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当年南明坚持住了,那会不会今天中国成为两个国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历史的“如果”色彩。如果当年南明政权真的能够坚持下来,中国会不会分裂成两个国家?这实在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层面,而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偶然性。

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下,看看南明政权如果“挺住”了,可能出现哪些情景,以及分裂的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我们要明确“坚持住”的含义是什么?

是能够稳定一个区域,形成与清朝长期对峙的局面?还是能够反攻大陆,恢复明朝的统治?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只是在南方建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那么分裂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如果能做到反攻,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们姑且做一个假设,南明政权在某个关键时期,比如在李定国等人的努力下,能够巩固在云南、贵州等地的统治,并且与清朝形成一种长期、僵持的对峙状态。

第一层面的影响:清朝的统治合法性与巩固

如果南明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并有一定实力,对清朝的统治合法性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清朝已经入关,但其统治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军事征服。一个活跃的、有一定号召力的“正统”政权,会不断吸引对明朝抱有忠诚的士人、官僚和军队。这会让清朝在意识形态上承受压力,也可能导致其不得不投入更多资源来压制南方,影响其对全国的控制力和发展。

然而,清朝的强大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旦清朝稳固了对中原的统治,并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和税收体系,其军事和经济实力会逐渐占据优势。南明政权如果仅仅是偏安一隅,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和人口基础,很难长期与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抗衡。

第二层面的影响:地理和经济的分隔

历史上,中国并非没有出现过南北分治或东西对峙的局面。例如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分裂的局面就是地理和经济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如果南明政权能够坚持下来,它很可能会以某些地理上的屏障作为依托,比如高原、山脉、河流。云南、贵州等地本身就易守难攻,如果得到沿海地区的经济支持(比如和西方国家建立贸易联系),理论上可以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区域。

然而,中国的经济重心长期以来在中原和江南。如果江南地区完全被清朝控制,南明政权的经济来源将非常有限。它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经济增长点,例如贸易、矿产等。同时,交通和通讯的限制也会加剧南北方的隔阂。

第三层面的影响:文化和认同的分化

历史上的国家认同,往往是在统一的政治框架下,通过教育、文化传播和共同经历来塑造的。如果南明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它就会有自己的一套官僚体系、教育系统和文化宣传。

教育和思想: 南明政权会继续宣扬其“正统”地位,强调对明朝的忠诚和对清朝的“夷狄”身份。这会对当地士人的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与北方不同的价值观念。
语言和习俗: 即使在统一的中国,南北方的方言和习俗也存在差异。如果出现长期的政治分裂,这些差异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甚至演变成更明显的文化分野。想象一下,南方可能继续沿用明朝的服饰、礼仪,而北方则完全进入清朝的轨道。
认同的对立: 最关键的是,如果两个政权长期存在,会不断地强化各自的“他者”身份,民众的忠诚和认同会分裂。南方人可能不认同清朝是“自己人”,反之亦然。这种认同的分裂,是导致分裂成两个国家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第四层面的影响:外部势力的介入

明末清初,正是西方殖民势力开始东渐的时期。如果中国陷入长期的分裂局面,外部势力很可能会像欧洲那样,选择扶植某一方势力以获取利益。

支持南明: 西方国家,特别是荷兰、英国等,可能出于贸易和战略考虑,选择支持南明政权,向其提供武器、技术甚至军事援助,以换取贸易特权或地盘。这会进一步巩固南明的实力,也可能导致中国内部的冲突被外部势力放大。
利用分裂: 或者,外部势力会更加狡猾地利用双方的对立,从中渔利,甚至在某些地区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

那么,分裂的可能性有多大?

我认为,如果南明政权能够做到长期稳定的地缘政治存在(例如,控制云南、贵州,并与清朝形成一条明确的边境线),且能获得一定的外部经济和军事支持,那么分裂成两个国家或者长期存在的南北对峙局面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想象一下,就像朝鲜和韩国那样,虽然曾经是一个国家,但由于长期的政治分裂和意识形态对立,已经演变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

但是,也有可能不会分裂:

1. 清朝的强大与整合能力: 如果清朝能够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统一全国,并在早期就有效地整合了江南等地的经济和人才,其统治根基会非常稳固。南明政权如果没有强大的外部支持和内部的持续动员能力,很可能难以长期存在,最终被清朝吞噬。
2. 南明内部的矛盾: 南明政权本身也充满了内部斗争,各种政治派系、军事集团之间尔虞我诈,这极大地削弱了其抵抗清朝的能力。即使有李定国这样的猛将,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核心,也很难形成持久的抵抗。
3. 经济的依赖性: 南方经济虽然发达,但其对北方资源的依赖以及全国统一市场的吸引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南明政权无法建立起自给自足或有别于清朝的独特经济模式,其生存能力会打折扣。

