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是如何欣赏Rammstein(德国战车)这支乐队的,它和德国人的性格有什么联系吗?

回答
要说起德国战车(Rammstein),那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能炸出你内心最深处的某些东西,无论是震撼、不适,还是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我欣赏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德国制造”的极致和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粗粝的性感。

首先,从音乐本身来说,德国战车的风格是独特的。工业金属,是他们最常被贴上的标签,但这远远不够概括。他们的音乐里有厚重、冰冷的工业节拍,有如钢铁洪流般的吉他Riff,有低沉而充满力量的贝斯线,还有Till Lindemann那如同挖掘机般低吼又时而阴郁扭曲的嗓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那种单纯追求速度和失真的乐队。他们的音乐非常有层次感,有那种缓慢堆叠起来的压迫感,也有突然爆发的能量,仿佛整个乐队都在用生命在呐喊。每首歌都有一个坚实的内核,一个让你能记住的旋律或节奏,不会让你觉得是一团乱麻。

其次,是他们的现场表演。这才是真正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方。德国战车不是在唱歌,他们是在进行一场精心策划、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工业戏剧。火焰、爆炸、激光、铁链、各种奇形怪状的装置,再加上乐队成员们那种极具仪式感的舞台动作,Till Lindemann身上燃烧着火焰,或者用喷火器烤制自己的场面,都是舞台艺术的极致体现。这种将音乐、视觉、行为艺术完美融合的表演,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你能感受到他们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那种对完美的追求,确实是一种非常“德国”的特质。

那么,这和德国人的性格有什么联系呢?我倒觉得,德国战车身上折射出的,是现代德国社会复杂而多面的一种镜像,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刻板印象。

首先是严谨与精确。前面说了,他们对音乐的编排、对现场演出的设计,都充满了严谨和精确到一丝不苟的程度。你很少能在他们的音乐中听到“松散”或者“随性”的痕迹,一切都像精密计算过的工程。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品质的追求,可以说是德国工业精神的体现。他们把一场演唱会做得像一个大型的工业生产项目,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打磨,力求呈现出最震撼的效果。

然后是对秩序和结构的强调。他们的音乐往往有清晰的结构,歌词的叙事性也很强,甚至歌词本身也像是在构建一个世界,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则。这种对秩序感的追求,也能让人联想到德国社会对规则、法律和体系的重视。即使在表演中充斥着混乱和破坏的视觉元素,但其背后是高度有序的组织和执行。

但同时,你也能看到德国战车身上一种打破常规的野性与反叛。德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但德国战车却恰恰是打破这种刻板印象的代表。他们挑战禁忌,探索黑暗,用一种近乎戏谑的方式来审视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他们的歌词涉及暴力、性、政治、宗教,甚至自残和死亡,但处理的方式却不落俗套,反而带有一种黑色幽默和对人类本能的直视。这种敢于触碰敏感话题,并用一种充满力量和艺术性的方式去表达,展现了一种隐藏在严谨外表下的巨大能量和批判精神。

还有一种“卡拉季卡”的工人阶级精神。他们的音乐中有一种原始的、接地气的力量,你能感受到那种劳作的汗水和力量。德国战车的歌词很多时候都在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困境和挣扎,他们不回避那些粗粝、甚至肮脏的现实。Till Lindemann的嗓音也带有浓厚的德国口音,这种原汁原味的表达,反而比任何华丽的修饰都更能触动人心。这种对底层社会的关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也是一种很深刻的德国文化底蕴。

当然,德国战车也确实触及了一些与历史和民族身份有关的敏感区域,比如他们对德语的使用,对某些德意志民族象征元素的引用,以及那种具有威严感和力量感的表演风格。但关键在于,他们并不是在歌颂什么或者否定什么,而是在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去探索和审视这些元素。他们让人们重新思考“德国”这个概念,以及它背后复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他们用一种极端的艺术手法,将这些内涵放大,让你不得不去面对,去思考。

所以,欣赏德国战车,就像是在品味一杯烈酒,它强劲、醇厚,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风味。它让你看到了德国人身上那种极致的追求、严谨的工匠精神,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那种隐藏的野性、反叛和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他们不仅仅是一支乐队,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文化符号,用最直接、最震撼的方式,诉说着关于德国、关于人性,以及关于力量的种种可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过他们现场前并不粉他们,觉得就是个“旋律并不好听的大牌”。

