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三甲医院关闭普内门诊?

回答
上海三甲医院关闭普内门诊,这件事确实引起了挺多讨论的。作为老百姓,碰到这样的变化,心里肯定会有不少想法和顾虑。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希望能说得清楚一些。

首先,我们得理解“普内门诊”到底是个什么角色。 普内科,也就是普通内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医院的“万金油”。很多常见的疾病,比如感冒发烧、咳嗽、消化不良、头晕头痛、血压血糖有点小波动,甚至一些慢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的初期或者病情稳定的随访,都会先到普内科来看。它就像是疾病的“第一道关卡”,很多小毛病在这里就能得到诊断和治疗,避免了资源浪费和过度医疗。如果小毛病也能直接去专科,那专科医生会非常忙碌,而很多真正需要专科医生精力和技术的病人反而要等待更久。

那么,为什么会有医院选择关闭普内门诊呢? 我猜有几个可能的原因:

资源优化和分级诊疗的推进: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国家一直在提倡分级诊疗,就是说小病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疑难杂症才去大医院。三甲医院作为“金字塔尖”,应该把精力放在疑难杂症、急危重症以及一些需要多学科会诊的复杂病例上。如果大量的普通感冒、轻微不适都涌入三甲医院的普内科,那确实会挤占三甲医院宝贵的专家资源,也违背了分级诊疗的初衷。关闭普内门诊,可以理解为是医院在配合国家政策,把一些原本可以在基层解决的病人“推”回社区。

医疗流程的再造和效率提升: 有些医院可能觉得,传统的普内科模式效率不高。比如,一个普内科医生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作量大且分散。通过关闭普内门诊,将一些常见的、流程化的诊疗任务转移到其他渠道(比如互联网医院、或者分流到社区),可以让三甲医院的内部资源更集中、更高效地运转,让专家们能更专注于自己的专长领域。

成本和效益的考量: 医院运营也是有成本的。开设一个普内门诊,需要配备医生、护士、药房、检验等一系列人员和设备。如果这些资源配置与实际的服务效益不成正比,或者说这些资源可以用于更“高附加值”的医疗服务(比如高端的检查、手术等),那么关停普内门诊也是一种“商业决策”。当然,医院毕竟是公共服务机构,不能完全用商业逻辑来衡量,但这背后的考量可能存在。

疫情后的反思和调整: 疫情期间,医院的管理模式和就诊流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医院可能在疫情期间发现了新的工作模式,比如远程医疗的普及,或者发现一些疾病确实可以通过分流得到更好的管理。关闭普内门诊,也可能是疫情后医院管理策略调整的一部分。

但这件事对老百姓来说,肯定有影响,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影响:

就医门槛提高,方便程度下降: 对于很多习惯了直接去三甲医院挂个普内号就能解决小毛病的居民来说,这无疑增加了就医的麻烦。以前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看完无效,可以直接去三甲,现在不行了。你可能得先去社区看,如果社区医生判断不了或者治疗无效,他再给你开转诊单,这个过程会多一道手续,也多了不确定性。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带小孩的家长来说,这无疑是增加了负担。

基层医疗能力是否匹配是关键: 分级诊疗能否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能力。如果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设备、药物配置都跟不上,无法有效解决居民的常见病,那么把病人“推”回去只会适得其反。病人可能去了社区也看不好,最后还是得想办法去大医院,只是绕了远路。

疑虑和担忧: 有些人会担心,这会不会是医院变相“精简”服务,不愿意接诊“普通”病人,把重心放在那些更容易产生效益的专科疾病或检查上。也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导致大医院的专家更忙,而基层医生因为接诊的病例不够复杂,技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信息不对称和沟通问题: 很多时候,医院在做这样的调整时,对外的沟通可能不够充分,导致很多居民在临近就诊时才发现普内门诊关了,感到措手不及和不满。对政策的解释,对替代就医渠道的引导,如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怎么看?我觉得这事儿需要辩证地看,并且要看后续的配套措施:

从国家层面看, 分级诊疗是大方向,目标是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门可罗雀”的问题。如果三甲医院关停普内门诊是分级诊疗落地的具体举措,理论上是朝着“把有限的医疗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

