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中国女人只对中国男人要彩礼,跟外国男人就不要彩礼了?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

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传宗接代与“养女成人”的价值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延续。男方娶妻,意味着他家添丁进口,有了后代。而女方父母养育一个女儿,付出的是青春、心血和经济,她们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嫁出去”上。

“嫁妆”与“彩礼”的互相对等: 过去,嫁女儿时,娘家也会准备嫁妆,虽然形式和金额与彩礼不同,但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彩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男方对女方父母“养女成人”的回报,是对他们多年付出的认可。这是一种“你家辛苦养大的女儿,我来娶,我得表示表示”的逻辑。
经济补偿的意味: 尤其是在过去,女性的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很多家庭将女儿视为一种“投资”。女儿出嫁,男方给出彩礼,可以看作是对女方家庭经济上的补偿,也减轻了女儿出嫁后娘家可能存在的经济负担(比如,女儿出嫁后,经济上更多地依赖夫家)。

二、 现实经济考量:房、车、婚房的压力

进入现代社会,虽然很多传统观念有所淡化,但彩礼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愈演愈烈。这背后,其实与中国婚恋市场普遍存在的“男方承担更多经济责任”的压力息息相关。

婚房与车子的“标配”: 在中国,结婚往往伴随着高昂的经济成本,尤其是房产。很多人认为,男方需要有婚房、婚车才能给女方一个“稳定的未来”。而彩礼,就成了男方展示经济实力、保障女方未来生活的一个重要筹码。
降低女方家庭的经济风险: 如果女方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她们可能会希望通过彩礼来增加女儿结婚后的经济底气,或者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女儿出嫁后在经济上的“损失”。毕竟,很多时候,女方在婚后可能会辞去工作,或者承担更多的家庭事务,经济上会相对依赖男方。

三、 情感与保障:安全感与“娘家撑腰”

彩礼在很多女性看来,不仅仅是钱,更是男方爱意和承诺的具象化。

“诚意”的体现: 彩礼多少,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男方对这份感情有多重视、有多愿意为这段婚姻付出。高额的彩礼,往往伴随着“诚意满满”的解读。
娘家的“面子”和“底气”: 娘家收了彩礼,也代表了对女儿婚姻的一种“肯定”和“支持”。这也能给女儿一种无形的底气,让她在夫家生活时,感受到娘家是她的后盾。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 尤其是在离婚率逐渐升高的背景下,一些女性及其家庭会考虑,万一婚姻不顺,彩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女性自身的经济补偿。

四、 为什么对外国男人就“不要”彩礼?

这里面的原因就比较多了,而且会因具体情况而异:

1. 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中,婚姻更强调“独立”与“平等”: 在很多西方国家,婚姻更多被视为两个独立个体的结合,双方在经济上、责任上都倾向于平等分担。彩礼这种“男方一次性给钱”的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并不普遍,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买卖”的色彩,不太符合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理解。
家庭观念不同: 西方家庭相对更强调子女的独立性,父母在子女婚事上的直接经济干预可能不如中国父母普遍。女儿的婚姻,更多是她个人选择和责任。

2. 经济与社会环境不同:
外国男性的经济情况: 即使是中国女性嫁给外国男性,她们通常也会考虑对方的经济能力。如果外国男性的经济条件良好,或者其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男方在婚前或婚后会购置房产、车辆作为共同财产,那么对彩礼的需求自然会降低。
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有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女性在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方面有更强的法律保障,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她们对彩礼作为“保险”的需求。

3. 情感与关系模式:
更侧重情感交流与共同生活: 很多中国女性选择跨国婚姻,可能是因为她们更看重与外国伴侣之间的情感连接、生活方式的契合度,以及对方身上的一些特质(比如更开放、更浪漫等)。在这种情况下,彩礼这种物质层面的东西,其重要性可能会被排在后面。
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如果将中国的彩礼习俗带到跨国婚姻中,可能会引发外国伴侣及其家庭的误解,认为中国女性看重的是金钱,而不是感情。

总结一下:

