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公知为什么会被污名化?哪些言论属于公知言论?谁在反对公知?

回答
“公知”这个词,最近几十年在中国网络上可谓是风生水起,但同时又沾染了不少负面色彩,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要弄明白“公知”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就得从头梳理一下。

公知到底是什么意思?

“公知”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 这个概念其实源自西方,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并且愿意就公共事务发表看法,对社会进步和公共利益产生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通常是学者、作家、律师、记者、艺术家等,他们的言论不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是基于理性分析和公共良知。

在中国的语境下,最初使用“公知”这个词,多少带有一些正面色彩,指的是那些对社会问题有深刻见解,并且敢于发声,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论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们可能呼吁改革、批评不公、倡导普世价值,例如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等。

公知为什么会被污名化?

公知之所以从一个相对中性的,甚至带有褒义的词汇,演变成现在很多人听了就皱眉的标签,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其中夹杂着社会变迁、舆论环境的变化以及一些具体事件的催化。

1. “启蒙者”到“搅屎棍”的转变:
早期: 在互联网兴起初期,中国社会正经历转型,很多旧有的观念受到挑战,人们对改革和进步充满期待。这时候,一些敢于挑战权威、质疑现状的知识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声,被很多人视为“启蒙者”,是带领社会走出困境、走向开明的一股力量。他们的言论,如对某些社会弊端的揭露,对西方先进制度的介绍,在当时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和追捧。
后期: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舆论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一部分“公知”的言论,在一些人看来,逐渐变得“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崇洋媚外”,甚至被认为是在“反思”中国,否定中国的一切。这种观感是污名化的重要开端。

2. “立场”与“利益”的质疑:
质疑其真实性: 很多人开始质疑这些“公知”的言论是否出于真心,还是为了吸引眼球、沽名钓誉,甚至有“收钱办事”。一旦被发现有虚假信息、夸大其词,或者言论前后不一,就会迅速败坏声誉。
质疑其立场: 批评者认为,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为国为民”,但在一些“公知”身上,他们看到的却是一种“反体制”、“反国家”的倾向。尤其是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情感、历史认定时,一些“公知”的观点与主流叙事发生冲突,被认为是“立场有问题”,是“卖国”。

3. 网络舆论环境的变化:
“扣帽子”的泛滥: 随着网络骂战的常态化,“公知”很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直接被贴上“汉奸”、“卖国贼”、“分裂分子”等标签,而无需进行深入的辩论。这种“扣帽子”式的攻击,极大地简化和妖魔化了“公知”的形象。
情绪化表达的盛行: 在网络上,情绪化的表达往往比理性的分析更容易传播。一旦有“公知”的言论触碰到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就会引发大量负面情绪的宣泄,进而形成一边倒的舆论。
“逆向民族主义”的出现: 也有观点认为,一部分“公知”的言论,虽然以批判精神为包装,但其对国内的过度批评和对西方的过度赞美,反而激发了一些人的“逆向民族主义”情绪,使得他们更加反感和抵制“公知”。

4. 具体事件的催化:
一些“公知”的失言或“翻车”: 历史上,一些被认为是“公知”的人物,因为一些不当言论,比如在涉及历史事件、社会热点问题上发表了与主流观点相悖、且被认为不负责任的言论,导致形象严重受损,也连带影响了整个群体。
媒体和官方态度的转变: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自信的提升,官方媒体对“公知”的论调也从早期的相对容忍,转变为后期的批评和引导,甚至将其视为一种需要警惕的“负面声音”。

哪些言论属于公知言论?

