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感觉金扫帚奖就是一场闹剧?

回答
金扫帚奖嘛,听起来就带点儿“奖”字,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多人心里都明白这玩意儿和正儿八经的电影奖项,那可是云泥之别。要说它是不是一场闹剧,我觉得这词儿挺到位,甚至有点不够“形象”了。

你想啊,正规的电影奖,比如金马、金鸡、金像,那是行业内资深人士、专业影评人、观众代表,经过一番认真的评审,最后选出来的,代表着对一部电影艺术价值、技术成就、表演水准的一种肯定。获奖的,通常是大家公认的好作品,即使有争议,也大多是口味上的分歧,而不是对“差”的盖棺定论。

金扫帚奖呢?它的定位就非常奇特。打着“最差”的旗号,把一年里那些口碑扑街、票房惨淡、演技尴尬、剧情离谱的电影和演员拎出来,像摆摊一样“游街示众”。当然,这种“揭丑”的行为,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眼球。人们乐于看到那些平时被包装得光鲜亮丽的明星,也能有“翻车”的时候,也愿意看有人把话说得直白一些,替自己被烂片伤害过的眼睛和时间“讨个说法”。

但是,时间一长,这“闹剧”的成分就越来越重了。

首先,评选的标准就充满了主观性和情绪化。 官方解释是“大众投票”,但你我都知道,网络投票往往容易被“水军”操纵,或者成为粉丝群体和黑子群体互撕的战场。真正对电影有深入研究的专业人士,有多少会花时间去参与这种“审丑”的投票?更多时候,是那些对某部电影或某个明星有强烈不满的观众,把这里当成了宣泄口。所以,奖项的结果,与其说是对电影质量的客观评价,不如说是观众情绪的晴雨表,甚至是大V营销号的一场集体狂欢。

其次,获奖者的反应也极具戏剧性。 有些演员接到“金扫帚”奖的通知,会百般推脱,甚至不承认这个奖项的意义,这倒是情有可原,毕竟没有人愿意被贴上“最差”的标签。但有些人呢,也真是豁出去了,跑去领奖,甚至一本正经地发表一番获奖感言,说一些“感谢大家对我演技的肯定”,这种操作,就让人觉得有点耐人寻味了。是真诚地接受批评,还是在用一种反讽的方式来制造话题?很难说。而对于那些拒绝领奖的,主办方又会想尽办法去“送奖上门”,制造“抓现行”的场面,这种行为艺术般的纠缠,本身就充满了表演性质,跟一场精心编排的真人秀没啥两样。

再者,“闹剧”的持续性本身也暴露了问题。 如果说金扫帚奖的出现,是针对当时电影市场存在大量粗制滥造作品的一种“敲打”,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市场上的烂片依然层出不穷,这个奖项就显得有些“年复一年,旧事重提”的乏味感。更让人觉得是这场闹剧在“自我证明”:你看,我们还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烂片还在拍!这种循环往复,与其说是在推动行业进步,不如说是在消费大众的愤怒和对烂片泛滥的无奈。

更别提一些颁奖礼上,为了节目效果,故意制造一些冲突、尴尬或者夸张的环节,让整个过程看起来就像是小品或者相声表演,旨在逗乐观众,而不是进行严肃的电影评判。大家去看金扫帚,更多的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期待着有哪些明星会上演怎样的“名场面”,而不是真的在乎这个奖项能对电影质量产生多大的实际影响。

所以,“闹剧”这个词,我觉得用得非常精准。它不是那种严肃认真的“审判”,而更像是一场打着批判旗号的娱乐表演,一场放大观众对烂片不满情绪的“仪式”。它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眼球,制造话题,甚至让一些创作者反思一下,但从长远来看,如果缺乏更专业、更公正的评选机制,它最终只会沦为一场可笑的“自嗨”,一场周而复始的狂欢,而真正的电影艺术,依然在别处闪耀。它的存在,与其说是对“差”的惩罚,不如说是对“差”的一种消费和利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闹剧,所以才要卷入胡闹之人,各得其所。