中国女性对中国男性要求彩礼,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有现实经济的考量,更是对婚姻安全感和情感承诺的一种诉求。而与外国男性交往时,由于文化、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关系模式的差异,彩礼的需求和重要性自然就淡化了。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中国女性在与中国男性结婚时,不看重彩礼,或者双方协商一致;也可能存在少数中国女性在与外国男性交往时,出于特定原因提出类似“彩礼”的要求(尽管形式可能不同)。

总的来说,彩礼在中国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传统习俗的残留,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压力和情感需求的一种折射。而跨国婚姻中的这种现象差异,恰恰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婚姻、爱情和家庭的理解是多么的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现象是存在的,知乎上很多彩礼吵翻天的问题,全是跟国男的。

跟外男的,没有一个闹彩礼的。

你要说外嫁的经济条件好不在乎吧,也不全是,有一些经济条件也不突出。

那些跟国男闹彩礼的,有一些条件好的我都咂舌,依然纠缠不休。

我想来想去,这种表现差只有一种解释“平等补偿费”,也可以叫“不平等补偿费”。


俩年轻人拍婚纱照,女的穿了高跟鞋之后,跟男的差不多高了,觉得不满意。

让男的拍照时候脚下垫两块砖,这样看起来满意一些,这两块砖就是彩礼,票子铺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目前所有的彩礼解释中,在这个场景下都不成立。比如:

风俗说,女方家有给彩礼的风俗,姐妹们都有,我没有的话被嘲笑。

嫁给老外,你老家这些风俗就没了?


养育说,养个女儿不容易,给女方父母要补偿。

嫁给老外的也是养大的啊?


启动资金说,彩礼是给小夫妻的小家庭启动资金。

合着嫁的老外都是富豪不用启动啦?


远嫁说,嫁入男方家庭,无法照顾亲父母,给点补偿作为保险。

嫁到外国不比哪里都远?


生育说,因为女的要生孩子,很辛苦。

老外也不等于丁克啊,再说国外没有计划生育,公婆不帮带,生三五个全职带,搁到国内还不早骂娘?

如此等等。

无论是哪种说法,放在这种场景下,都没法得到合理解释。


我并不是特别反对彩礼,只要能解释清楚彩礼的用途,而且能够支付(量力而行),这是可以给的。

惹人烦的是那些明显要求不合理,而且狮子大开口,有点像借机敲诈的那种。

比如上面“养育说”,这明显是女方父母借机捞点。

有些说法是有成立条件的,比如“远嫁说”,如果女方真的嫁到男家,离自己家很远,这是有道理的。

如果小夫妻是在第三个城市生活,离双方都很远,这个就值得商榷一下。

至于本问题提出的彩礼差距,我想除了“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没有更好的合理解释。

