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公知是怎么来的?

回答
“公知”这个词,其实就像很多网络热词一样,是在中国社会经历快速变革、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逐渐从一个中性甚至略带褒义的词汇,演变成如今带有复杂甚至负面色彩的标签。要说清楚“公知”是怎么来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梳理。

一、词源的起源:知识分子与公共领域

首先,我们得回归“公知”的字面意思。“公”指的是公共的、公众的。“知”自然就是知识。合起来,就是“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这个概念在西方社会很早就存在了。

在西方,公共知识分子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各自专业领域有深厚造诣,并且愿意走出学术象牙塔,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影响力,就社会、政治、文化等公共议题发声,参与公共讨论,甚至提出解决方案的人。他们可能来自 academia(学术界)、媒体、艺术界、法律界等等。他们的特点是:

专业深度: 在某个领域拥有扎实的知识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公共参与: 关注公共事务,不回避社会问题,愿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给大众。
独立性: 尽可能保持独立思考,不轻易依附于权力或资本,能够提出批判性意见。
影响力: 通过写作、演讲、媒体采访等方式,对公众舆论产生影响。

在20世纪,像萨特、福柯、哈维尔、罗素、爱因斯坦等人都被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是泰斗,也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政治事件、人权问题等发表了深刻的见解,影响了无数人。

二、中国大陆“公知”的早期形象与发展

在中国大陆,“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乃至更早的知识分子传统。

改革开放的启蒙者: 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思想活跃,涌现出了一批知识分子,他们以其思想的解放、对西方先进思想的介绍,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他们对社会进步、民主法治、市场经济的探讨,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思想穿透力。像一些学者、作家、媒体人,他们通过文章、书籍、电视节目,成为了当时大众关注的焦点。
媒体发展带来的平台: 随着中国媒体行业的改革和发展,尤其是报刊、电视、广播的多元化,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发声平台。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就社会热点发表看法,他们的观点也逐渐被公众所熟知和接受。
互联网时代的催化: 互联网的出现,特别是博客、论坛、微博等平台的兴起,极大地加速了“公知”的形成和传播。知识分子可以绕过传统媒体的审查,直接与网民互动,他们的思想传播得更快、更广。这个时期,很多被认为是“公知”的人,凭借其思想的犀利、表达的流畅,获得了大量粉丝,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媒体人。

在早期,“公知”的身份更多地与“进步”、“理性”、“批判”、“独立思考”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他们往往被视为社会良心、进步力量的代表。

三、“公知”标签的转变与争议的产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公知”这个词的含义和公众的认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负面化倾向。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1. “全能感”与“精英优越感”的批评:
一些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的发言,被批评为“万能”的,好像什么都懂,什么都能评论一番。
同时,一些人认为部分“公知”流露出一种“精英优越感”,看不起普通大众,他们的言论脱离实际,或者带有明显的精英主义色彩,引起了部分民众的反感。

2. 立场与意识形态的冲突:
在中国特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下,知识分子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很容易触及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敏感领域。
当一部分“公知”的言论被认为过于“西化”、批评中国体制、甚至与境外势力“勾结”时,很容易遭到官方媒体和部分民众的强烈质疑和攻击。
“公知”群体内部也存在不同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但一旦出现明显的“反体制”、“反国家”的言论,就容易被整体化,并遭受集中火力。

3. 网络舆论环境的变化:
“围攻”与“标签化”: 互联网的匿名性和群体性,使得网络舆论场容易出现“围攻”现象。一旦某个“公知”的言论触犯了某些群体的“底线”,就会招致铺天盖地的谩骂和指责。
“妖魔化”的传播: 部分媒体和营销号,为了吸引眼球,会选择性地截取“公知”言论的片段,进行断章取义的解读,甚至“妖魔化”处理,将他们塑造为“卖国贼”、“汉奸”、“公害”等负面形象。
“反智”情绪的兴起: 在一些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下,部分民众开始对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反智”情绪,认为他们脱离实际,提出的解决方案不接地气,或者仅仅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幸存者偏差”: 早期活跃在公共领域的知识分子,很多的确对社会进步有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言论的实际效果,或者其背后的意图,开始受到审视。同时,一些真正有深度、有建设性的声音,可能在喧嚣的网络环境中被淹没,而那些更具煽动性、争议性的声音反而更容易被记住和标签化。

