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中国人口可能会暴跌吗?

回答
关于未来中国人口是否会暴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诸多层面。目前主流观点和数据分析确实指向了中国人口将面临显著的下降趋势,但“暴跌”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和煽情,更准确的说法是快速且持续的人口萎缩。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

一、 当前中国人口的现状与趋势:

1. 总人口数量与变化:
中国总人口在2022年首次出现了负增长,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增长态势。这是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023年,中国人口继续负增长,且下降幅度有所扩大。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了下行通道,并且预计未来几十年将持续负增长。

2. 生育率的低迷:
总和生育率(TFR)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 衡量一个国家人口是否能自我维持的关键指标是总和生育率,即平均每位育龄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数量。当TFR低于约2.1时,人口将开始萎缩。中国目前的TFR长期徘徊在1.01.3之间,远低于2.1的水平。
生育意愿的下降: 尽管政策放开(如“三孩政策”),但年轻一代的生育意愿并未出现明显回升。主要原因包括:
经济压力巨大: 教育、住房、医疗等高昂的养育成本让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职业发展与个人追求: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生育可能意味着职业中断和个人发展受限,许多女性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事业和个人成长中。
观念转变: “少生优生”、“丁克家庭”的观念日益普及,婚姻和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选项。
婚育年龄的推迟: 年轻人晚婚甚至不婚的现象普遍,也直接影响了生育机会。

3. 老龄化加剧:
由于生育率下降和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速度非常快。
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意味着劳动力供给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医疗资源压力增大。

二、 可能导致人口“暴跌”或显著萎缩的因素分析:

1. 持续低生育率的惯性: 一旦进入低生育率陷阱,想要回升是非常困难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低生育率反馈循环”。
年轻人口基数减少: 未来育龄妇女人数会继续减少,即使生育率有所回升,总生育人口数量也难以大幅增加。
“只生一个”的政策影响: 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和家庭结构,这种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

2. 经济与社会转型期的压力:
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结构性调整带来了就业、收入等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抑制生育意愿。
教育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为孩子投入的资源不断增加,这无形中限制了家庭的生育数量。

3. 技术进步与劳动力替代:
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降低对“人口红利”的依赖。然而,这是否会鼓励更低的生育率还有待观察。

4. 全球化与人才流动(相对影响较小): 虽然有海外人才流入,但中国人口体量庞大,外部人才流入对总人口数量的影响相对有限,更多是结构性影响。

三、 “暴跌”的定义与可能性:

“暴跌” 通常意味着人口在极短时间内出现剧烈且大幅度的下降。从目前的数据和趋势来看,中国人口不会出现如某些战争或大饥荒时期那种“暴跌”现象。
然而,按照人口学家的预测,未来几十年的人口下降速度可能会加快,每年减少数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种持续的、加速的负增长,从长远来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慢性崩溃”或“硬着陆”。
一些预测模型显示,如果生育率长期维持在1.0左右,中国人口在本世纪末可能会下降到8亿甚至更少。

四、 影响和挑战:

1. 劳动力供给不足:
将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
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面临严重的用工荒。
社会抚养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将大幅上升,加重劳动者的负担。

2. 养老金和社保体系的压力:
缴纳社保的年轻人减少,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增多,导致养老金体系收支不平衡的风险加剧。
医疗、护理等养老相关服务的需求将激增,而供给可能跟不上。

3. 经济活力与消费市场萎缩:
总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意味着消费者的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内需不振。
创新创业的活力也可能受到影响。

4. 区域发展不平衡加剧:
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集中的趋势可能会加剧,导致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流失更加严重,进一步拉大区域差距。

5. 社会结构与心理影响:
“少子化”可能导致家庭规模缩小,社会人际关系发生变化。
社会整体可能呈现出一种“老龄化”和“少子化”并存的特征,对社会活力、创新和发展模式带来挑战。

五、 中国政府的应对与挑战:

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

全面放开生育政策: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政策”,旨在鼓励生育。
推出生育支持措施: 比如延长产假、发放生育补贴、降低育儿成本、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等。