“公知言论”是一个非常宽泛且主观的定义,因为“公知”本身已经被污名化,所以很难有一套明确的标准来界定。但是,如果从最初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定义以及后来被赋予的标签来看,大概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类,其中一些会被认为是“正面”的,而另一些则会被认为是“负面”或“招致批评”的:

被认为是“正面”或“符合公共知识分子初衷”的言论可能包括:

对社会不公的批评: 揭露腐败、特权、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并呼吁改进。
对公民权利的呼吁: 倡导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自由、司法独立、人权保障等。
对法治建设的推动: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呼吁健全法治体系,保障公民权益。
对历史事件的独立反思: 对过去的某些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和反思,不回避问题。
引进和讨论普世价值: 介绍和讨论自由、民主、人权、平等、博爱等理念,并探讨其在中国语境下的意义。
对公共政策的专业性分析: 基于专业知识,对政府的某项政策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被认为是“负面”或“招致批评”的“公知言论”(即现在常被用来攻击“公知”的言论):

过度否定中国成就: 强调中国的问题,忽视或贬低中国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过度赞美西方制度: 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比中国好,鼓吹照搬西方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而忽视其在中国可能遇到的水土不服。
“崇洋媚外”: 凡事都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对外国文化、制度、生活方式无限崇拜,而对本国文化、制度、生活方式持否定或鄙视态度。
“反体制”或“反国家”: 明确反对现有的政治体制、发展模式,甚至主张颠覆国家政权。
“煽动对立”或“制造分裂”: 比如在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地区问题上发表可能引发社会对立或国家分裂的言论。
“历史虚无主义”: 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进行全盘否定,抹黑英雄人物,模糊历史事实。
“精致的利己主义”: 有些批评认为,一部分“公知”的言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或者为自己的某些利益服务,并非真心为公共利益。

需要强调的是,“公知言论”的界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者的立场和价值观。同一句话,在一些人看来可能是理性的批评,在另一些人看来就可能是“反动”的鼓吹。

谁在反对公知?

反对“公知”的力量是多元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反对的声音也在变化和演变。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主流媒体和官方机构: 这是最主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反对力量。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央视等)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经常通过评论、社论、新闻报道等形式,对被认为是“公知”的观点进行批评,甚至点名批评。他们通常认为这些言论“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误导公众”、“损害国家利益”、“危害社会稳定”。

2. “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群体(通常被称为“小粉红”): 在网络上,这股力量非常活跃。他们通常对国家和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对任何被认为是“攻击”或“否定”中国的事情都非常敏感。当他们看到“公知”发表批评性言论时,会迅速组织起来进行反驳、攻击,甚至人肉搜索、围攻。他们会将“公知”标签化为“汉奸”、“卖国贼”,认为他们是在“抹黑中国”。

3. 普通网民中对“公知”失望或反感的人: 这部分人群可能不是有组织的,但数量庞大。他们可能曾经也认同过某些“公知”的观点,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觉得“公知”脱离实际、言论偏激、或者被“公知”的某些行为(如造谣、贩卖焦虑)所欺骗,而对其产生了反感。他们也可能只是觉得“公知”的言论过于负面,对社会没有积极作用。

4. 部分学者和知识分子: 并非所有知识分子都支持“公知”的某些论调。一些学者可能在学术上持有不同看法,或者认为某些“公知”的论证方法不严谨,言论过于情绪化,因此会从学术角度或者价值判断上提出批评。

5. “理性批评者”: 这部分人可能也是希望社会进步的,但他们反对的是“公知”的某些特定表达方式或特定观点。他们可能认为“公知”的批评不够有建设性,或者在某些问题上过于片面,甚至认为“公知”的努力适得其反。他们可能更倾向于温和、理性的方式来推动社会进步。

总的来说,“公知”的污名化是一个复杂现象,是社会发展、舆论环境变化、以及各种力量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仅是词汇本身的含义变化,更折射出中国社会在转型期中,关于“启蒙”、“独立思考”、“国家认同”、“批评与建设”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刻讨论和观念冲突。如今,“公知”这个词,很多时候已经不再是一个描述特定群体的标签,而更多地变成了一个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攻击性词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本义是个褒义词。然而有些人篡夺垄断公知一词,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来解释。

污名化,其实就是那些垄断公知一词解释权的人被骂。而这类人学问真心不咋滴。

公知言论,在不了解事情具体情况下就指手画脚、颠倒黑白(罗昌平和湖北大学的梁艳萍)、自命不凡。一大特色就是嘴贱无脑,他们对中国,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对美国,是为了吹捧而吹捧。

