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活跃在评论区,评论赞数远高于答案的人,第一次回答享受到这么多赞,貌似改名真的能改运(说笑)。
我这篇答案,算是对我在日本工作学习五年,其中最深刻的感触的一个总结。我想,大家之所以点赞,也是因为我们的三观比较相同,也能从我的描述里面感受到如果把自己扔到那个环境中去,会是怎样的不自在。我虽然是一个理科博士,但是在社会学的问题上,我是不相信数据的,数据说明女性就业率增加,数据说明本校女性雇员数占百分之多少之类的,我一般是嗤之以鼻的。如果真的是对女性尊重的社会,还需要这样的硬性指标吗?日本社会特别喜欢粉饰太平,更喜欢用一个僵硬地指标来做标准,而几乎很少去追根究底,挖掘深层的原因。我不知道这种氛围是如何形成,可能是人艰不想拆吧。很多时候,我和同事聊工作的事情,他们会经常说,我的话让他们耳朵疼。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他们不愿意去改变,好一个人艰不拆表面和谐的社会。如今我已经离开了日本一年多,整个人完全感觉像是重获新生,写出这篇答案第一算是给自己的五年一个交代(当然,单纯可爱的学生们真的很治愈,让这五年还是充满快乐的,我是真的很舍不得他们),第二算是给大家一个新的视点,大家警钟长鸣吧。
========================正文分割=========================
我在日本读的博士拿的学位并且还工作了一年多。
当初整个实验室是很正常的1:1男女比例。但是在找工作方面,男生找到好会社的机会要比女生大很多。并不是男生就一定比女生强,而是很多女生已经有了一套深入骨髓的“我不要出人头地!我不在乎我能创造多少价值!”的价值观。
真正和我这个中国女人有差不多的价值观的女生,其实很多过得都很郁闷。绕在一个自己出不了头、被上司小看、不被男性喜欢、自己也不是很喜欢男性的怪圈里面。因为没有相对来说更公平的竞争机制,你就算想在职场上和男性一较高下都很难办到。
而在我入职的一年多时间内,我无论科研能力怎么出色,也就被派了诸如给老板翻译邮件、给老板做ppt、给老板做演讲稿、给老板联系外国老板、在老板社交的时候出去当花瓶的那些任务。虽然也有带学生,虽然也被逼着出成果,虽然也有被委以修改全组投稿被拒论文的重任,但是我始终觉得自己其实被老板定位成了花瓶。
而同组的唯一一位女性副教授,更是出了名的科研能力不如酒量。这位女副教授还特别受女学生爱戴,因为她结婚了生了两个孩子居然还在职场上奋斗着。excuse me? 全中国多少职业妇女双职工家庭?
真的,在这样的国家,作为女性,作为还有一点事业心的女性特别没意思。你的价值永远在于你的性别、女色和陪酒的能力。你的工作能力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当然如果你没有工作能力,又不是典型的柔顺美女,那就会被批得更惨。
那些日剧里面职业女性形象,是被美化的,那种横冲直撞、有信念、有理想、敢拼敢奋斗的女性不是没有,而是奋斗了也没有什么用处,你不被承认不被看见就是透明的。
更多的日本女性自幼培养的价值体系就是要做好家庭主妇。日本有一个专门的词汇"女子力"讲的就是一个女生持家的能力。并没有相应的"男子力"这个词。结婚率的降低导致很多女性其实并没办法成为一个家庭主妇。而因为那套价值观的影响导致生存技能低,又得不到丈夫经济援助,当然只有打零工或者从事风俗业。我当初打工的时候有一个同组的女同事,每个月打零工十万日元,将将够生活,没有积蓄。我只是每周末打两天每天12小时工,而她每天都要工作,还只够温饱没有未来的保障。就是这样贫穷,她如果去风俗业可能赚更多,但是她不是那种能放得开的人,或许也是因为生活还没把她完全逼到绝路,但是,再过几年,身体支撑不住了,该怎么维持生活?