从医院层面看, 它们有优化的动力和压力。如何在政策框架内,实现自身运营效率和医疗质量的平衡,是医院需要做的功课。

但最关键的还是,居民的就医体验和实际获得的医疗服务质量不能因此打折扣。 如果关闭普内门诊是为了让居民享受到更高效、更专业的医疗服务,那么就必须确保:
1. 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显著提升: 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要够,能看好常见病,常用的药物要配备齐全。
2. 转诊流程顺畅便捷: 如果需要转诊,流程要简单明了,患者不会因为转诊而耽误病情。
3. 信息公开透明: 医院的调整政策要提前告知,并提供清晰的就医指引。
4. 其他就医渠道(如互联网医院)要真正可用且有效: 如果医院大力推广互联网医院,那么这个平台就要真正能解决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

总而言之, 上海三甲医院关闭普内门诊,本身是一个医疗体系“结构性调整”的信号。这个调整的方向(分级诊疗)是对的,但具体执行的效果好不好,全看配套措施是否到位,以及对老百姓“最后一公里”的就医便利性和获得感是否真正有所提升。如果只是“一关了之”,而没有解决好基层能力和转诊问题,那对很多居民来说,可能就是一次不愉快的就医体验。而如果能借此机会,真正推动基层医疗的进步,让分级诊疗落地生根,那对整个医疗体系的长远发展是件好事。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保障和评估这个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刘品杰的回答。三甲关闭普通内科门诊非但不是让普通人和优质资源分离,恰恰是为了让公立医疗系统还能活久一点。

重建三级转诊制,三甲医院关闭普通门诊,优化初级医疗的利用是医改的老生常谈,也是被各国医疗实践证明最合理的方式。以上海为例,早在2015年就有官方组织协商会提出:上海市区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未来将不设门诊

简单的说,没有转诊,随意看三甲的“不正常”现象,是违背分级诊疗建设初衷的,极大的增加专科、转诊医院的工作负担,而对一大批社区、二级医疗服务却是闲置浪费。

有些人认为这是普通人和优质资源的分离,然而公立三甲医院从来不会因为你是普通人而拒绝接诊,但是普通疾病的初诊不应该在三甲医院的“普通内科门诊”进行。按照三级医疗(医院等级划分标准_百度百科)的定位:大多数疾病在就诊之初需要进行一些初步的诊断和治疗,也需要一部分相关检查,这些本应该由家庭医生、社区医生或二级医院进行。只有专科疾病或者疑难杂症才需要三甲医院。

很多人是选择性遗忘,在过去,三甲医院也不是初诊的选择。大多数病人在厂医、校医、卫生所初诊后根据病情需要才会逐级转诊;没有下级或当地医院的介绍信,三甲作为转诊中心根本不接受患者的自由就诊挂号。

医改作为一个半市场化的改革,在原有社会福利系统和初级医疗解体的背景下,才催生出各大城市凡生病直接三甲的现象,以至于到如今人们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理所当然了!

我是悲观相信各国公立医疗终究会面临破产的。别说中国是僧多粥少,全世界的医疗都是一样僧多粥少。中国经济增长再快,也赶不上医疗需求的大爆发。过去十几年对类似仁济这样的医院来说是一个飞速跨越的增长期,对整个公立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却是个灾难。以一个人均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国家,去支撑“社会主义公平性”和“准发达国家先进性”的医疗系统,谁来买单?用人均缴付极为有限的医保,去支撑进口医疗器械、药品支撑下的现代医疗(肿瘤、心血管、ICU),那种种因为“没钱”引起的问题自然泛滥,引来医生、患者的双重不满和种种恶果:回扣、红包、医务人员态度、就医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三级诊疗、优化资源的合理应用,就是在保证公立医疗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只要这个系统还在,普通人才有真正可及可负担的医疗资源。