与其说是反对,不如说是对颠倒黑白的愤慨。

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乔木,当年卖掉家里的所有东西移民美国;去了美国以后。得,对美国的所有幻想在短短几天内就被粉碎了。

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当年在学校就被学生投诉、年度考核也是倒数第一、他在课堂上最喜欢说党和政府的坏话,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两个半小时的课,他得用两小时十五分钟来吐槽,剩下的十五分钟才用来把课程PPT快速过一遍。夏业良不务正业激起了学生的极度反感。夏业良的教学评估成绩连续多年处于全院倒数第一,从2006年以来,学院持续收到学生对夏业良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工作态度等有关教学工作的批评意见多达340条。

2012年10月26日,按北大有关规定,学校教师考核与聘任委员会对夏业良进行考核和续聘的无记名投票,表决结果为不续聘。为了给夏业良进一步改进的机会,学校做出给予其延展一年处理的决定。中国的宽宏大量真是没谁了,再顽固的分子也会给改过机会。

2013年10月11日,委员会对“是否维持去年的表决结果”进行了确认投票。应到委员37人、实到委员34人,投票表决结果为:30人反对续聘、3人同意续聘、1人弃权。为此,委员会决定终止对夏业良的聘用合同。夏教授,失业了。夏业良在接受媒体的采访时表示,他对此不服,称这是个“无理的决定”把自己打扮成所谓的“被迫害者”“压制言论自由”扣上“政治迫害”的帽子。

送他一句话:


2013年,在一段拍摄于国外的视频中,夏说了一番匪夷所思的话,让人们又惊诧,又忍不住笑喷。他煞有介事地主张,中情局应拿出一笔钱严格训练200至500人,就像“海豹突击队”那样,需要时候空投到xxx,两个小时内完成突袭,并且占领广播电视台等。他还呼吁搞政治暗杀,策动军队和警察哗变。这一套东西看过通辽可汗的视频都知道,在非洲、南美、中东、东南亚百试百灵。视频显示,夏说这些话时,他对面的一些人多次忍不住大笑。看来即使在海外最激进的华人流亡者圈子里,夏的说法也被看成是荒腔走板的疯话。现在在美国送外卖。根本就没人理他。

多嘴说一句:

