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家不禁止施工图纸中出现详见某某图集第几页,这种还需要查图集的设计?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建筑设计和施工流程中的一个核心痛点,也是很多人,特别是施工现场一线人员非常困惑的地方。为什么设计者要在图纸里写“详见XX图集第XX页”?这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懒惰”或“不专业”。下面我来详细拆解这个问题,尽量让大家理解其中的原委。

首先,我们要明白,设计图纸的根本目的不是包罗万象,而是传达关键的设计意图和信息,并指导施工完成预期成果。 而图集,特别是国家和行业发布的标准图集,则承担着另一个重要角色:提供标准化的、经过验证的通用构件、节点、构造做法和设备安装细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详见图集”这种情况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提高设计效率,降低重复劳动:

想象一下,如果每一个项目,从最基础的门窗洞口处理、楼梯构造、管道支架、到复杂的节点详图,都需要设计者在图纸上从头画起,那将是多么庞大的工作量!尤其是在一些非常常见的、有着成熟解决方案的构件和构造上,例如:

楼梯: 楼梯的坡度、踏步尺寸、栏杆形式、休息平台等都有国家或行业推荐的标准做法。如果每一次都重新绘制一个标准的楼梯详图,工作量巨大,而且容易出现细微的尺寸错误或不符合规范的地方。图集则提供了大量标准化、经过计算和验证的楼梯类型,设计者只需选择合适的图集页,标注其编号和尺寸即可。
门窗: 标准化的门窗尺寸、安装方式、防水处理等,在图集中都有详尽的说明。设计者只需根据建筑功能和风格选择合适的门窗类型,然后在图纸上标注型号和位置,其余的安装细节则交给图集来指导。
管道支吊架: 管道的支承方式、间距、材质选择等,都有相关的标准图集。这些都是非常技术性的内容,需要专业的计算和经验,设计者在图纸上标注“详见图集XX”可以避免重复计算和绘制,将精力放在更具创造性的专业部分。

二、 保证设计的通用性和标准化,降低施工偏差:

图集是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往往包含了行业内公认的、成熟可靠的施工方法。这有几个好处:

质量保证: 使用图集中的标准节点和做法,意味着这些细节已经过反复验证,能够满足结构安全、功能性、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这比设计师凭空想象或随意绘制的节点,在质量上更有保障。
规范性: 图集通常与国家或行业的技术规范紧密结合。参照图集,可以确保设计和施工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避免出现违反规范的错误。
降低施工理解难度: 对于施工人员来说,图集上的详图往往更加清晰、直观,并且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尺寸标注。这比在复杂的总平面图或剖面图上寻找零散的细节,更容易理解和执行。

三、 规避设计风险和责任边界: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虑。

法律法规的规定: 很多工程项目,尤其是政府投资的项目,在招标文件中会明确要求设计方参照或使用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图集。这是一种强制性要求。
责任划分: 当图纸上出现“详见图集”时,某种程度上是在明确设计方和施工方之间的责任边界。设计方负责根据建筑要求选择合适的图集内容并进行整体协调;施工方则负责按照图集提供的详图和说明进行精确施工。如果出现问题,图集本身作为一种通用标准,也有助于判断责任的归属。如果设计方为每一个细节都绘制了详图,那么一旦施工出现问题,就更容易被追究设计责任。而通过图集,责任更多地转移到施工方对图集内容的理解和执行上。
避免无限的返工: 如果设计师对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过于周全,并画出详尽的图纸,一旦施工过程中出现任何细微的偏差,或者业主提出修改意见,都可能导致设计的大幅度修改和返工,造成效率低下和成本增加。图集提供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标准,减少了这种不确定性。

四、 适应项目复杂性和时间限制:

现代建筑项目往往非常复杂,包含各种专业(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电气、智能化等)。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套完整的设计是充满挑战的。设计团队需要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项目的核心创新点、整体协调和满足业主特殊需求上。将一些通用、成熟的细节交给图集处理,是提高整体效率的必然选择。

那么,为什么说“还需要查图集的设计”会让人觉得有问题呢?

这主要在于对“查图集”这个行为的理解程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实际影响。

设计深度不足的体现: 如果一个项目的设计,仅仅是将一些非常基本、普遍的节点,如普通的砖墙构造、简单的混凝土梁柱连接等,都简单地标注“详见图集”,而没有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和特殊要求进行细化和深化,那么这可能反映出设计深度不够。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是在理解了图集精神和要求的基础上,针对本项目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深化和优化,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
施工困难和质量风险: 有时候,图集上的内容可能过于理想化,或者与现场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如果设计者在引用图集时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或者没有在图纸上给出必要的现场调整说明,施工方就可能遇到困难,导致施工偏差,甚至影响工程质量。例如,图集可能提供了标准的混凝土墙体保温做法,但如果在现场有特殊的保温材料或者墙体厚度限制,就需要设计者在图纸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说明。
理解偏差和沟通成本: 即使是同一个图集,不同经验的施工人员理解程度也可能不同。如果设计图纸没有提供足够的补充说明或示意图,仅仅依赖图集,就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增加沟通成本,甚至出现施工错误。例如,某个图集中的某个节点有几种不同的做法,设计者需要明确指出本项目采用哪一种,并说明其具体尺寸和材料。
对设计的创新性造成限制: 过度依赖图集,可能会限制设计上的创新和突破。虽然标准图集在保证质量和效率方面有优势,但如果所有项目都千篇一律地套用图集,建筑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就会受到影响。