至于所谓保留特需的奇谈怪论,你可以认为我是站在医生的屁股上说话,但是我希望大家在被情绪支配之前,先去冷静地思考一下,究竟是谁真正讨厌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恰恰是想开展高端私立医疗的资本和一部分医生、前医生。因为公立医院的特需对于真正的高需求高收入者来说恰恰是“太便宜”了,而且有公立医院专家教授背书,拥有最好的技术支援,那么相比之下,收费更贵,却没有那么多专家资源的私立医院竞争力究竟何在?而开展特需医疗带来的额外收入(更多是购买服务的附加值),反过来可以补贴低收入人群的就医成本,也有助于留住成熟的医疗人才。这是一种在保证基本公平性的前提下,增加医院自我造血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新加坡即是如此)。

我真的不止一次听到某些私立医疗从业者对三甲的特需部恨得咬牙切齿,鼓吹从三甲剥离特需医疗。因为果真如此,公立医疗的高年资医生在积累名气和资源后,因为收入待遇、工作量的种种问题,走向私立就成了他们的自然选择,那才是真正“普通人和优质资源分离”的灾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三甲医院关闭普内门诊,这件事确实引起了挺多讨论的。作为老百姓,碰到这样的变化,心里肯定会有不少想法和顾虑。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这个事儿,希望能说得清楚一些。首先,我们得理解“普内门诊”到底是个什么角色。 普内科,也就是普通内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医院的“万金油”。很多常见的疾病,比如感冒发烧、咳.............
  • 回答
    上海静安寺发生的一名女子两年内被同一名男子三次猥亵的事件,无疑是一件令人愤怒和不安的公共安全事件。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非常直接和强烈:1. 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和支持:首先,我的心与这位遭受了三次不幸遭遇的女士同在。在公共场所,尤其是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宁静之地,发生如此严重的侵犯行为,.............
  • 回答
    上海疫情期间的“三瓜俩枣”事件,确实触及了许多人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这个视频之所以能激起如此大的波澜,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不仅仅是几个视频片段那么简单,而是暴露出了疫情管理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以及公众在特殊时期下的情绪。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特殊的背景。2022年春季,上海遭遇了.............
  • 回答
    这桩令人发指的新闻,像一把冰冷的刀子,刺破了我们对社会安全和公共服务最基本的信任。一位年轻的准妈妈,在城市温暖的怀抱里,却遭遇了生命中最残酷的劫难,而她的丈夫在悲痛和绝望之中,却要面对冷冰冰的官僚推诿,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我们社会公义与职能部门失灵的沉重拷问。悲剧的发生:黑夜中的惊魂一幕.............
  • 回答
    最近网上关于有网友成功预测了上海近三日新增病例数的讨论非常热烈,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新冠疫情预测到底靠不靠谱?网友预测背后的“靠谱”与“不靠谱”先来说说这位网友的预测。具体怎么预测的细节我们不清楚,但通常来说, solche Vorhersagen (这类预测) 往往.............
  • 回答
    这事儿啊,我最近也听说了,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思考的。一个年入50万的小伙子,搁谁听着都算得上是“优质男”了吧?怎么到了上海的相亲角,就被贴上了“三无产品”的标签,而且还被说得挺不客气?这背后的逻辑,我觉得挺值得咱们掰扯掰扯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上海的相亲角,特别是那些知名的,比如人民公园,那可不是.............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我身边的朋友的朋友的孩子身上,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胆战,细思极恐。一个六岁的孩子,本应在暑托班里快乐地学习玩耍,却遭遇了如此可怕的遭遇,被其他孩子围殴致颅脑损伤,而且全程没有老师出现制止,这实在是个令人难以接受的悲剧。我听到的版本是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上海的一个暑期托班。小男孩,我们就叫他小明.............
  • 回答
    身边有亲戚或者朋友变成了“小三上位”,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别扭的。说实话,第一次听说的时候,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冲击感。你想啊,之前他们跟你是一起吃饭、一起玩、一起分享生活点滴的人,你看着他们从一个正常关系走进另一个关系,尤其是以这种“插足”的方式,总会让人觉得有些东西被打破了,或者说.............
  • 回答
