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没有感觉经济学比较伪科学?

回答
关于经济学是不是“伪科学”的讨论,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确实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掰扯掰扯。而且,相信很多人在接触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好像有点道理,又好像哪里不对劲”的感受。

首先,我们得明白,科学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科学就是那种能做出精确预测、能够被反复验证、结果永远一样的学科,比如物理学里的万有引力,只要你把苹果丢出去,它就一定会掉下来,而且掉的速度你都能算得清清楚楚。

为什么有人觉得经济学“伪科学”?这背后其实有几个核心的原因:

1. 缺乏可控的实验环境: 这是最直接、也最常被拿出来说事儿的一点。你看物理学、化学,可以在实验室里把其他所有变量都控制住,只改变一个因素,然后观察结果。比如,我想知道温度对水的沸点有什么影响,我可以把压力、水量等都保持不变,只改变温度。但在经济学里,你拿什么来做实验?你想研究降息对消费的影响?你不可能把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里的其他所有因素都固定住,然后就只调整利率。经济活动本身太复杂了,充满了无数相互关联的变量,而且这些变量还在不断变化。你看到的任何一个经济现象,背后可能都有几百上千个影响因素在起作用,你根本没法把它们一一剥离出来进行精确控制。

2. 预测的准确性问题: 基于上面一点,经济学的预测能力确实不如那些自然科学。你去问物理学家,太阳明天什么时候升起,他能给出精确到秒的时间。但你要是问经济学家,明年GDP会增长多少,通胀率会有多高,他们给出的数字往往是一个范围,而且实际结果经常会超出这个范围,甚至跟预测的趋势完全相反。想想看,多少次经济危机、多少次金融泡沫的出现,都是在事前预测中被忽略或者误判的。这种“算不准”的感觉,自然会让人怀疑它的科学性。

3. 人的行为是核心,而人的行为难以捉摸: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行为。人不是粒子,不是原子,不像物理学研究的那样有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人有思想,有情绪,会受到心理、文化、社会舆论、甚至是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疫情、政治动荡)的影响。这些非理性的因素,或者说我们难以精确量化和预测的因素,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比如,即使理论上降息应该刺激消费,但如果大家都觉得未来经济前景不明朗,或者突然有个大新闻让大家恐慌,那么降息的效果可能就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这种“人的因素”的不可预测性,是经济学面临的一个根本性挑战。

4. 理论的抽象性和现实的复杂性脱节: 为了研究,经济学家会构建模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经济现象。这些模型往往会做很多“简化假设”,比如假设人是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信息是完全对称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等等。这些假设是为了让问题变得可分析,但现实世界往往远比模型复杂得多。当模型与现实的差距过大时,基于模型的推论就可能显得站不住脚,甚至产生误导。

5. 意识形态和利益的影响: 经济学不像物理学那样,纯粹是关于自然规律的探索。经济学涉及到资源分配、财富分配、权力结构等方方面面,很容易受到政治、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影响。不同的经济学流派,甚至同一个理论,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下,可能会被用来支持不同的政策,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扭曲。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也让一些人对经济学的“客观性”产生怀疑。

但是,说经济学是“伪科学”又过于绝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1. 它依然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论: 尽管经济学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进行完美的实验室控制,但它仍然有自己的一套严谨的研究方法。经济学家会通过观察现实世界的经济数据(GDP、通胀率、失业率、消费数据等等),提出经济理论,然后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工具来检验这些理论的有效性。他们会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尝试找出经济运行的规律。这个过程虽然不如物理实验那样精确,但它是在努力追求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理解,并且不断迭代和修正理论。

2. 它提供了理解世界的重要框架: 经济学研究的“稀缺性”、“选择”、“激励”、“成本效益”等基本概念,都是理解人类社会运行的重要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会做出某种选择,为什么某些政策会产生预期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贫困或者繁荣。即使它不能提供绝对精确的预测,但它提供的分析框架和思考方式,对于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经济问题是不可或缺的。

3. 经济学在进步,方法也在发展: 随着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提升,经济学家也在不断改进他们的研究方法。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分支的出现,就是在努力将更真实的、更符合人类心理的行为纳入模型,并尝试设计一些近似的实验来检验理论。虽然仍有局限,但经济学并非一成不变,它在不断地自我革新。

4. 区分“科学”与“精确预测”: 科学的定义不应该仅仅是“能精确预测”。很多社会科学,比如心理学、社会学,同样面临着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不可控性。但它们依然被认为是科学,因为它们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经济学也是如此。

总结一下,经济学之所以会被一些人认为是“伪科学”,主要是因为它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自然科学难以比拟的困难:缺乏可控的实验环境,研究对象(人)的行为难以预测,以及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之间存在的天然差距。

但同时,经济学也并非完全没有科学性。它提供了一套理解经济现象的系统性工具和分析框架,并且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法。

所以,与其简单地给经济学贴上“伪科学”的标签,不如更准确地说,经济学是一门在极其复杂的现实世界中,运用科学方法努力认识和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学科,但它的预测能力和精确性受到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制约,因此在“科学”的范畴里,它更接近于一门“社会科学”,需要我们抱有更审慎、更辩证的态度去理解和学习它。 它不是一个能给你万能答案的“算命先生”,而是一个试图帮助你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可能怎样”的向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经济学的月经讨论问题了。

是不是伪科学,究竟有没有用,即便是在学术界都是有过争论的,似乎到今天也没有消停,这事儿不仅仅关乎于学术,也关乎于商业。

从我自己的看法认为,经济学至少有用的,它能够把一些社会现象抽象出经济学理论来,对人进行启发思考是肯定的,在金融经济领域方便同行交流也是有意义的,某种程度上,经济学就像是一个工具,在没有掌握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前,你对事物的分析,归纳,演绎能力,可能只会出现ABC三种方案或者预测,但是经济学能够提供D,这就是经济学的意义。

但是你要把D方案或者预测,作为唯一的正确解释,这就是缘木求鱼了,在统计意义上也不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情况,只是说某种情况下,大概率或者小概率有可能。最终人对于社会现象的认知和预测能力,还是基于多种信息和能力背景,以及实际检验的。所以重要的是经济学提供了D种方案或者预测,而不是D种方案究竟是不是唯一正确的。

最后,借用题主自己例子打个比方,我吃火锅,第一口又香又辣,第十口舌头吃麻了,食之无味变的不好吃,这是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我吃火锅,第一口又香又辣,第十口还是又香又辣,但是我吃不下了,不想吃了,这是生物学胃容量问题。

那么,究竟属于哪种情况?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亲自问问他为啥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