总结一下,国家不禁止施工图纸中出现“详见某某图集”的设计,这是一种在设计实践中效率、质量、规范性和责任分担之间寻求平衡的产物。 它并非是鼓励设计师敷衍了事,而是承认了标准图集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然而,真正“好的”设计,是能够充分利用图集,并在图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优化和创新。 设计师需要做到:

1. 精准选择图集: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图集和图集页。
2. 明确图集编号和页码: 确保施工方能够准确找到相关内容。
3. 必要时的深化和说明: 对于图集内容在本项目的特殊应用,需要进行细化、补充或修正,并在图纸上清晰标注。例如,明确管道支架的型号、材质、规格,或对楼梯栏杆的细节进行额外说明。
4. 与施工方有效沟通: 在设计过程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或关键的节点,与施工单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技术交底,确保双方对图集内容的理解一致。

简而言之,图集是设计的基础工具,而非设计的全部。设计者应该将图集作为起点,而不是终点,用专业知识和创造力,将标准化图纸转化为高质量、有特色的建筑工程。当图纸仅仅是简单地指向图集,而没有附加任何有价值的设计信息时,才会让人觉得效率低下且存在潜在风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图集本来是编给设计施工造价单位,你自己不去查,倒打一把算什么?


图集的质量比设计院的各种图纸高得多,也规范得多。是国家、地区、行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技术资料,同时也是设计施工造价单位应该准备的最基础的技术资料。可以讲图集是设计施工造价的指导手册。

很多技术实力强劲的施工单位,总包单位,还有自己的图集和工法。这种,找不到图集,要设计单位提供的,常见于技术实力差管理混乱的单位,一套图集才多少钱?一个项目多少钱?


连一套国标或者地区图集都没有,你们单位还有啥技术资料?


而且我没搞明白的,从标准化角度,有一个适用于设计造价施工的图集是好事呀,都可以省多少事情。


要让设计单位自己编,一个做法得玩出多少规格来,你造价要把各种设计院自创的各种做法的辅材,工艺,人工给统计清楚,纯属给自己找事嘛。任由设计单位自己写,一个墙面抹灰都可以给你玩出各种标注和规格。一个内墙漆都可以给你标出各种不同的标注法。设计单位引用标准图集是好事呀,还是题主觉得看各种五花八门的做法更省事?


按我说,土木行业标准化远远不够。图集只不过一小小步而已。

user avatar

从使用方便来看,一张图或者一套图就能表达清楚,而不是到处引用的图纸是最方便的,即使是同一套图纸中不同页面之间的引用,都是不方便的。因为至少要翻来翻去的。

使用者是谁?当然是施工单位、业主、和造价等看图单位了。

在手工绘图时代,为了提升设计效率,不用重复绘制已经成熟的节点等详图,设计师往往标注此处引用了某图集中某页的做法,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设计师不怕麻烦去誊图集中已有节点到自己图纸上,还有誊错的风险,万一誊错了,得不偿失。国家也鼓励设计图纸中直接引用正规出版的图集,因此每个新开工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业主管理代表都会买一套图集,至少要包括图纸中引用过的图集。就像结构101系列图集,基本每个工地都能看到,而且不止一本,这给图集编写及出版单位带来了利润,也算是“为知识付费”在建筑行业中的一个体现。

但是,到了电子绘图时代,特别是图集也电子化时代,再在图纸里引用图集就不是那么方便了,因为直接把相应节点做法拷贝到图纸相应位置,也只是个插入“块”的过程,为了对看图者更友好,设计师还可以在引用的详图后面附注上所引用的图集和页码,这样看图者看图就更方便了,图纸里万一有没有引用全的,还可以查查原图集。

等工地实现全部图纸电子化后,再引用图集号和页码就更不方便了,除非在电子图里有超链接,点击可以直接调出图集中相应内容。

因此,随着制图计算机化、工地图纸电子化的推进,制图习惯也会响应改进,改进的方向就是让看图的人更方便,越方便就越容易理解图纸内容,万一图纸有问题,也越容易及早发现。

而且,随着绘图技术的进步,原来我们为了画图方便而制定的“平法”表示法,有可能会被“不厌其烦”的三维详图表示法所取代,三维图纸的出现,所见即所得,更不容易因看不懂图而出现配筋、尺寸偏差。现在有些工地已经采用电子化图纸了,但还停留在二维图纸,技术人员人手一个平板电脑,随时打开相应部位图纸来检查现场情况,施工工长需要那块图纸,可以选择仅打印施工区域图纸,不用随身携带大卷图纸,也会很方便。

做过日本企业的设计,日方对图纸的要求是“像漫画那样”,要求图纸易懂,越易懂越容易早期发现错误;越专业化,越少数人才能看懂的图纸,万一里面藏了个雷,就很难发现,从这个角度看,把图纸做详细易懂,而不是看一张图纸需要有一堆图集、还要预先学习“平法表示方法”等专业知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设计要不忘初心,明白图纸是为了给人看懂,而不是专业人员自嗨装❌用,就会顺应这个发展方向。

话题引申下,目前的钢琴谱子,常有反复记号,专业人员弹到那里就知道该从哪里反复,但是总感觉回头找准反复弹奏的位置,不如把该反复弹奏的部分直接按照顺序印刷到后面,岂不是更方便?乐谱中采用反复记号方式,是不是也是当初为了少抄一遍重复的乐谱而发明的方法呢?在电子乐谱逐渐流行起来后,或者拷贝粘贴变得容易,印刷也变得容易之后,反复记号会不会像图集引用一样,逐渐因为不方便被淘汰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