4. “公知”定义的模糊与泛化:
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快速迭代,很多时候,只要是敢于在公共领域发表批评性意见,或者观点与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人,都可能被贴上“公知”的标签,无论其专业背景、言论质量如何。
一些原本只是在特定领域有专业知识的人,一旦对社会问题发表了看法,也可能被冠以“公知”之名。

四、现状与理解

如今,“公知”这个词在中国网络语境下,更多地成了一个带有贬义的标签,常常用来形容那些:

批评政府和体制: 尤其是持“反体制”或“全盘西化”倾向的言论。
在网络上活跃: 并且经常发表针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
被认为“脱离群众”或“崇洋媚外”: 观点被一些人视为不接地气,或者过度赞美西方。
带有“精英主义”色彩: 语气或内容被认为有优越感。

当然,并非所有在中国大陆活跃的、在公共领域发声的知识分子都受到了负面评价,也有很多知识分子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声誉,他们的观点受到尊重。但“公知”这个标签,在很多人心中,已经与负面情绪、批判、甚至政治不正确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总而言之,“公知”的来龙去脉,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角色演变、媒体环境变迁、互联网技术催化、以及特定政治社会语境下,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分子在公共领域作用的复杂态度,以及网络舆论场上各种力量博弈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些选择性失明的公知,是怎么样成为公知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其实就像很多网络热词一样,是在中国社会经历快速变革、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逐渐从一个中性甚至略带褒义的词汇,演变成如今带有复杂甚至负面色彩的标签。要说清楚“公知”是怎么来的,得从好几个层面来梳理。一、词源的起源:知识分子与公共领域首先,我们得回归“公知”的字面意思。“公”.............
  • 回答
    “公知”一词的演变和被“污名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中涉及社会变迁、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异。要详细讲述“公知”是如何一步步沦落成“笑话”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阶段:精英的“启蒙者”与公共知识分子(约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还不像.............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美分党”、“亲日党”以及所谓的“公知”,他们的想法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议题。要深入理解他们各自的立场和动机,需要剥离标签,回到具体观点和论证上来。以下是我对这几类人群想法的尝试性解读,力求详尽,并希望能避免AI写作的痕迹:首先,我们需要承认,这些标签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甚至可能是.............
  • 回答
    政治老师被贴上“公知”的标签,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玩味,也可能让人有些纠结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公知”这个词本身。它最初可能指的是那些对社会议题有深刻见解,并且乐于发声,引导公众思考的知识分子。他们可能批判社会弊病,提出改革建议,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知”这个词在不.............
  • 回答
    首先,我们来聊聊“公知”这个词。在咱们中国,“公知” 这个称呼,说实话,现在已经被用得挺复杂的了。一开始,它大概指的是那些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公众发声,能提出一些独立思考和建设性意见的知识分子。他们可能是在某个领域学识渊博,也可能是对社会现象有深刻洞察,并且愿意与公众分享自己的看法。但是,随着时间的.............
  • 回答
    “真正的公知”这个词,说实话,它在当下的语境里,已经变得有点复杂和模糊了。要说清楚它到底是怎么被定义的,以及为什么有人喜欢它、有人又不喜欢它,咱们得一步步来捋。“公知”这个概念的演变与“真正的公知”的界定“公知”这个词,最初来源于“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ual)。顾名思义,.............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的污名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追溯到其最初的含义,再到被负面标签化,直至演变成当下带有强烈贬义的用法。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公知”名号被“搞臭”的几个关键步骤和原因:第一阶段:“公知”的诞生与早期形象 (20世纪.............
  • 回答
    国内的“公知”: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存在在国内语境下,“公知”这个词,早已不是一个简单指向“公共知识分子”的标签了。它承载了太多复杂的意涵、期待与争议,甚至随着时间推移,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理解“公知”在中国当下的存在,需要剥离掉那些标签化的简单判断,深入到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行为逻辑和公众认知之中。首.............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当下语境下,已经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标签,不同的人用它时,可能指向的对象和内涵都有所不同。但如果我们抛开一些负面联想,尝试去理解那些被贴上这个标签的人们,他们所“向往”的国家,可能并非一个单一的、刻板的形象,而是由一系列他们所看重的价值观和制度所构建的理想状态。想象一下,他们所憧憬的.............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在中国境遇的转变,从一个被尊重的称谓,到一个如今常常被挂在嘴边予以嘲讽、甚至唾弃的贬义词,这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心态变化、舆论环境演变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迭代,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究的过程。初期的荣耀:启蒙者与时代的声音回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公共知识分子”(Public Intellect.............
