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种税不能获得税收收入就不会产生无谓损失」,这个说法对吗?为什么?

回答
“一种税不能获得税收收入就不会产生无谓损失”,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但需要更准确的理解其含义。

让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

核心概念:无谓损失 (Deadweight Loss)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无谓损失。在经济学中,无谓损失是指在市场交易中,由于某种干预(例如税收、补贴、价格管制等)而导致的总剩余的减少。总剩余是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总和,它代表了社会从商品或服务中获得的全部福利。

当政府征税时,通常会发生以下情况:

价格上升: 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增加,生产者获得的价格减少。
交易量减少: 由于价格上升和生产者愿意提供的数量减少,市场上交易的商品或服务数量会下降。

正是这种由于税收导致的市场交易量减少,导致了本可以发生的、对双方都有利的交易没有发生。这部分未发生的交易的价值,就是无谓损失。它代表了社会整体福利的损失,这部分损失并没有转化为政府的税收收入,而是永远地消失了。

为什么“一种税不能获得税收收入就不会产生无谓损失”是正确的?

这个说法之所以正确,是因为无谓损失的产生机制直接与税收的征收和由此带来的市场扭曲相关。如果一种“税”实际上没有给政府带来任何税收收入,那么它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税收负担,也无法通过扭曲市场来导致交易量的减少。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税收收入是衡量市场扭曲的间接指标: 税收收入的产生,本身就意味着税收对价格和交易量产生了影响。例如,如果政府对某种商品征收每单位1元的税,并且实际征收到了税款,那么说明市场上该商品的价格在税后发生了变化,并且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这个税负,从而影响了他们各自的购买和销售决策,最终导致交易量与没有征税时相比有所减少。

2. “税收收入为零”意味着税收的影响也为零: 如果一种“税”最终没有为政府带来任何收入,那么最可能的情况是:
税率极低,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例如,对一个非常小众且需求弹性极高的商品征收极其微小的税。
税收设计无效: 比如税收征收成本极高,几乎等于税收金额,或者存在广泛的逃税漏税行为导致实际入库的收入为零。
“税收”并非真正的市场干预: 有时我们可能会讨论一些“名义上的税收”,但如果它没有实际地改变市场价格或交易行为,那么它就不会产生无谓损失。

3. 无谓损失是税收征收的结果,而非原因: 无谓损失不是无中生有的,它是税收(或任何其他市场干预)对市场价格和数量产生影响的副产品。如果税收根本没有产生任何收入,说明它没有在市场上留下任何可衡量的“痕迹”,因此也不会产生由这种痕迹造成的福利损失。

举例说明:

假设政府对一种商品征收每单位1元的税。

情况一:有税收收入。 政府成功地向买方收取了1元,或者向卖方收取了1元,或者分摊给了双方。由于税收的存在,商品价格上涨(例如,买家支付价格增加0.6元,卖家收到价格减少0.4元),导致原本在没有税收时愿意以例如5元购买的消费者现在可能只愿意以5.6元购买,而原本愿意以例如4元出售的生产者现在只愿意以3.4元出售。在这个例子中,交易量会下降,因为一部分交易不再能满足双方的最低和最高价格要求。这种交易量的减少就产生了无谓损失。

情况二:没有税收收入。 假设这个“税”的设计非常糟糕,征收成本是1元,而理论上税额也只有1元,但由于征收成本过高,实际征收到的税款为零。或者,这个“税”的税率是极低的(比如千分之一),其对价格和交易量的影响微乎其微,以至于在统计上无法测量到任何税收收入和交易量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和交易量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也就不会产生任何无谓损失。

进一步的思考和细微之处:

“税收收入为零”的多种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税收收入为零”可能有很多原因。如果是因为税率太高导致需求量急剧下降(例如,将税率定得高得离谱),那么虽然税收收入可能为零(或非常少),但无谓损失却可能非常大。这是因为极高的税率会严重扭曲市场,导致大量潜在的交易无法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没有收入,但无谓损失是存在的。
无谓损失的计算是基于税收的“边际”影响: 经济学中衡量无谓损失通常关注的是税收对边际交易的影响。即使总税收收入不高,只要税收改变了边际交易的成本和收益,就可能产生无谓损失。
税收的设计和弹性是关键: 无谓损失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收对供给和需求弹性的敏感度。对弹性大的商品征税,更容易产生无谓损失;对弹性小的商品征税,无谓损失相对较小。
如果一种“税”真的完全没有引起任何市场价格或交易量的改变,那么它就不是一个有效的税收,也没有理由产生无谓损失。

总结:

“一种税不能获得税收收入就不会产生无谓损失”这个说法在逻辑上是严谨的。因为无谓损失是税收干预导致市场扭曲(交易量减少)的直接后果。如果一种“税”根本未能成功地征收到任何税款,这通常意味着它没有对市场价格或交易量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也就没有产生由这种扭曲带来的福利损失。

然而,我们需要警惕那些看似没有税收收入,但实际上可能因为税率过高而严重抑制了市场交易的情况。在这种极端的案例中,虽然税收收入可能接近零,但无谓损失却是巨大的,因为大量的社会福利已经因为税收的存在而消失了。所以,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一种税如果完全没有改变市场价格和交易量(从而导致零税收收入),那么它就不会产生无谓损失。 但反之,零税收收入并不总是等同于零无谓损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对。我在这个回答中举过例子:

历史上有哪些当时看起来在下很大盘棋,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的事? - Richard Xu 的回答 - 知乎
我来举个例子,说得比较抽象,但现实中一定能找到对应的例子:

国家为了增加收入,决定征收走路税:如果你一天不走满100米,就要缴纳税收10块钱。100米其实很短,除非你一整天躺在床上或坐在电脑前。结果大家每天都走了100米,国家一分钱都没征到。于是大家纷纷表示:这个征税政策有个X用。

没用吗?对于那些一整天躺在床上或坐在电脑前的人,难道不就是有用了吗?

这其实是公共财政学的一个问题:即使一项税收政策并没有征收到税(看起来没有用),它也已经扭曲了激励,因为之所以它收不到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为了避税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

专门答复一下

@yun zheng

@Ricardo

无论是问题还是我举的例子,关键不在于征收方式造成的损失,而在于“扭曲激励”造成的损失

换言之,即使未来科技发展到,征收和宣传没有任何成本,也不存在任何寻租空间,这个税收仍然是无效率的。

可以参照

@Kshir Sagar

的例子,瑞典交易税造成的损失并不是交易税收取过程当中有多少人贪污腐败,而是摧毁了其本身的金融市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