还有更多的老人,一个人孤独地靠着养老金活着,每个月六七万日元,也就维持个饿不死,得了病更是折磨,无人照顾也没钱治好,最后静悄悄地死在自己家里。这个国家光鲜的背后都是无数个孤独的赖活着随时可能死去的人。当年在日本的时候,走在街上看着上班下班的人潮,每个人都面无表情,我心里真的有种人间地狱的感觉。
我真的不希望我的祖国也变成那个样子。
补充一点,在日本生活了五年,我对日本女性的好感远大于对日本男性的好感。大部分女性,即便是在那样的社会中,一样保持了温柔的言行,不会动不动就爆起骂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只是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经营自己的人生,即便有时候真的很艰难,却不像那个国家的男性那样,动不动就自杀谢罪自杀了事。真的很佩服日本女性那股温柔但是坚韧的性格和气质。
有不少人点赞,知乎首次两位数赞,呵呵,我的追求也是很小的。就再多说一点吧,希望不会太长影响阅读。
其实我本身并不反对家庭主妇,女性回归家庭,因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知识面丰富、情绪稳定的母亲对于子女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利好。日本社会本身的这种男女分工,并不是说就一定要一棒子打死,但是,问题在于,其背后对女性的歧视。对母亲的尊重可能还好一些,但对职业女性真的就是当花瓶一般对待。日本社会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并不是因为女性地位的提高,而是因为1)为了扭转国家形象而制定的国家政策,2)男性结婚意愿下降而导致未婚女性不得不自食其力。
日本近几年国家经济捉襟见肘,不停地提高消费税,不停地盘剥年轻人的未来就是为了维持老年人的福利,至于现在的年轻人,我听他们说过,活到60差不多就可以去死了。更有让我惊讶的就是,与推动女性就业的政策同时出台的一个税务相关政策。
本来呢,日本的男性职员,如果妻子没有正式就职,那么可以免除一部分所得税,叫做抚养控除。有的妻子是花着丈夫的钱做spa、美容、喝下午茶、看电影、看宝塚、到处交际,等到丈夫退休了就离婚。但更多的是在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之余,去打零工补贴家用。有的勤快的一年也能有超过100万日元的收入,基本上日常开销都可以覆盖掉。但是,日本政府在去年还是前年来着,推出了个政策,美其名曰促进女性就业,实际上是增加家庭负担。政策规定如果主妇年收超过100万日元,那么将不再作为抚养控除对象。所以丈夫需要多交税,而妻子打零工的收入对补贴家用的作用也就不明显了。其结果就是,要么彻底回归家庭,要么就彻底进入职场。我不是日本人我都觉得政策真是坑爹死了。也就难怪日本社会结婚意愿越来越低。
一个普通男性职员的工资,真的没办法养一家人。我当年年薪520万日元,在工薪阶层中已经算是中等偏上,而我一年并不铺张浪费的单人消费也要300万+,我最大的消费就是请自己的学生出去改善生活和给他们买小点心,每次都是一两万,一个月总有一两次。大部分大学和研究生毕业的男性工资也比我低,他们要应付上司号召的酒局,花销根据上司的性格而定,还要租房,生活,真的没办法再负担一个妻子加至少一个孩子的生活。所以,很明显的男性不愿意结婚,女性就算想结婚也找不到对象,只能出去打工,打工也在不断遭受歧视,都是经济不振引起的连锁反应。真的,我不是日本人,我也觉得绝望,我很佩服他们的忍耐力。
最后还是希望我的祖国不会走上这样的下坡路,大家努力!
这种纪录片都是一个道理,拍得越惨越吸引收视,另外就是观众层次的问题了。
原因分析如下。
一般看这种电视节目的是家庭主妇,家庭主妇看到这种片子才会动用家庭资金(不是自己单独的收入)去捐款帮这些所谓的"生活困难的女性"及片中宣传的“女性团体”,类似于教会的传教宣传视频。这些团体拿到了钱自己开销后剩余的大部分就循环进电视台了,电视台接到活又继续拍比惨节目,渐渐的这种比惨产业蒸蒸日上。光看纪录片日本应该早就亡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二是这种东西得观赏阶层是中高收入阶层(日本是世界上中产比例非常高的国家,所有政策,所有市场都要从吸引中产角度考虑。),夏天裹着被子冬天穿着内衣窝在家得中高收入阶层们看到他人的贫困生活才有了幸福感满足感。
三则成年女性也是成年人,也是有投票权的,社会上的参政气氛现在已经很低下了,唯有家庭内的资源——主妇选票还没有被开发,所以通过投资出这种纪录片来表示对主妇们的友好榨选票。
以前家庭资金总是被各种电视购物投资骗走,现在新时期了就改成拍纪录片骗主妇老人的钱了(年轻中年男人一没时间看,二不屑于看,三NHK敲门收霸王费太横了)。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顺便提醒一下,传媒对年轻女性的关注,是一种色情的关注……那种荷尔蒙味,即使以厚厚的道德外衣掩盖也遮不住。
关心贫困孤寡老人的人,多是纯粹的善良,而对于专拣年轻女孩关心的,最好保持怀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