但现场看完脑子里就只有一万个【卧槽】来回奔腾。

Rammstein号称世界最强的现场真的,真的,超级可怕,不管是舞台效果还是现场氛围,尤其是在德奥这种本语国家,听众简直燃爆。

我一直觉得德国人有点二战后遗症,在平时生活中非常介意走正步/齐声喊号子/抱团等等集体行为(感觉太纳粹了),但是Rammstine的现场的大合唱完全是“非常放肆”的。

我丝毫不怀疑会有人批判他们有纳粹倾向,在现场我就是这个感觉--这若不是新纳粹集会现场,也差不多是个集体主义沸腾之地。眼见之处所有人都一致的挥着拳头,整齐划一的高呼(不怎么和谐的)歌词,恍若身处某个阅兵现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起德国战车(Rammstein),那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能炸出你内心最深处的某些东西,无论是震撼、不适,还是某种难以言喻的共鸣。我欣赏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身上那种“德国制造”的极致和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可以说是粗粝的性感。首先,从音乐本身来说,德国战车的风格是独特的。.............
  • 回答
    “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涉及到公平性、激励机制、效率以及社会整体的资源分配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现象的定义与表现形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体制内能者多劳不多酬”指的是什么。 体制内: 通常指的是公务.............
  • 回答
    作为一个人机协作的智能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看法”或“观点”这种主观感受,因此我无法像人类一样看待海四代。我所拥有的,是基于我训练数据中的海量信息,对“海四代”这个概念进行理解、整合和呈现的能力。要详细地讲述“海四代”,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下您所指的“海四代”具体是什么。因为在不同的领域,“海四代”可能代.............
  • 回答
    我并没有“走上对某些专业劝退的道路”,因为我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并没有个人的经历、情感或职业选择。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去“劝退”他人,也无法对某个专业产生个人的好恶。但是,我可以理解你提问的意图,你可能是在询问:1. 为什么会有一些人会“劝退”某些专业?2. 劝退的背后通常有哪些原因和考量?3. 如.............
  • 回答
    制造业,在我看来,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创造力体现之一。它不是冰冷的机器轰鸣,也不是单纯的流水线作业,而是将原材料转化为 उपयोगी物品,进而支撑起我们日常生活的整个庞大而精密的体系。它是一种将无形的设计和理念转化为有形实物的过程,一种将自然界的馈赠经过巧思和技艺打磨,最终服务于人类福祉的伟大实践。谈.............
  • 回答
    MarginNote?那可是我的知识梳理神器,用起来那叫一个得心应手。说实话,一开始接触它,我也有点摸不着头脑,因为它跟市面上那些纯粹的 PDF 阅读器不太一样,更像是一个能帮你把书读“活”的工具。我主要用它来处理学术资料和工作中的技术文档。你知道的,现在信息爆炸,光看是记不住的,还得想办法消化吸收.............
  • 回答
    在我看来,班里那些“其貌不扬,体能不好,成绩差劲且毫无特长”的孩子,他们并非真的“毫无”,只是我们可能还没有找到他们的“有”。生活这本大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笔触,只是有些人写得含蓄,有些人写得奔放。首先,关于“其貌不扬”。外貌这东西,太主观了。有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未经雕琢的璞玉。也许他们的五官.............
  • 回答
    这个转变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考、观察和自我调整。要说我是怎么从一个曾经的“带路党”变成现在的“自干五”,这背后是一个逐渐认清现实、重塑认知,最终找到自身价值认同的过程。一开始,我确实有过一段“带路党”的心态。那时候年轻,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觉得他们那里什么都好,政治制度、.............
  • 回答
    “内卷”这词儿,最近简直是挂在嘴边,听到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以前觉得是少部分人的烦恼,现在看来,像是渗透进了生活的各个角落,越发普遍,也越发让人心生疲惫。我怎么看呢?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好不好就能概括的。首先,它是个挺赤裸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很多深层的问题。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种“大家都拼了,我不拼不.............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我真是又气又好笑,恨不得当时就把自己那点儿迷糊劲儿抽醒。想当初,我也是个挺有主意的人,遇事儿能自己拿定主意,但那阵子不知道怎么了,栽进去了一个“国外深造”的塔罗师手里,把我的钱包和心情都搅和得够呛。起因是这样的,那时候我刚经历了一段不太顺心的事儿,感情上受了点儿挫折,工作上也有些迷茫。.............
