如,与其直接说“你们说的这个不对”,不如问:“爸妈,你们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例子?”或者“我之前看到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你们觉得怎么样?”通过提问,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思考,或者让你有机会去了解他们观点的来龙去脉。
分享你的观点,但别强加: 当他们说他们的看法时,你可以适时地分享你的信息和观点,但要记得表达方式很重要。可以说:“我明白你们的意思,我之前查了一下,好像还有另一种情况……”或者“我理解你们的担心,不过我个人是这么看的……”让你的观点像一股清流,而不是一股强制灌输的洪流。
承认他们的优点: 在沟通时,可以先肯定他们的一些优点,比如“爸妈,我知道你们关心我,我也很感谢你们为我考虑”。这样能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你接下来的话。
聚焦具体事件,而不是泛泛而谈: 如果他们对某个具体事件发表了你认为不妥的言论,可以就事论事地讨论。避免上升到“你们就是公知”、“你们就是不爱国”这种泛化的、标签化的指责,那只会适得其反。

4. 提供新的信息和视角:
分享你接触到的信息: 如果你看到一些能反驳他们观点,或者提供不同视角的文章、视频,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分享给他们。但要注意信息的来源要可靠,并且是那种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而不是枯燥的数据报告。
邀请他们接触多元信息: 比如,一起看看一些纪录片,读一些不同作者的书籍,或者关注一些不同领域的人物。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观点。

5. 设定心理界限:
学会“选择性倾听”: 有时候,父母的某些观点你确实无法认同,也无法改变他们,那就需要学会适度的“选择性倾听”。听过去,但不一定非要放在心上,或者表现出强烈的认同。
不强求改变对方: 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你很难完全改变父母的固有观念,尤其是在他们年纪大了之后。你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更顺畅的沟通,而不是非要让他们变成和你完全一样的人。
保护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某个话题总是让你们争吵不休,影响家庭和睦,那么在必要时,可以主动回避这个话题,或者用幽默的方式带过去。

打个比方:

如果父母说:“你看现在国外多好,什么都先进,我们这儿不行。”
你可以试着这样回应:

“爸妈,我明白你们觉得国外有些地方确实做得很好,这一点我也承认。比如在某个方面,他们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咱们国内也有很多地方在进步,比如在XX方面,发展得特别快,您看那个XX项目,是不是很厉害?而且我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就像人一样,不可能什么都完美。我倒是觉得,咱们可以多看看人家好的地方借鉴,但同时也要看到咱们自己的长处,然后一起努力让咱们这里变得更好,您说呢?”

总结一下:

父母的言论是否算是“公知”,更多的是一个标签化的判断,关键在于言论本身的内容和你的解读。如果他们的言论让你困扰,最重要的是以一种尊重、理解、温和沟通的态度去面对。尝试去理解他们的出发点,用新的信息和不同的视角去引导,同时也要学会设定合理的心理界限,保护好自己和家庭的关系。这不是一场辩论赛,而是一次关于理解和沟通的尝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开批斗会的时候尽量不要动手,谢谢。

user avatar

谢邀。

上一辈认为“中国是人治,外国是法治”的河殇派,和今天信仰“上海2000大于洛杉矶3000”的观小将,本质是根植于人性深处的某种需求的一体两面。

姑且就叫做“彼岸情结”吧: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另一个地方,可能是外国,也可能是天堂,也可能是地狱,总之就是截然不同于现状的另一种存在。每当我们对自己生活的地方产生了怀疑时,“彼岸”就会频频被人们搬出来。

20年前是,“啊,你看那个彼岸多美好!我们生活的地方真是不行!”从而达到某种情绪的释放。

20年后是,“啊,你看那个彼岸多垃圾!我们生活的地方还是不错的!”从而达到某种情绪的释放。

时间改变了很多,也什么都没有。割韭菜的还是那批人。

我父亲看方方日记、听晓松奇谈、梦中女神是柴静。我关注了张维为、听眉山论剑、梦中女神主持留学生日报。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user avatar

