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题主有没有读过《三国演义》?
我小时候读的《三国》有很多配图,有一张格外栩栩如生,至今仍是我的心理阴影,导致我现在都忘不掉这段描写:
“……还报董卓,卓命葬于城外。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 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于城门外焚烧人头,以妇女财物分散众军。”
战乱在我们这一代的记忆里已不复存在了,但其实我们距离战争也不过数十年。看题主是个大学生,应该受到过关于战争如何残忍、侵略者如何暴虐的教育吧?如果文字不能使你震撼,触目惊心的照片也该不少。
汉末就是这样一个年代。
或许你想象中,蔡文姬是作为一介才女,被匈奴左贤王掳走,上演了一场匈奴草原王者征服名门贵女的故事。于是你发出了“寻常女子尚且知荣辱,我想有名的才女不可能不知道吧”的疑问。
来看看现实。
《悲愤歌》(节选)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
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
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
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
失意几微间,辄言毙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
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惨并下。
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
且不说汉代未有程朱理学,对女子名节尚未如此苛责。你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是首先把诗中主人公当做一个“人”,还是首先想到她是一个“女人”?男人悲愤于保护不了家国妻女,女人被当做家畜般鞭打凌虐。“求死”是因为死比活轻易,而这种时候,你却让女子去为名节去死,实在有些天真,或说愚昧。
“蔡文姬是大汉有名的才女”,却如牲畜般被人侮辱践踏,流落他乡,语言不通,孤苦无依,以胡笳为伴熬过了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她不愿求死,靠着复归家国的执念苦苦支撑。她还家时朝汉使深深的一拜。她的诗篇流传于后世,诉说着血泪与真实——这些,比不过一个女子的“名节”贵重?
如果一个民族要把女性从它的精神中割裂出去,如果一个民族只能将女子的精神与肉体、情爱绑定,那这个民族必然是失败的,它的精神必然是不完整的。
“寻常女子尚且知荣辱,我想有名的才女不可能不知道吧。”再看一遍你这句话。
匈奴只是强暴了蔡文姬的肉体,没想到数千年之后作为同胞的后人却要玷污她的精神。
看到题主更改了问题日志,我也相信你没有对蔡文姬不敬。
你想知道是什么支撑她顽强地活着。其实我已经回答你了。
如果你还不明白的话,能不能回答我这几个问题?
为何苏武牧羊十九年持节不屈?
为何张骞被扣于匈奴十年仍坚持“持汉节不失”?
为何司马迁受宫刑之辱仍要作《史记》?
为什么我举的都是汉代的例子?既然你在读汉史,为何你读不出泱泱大汉的气魄,感受不到堂堂汉人的气节?
当外敌铁蹄践踏家园,当一个国家男人的头颅被当作战利品挂于车后,为何女子还要执着于为“名节”而死?为何不能有一个女子站出来?她或许握不动枪戟,但她却拿得起笔,能记录历史,还后人一段真实。
你认为她做不到忍辱负重,仅仅因为她是个“女子”吗?
“如果一个民族要把女性从它的精神中割裂出去,如果一个民族只能将女子的精神与肉体、情爱绑定,那这个民族必然是失败的,它的精神必然是不完整的。”我希望你再去理解一下这句话。
即便抛开这一切,或许也正如你所说,他们“仅仅是想再看看大汉江山”。
狐死尚首丘,况人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