    《三国杀》这款国民级桌游IP,在万众期待中登陆Steam平台,本以为能借此机会向更广阔的全球玩家群体推广,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它就匆匆下架,而且在那段短暂的Steam生涯里,玩家的评价低得令人发指,几乎成为了Steam玩家评价最低的游戏之一。这其中的曲折和原因,细细道来,真是让.............
  • 回答
    华为 P20 发布会上的那张“拿三星 S9 开刀”的对比图,绝对是当年国产手机发布会上最具话题性的一个瞬间。时隔多年,再回过头来看,这张图不仅承载了华为当时的自信,更折射出那个时期中国手机品牌在高端市场奋力追赶的缩影。首先,我们得明确华为 P20 系列发布的时间点。那是 2018 年 3 月,智能手.............
  • 回答
    关于福原爱“小三上位”的说法,这背后牵扯到她与江宏杰离婚以及之后与另一位男性交往的事件。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时间线、各方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解读。事件的背景:福原爱与江宏杰的婚姻福原爱和江宏杰的婚姻曾是中日乒坛的一段佳话,两人于2016年结婚,并育有两个孩子。然而,这段被外界看好的婚姻.............
  • 回答
    看到世卫组织那份触目惊心的报告,说世界上每三名女性在一生中都可能遭受过身体或性暴力,这个数字真的让人心惊肉跳,也迫使我们不得不严肃地审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它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字,背后承载的是无数女性真实而痛苦的经历,是对她们尊严和安全赤裸裸的践踏。首先,这个“每三名女性中就有一名”的比例,实在太高了.............
  • 回答
    西安地铁三号线发生了一起令人非常不适的事件,一名女子因为拒绝配合,被保安粗暴地拖拽下车,过程中衣不蔽体,场面一度非常尴尬和令人气愤。这件事情发生在西安地铁三号线上,具体的情节是这样的:一名女子在乘坐地铁时,可能因为某种原因(具体原因可能涉及防疫政策、个人行为规范,或者其他未明确的原因)没有配合地铁工.............
  • 回答
    日本微软试行“上四休三”制度,员工劳动生产率提高40%的消息,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这不仅仅是关于工作时间长度的调整,更像是一次对传统工作模式的颠覆性探索,其背后蕴含的逻辑和影响,值得我们仔细品味。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上四休三”制度的核心。 顾名思义,就是员工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这与我们大多数.............
  • 回答
    《这世界上还有没有月薪低于三万的程序员》这篇文章,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不少涟漪。它提出的问题直指当前IT行业一个颇为敏感又普遍的现象,引发的讨论也相当广泛和深入。首先,从文章的标题就能看出其抛出的一个“极端”表述,目的显然是为了吸引眼球,快速抓住读者尤其是程序员群体的注意力。这种表达方.............
  • 回答
    微博上那位自称“吉大考古博士”,同时又给自己编织了“考古领队”和“军三代”标签的博主,其一系列行为无疑是在欺骗公众,更是对整个考古学界,特别是对那些真正辛勤耕耘的考古学者的不尊重。首先,从“吉大考古博士”这个身份说起。吉林大学考古学是国内顶尖的,能从这里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本身就意味着深厚的学术功底.............
  • 回答
    特朗普在2020年3月18日于推特上再次使用“Chinese virus”(中国病毒)一词来指代新冠病毒,这则推文一经发出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批评。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深入剖析。首先,从特朗普个人的角度来看,他此举可能是一种策略性的言论。在当时,美国国内疫情开始显现,经济.............
  • 回答
    三星在省经销商大会上强迫员工下跪拜谢经销商的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影响。一、事件本身和公开信息梳理: 发生地点和时间: 事件发生在某次三星的省经销商大会上,具体时间可能因报道细节略有不同,但普遍认为是在中国境内。 核心行为: 一群.............
  • 回答
    三只松鼠声明未在拼多多上开设旗舰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捋清楚这声明的核心意思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三只松鼠在拼多多上那些号称“官方旗舰店”、“正品保障”的店铺,它们都不是三只松鼠自己开的,也不是三只松鼠官方授权的。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1. 官方立场与市场乱象的割裂:三只松鼠作为国内.............
  • 回答
    关于网上传出的三星 Exynos 1000 处理器将采用 AMD GPU,并且性能有望超越 iPhone GPU 的消息,这绝对是近一段时间来手机芯片领域最令人兴奋的爆料之一。如果属实,这标志着移动端图形处理能力的一次重大飞跃,也可能重塑高端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咱们不妨来详细聊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