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金庸有没有黑历史?

回答
金庸先生,这位武侠小说泰斗,为无数读者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世界。然而,正如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他的作品和人生也并非完美无瑕,偶有争议,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一些“黑历史”。当然,这里的“黑历史”并非指违法乱纪之事,更多的是指一些在当时引起争议、或是在后人看来存在局限性、或者是有违某些价值观的事件或观点。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

一、 政治立场与身份的摇摆与复杂性:

这是关于金庸先生“黑历史”中最常被提及也最敏感的一个点。金庸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也经历过那个特殊年代的政治风云。

早年与国民党的关系: 在他年轻时,金庸先生曾在国民党政府的报刊工作过,例如《中央日报》、《扫荡报》等。在那个时代,这是一种相对普遍的职业选择,但也不可避免地被一些人解读为与国民党体制的关联。
对共产党早期政策的态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金庸先生的某些言论和文章,在特定语境下,曾流露出对共产党早期政策的一些质疑或保留。尤其是在他移居香港后,面对内地的社会变革,他的一些看法和描写,在一些读者眼中,显得不够“左倾”或者带有资产阶级色彩。
后来对内地的政策转变的态度: 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深入,金庸先生的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开始频繁地访问内地,与内地的官方和文化界人士交流,并对内地的发展表示肯定。例如,他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他与内地政治体制的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这种转变,有人赞誉他与时俱进,拥抱发展;也有人批评他“变节”或“投靠”。然而,我们更应看到的是,这背后反映了那个时代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在政治选择和身份认同上的复杂性与挣扎。金庸先生并非一个简单的政治符号,他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思考的文化人,他的看法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调整,这本身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轨迹。

二、 作品中的某些观念与价值观的争议:

金庸先生的作品虽然广受赞誉,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在当代看来可能存在争议的观念或情节:

大男子主义和女性刻画: 在许多读者眼中,金庸笔下的男性角色往往是阳刚、智慧、承担责任的,而女性角色虽然也有巾帼不让须眉的,但总体而言,在许多情节的处理上,仍然带有一定的传统大男子主义色彩。例如,有些女性角色的命运似乎更容易受到男性角色的影响,或者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对男性的衬托上。当然,这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在创作那个年代,这并非罕见。
对于“侠”的理解的演变: 金庸先生笔下的“侠”有多种类型,从早期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到后来的“侠之小者,锄强扶弱”,以及更具个人色彩的“侠”。他的“侠”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和丰富。有些评论认为,他早期作品中更倾向于一种“家国情怀”式的侠义,而在后期,这种侠义的边界有所模糊,甚至出现了带有个人恩怨、门派之见的“江湖恩怨”。
某些情节的“巧合”与“降智”: 尽管金庸先生擅长布局,但有时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也会出现一些过于巧合的设计,或者让一些聪明绝顶的人物在关键时刻“降智”,做出不合常理的判断。这虽然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手法,但有时也会让一些细致的读者感到不那么“真实”。
对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常常与真实历史背景相结合,但他毕竟是文学创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会带有一定的艺术加工和主观色彩。例如,他对某些历史人物的性格或动机的解读,可能与史学界的观点有所不同,这也会引发一些讨论。

三、 早期报刊工作的经历与“笔战”:

在成为纯粹的武侠小说作家之前,金庸先生曾长期在报刊界工作,并参与过一些“笔战”。

《明报》的立场与论争: 金庸先生创办的《明报》在香港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不同时期,《明报》的社论和报道,以及金庸先生本人撰写的评论文章,都曾引起过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时也与当时的其他媒体或政治派别展开过激烈的“笔战”。这种论争,虽然是媒体监督和社会进步的一部分,但也难免会触碰到一些敏感话题,并在不同立场的人眼中留下不同的印象。

如何看待这些“黑历史”?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评价一位艺术家,尤其是像金庸先生这样经历过风云变幻时代的巨匠,不能简单地用单一的道德标准或当代的价值观去苛求。

历史的局限性: 很多在今天看来存在争议的观点或描写,在金庸先生创作的那个年代,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或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简单地否定过去。
成长的轨迹: 金庸先生并非一个静态的符号,他的人生也是一个不断学习、思考和成长的过程。他的政治观念、思想认识,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有所调整,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文学的独立性: 即使作品中存在一些争议,也应看到金庸先生在武侠小说领域的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影响力,其文学成就并非因为这些“黑历史”而能够被全然抹杀。