  • 回答
    “公知”这个词,其实就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但你知道吗,这个词在咱们这儿,意思可复杂了,甚至可以说是经历了“变味儿”的过程。最初的时候,“公共知识分子”这个概念,说的是那些在某个专业领域里有深厚学养,但又不局限于自己的学术象牙塔,而是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见解,运用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并且能对.............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近些年在中国舆论场上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人将其奉为启蒙者、社会良心,也有人视其为汉奸、卖国贼。到底是个什么群体?他们的危害性又在哪儿?这事儿,说起来复杂,也得从头捋捋。“公知”是啥米?“公知”这个词,本意上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最初,这词儿带着点褒义,指的是那些在某个领域有专.............
  • 回答
    “公知”这个词,最近几十年在中国网络上可谓是风生水起,但同时又沾染了不少负面色彩,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标签。要弄明白“公知”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就得从头梳理一下。公知到底是什么意思?“公知”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公共知识分子”。 这个概念其实源自西方,指的是那些具有专业知识、独立思考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嘛,挺有意思的。知乎是不是“公知的据点”,这事儿很难一概而论,更像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话题。要说它是“据点”吧,确实能看到很多在公共议题上表达鲜明观点、有一定影响力的用户,他们可能被一些人归类为“公知”。但要说它 仅仅 是“据点”,那也太小看知乎了。咱们得先说说“公知”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
  • 回答
    关于“公知”与高校知识分子的关系,这一现象涉及中国社会、教育体系、媒体环境以及知识分子角色的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高校知识分子的特殊性1. 教育背景与专业素养 高校知识分子通常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备较强的知识储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专业素养使他们更倾向于参与公共讨论,尤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确实观察到了一个现象。不少公众人物,尤其是那些在公共领域积极发声、评论社会现象的人,确实有很多是律师出身。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律师这个职业本身就与“话语权”、“辩论”、“逻辑分析”这些词汇紧密相连。你想啊,律师每天的工作就是研究法律条文,理解规.............
  • 回答
    关于“公知大部分是60后/70后,而90后/00后更爱国”的说法,确实在一些社会讨论中比较常见。这种说法背后,往往与不同年代的人群经历的社会环境、成长背景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差异有关,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的认知和情感倾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这种说法的形成逻辑,并分析其中的一些.............
  • 回答
    “知乎是公知基地”这个说法,想必很多经常刷知乎的朋友都耳熟能详。它已经成了一个在不少人看来,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说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公知”这个词是怎么来的。最初,它是个褒义词,指的是那些具有公共知识分子身份的人,他们有学识、有见解,并且愿.............
  • 回答
    “公知”,这个词语在近几年的中国社会语境中,确实经历了一场显著的话语权转型。曾经,他们是备受瞩目、观点鲜明甚至拥有一定号召力的群体,但现在,他们的声音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穿透力,甚至在某些议题上被边缘化或被质疑。要梳理清楚这其中的缘由,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社会环境的变化是关键的驱动力之一。.............
  • 回答
    “反公知”这个词语,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代中国社会在信息传播、公共讨论和价值观塑造方面的一些复杂动态。要理解它的实质,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反对,而需要深入到其背后运作的逻辑、动机和产生的社会影响。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公知”这个概念本身。在中文语境下,“公知”最初的定义是具有社会责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