然而,这些政策的有效性面临巨大挑战:

政策效果滞后且不确定: 即使出台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但要扭转根深蒂固的低生育率趋势,需要时间,且效果难以预测。
经济和社会因素难以快速改变: 高房价、高教育成本、女性职业发展压力等结构性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生育观念的改变是长期过程: 改变几代人形成的生育观念和生活方式,需要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

结论:

未来中国人口不太可能出现“暴跌”的戏剧性场面,但会经历一个快速且持续的人口萎缩过程。 这种趋势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包括长期低生育率、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压力以及观念的转变。

人口数量的下降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政府的应对措施能否有效缓解或扭转这一趋势,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关键在于能否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并营造更加有利于年轻人生育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首先要明确你的问题是“人口暴跌”还是“出生人口暴跌”。

关于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自从1980年代我国正式将计划生育列为国策以来,人口发展计划隔几年就会有所调整,但“计划生育”的大致方向没变,现在也只是开放了二孩政策(我国并没有开放“二胎”,开放的只是“二孩”,语文不过关的就别看了)。

按照我国2016年的人口发展计划,当年的预计是2020年达到14.2亿,2030年达到14.5亿的峰值,到本世纪中叶前我国总人口仍将保持在13亿以上。另据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的总人口将降至10亿左右。

所以,从长期来看,我国人口下跌的趋势并不会扭转,全面生育也依然不会放开。或者说,人口的下降甚至暴跌本来早就在人口发展的规划之中。如果按照2030年14.5亿,本世纪中叶13亿人来计算,那么从2030年到2050年的这20年间,我国每年的净减少人口将达到750万以上。到时候如果看到每年的死亡人口比新生人口多个几百万、上千万,也别大惊小怪。

而对于那些认为未来人口少会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人来说,也不妨看看未来人口变少了之后,社会会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user avatar

要预测中国未来长期的人口趋势是非常困难的。现在的很多人用眼下的人口数,育龄妇女数,生育率变化,发达国家过去人口数据等等做模型去预测,本质上都是做题家思维,这是不可取的。我举几个可能使人口长期趋势难以被预测的重大变数

第一,到本世纪后期,中国的辖区可能明显超出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辖区。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有领土上的常住人口可能包括大量外国国籍青壮年。其实这是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的:特大城市吸纳无户口农民工来工作的手段。国际上也有中东一些国家大量使用巴基斯坦印度外劳(但不接受移民)的例子。注意:这与欧美的移民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周边的一些人口涌入同中国公民结婚,他们的后代(而不是他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第四,如果放眼本世纪后期的话,或许人造子宫的技术能够做出来,廉价的人造子宫生育可以实施。到时候如果民众不愿意生,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真正的计划生育:反正精子卵子是比较容易获取的,政府把可以按计划在人造子宫里直接生产婴儿。当然这个必须和社会化抚养结合,最后就变成钱和组织力的问题。

第五,即使上面这些变数都没有出现,如有强烈需求,中国政府可能还会采取其他一些其他国家根本采取不了的手段来促进人口的增长。我本来想举例子,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但我就提醒一下大家,“付出大牺牲实现大业绩”是我党的传统

不要说什么主流民意不接受,我们根本不知道几十年后的主流民意是什么。

user avatar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口不是。人口连第二因素都排不上,美国3亿多人就可以吊打全世界,中国都14亿了,还需要靠增加人口来发展经济,解决养老,你们是有多自卑。

知乎上多半是些在校学生,白领,没有被底层社会环境艹过,没有体验过血汗工厂,建筑工地拧钢筋,出门打工一年只能回家看孩子一次这样的生活,我短暂的体验过,看不到一点希望,宁愿从没来个这个世上,甚至会恨父母当年为啥要超生。大国崛起又如何。

