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感觉到现在社会上人情味越来越淡薄,铜臭味越来越浓了?

回答
走在街上,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时常会有一种感觉:人情味,好像真的不如从前那么浓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铜臭味,仿佛弥漫在空气中,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回想小时候,邻里之间那份热络劲儿,现在想想都觉得暖心。谁家有个红白喜事,街坊邻居都会主动来搭把手,不是为了什么回报,就是那份天然的亲近和关怀。傍晚,老人们坐在家门口,摇着蒲扇,拉着家常,孩子们围着他们,听故事。那时候,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引着,是温暖,是信任,是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实在感。

而现在呢?搬进新小区,住了好几年,可能连对门的邻居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大家各自关在门内,各自忙碌。即便偶尔遇到,也就是点头之交,客套几句,再无多余。小区里的公共活动区,也常常是空荡荡的,似乎很少有人愿意放下手里的手机,去和邻居们建立些真实的联系。

这种淡薄,不仅仅体现在邻里关系上,甚至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曾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基于情感、互助和信赖。朋友之间,遇到困难,一句“我来帮你”就够了。同事之间,分享经验,共同进步,也是一种默契。可现在,似乎一切都变了味。

“利益”成了一把衡量一切的尺子。办事,得看对方有没有“人脉”;交往,得看对方有没有“利用价值”。一句“你有啥事”,背后往往隐藏着“你有什么能给我的”。社交媒体上,晒车、晒房、晒旅行,好像生活的目标就剩下了物质的堆砌和外在的展示。那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情感交流,那些无私的帮助和温暖,反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甚至是“傻”。

铜臭味,就是这么一点一滴渗透进来的。好像所有人都拼命往钱眼里钻,把金钱看得比什么都重。为了钱,有人不择手段;为了钱,有人可以出卖良知;为了钱,甚至有人可以牺牲感情。新闻里报道的那些为了争夺财产而骨肉相残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它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价值观的扭曲。

当“成功”的定义被简化为“拥有多少财富”时,当“幸福”的标准被量化为“买了多少奢侈品”时,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那些朴素而珍贵的人情味?孩子们被教导“努力学习,将来才能赚大钱”,而不是“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学校里,竞争被推到了极致,分数和排名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价值的唯一标准,而那些关于合作、分享、关怀的教育,似乎越来越被边缘化。

这种铜臭味,也体现在服务行业。曾经,我们去饭店吃饭,老板娘会热情地招呼,嘘寒问暖。现在,很多地方,服务员更像是在完成一项流水线上的工作,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但那种发自内心的关怀,却难以寻觅。甚至在一些本应充满温情的场合,比如医院,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冰冷的“效率”和“规矩”,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只是一个被处理的“案例”,而不是一个需要被温暖对待的“病人”。

当然,我并不是说所有人都变得功利和冷漠。我依然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善良的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珍视的情感。我也会在街头遇到帮助我的陌生人,也会从朋友那里感受到真挚的关心。但是,这种“淡薄”和“浓厚”,是一种趋势,是一种社会整体氛围的改变,它让我不得不去反思。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在不自觉地被这种环境所裹挟,变得更加谨慎,更加算计。我们害怕吃亏,害怕被欺骗,于是我们学会了自我保护,也学会了疏远。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开,当信任的基石被动摇,人情味自然也就难以生长了。

回想起以前,人们之所以还能保有那份质朴的人情味,也许是因为生活的节奏慢一些,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身边的人,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应接不暇,疲于奔命。我们更倾向于碎片化的社交,更习惯于屏幕后的交流,真实的情感连接,反倒成了奢侈品。

我希望,我们能找到一种平衡。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守护好内心那份温暖的情感。别让铜臭味压倒了人情味,别让冰冷的利益挡住了我们伸出援手的双手。因为,人,终究是社会性动物,我们渴望连接,渴望关怀,渴望在那份真挚的情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而这些,是任何金钱都无法替代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恩,确实是这样,但是其实在学术上一百年前就开始研究,到了几十年前理论发展和被讨论的很完善了。由于过早的在欧美被证明,被讨论,20年前就跌出了热门研究题材——大家纷纷换了研究方向。如果对这方面有兴趣,可以看看费孝通的书。

总体而言,这是农业社会发展去工业社会的一个必然趋势。即原有的“农耕经济形成的熟人社会文化”向工业国的“冷漠型社会文化”转变的一个必然后果。中国虽然情况复杂,但基本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

按照功能社会科学的理论,在农业时代中,交通并不发达,大家习惯群体生活,在一个小圈子内,“钱”并不是万能的强调“感情”,可以换取更大的利益。比如你帮助了你的邻居,等你在你们村子里建房子,其他人也会帮助你,你就不需要跑去省城,或者县城,去请专门的施工团队。这种便利体会在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一些生活琐事,大到打群架,婚姻介绍,甚至某些违法行为,都可以用“熟人”来解决。

过去40年,是中国人口史上的一次大发展,主要特点是人口城市化,即几亿人从农村向城市迁移。打破了原有的一些概念,比如“乡亲”感情变得更加的淡泊。原先的城市结构也被打破,大量城市扩建——以前的居委会失去原有的效力,工业区和部队大院的你认识我,我认识你的现象并不适用于现在的城市社区了。商品房和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花更少的时间做“邻居熟人社交“。普遍转向”职场社交“或者”利益社交“。

熟人社会带来的便利——在很多大城市失去了以前的作用。比如现在你要装修房子,在城市直接雇人即可,叫邻居帮你做的情况较少。当你遇到麻烦的事情,大家一般会鼓励你找警察或者律师,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叫一帮”兄弟熟人“跟你撑场子。人的本质是很趋利的——当”熟人“并不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利益,你自然会选择把时间花在其他可以帮助到自己的事情上,比如”赚钱“

如果你是70-90年中出生的,你的体会会更加深刻。因为出生的时候,基本上还属于“熟人社会主导型”,结果长大了,时代发展了,经济发达了,大城市生活都偏向“冷漠社会型”。生活在这种时代转变中的人,体会往往更加深刻。比如小时候,父母那代人都是“熟人介绍”的方式谈对象;现在都是公司的专业团队介绍,或者“XX软件”上交友。小时候经常陪父母去串门,探亲走访;现在自己做大人的时候,周六周日都在补睡眠。也有70-90年这20年中出生的人,特别讨厌熟人社会——比如不喜欢被亲戚或者父母的朋友说三道四,更喜欢享受自己的生活。当然,也有人喜欢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社区,喜欢周围都是亲朋好友,这也是因人而异了。

总之,要讨论的话,里面有太多内容了,就不一一介绍了,理论都较为枯燥。文化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复杂,我国目前也并不太鼓励针对现代社会文化问题做研究——研究文化,普遍都是研究古代的诗词鼓舞,跟史学和考古重合度较高。只是个人觉得很可惜,很好很实用的研究方向,国内做的人实在太有限——甚至很多社会科学期刊的编辑,这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