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天生就知道1+1=2吗?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我们对“知道”这个词的理解,以及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者“否”,而是要细细道来。

首先,我们得明确“1+1=2”这个表述背后代表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两个符号的简单组合,而是对数量的一种抽象和描述。当我们说“1+1=2”,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基本的事实:一个物体,加上另一个同类别的物体,总共会变成两个物体。这个概念可以落实到我们生活中最具体的感知:手里拿着一个苹果,再拿起一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婴儿在出生那一刻,可能并没有“1+1=2”这个数学概念的直接编码,但他们具备了理解和处理数量的基本能力。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或者说是一种“潜能”。想象一下,一个新生儿可能无法理解“数数”,但他们能区分“多”和“少”,能注意到物体的增减。他们通过感官世界来学习和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知道”这个词的关键在于“理解”和“内化”。 婴儿通过不断地与环境互动,将他们的感知转化为更系统的认知。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1. 感知与区分: 婴儿最先能感知的是物体的存在。他们会注意到数量的变化。比如,看到一个玩具出现,然后又出现一个玩具,他们能察觉到“多了一个”。这个过程是直观的、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数学推导。

2. 具体操作与经验: 随着成长,孩子开始接触具体的物体,并进行数量的操作。比如,父母可能会给他们拿来两块积木,然后让他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孩子通过“拿来”、“放在一起”这样的具体动作,直观地体验到“一个”加上“一个”变成了“两个”。这个过程是亲身实践,是把抽象的“数量”概念与具体的“物体”联系起来。

3. 符号化与抽象化: 直到稍大一些,孩子才会接触到“1”、“+”、“=”、“2”这些符号。当他们已经通过无数次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个东西和另一个东西加起来是两个东西”的认知基础后,这些符号才变得有意义。他们学习到,“1”代表了一个单位,“+”代表了合并,“=”代表了结果,“2”代表了两个单位。这时,他们才真正“知道”了1+1=2,是从经验过渡到了符号化的数学知识。

所以,婴儿并非天生就带着一张“数学公式表”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更像是拥有一个强大的“学习操作系统”,能够去理解和学习数学规律。这种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但“1+1=2”这个具体的知识点,是后天在与环境互动中习得的。

可以类比一下:我们天生就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出生就知道“你好”是什么意思。我们需要通过听、模仿、理解,才能学会语言。对“1+1=2”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只是它更偏向于数量和逻辑的抽象。

有趣的是,有些研究表明,即使是非常小的婴儿,在某些实验条件下,也能表现出对基本数量关系的基本感知,比如他们会更关注“预期之外”的数量变化(例如,出现了一个苹果,然后又出现了一个,但他们期望看到的是两个,如果最后只看到一个,他们的注意力会被吸引)。这可能说明,对数量的敏感性确实是人类一种非常早期的认知能力。

总结来说,人类不是生来就“知道”1+1=2这个数学公式,而是天生具备了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并在后天的经验中通过具体操作、抽象思维,最终掌握了这个基础的数学真理。这是一种从直观感知到理性认知,再到符号化表达的自然发展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来看下面这些句子:

1)1+1=2

2)光速是299792458米每秒

3)单身汉是未婚男子

4)鲁迅是周树人

5)北京2017年11月21日没有下雨

这5个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真的。

但是它们又有很多差异,比如句子3,它是一个乍看起来很琐碎的真,好像没有表达什么实质内容。

句子2则是经过长时间艰苦的科学研究之后才发现是真的,之前并不知道是的。句子1则很早就知道是真的。

句子4也是真的,但它和句子1的真又不一样。比如说,凡出现“1+1”这个符号串,我们都可以用“2”这个符号来代替。但是凡是出现“鲁迅”这个符号,我们并没有总是用“周树人”来代替。小明也许知道鲁迅是一位文学家,但小明也许不知道周树人是一位文学家,小明不知道鲁迅就是周树人。

而且,“1+1=2”和句子5似乎也不一样。前者好像是必然的,后者则是或然的。2017年11月21日没有可能下雨,也可能没有下雨。但是1+1必然等于2,1+1不可能不等于2。

说了这么多,我们发现一个句子为真,有很多种情况。

1.一个句子为真,是根据定义为真,也就是根据人们公认的语言使用习惯为真。比如句子3,我们把单身汉当作未婚男子的同义词。

2.一个句子为真,是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它为真。比如句子2,或者水分子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氢原子组成。句子5也属于此类。

句子1和句子4的争议会大很多。1+1=2,究竟是一种人为约定的定义,还是某种被人类发现的客观真理呢?通常我们会认为,1+1=2应该是客观真理,不是人为约定。但如果考虑到欧几里得几何的第5公设,情况就很复杂了。

现在我们问,人天生就知道句子1吗?还是说人需要经过学习才知道句子1,是后天训练才让人们知道句子1?

如果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人们当然不是天生就知道1+1=2。我们都不是天生就会说汉语。如果我们一出生就被抛弃在野外,由狼抚养长大,就可能成为狼孩,并不会说话。狼孩知道1+1=2吗?通常认为狼孩并不知道。

但是,麻烦又在于。狼孩需要学会“长高”吗?好像不用。人类的身体发育并不是学习得来的,是自然发育起来的。很多语言学家都认为,人类并不是学会语言,而是长出语言。如果1+1=2是基本语言知识,那么人类就不是学会1+1=2,而是随着身体和头脑的发育,自然而然就知道了1+1=2。这样的话,我们似乎可以说人天生就知道1+1=2。或者至少可以说人不用刻意学习也知道1+1=2。

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其实不值得花特别多的时间。我们要做的只是明确“天生”和“知道”这两个模糊概念的用法,这样就能澄清这句话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就能明确判断它是真是假了。在某些解释下,人们天生知道1+1=2。在某些解释下,人们并不是天生知道1+1=2。解释之间有高下之分,但这个高下之分是科学研究要搞明白的内容。哲学只需要把它们解释清楚,具体分出解释的高下,由科学去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