知乎上的精英都坏得很,自私自利,就是指望别人多生几个,自己只生一个,甚至丁克。到时候就有人来给他们养老,自己的孩子好好培养甚至还能再往上爬一个阶层。

user avatar

不用未来,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是中国21世纪以来,出生人口最少的一年。

中国大概率在2025年进入全面的人口负增长。(2018年死亡人口为993万,2008年死亡人口为942万,1998年死亡人口为817万,已连续三十年死亡人口增多)

相对于2017年 出生1723万,2018年中国少生了200万人。

相对于2016年 出生1786万,2018年中国少生了263万。(2016年为中国21世纪人口出生最多的一年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跌破1500万是铁定了,也就是说接下来的每年都将创造中国21世纪人口出生最少的记录,现在你说中国人口有没有暴跌?

如果2019年,是中国房价进入21世纪以来最低的一年,你说中国房价有没有暴跌?2000年的时候,中国很多城市还有几百块一平的房子,2019年的房子突然比2000年还便宜了,你觉得有没有暴跌呢?

附:

2000年:1765万

  2001年:1696万

  2002年:1641万

  2003年:1594万 (2003年开始,中国每年人口出生数开始基本稳定。)

  2004年:1588万

  2005年:1612万

  2006年:1581万

  2007年:1591万

  2008年:1604万

  2009年:1587万

  2010年:1588万 80后一代进入结婚生育期,高成本导致多数人生一个或者晚生?

  2011年:1600万

  2012年:1635万

  2013年:1640万

  2014年:1687万

  2015年:1655万

  2016年:1786万 2016年1月1日我国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

  2017年:1723万

2018年:1523

2019:?