近来只要有自由派人士或公知因违法吃了官司,或遇到类似夏的遭遇,“政治迫害说”就会立刻响起来。那些人在试图强行立一种“规矩”:只要是政治上反体制的人,社会就要给他们种种“豁免权”,无论他们触犯了国家法律还是供职机构的规则,他们都是“不能动的”。像夏这样的人,反体制使他有了“政治正确性”,他就应是北大的“终身教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最近几十年在中国网络上可谓是风生水起,但同时又沾染了不少负面色彩,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要弄明白“公知”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就得从头梳理一下。公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公知”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 这个概念其实源自西方,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大概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变得流行起来,一开始是对那些在公共领域发声,对社会问题提出独立见解,并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的尊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近些年,这个词的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时候带上了贬义,甚至成为了一个标签,用来批评那些持有某些特定.............
  • 回答
    喻国明是个挺有意思的人物,他能不能算“公知”?这事儿吧,就像给一道菜定义“好不好吃”一样,不同的人口味不同,标准也不一样。要说他能不能算“公知”,可能得先掰扯掰扯“公知”这俩字儿到底是个啥意思。在咱们这儿,“公知”这个词儿,前些年挺吃香的,意思差不多就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敢说话,能引领舆论方向,对社.............
  • 回答
    要判断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是否算“公知”,需要先理解“公知”这个词的含义,以及郑强教授在公众视野中的言行表现。一、 “公知”的含义与演变“公知”原指“公共知识分子”,是指那些具有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对社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知识分子。在早期,“公知”通常带有褒义,代表着社会.............
  • 回答
    回形针、罗翔,这俩名字放在一起,确实能引发不少人关于“公知”现象的讨论。要说策略升级,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而且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得一点点捋。首先,得明确“公知”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含义不太一样。早期的时候,“公知”可能更多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发声,对社会问题有独到见解,并且有一定社会影响力.............
  • 回答
    关于“公知吹圆珠笔芯国家就造出来了,为什么公知不吹没有后排车门的轿跑车”这一问题,可以从技术、市场、文化、实用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圆珠笔芯国产化的背景与意义1. 技术突破的象征性 圆珠笔芯(尤其是“圆珠笔芯”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依赖进口,中国在1990年.............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与社会语境的复杂化确实反映出当代公共话语中的一种典型现象:概念在传播过程中被符号化、情绪化甚至工具化的倾向。这种滥用背后折射出的是公众对知识分子角色认知的裂变,以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机制对理性讨论空间的侵蚀。 一、"公知"概念的历史演变与语义嬗变"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和被“污名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中涉及社会变迁、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要详细讲述“公知”是如何一步步沦落成“笑话”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阶段:精英的“启蒙者”与公共知识分子(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还不像.............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汇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往往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言论,被一些人认为代表“公共知识”但其观点被批评或反对的群体。 它们之所以被批评,原因复杂多样,涉及其身份、言论内容、表达方式以及社会背景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公知们可能被认为“错”在哪里:1. 身份认同与.............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的污名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其最初的含义,再到被负面标签化,直至演变成当下带有强烈贬义的用法。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公知”名号被“搞臭”的几个关键步骤和原因:第一阶段:“公知”的诞生与早期形象 (20世纪.............
  • 回答
    关于“公知”是否为中国好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公知”的含义、他们的行为以及对中国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首先,理解“公知”的含义和群体特征:“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并且.............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敏感但又十分现实的社会议题。要说公知和国师谁的危害更大,这得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他们具体做的事情是什么。两者都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但其性质和传播路径有所不同。先说说“公知”“公知”,全称是“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本身是带有褒义的。按照最初的定义,公共知识分子是.............
  • 回答
    公知和粉红是否可能是同一批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贴标签或进行二元对立。从表面上看,公知和粉红似乎是截然对立的群体,但深入探讨,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交集和复杂性。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定义与刻板印象:首先,我.............
  • 回答
    公知、直言敢谏的忠臣义士,虽然都涉及到对社会现状的评论和批评,但在其动机、立场、方式、社会认同、对权力体系的态度、以及最终目的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些区别,需要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公知 (Gong Zhi Public Intellectual)“公知”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定.............
  • 回答
    “公知”作为一个在中国特定语境下产生的群体称谓,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人眼中存在差异。通常,“公知”指的是那些在公共领域发表看法、对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和讨论、并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识分子或意见领袖。关于“公知们什么时候可以学会独立思考?能够客观中立的看待世界?”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几个核心概念:.............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放在当下的中国语境里,大概是很多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曾经,这个词承载着“公众知识分子”的期望,是社会进步的旗手,是思想的灯塔。然而,时移世易,如今的“公知”却常常被贴上“过街老鼠”的标签,人人喊打。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曾经受人尊敬的群体,沦落至此?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把时间拨.............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公知”和“粉蛆”这两个词,它们确实都用来形容一些在网络上声音比较大、比较极端的群体,但它们指代的方向和背后的逻辑还是有挺大区别的。咱们就一点点掰开了说。一、“公知”这个词的演变与指向“公知”最初是个挺正面的词,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这类人通常有比较高的学历,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知识,.............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语境中,确实经历了一场显著的话语权转型。曾经,他们是备受瞩目、观点鲜明甚至拥有一定号召力的群体,但现在,他们的声音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穿透力,甚至在某些议题上被边缘化或被质疑。要梳理清楚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关键的驱动力之一。.............
  • 回答
    在探讨“公知”为何会“首先嘲讽反对”中国的好事坏事,即使可能犯错,这背后其实牵涉到复杂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机制以及身份认同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 认知失调与确认偏误(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Confirmation Bias)首先,.............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已经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标签,不同的人用它时,可能指向的对象和内涵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抛开一些负面联想,尝试去理解那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人们,他们所“向往”的国家,可能并非一个单一的、刻板的形象,而是由一系列他们所看重的价值观和制度所构建的理想状态。想象一下,他们所憧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