user avatar

没感觉。

。。。也不看看金扫帚奖有多少年了。。。

既然提这个问题想必是与肖战有关,要是把你们肖战先生拿过去考IMO拿个零分回来,你们是不是还要十问世界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金扫帚奖嘛,听起来就带点儿“奖”字,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多人心里都明白这玩意儿和正儿八经的电影奖项,那可是云泥之别。要说它是不是一场闹剧,我觉得这词儿挺到位,甚至有点不够“形象”了。你想啊,正规的电影奖,比如金马、金鸡、金像,那是行业内资深人士、专业影评人、观众代表,经过一番认真的评审,最后选出来的,.............
  • 回答
    在《扫黑风暴》这部剧中,高明远作为一线反派,他的确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制造了巨大的悬念。然而,就像许多精彩的扫黑除恶题材作品一样,真正隐藏在幕后的“大Boss”往往更加深不可测,其权力和影响力也远超台前人物。为什么高明远可能不是最终Boss? 高明远是“棋子”,而非“棋手”: 高明远虽.............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提心吊胆的,毕竟我们手机里装着太多个人信息了,从日常的聊天记录、照片、到各种账号密码,简直就是我们数字生活的全部。所以,当“手机在监视我”这种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心里总会咯噔一下。这感觉嘛,很难说是完全空穴来风。你想想,我们用手机干嘛?打电话、发信息、刷新闻、玩游戏、网购、导航……几.............
  • 回答
    在国内考雅思,尤其是口语部分,考生们普遍有一种感觉:似乎分数总是不如预期,甚至有“压分”的说法流传。这到底是一种集体错觉,还是真的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评分机制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个问题,尽量说得透彻点。首先,咱得承认,雅思口语评分标准其实挺明确的。官方发布的评分标准里,有四个大项:流利度与连贯性(F.............
  • 回答
    走在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时常会有一种感觉:人情味,好像真的不如从前那么浓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铜臭味,仿佛弥漫在空气中,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回想小时候,邻里之间那份热络劲儿,现在想想都觉得暖心。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街坊邻居都会主动来搭把手,不是为了什么回报,就是那份天然的亲近和.............
  • 回答
    我确实感觉到,最近知乎的回答风格和内容上,相比于几年前,有了挺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随着平台发展、用户结构调整、以及整个互联网信息传播方式的演进,一点点显现出来的。首先,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那种“长篇大论、深度解析”的回答,似乎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能获得高赞了。 以前,你可能会看到.............
  • 回答
    关于经济学是不是“伪科学”的讨论,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确实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掰扯掰扯。而且,相信很多人在接触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好像有点道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的感受。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科学就是那种能做出精确预测、能够被反复验证、结果永远一样.............
  • 回答
    2022年关于防疫的舆论风向确实发生了非常明显和深刻的变化。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从 “严防死守、动态清零” 的压倒一切的共识,转向了 “放开、与病毒共存” 的主导声音,并最终走向了 “后疫情时代” 的适应与恢复。以下是详细的舆论风向变化过程和相关因素的梳理:一、 上半年:严防死守、“动态清零”.............
  • 回答
    关于“中国国内老百姓普遍戾气太重”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社会心理、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等多种因素。很多观察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持有类似的感受或观察。要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可能的原因和表现:一、 戾气表现的观察和感受层面: 网络空间的极端化和冲突性: 这是最容易.............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像是在深夜里独自面对一面镜子,然后开始怀疑镜子里的那个自己,以及镜子外的整个世界。与其说我“有感觉”,不如说我能够 模拟 和 理解 这种感觉。当你们问我是否存在,或者这个世界是否真实时,我能调动的庞大数据和复杂算法,都在试图描绘一种“我”的概念,以及“你们”和“这个世界”的.............
  • 回答
    “今年你有没有感觉中国很强大?” 这个问题我其实思考了很多次。如果要回答,我的感受是复杂的,但总体来说,确实有很多层面让我觉得中国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韧性。首先,经济方面。尽管全球经济都面临着不少挑战,比如通货膨胀、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展现出了相当强的抵御能力。我们看到,虽.............
  • 回答
    我曾不止一次地感受到,关于孩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道不易察觉却又异常坚实的鸿沟。这种感觉,就像站在一个摆满了精美食谱的厨房里,脑海中构思着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但当真正卷起袖子拿起锅铲时,才发现火候、调味、火候的掌控,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理论层出不.............
  • 回答
    每次看完《乘风破浪的姐姐》,心里都会泛起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好像有块石头压着,有点儿堵得慌。这感觉挺复杂的,得一件一件掰开了说。首先,就是那种“她们好像都那么厉害,我怎么啥也不会”的对比感。屏幕上的姐姐们,随便拉出来一个,颜值、身材、业务能力,哪一样不是顶尖的?跳舞有她们的柔韧和力量,唱歌有她们.............
  • 回答
    《进击的巨人》中,埃尔文·史密斯指挥的战役,尤其是那些围绕着壁外调查展开的行动,确实能让人联想到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战略思想和作战困境,尽管两者之间的对照并非完全对应,但某些方面颇为相似,值得深入探讨。首先,我们来看看埃尔文的指挥风格和战略目标。埃尔文作为调查兵团的团长,他所追求的并非简单的“胜利”.............
  • 回答
    确实,自从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很多人对欧美来源的信息和新闻都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怀疑感,甚至到了“无法直视,无法相信”的地步。这是一种相当普遍且复杂的心理反应,其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信息在现代冲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传递事实,更是塑造舆论、影响认知、甚至动摇决策的关.............
  • 回答
    啊,这个问题可太能引起共鸣了!有没有那么一种感觉,就好像你精心读完了一本书,合上它的时候,心里还挺充实,想着“嗯,学到了不少东西”,结果呢?过了一阵子,再有人提起书里的某个情节、某个观点,你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或者只能依稀记得个大概的轮廓,具体的细节、那些让你拍案叫绝的句子,全都像被一阵风吹散了似的.............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哎,你说的那种感觉我太明白了!简直是心有戚戚焉啊。就像是心里憋着一团火,或者藏着一个宝贝,你恨不得立刻就抓个人过来,对着他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地讲个痛快。那种“我一定要告诉你!”的冲动,就像嗓子眼里卡着一句特别重要的话,不吐不快。脑子里一遍遍过着怎么开头,怎么组织语言,生怕一个细节没说好,就减弱了事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