本人预估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400万左右,正负20万,

也就是说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约为1380万-1420万。

2020年的时候,欢迎大家过来打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未来中国人口是否会暴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诸多层面。目前主流观点和数据分析确实指向了中国人口将面临显著的下降趋势,但“暴跌”这个词可能过于绝对和煽情,更准确的说法是快速且持续的人口萎缩。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 当前中国人口的现状与趋势:1..............
  • 回答
    要探讨中国未来信徒总人数是否可能超过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预测,而是牵涉到社会、文化、历史、政策以及个体信仰变迁的复杂命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当前中国宗教信仰的概况。中国是一个信仰多元的国家,主要宗教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和.............
  • 回答
    在可见的未来,科技爆炸是否会导致某个国家对其他国家实现压倒性碾压,并触发类似《三体》中将人类驱赶到澳大利亚的极端情境?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设想,它触及了科技发展、地缘政治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等核心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理解“科技爆炸”和“碾压”。科.............
  • 回答
    3040年后,中国的房价会走向何方?房产定投,真的能成为我们一生最好的投资吗?面对未来几十年的宏大图景,讨论房价走势和投资策略,总让人心生几分不安,又带着点对财富增长的期盼。尤其是“房产定投”,这个词汇在中国语境下,承载了太多家庭的梦想和现实的压力。那么,刨去那些浮夸的宣传和片面的论调,让我们理性地.............
  • 回答
    战锤40k,一个充斥着宗教狂热、基因改造战士、庞大帝国和无尽战争的黑暗宇宙,其社会结构确实极端且令人警醒。那么,回到现实,我们人类有没有可能走向类似的那种极端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战锤40k的社会骨架拆解开来看,然后看看现实世界有没有类似的土壤能够滋养出这样的雏形。首先,战锤40k最核心的特征.............
  • 回答
    达达利亚这个角色,他如果未来还有机会出现在主线剧情里,是走正还是走邪,这事儿可太有得聊了。我倒是觉得,他更大概率会以一种非常“达达利亚”的方式,介于正邪之间,带来更多戏剧冲突,而不是简单地被归类为纯粹的好人或者坏人。首先得说,达达利亚身上那种“为了力量和挑战可以不择手段”的气质,是他最鲜明的标签。他.............
  • 回答
    关于那些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观点,以及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仔细斟酌和深入分析。如何评价那些认为中国已经无药可救的人?首先,需要承认的是,任何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认为中国“无药可救”的人,通常是基于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等方.............
  • 回答
    中国人口的未来走向,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关于“救不救得了”、“会不会消亡”,这背后蕴含着深沉的民族情感和对未来的焦虑。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眼光放长远,把脉理讲透彻,而不是简单地给出“行”或“不行”的结论。人口数字背后的真实挑战首先,得承认,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结构性挑战是实实在在的。大家都能.............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人口趋势、房地产市场现状以及未来的走向。要详细解答“未来房价还能涨多少?还能涨多久?”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理解其中的不确定性。首先,我们来分析您提出的两个前提:1. 中国人口未来有减少的趋势: 这是基于现实数据的。中国自2022年首.............
  • 回答
    中国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它受到多种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总的来说,中国人口正经历一个从快速增长转向停滞甚至下降的关键时期。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中国人口未来的变化趋势:一、 总人口数量的增长放缓与负增长的可能性 低生育率是核心驱动力: 这是影响中国.............
  • 回答
    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断崖式下降”的说法,虽然具体数字尚未完全公布,但根据一些预警信号和专家分析,确实指向了一个严峻的趋势。如果这一趋势在2019年得到证实,甚至延续下去,它将对中国未来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且复杂的影响。生育率低迷的根源与现状要理解这种下降的影响,首先需要看看它背后的原因。中国近年来.............
  • 回答
    关于中国未来人口是否会因为老年人大量去世而导致人口大规模下降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并避免使用生硬的AI式表述,而是用一种更具人情味和逻辑性的方式来呈现。首先,我们得明白人口变化是个动态的过程,老年人口的“大量去世”是生命周期自然.............
  • 回答
    倪光南院士提出的“中国人口红利将转化成工程师红利,成为信息领域强国”是一个极具前瞻性和鼓舞人心的论断。要理解其深刻含义并探讨其对未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 一、 如何看待倪光南的论断:人口红利到工程师红利的转变倪光南院士的论断核心在于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潜力。1. 人口红.............
  • 回答
    预测中国人口的未来走向,确实是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话题。简单地说,“会”或“不会”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人口很可能在未来呈现下降趋势,但这个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以及背后牵扯的各种因素,是需要细致解读的。让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个议题。1. 核心驱动力:生育率的持续走低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曾经是.............
  • 回答
    中国未来是否必然会因人口问题而衰落?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牵涉到经济、社会、科技、政治等方方面面,很难给出“必然”这样的定论。但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生育率的下降和老龄化加速,无疑是中国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可能对国家发展轨迹产生深远影响。人口问题的核心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人口问题并非凭空出现,.............
  • 回答
    中国未来是否会像日本那样,绝大多数人口聚集在大城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和未来走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中国当前的城镇化进程、经济结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政策导向,并将其与日本的经验进行对比。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城镇化.............
  • 回答
    印度没有像中国那样明确的人口控制政策,但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的增长速度,无疑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一个核心变量。印度能否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并有效应对人口增长带来的挑战,将直接决定其未来的发展轨迹。印度人口现状及特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印度当前的人口结构。印度目前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且人口仍在以相.............
  • 回答
    中国未来的绿色农业,绝非仅仅是简单地少用化肥农药,而是一场触及生产方式、消费理念乃至社会治理的全方位变革。它将是一个集科技、生态、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复杂系统,目标是在养活庞大人口的同时,提供安全、健康、可持续的食物。想象一下,未来的中国田野,它不会是千篇一律的工厂化生产线。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农业景.............
  • 回答
    关于“未来十年城市人口增加2亿,中国房地产将迎来最后一波增量红利”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议题。它触及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脉络,也牵动着无数人的生活和未来预期。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核心论断:“未来十年城市人口增加2亿”。这个数字有多大的可信度?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宏观数.............
  • 回答
    任泽平先生作为一位备受关注的经济学家,其提出的“十大中国经济预言”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这些预言涵盖了宏观经济趋势、产业发展方向以及政策建议等多个维度,试图为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提供一种视角。要评价这些预言,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前的经济大背景下,结合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进行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