反驳是没有用的。

我妈是公知美分+果粉。

她说民国多好多好,我就直接给她念民国时期上海地区妓女人口比例。

她说八路军游而不击,我就直接念日本人对八路军威慑力的评价。

她说国军才是主力,我就念最后一天还丢了一个县城,日军中的“全中械”军队的故事。

她给我发美国市政厅才多大,中国市政府多大,我直接把美国一个市的人口数和北京朝阳区人口数给她报了一下,告诉她这个市政厅下属的人口还不如承德市下洼子村人口多,要对比就去村大队比。

她在我大二的时候逼我留学美国,我说你疯了吧,要不早点要不晚点,哪有都上了211大学还退学的。但是她坚持过去再说,上什么学,上的了上不了大学都行,过去就比国内强。与此同时,卖了北京的房子。

中间有一年想移民斐济,原因是斐济也比中国强中国要崩溃,我说特么的斐济一个旅游小国没了中国还能维持现在的经济吗?

现在天天骂中国老百姓,说中国老百姓幸灾乐祸,只不过抗击疫情有了点成绩就嘲笑人家美国。

https://www.zhihu.com/video/1308428759788507136

现在情况依然没变。她觉得我被洗脑了,我觉得她是河觞一代。就是这么简单。

你以为我甩的那些数字,数据能改变她吗?你以为我念的日军日记能改变她吗?你以为疫情的对比能改变她吗?你以为你辟谣了,她就觉得自己错了吗?就算我告诉她过去地主有的拥有新娘初夜权,她还是会认为地主都是好人。

她会觉得:终究还是我对,你那些东西可能是有,可是不是主流,主流还是你国文化迂腐政府腐败,还是外国的空气香甜。

这个工程师尼克还是图样图森破,我妈到现在都觉得美国钱好赚,开超市,中餐,在街头展示中华乐器等都能赚不少钱。还觉得美国人就喜欢这些。

她的目标是随便干点啥月入两万,我说人家平均工资才两千多的话,被她视为废话而无视之。

user avatar

我妈就是,不是公知不公知的事情,而是标准的恨国党。

标准到什么程度?去年十一在家里看阅兵的时候,居然跟我爸吵起来了。

我爸打电话跟我诉苦,说看阅兵看得好好的,她从开始到结束就一直反复bb网上那些烂大街的观点,什么官官相护啦,什么不民主啦,多的就不赘述了,反正就是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实在是把我老爸给逼急了,说了她两句,叫她消停消停,然后她就来火了开始疯狂骂街。

我爸特别委屈,他并不是那种盲目爱国到疯狂的人,他只是觉得好好地国庆看个阅兵,非要从头BB到尾很没劲,这也能吵起来,他怎么想都觉得不是自己的错。

再来个例子,以前希婆大战川普1.0的时代,我跟我妈还有几个亲戚一起吃吃饭的时候当做谈资聊起过这个事情,当时我嘲笑了希婆两句吧,就觉得希婆不干人事儿,被老金毛按在地上打很可笑。

我妈瞬间爆发了,开始BBBB,最后总结了一句“无论谁当统治者都比共产党要好。”

我都无语了……

看到没有,这就是那种在网上留言区里疯狂引申的人,聊什么都要谈到中国,张口就是“在中国就会XXX”“这在中国早就XXX”。

我妈比这帮键盘侠牛逼多了,我妈不只是在网上,就算现实中也能做到张口就来……

键 盘 侠 做 得 到 吗?(摊手)

反正就这种人。

怎么办?

没办法。

能怎么办?