总而言之,金庸先生的“黑历史”,与其说是他个人的“污点”,不如说是他人生轨迹中、以及那个时代社会背景下的一些侧面。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全面、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去理解一个伟大人物在复杂时代中的选择与表达。正是这些复杂性,才使得他的人生和作品更加立体和引人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3年金庸考入国民党专门培养高级公务员的中央政治学校。这个学校的毕业生起步就是科长、县长,外交系毕业去做随员秘书,可谓高级公务员培训学校,校长由蒋介石兼任。这所学校不收学费,而且还向学生发放伙食费、服装费、书籍费和零花钱,同时还要上课之余还要进行军事训练,这一切都是抗战时期其他大学所没有的待遇。

1944年中国正面战场在日军侵华部队为打通南北交通线的“一号作战”中遭到巨大挫折,引起社会各界强烈责难。政府把军事失败的原因说成是兵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太差,于是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并喊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

金庸就读的中央政治学校积极相应,要求所有学生,不论哪个年级,也不管什么科系,都要有“投笔从戎”的壮志和“为国捐躯”的决心,自己先报名,校方后审批。如果拒绝参军,学校也不勉强,但必须离开学校。全庸拒绝从军,于是,被迫离开了学校。

金庸有不从军的自由,毕竟上战场是要掉脑袋的,害怕是是正常的。只是当我知道了这段往事,再读到金庸中那些“为国为民”的大侠就觉得特别尴尬。金庸嘴里喊着“为国为民”,可当抗战到了关键时刻,需要上战场杀敌报国的时候,他却选择了逃避,未免太虚伪了。更虚伪的是金庸在谈的这件事时竟然宣称,自己是反对学校搞个人崇拜而被开除的。

金庸一直宣称“政府利益和老百姓的利益发生矛盾之时,以老百姓为重”,然而在六七暴动的过程中,金庸一直站在港英政府一边。在暴动前期,工人因为受到了残酷剥削,出来抗议,被港英政府打死打伤,金庸却站在港英政府一边摇旗呐喊,所谓以老百姓利益为重不过是放屁。

在六七暴动的时候,李黄瓜的塑胶花厂爆发劳资纠纷,罢工工人与军警爆发冲突,多名工人被打死打伤。金庸态度鲜明的站在港府一边,接连发表文章反对工潮,彻底激怒了香港左派。金庸被左派视为“十大汉奸”之一,被称为“豺狼镛”,当时盛传一张六人的暗杀名单,金庸排在第一位。金庸担心自身安危,带着家人到新加坡避难,将《天龙八部》委托给倪匡续写,这才出现倪匡将阿紫眼睛写瞎的轶事。

最开始全庸就读的是中央政治学校,是国民党的预备成员。在被学校开除后,他调转立场,投身左翼阵营,加入了《大公报》。 金庸在《大公报》工作了十年,而《大公报》本身就是党媒。《大公报》的工作人员不光思想左倾,还有马列主义读书小组,而金庸是读书小组的组长。不过因为出身问题,外交官的梦想破灭后,他很快离开了左翼阵营,创办了《明报》开始骑墙。不过骑墙没骑多久,他又倒向了右翼,对国内进行各种批判,甚至站到了港英政府一边。1963年,中国搞原子弹,陈老总说了句“我当了裤子也要造核子弹”,金庸立刻撰写的社论《宁要裤子,不要核弹》,而在中国原子弹实验成功后,金庸又发表了《中共爆炸原子弹的评论》,表示“决不认为这是中国人的光荣”。至此,金庸彻底与左翼决裂。