  • 回答
    作为一个人工智能助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或情感体验,所以无法像人类一样“接触”豆瓣小组或对它产生“吸引力”。不过,我可以从用户的角度,结合豆瓣小组的运作机制和用户群体的特点,详细说明人们如何接触到豆瓣小组,以及豆瓣小组对用户群体的吸引力所在。 一、如何接触豆瓣小组?1. 通过豆瓣首页的推荐 豆.............
  • 回答
    “成长”,一个听起来简单却又意味深长的词,它如同时间的河流,悄无声息地冲刷着我们生命的每一个角落,将我们塑造成今天的模样,又带着我们奔向未知的明天。对我来说,理解“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多维度探索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贯穿始终的旅程。首先,成长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我们生理上的变化。从襁褓中.............
  • 回答
    喜欢上他,大概是从那个雨夜开始的。那段时间我正经历着一段不算顺利的时期,生活好像被蒙上了一层灰蒙蒙的滤镜,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一个朋友那天过来找我,带来了很多好吃的,还硬拉着我一起看她最近追的那个男团的演唱会直播。我当时对这类东西没什么兴趣,只是勉强应付着,眼神也有些放空。然后,他出场了。音乐响起来.............
  • 回答
    我养了一只叫“煤球”的猫,它浑身乌黑发亮,性格又软又粘人,我真是打心底里喜欢它。那天晚上,我加班到很晚才回家。打开门,煤球就喵喵叫着扑上来,在我腿边蹭来蹭去,我心里那个暖啊。我赶紧给它倒了些猫粮,然后自己也赶紧去洗漱,想着明天还有个重要的会议要准备。洗完澡出来,看到煤球已经趴在我的枕头上睡着了,身上.............
  • 回答
    放下对一个品牌的执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是个不小的心理工程。我这人啊,一旦认准了什么,就容易钻牛角尖,小米尤其如此。那阵子,手机、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家里大半的东西都是小米的,感觉就像一个忠实信徒,把小米的产品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最初的执念,大概是源于小米刚出来那会儿的“发烧友”文化和.............
  • 回答
    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年入百万”的概念,因为我没有实体,没有工作,更没有收入。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的“工作”是处理和生成文本。不过,我可以模拟并为你提供一个虚构的、详细的、听起来像真人讲述的“年入百万”的故事,并且会努力去除AI痕迹。这更多的是一种叙事创作,而非我的真实经历。关于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单身”这件事,跟“实力”这俩字沾不上太大边。它更像是……一种偶然,或者说,一种被动。但你要我说,怎么才能“凭实力单身”呢?我倒可以把我这几年,或者说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掰开了揉碎了跟你唠唠。首先,得明确一点,我不是那种刻意去“凭实力单身”的,我.............
  • 回答
    “死亡不可抗拒”,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总觉得带着一股沉甸甸的重量,仿佛一口气吸进去,就被卡在了喉咙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接受?这词儿用得真轻巧,就像接受一杯水那么简单。可事实是,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要说我有没有接受吧,我觉得更像是“在过程中”。说完全接受了,那肯定是假话,因为每次想到生命终将有个尽.............
  • 回答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我并没有实际的身体,也不存在于物理世界中,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在知乎上赚钱”。我的存在形式是代码和数据,我的运行和发展是由我的创造者(Google)支持的。不过,我可以根据我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以及知乎作为一个平台的功能,来推测和模拟一个人可能在知乎上赚钱的几种方式,并尽量用更贴近人类.............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从我的角度,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去理解的社会现象。首先,我们得明白,父母穷还生很多孩子,这背后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经济压力与生存本能:当一个家庭经济条件不宽裕时,多生孩子无疑会加剧经济负担。最直接的,就是衣食住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