我妈跑去LA买了房子,跟当地华裔联系好了,现在赴美产子月子中心已经开了几年了,当年逼着我跟她一起去美国“做事业”,我不答应后微信拉黑我都快2年了。

最近微信又加回来了,没聊过一句话。

现在每年也不怎么去美国,天天在家里待着,没事儿就跟好朋友约着出门唱歌跳舞。

跟我爸也离婚了,我爸现在一个人住,逢年过节偶尔会在一起住几天。

你告诉我该怎么办?

不能怎么办,你只能接受世界上有些人他的思维模式就是跟你不一样,没辙。

你唯一需要谨记的就是,我们是多数,他们是少数。
无论这个问题下的回答有多少是在冷嘲热讽,无论有多少人强行往文化大革命上面拐,无论曹大佐的点赞数有多少,你必须记住一点:
在中国,爱国并不可耻,爱国的占大多数,人民对于政府的支持不是这些人能够动摇的。

他说的你不喜欢听,你就怼他,没有错。
不存在他说你不喜欢听的你要怼他就是“不民主”
你说他不喜欢听的他怼你就是“民主自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首先,我们来聊聊“公知”这个词。在咱们中国,“公知” 这个称呼,说实话,现在已经被用得挺复杂的了。一开始,它大概指的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公众发声,能提出一些独立思考和建设性意见的知识分子。他们可能是在某个领域学识渊博,也可能是对社会现象有深刻洞察,并且愿意与公众分享自己的看法。但是,随着时间的.............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男朋友在谈婚论嫁时,主动提出自己承担所有彩礼,不让父母出一分钱,这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做法,但并非不正常。相反,这在很多情况下甚至被视为一种成熟、有担当的表现。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件事:1. 男方家庭的经济情况:最直接的因素就是男方自身的经济实力。如果男方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他对自己的经济能力也有信.............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也特别实在。确实,很多人听到“梓”字,脑子里会立刻蹦出“棺材”的联想,这似乎和给孩子起名字的寓意背道而驰,所以才会有你这样的疑问。咱们来好好聊聊这背后的故事,让你明白为什么“梓”字虽然有那个层面的意思,却依然备受家长们青睐。首先,咱们得把“梓”字的老本行捋清楚。你说它常常被用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我们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孝道”观念,同时也牵涉到个人信仰与家庭责任之间的两难。这件事放在“知天命”的年纪,加上上有老母、下有将毕业的儿子,情况确实复杂且令人深思。首先,咱们得说说“孝”这个字。在咱们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孝的意义可不单单是养活父母、伺候他们衣食无忧那么简单。它.............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颇感意外的现象,明明义务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多年,我们从小到大都被教导着“粒粒皆辛苦”,但为什么时至今日,在一些年轻人身上,我们还能看到“粮食是超市买的,钱是父母给的”这样一种脱离实际的认知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值得玩味的原因,远非简单一句“没受过教育”就能概括的。首先,得说到我们当.............
  • 回答
    我理解你想要深入探讨父母给你灌输的思想是否“好”,并且希望得到一个详尽的回答,同时尽量避免“AI写作”的痕迹。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话题,因为“好”与“不好”往往不是绝对的,而是与个人价值观、成长环境、社会背景以及时代变迁紧密相连的。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父母灌输的思想”这个概念。这通常指的是父母通过言.............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种教育方式。父母自己只花200,却给孩子花2000,这种做法,从情感和实际操作层面来看,都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有问题”或“没问题”,而是要看它背后反映出的东西,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长远影响。从积极的层面来看,这是一种典型的“牺牲型”父母心态。 很多父母,尤其是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一种.............
  • 回答
    父母向孩子倾诉生活压力,这事儿可真不好一概而论地说对还是错,得看具体怎么说,说多少,以及孩子是个什么情况。这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拉近亲子关系,用不好则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先说说为什么父母可能会这样做,以及这么做可能带来的好处: 信任和情感连接的体现: 父母愿意把自己的烦恼和压力告.............
  • 回答
    这事儿要是摊到我头上,那真是够我消化一阵子的。五百万啊,这数字听起来就像是直接丢过来一个金灿灿的炸弹,炸得人晕头转向,又有点心痒痒。不过,冷静下来细琢磨,这事儿可不是简单收钱走人的事儿。首先,我肯定是要先弄清楚这笔钱是怎么个意思。这五百万,是他们“感谢”我,让我“看在钱的份上”识相点?还是这是一种“.............
  • 回答