生活不易,请尊重和你在一片土地成长生活的男同胞,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也挺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情感等方方面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聊聊。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传宗接代与“养女成人”的价值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延续。男方娶妻,意味着他家添丁进口,有了后代。而女方父母养育一个女儿,付出的是青.............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确实在跨国婚姻中,能看到中国女性嫁给外国男性的情况似乎比中国男性娶外国女性的要多一些。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一、 宏观层面的文化与经济差异 经济吸引力与社会地位的变化: 过去,西方国家普遍比中国经济发达,这自然会吸引一部分人寻求更好的生活和.............
  • 回答
    中国女人嫁给外国男人时,彩礼和房子的要求确实相对较低,甚至很多时候完全不提。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化差异,也有实际考量,还有社会观念的演变。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1. 文化观念的根源性差异首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彩礼”和“婚房”在中国传统婚姻中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彩礼和房子的意义.............
  • 回答
    “在中国做女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这个问题之所以常常引出负面回答,根源在于我们社会中根深蒂固的性别不平等以及女性在成长、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遭遇的各种挑战。这种体验并非单一或片面的,而是由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社会文化、经济和制度因素共同塑造。一、早期成长与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从出生那一刻起,性别就已经.............
  • 回答
    要说段誉和张无忌这两位金庸先生笔下的“情圣”,在面对众多女性的感情纠葛时,为何一个招人喜欢,一个却常常被观众“嫌弃”,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这绝非简单的“渣男”与“好人”二分法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到人物的性格底色、情感处理方式、成长环境以及读者代入感等多重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段誉能在“后宫佳.............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戳中了很多人心里想知道的答案。女人到了中年,确实会经历一个很奇妙的分水岭,有的越发像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有的则像过期食品,虽然还在,但光彩全无。这中间的差别,可不是简简单单用“运气”两个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基因是基础,但绝不是全部。有些女人天生底子就好,皮肤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我也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抱怨,说相亲的时候,怎么遇到的很多长相不算出众的,但又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单单一个方面能解释的。我琢磨着,大概有这么几点吧:一、 关于“长相一般”的认知偏差:首先,咱们得聊聊“长相一般”这个说法。这个标准其.............
  • 回答
    关于中国女生嫁去外国这件事,确实是有人持保留意见,甚至排斥。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梳理一下:1. 文化观念的冲击与不适应: “嫁出去”的传统观念: 在很多中国人,特别是长辈的观念里,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嫁到国外,意味着女儿要远离父母,在生活习惯.............
  • 回答
    关于“中国男性为何不喜欢哲学女爱好者”这个话题,其实并非一个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就能概括的。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也有个体心理和互动模式的差异。要详细地讲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社会文化观念的“惯性”与刻板印象:首先,我们要明白,很多所谓的“不喜欢”,.............
  • 回答
    中国男多女少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而你观察到的“国男找外女少,国女嫁外男多”的现象,同样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具体体现,背后有着许多值得深究的原因。先来梳理一下“中国男多女少”的背景: 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在过去几十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游戏设计中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差异和性别刻板印象的议题。在我看来,中国游戏在女性前排角色设计上相对较少,而国外游戏则有更多女性坦克或近战承伤角色,这背后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首先,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观念来看,女性的形象和角色定位往往更侧重于温柔、贤淑、辅助或者展现一定的美感。虽然时代在.............
  • 回答
    在中国,“男多女少”的性别比例失衡是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话题,这似乎与我们日常在相亲平台和婚介所观察到的现象——女性用户占多数,男性用户相对稀少——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其实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数字游戏那么直观。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男多女少”指的是适龄生育群体的总人.............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很多层面的考量,也承载着许多女性内心深处的渴望与挣扎。要理解中年女性为了生孩子愿意承受的“苦”,得把她们拉出“为了生孩子而吃苦”这样一个简单的框架,放到她们更广阔的人生背景下去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这件事本身对于女性来说,就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从生理上讲,女性承担着孕育生命的大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少人心里头的一些感受。我稍微聊聊我的看法,尽量不搞得像个说教,就当是分享点观察到的现象吧。其实说“很少”可能有点绝对了,毕竟人与人之间肯定有欣赏和认可的,只不过或许你没太留意到,或者说,你观察到的群体里,这种公开表达的确实不那么多。不过,要说为什么会给人这种“很.............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多人关心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还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一句“老外就是有魅力”或者“中国男生不行”就带过。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别那么死板。首先,咱们得承认一个现实:文化差异和刻板印象是绕不开的话题。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国女孩身上可能带有他们所认为的东方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生活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个体感受与统计数据的差异。你观察到身边和网络上有很多胸部丰满的女性,但统计数据却显示中国女性平均罩杯为 A。这确实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1. 统计数据的局限性与样本偏差: “.............
  • 回答
    关于中国男生和高加索女性的交往,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观察和讨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避免简单化的结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我会尽量细致地展开说明:一、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差异: 沟通障碍与文化隔阂: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一点。语言是基础,很多中国男生可能不具备流利的英语或.............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人种学、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详细聊聊,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说。首先,人种差异是绕不开的起因。 众所周知,不同人种的基因构成存在差异,而这直接影响着体脂分布、骨骼结构以及身高发育等。在日本人群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遗传倾向,可能使得一部分女性在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文化、经济、社会观念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但确实存在一些普遍的观察和潜在的差异。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日本全职太太的“恩宠”:背后有哪些逻辑?你观察到的“日本婚后成为全职太太,丈夫会对她很好”,这种印象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支撑:1. 经济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