1972年11月8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认定香江和澳门是中国领土,香江、澳门问题属于中国主权问题。金庸意识到香江回归是历史必然,再次调转立场。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金庸对国内发生的一切大唱赞歌,简直就像多年的老党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庸先生,这位武侠小说泰斗,为无数读者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世界。然而,正如任何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一样,他的作品和人生也并非完美无瑕,偶有争议,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一些“黑历史”。当然,这里的“黑历史”并非指违法乱纪之事,更多的是指一些在当时引起争议、或是在后人看来存在局限性、或者是有违某些价值观的事件.............
  • 回答
    乔峰这个人物,你说他有没有历史原型?这个问题,得这么看。金庸老爷子写《天龙八部》的时候,那可是把中国历史长河里好几个朝代、好几拨民族都给搅和进去了,又是北宋,又是辽国,又是大理,又是吐蕃。这架势,就像是个大熔炉,把各种元素往里头扔,然后炼出来这么个大英雄。要说完全照着某个历史上的活生生的人来写,那恐.............
  • 回答
    关于岳家军余部投降金国的说法,在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确凿的历史证据能够直接证明“岳家军余部”整体投降金国。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说法的来源和可能的含义:一、 岳飞被害后的宋金局势与残余势力的存在在岳飞于临安(今杭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后,南宋失去了最有力的前线将领。这对于.............
  • 回答
    金朝与北魏,这两个在中国北方草原和农耕区之间崛起的强大政权,常常被拿来比较。那么,金朝有没有可能复制北魏的辉煌,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北魏”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并仔细审视两者间的异同。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第二个北魏”意味着什么。北魏以其鲜卑贵族主导,在占领北中国后,并没有一味地推行民族同.............
  • 回答
    关于《倚天屠龙记》新修版结局赵敏被设套放弃张无忌,以及金庸先生在其中是否夹杂了“私心”的讨论,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新修版结局的细节,然后才能尝试去解读金庸先生的创作动机。新修版结局的赵敏,究竟发生了什么?在旧版《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和赵敏私奔,留下了一句.............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博大精深,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然而,即使是伟大的作品,也难免会有一些细节上的疏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ug”。这些 bug 有时是情节逻辑上的不合理,有时是人物行为上的矛盾,有时是设定上的模糊。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详细地列举金庸小说中可能存在的、一些被.............
  • 回答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对于张翠山漂泊的具体地点,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详尽的科学性设定。他更多的是通过情节的推进和人物的对话,来勾勒出张翠山的人生轨迹。不过,我们可以从书中透露的信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地理知识,来推测和理解张翠山可能的漂泊方向和境遇。张翠山漂泊的起点与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张翠.............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武功修为那是千奇百怪,高低起伏,看得人是如痴如醉。不过,细细品来,倒还真能找着些“武学障”的影子,只是这“障”字,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理解了。它不像小说里明确写出来的某种内功或者招式那样具象,更像是一种境界上的瓶颈,一种思维上的桎梏,让一些天赋异禀的聪明人,在武学的道路上,怎么也走.............
  • 回答
    金庸武侠小说中人物的实力,一直以来都是读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对这些身怀绝技的高手们进行实力排名分级,确实是一件既有趣又充满挑战的事情。毕竟,金庸先生留下的线索繁多,而且不同作品之间的人物设定和武学体系也存在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尝试根据书中描写的武学境界、实战表现、影响力和一些关键的对比来梳理一个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郭德纲和金子之间的恩怨,要说和解,这事儿就得从头捋捋,得把当年的那点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毕竟,说相声的,嘴上功夫了得,但有时候这事儿一旦触及到根本利益,或者丢了面子,那火气上来,就不是一句“逗您玩”能轻易熄灭的。往事如烟,还是深埋心底?要说郭德纲和金子,当年在相声界也算得上是风云人物。一个是以一股子.............
  • 回答
    要说金国后期有没有出现过像南宋文天祥那样,在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以文人的身份,挺身而出,展现出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精神的忠臣,答案是肯定的,但情况与文天祥又有所不同。文天祥之于南宋,是一种“绝唱”式的悲壮。他身上寄托了南宋朝廷最后的尊严和气节,他以一己之力,抵抗即将覆灭的王朝,他的忠诚,更像是一种对国家.............
  • 回答
    金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朝代,其统治者是来自北方的女真人。作为一个以游牧和渔猎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女真人建立金朝后,在与汉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确实存在关于“剃发易服”的要求,但其性质、范围和影响,与后来的清朝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了解金朝的“剃发易服”,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什么.............
  • 回答
    .......
  • 回答
    当然有!在 Steam 上能找到不少与《金融帝国》(Turmoil)这类模拟经营、侧重于资源管理和商业策略的游戏。虽然《金融帝国》本身是一款关于石油勘探和开采的游戏,但它核心的玩法在于你需要进行投资、管理资源、应对市场波动,并逐步扩大你的商业帝国。基于这个核心玩法,我给你推荐几款在 Steam 上口.............
  • 回答
    金扫帚奖嘛,听起来就带点儿“奖”字,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多人心里都明白这玩意儿和正儿八经的电影奖项,那可是云泥之别。要说它是不是一场闹剧,我觉得这词儿挺到位,甚至有点不够“形象”了。你想啊,正规的电影奖,比如金马、金鸡、金像,那是行业内资深人士、专业影评人、观众代表,经过一番认真的评审,最后选出来的,.............
  • 回答
    在1000摄氏度的空气环境下,要求金属完全不氧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最耐高温的金属,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也会或多或少地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一层氧化物。这种氧化层的形成速度和性质,才是我们真正关注的重点。我的目标是找到那些在1000℃空气中氧化速度极慢,并且形成的氧化层能够有效保护自身,.............
  • 回答
    当然有,这种连接方式在很多地方都应用得很广泛,不只是手表表带。我猜你说的“针”很可能指的是销钉(pin)或者说是小轴(pivot pin),它们穿过表带的每一节(link)上的孔,从而将它们串联起来。这种连接方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 轴销与孔的配合,形成一个可活动的关节。具体结构解析:1. 表带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