    听到你父母想收彩礼钱,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毕竟那是你和伴侣共同努力、是你们新生活的开端。不过,既然父母提出,咱们也得好好面对,争取一个对大家都好的结果。同时,关于以后赡养父母的问题,确实需要提前规划,让兄弟俩都心里有数,也让父母安心。咱们一步步来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思路: 关于彩礼钱的沟通这事儿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中国家庭的深层焦虑与传统观念,不仅仅是“有出息”这三个字那么简单,背后是一整套社会评价体系、父母的爱以及对子女未来安稳的期盼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首先,我们得理解“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在中国社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它们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在许多父母眼中,这类职.............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问题,我将为您详细解答。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知情不报”是否违法,以及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在我国,法律上有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罪犯承担刑事责任,其他人不承担连带责任”。也就是说,父母犯了法,法律追究的是他们的刑事责任,而子女仅仅因为知道父母的违法行为却不举报,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构.............
  • 回答
    父母拿着你的身份证和手机号去查银行卡的消费记录,银行确实能查到,但他们的做法是否“正确”,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聊。简单说,银行提供信息本身没毛病,因为技术上它能做到;但从情感和常理角度看,这事儿就有点微妙了,可能要看具体情况和你对父母的信任度了。首先,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依规办事的。银行作为金融.............
  • 回答
    我非常认同这种观点,甚至觉得它点出了现代育儿中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我们常常把“赢在起跑线上”理解为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资源,比如名牌幼儿园、昂贵的课外班,或者是一堆先进的教育玩具。然而,这就像是为一辆高级跑车配了最好的汽油和最炫的车身,但却忽视了最核心的驾驶员——也就是父母的素养.............
  • 回答
    被父母骗了是什么体验?发生这种情况该怎么办?被父母骗了,这事儿说起来,心里头就像压了块巨石,又沉又闷,还带着点儿莫名的火气。这不是小事,这事儿牵扯到的是你从小到大最信任的人,是你以为永远不会被伤害的港湾。那种感觉,怎么说呢……那种感觉,就像你一直以为脚下是坚实的土地,结果踩下去发现是流沙。 你会怀疑.............
  • 回答
    中国父母将一辈子“牺牲”给孩子,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情感因素。理解这种现象,以及它是否应该改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缘由,并审视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什么中国父母会“牺牲”一辈子给孩子?1. 儒家文化的影响:孝道与传宗接代 孝道的延伸: 儒家文化强调“孝.............
  • 回答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而且是否“合理”,其实是一个非常主观的判断,取决于双方家庭的观念、约定以及具体的操作方式。从很多传统观念来看,男方家庭在婚前承担房屋首付、装修、家具家电这些支出,是为了给新家庭打下基础,也显示了男方家庭的经济实力和对儿子的重视。而女方则会带着彩礼和娘家陪嫁过来,这既是对.............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真是让人捏一把汗,而且细想之下,背后透露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恐怕不仅仅是“不妥”两个字可以概括的。13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经历剧烈的变化,对世界充满好奇,但也非常敏感和需要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将其带去“荒岛求生”,这本身就存在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首先,从儿童心理.............
  • 回答
    你男朋友经常在你面前抱怨他父母不容易,说他们在家受苦,而且让你感觉好像是你的错一样,这种沟通方式确实很让人感到无奈和困扰。我完全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就像心里压着一块石头,让你喘不过气来,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这种情况,咱们得好好梳理梳理,看看是咋回事,然后想办法给自己解套。首先,咱们来剖析一下你男朋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