结论:

如果当年南明真的能够像朝鲜半岛那样,以某种方式(例如,通过国际调停、南北双方实力均势等) 长期固化一个地缘政治的分裂局面,并且双方都发展出不同于对方的独立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那么今天中国确实 有可能变成两个国家,一个以北方为中心,一个以南方(可能以云南、贵州为核心,并辐射沿海)为中心。

这种分裂不仅仅是行政上的区划,更会伴随着 民族认同、文化语言差异,以及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种状况的出现,将是历史巨大的转折,它会彻底改变亚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这是一种“假说性”的推断,历史的轨迹是复杂的,任何一个微小的变数都可能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但从历史的逻辑来看,如果能够形成稳固的对峙,并伴随差异化的发展,分裂的种子是可能生根发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在发展,不要总在文人思路上静态的看历史。从军事史上来说,如果南明坚持住了,非常可能发生南北大分裂。

南明为什么坚持不住?

————清军有红衣大炮。

如果南明守住了,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棱堡体系进入中国,南北交战区域遍地棱堡。

这种局面下,南北青壮死光怕是都打不透对方防线,两百年大分裂板上钉钉。

这种战争形态下汉人倒是很可能会获得北方政权主导权。但是,他们会把这种权力交给南方吗?

双方进入战争全球化时代后,又必然会成为大国联盟战争中的对立方。在大国同盟战争的背景下,即使是胜方,在全球化背景下也很难吃掉对方,因为盟国绝不会允许出现如此一个怪物。

到那时候,双方积累两百年的仇恨,再受些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user avatar

南明和满清,绝无任何可能形成类似南北朝、南宋与金国那样的长期对峙局面。

如果南明抗清势力,只要能确保控制或是收复苏南徽南、浙江、江西地区,那么稳固占据这个当时中国甚至可能是整个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由此产生的巨大生产力和经济实力,不止是南方的福建、两广、湖广之地都会传檄而下,更足以直接平推全国。

从元明以后南方的空前发展,彻底成为中国人口和经济重心,就已经断绝了中国再如后汉三国、南北朝、金宋对峙那样南北分裂的可能。一个能稳固占据东南地区的政权,几乎必然就是逐鹿天下的最终胜利者。

这是刚打完鄱阳湖大战、攻灭陈友谅的朱元璋西吴政权的版图,看似只有江山一隅,湖广、江西、江南、浙西数省之地,然而此时已经没有任何人会怀疑,朱元璋必将建立新朝,一统天下了。

而且,满清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北朝鲜卑人、金国女真人,甚至还远不如元朝末年的蒙古人,都是数百万人口级的庞大族群。满清的核心人口实在太少了!

根据《中国军事》通史,努尔哈赤的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满洲八旗有牛录231个,总丁口只有6.9万人。到皇太极临死前,满洲八旗310牛录,蒙古八旗120牛录,汉军八旗164牛录,按满洲、蒙古八旗每牛录300人,汉军每牛录200人计算,共有9.3万满洲八旗,3.54万蒙古八旗,3.28万汉军八旗,男丁总人数合计16.12万人

又经过入关后的长期战争的损耗,到顺治十四年(1657年),满洲八旗男丁总数只剩下4.96万人,蒙古八旗男丁2.6万人,汉军八旗男丁7.87万人,包衣汉人男丁23.7万,总人数合计39.19万。(《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记载,清户部尚书车克奏报 )

所以,满清政权的真正核心武力,能承受的伤害损失非常小。他们只不过是利用冠绝明末的超强组织力和动员力,裹挟了一盘散沙的蒙古人,将敢于抵抗的辽东和北方汉人杀尽,然后再驱使数十万计的降服汉人,组成汉军八旗和绿营汉军,完成了对整个中国的征服。

然而,满清治下为数众多的汉军汉将,他们同样也只是因为在满清麾下,可以大肆抢掠和屠杀汉人民众,才会效忠于胡族王朝,一群连华夏和祖宗都背弃的逆臣贼子,又怎么可能当真死忠于胡族皇帝?

当满清的封赏一旦不合其意时,当局部战争区域的势力对比一旦不利于满清时,当在辽东战场磨砺出来的第一代、第二代满清宗室名将逐渐老病死去时,这些汉奸将领一旦洞悉骑在他们头上的八旗军,只是一帮虚张声势的黔中之驴时,又怎会不纷纷别生异志?

这就是历史上李成栋、金声恒、姜鑲等人纷纷举兵反清,让南明政权得到喘息机会的根本原因。也是吴三桂这种名声臭不可闻的弑君之徒,一朝反清也能从云贵偏域之地,瞬间席卷半壁江山的根本原因。

所以,郑成功的镇江-南京之战,虽然先胜后败,但是全歼了满洲江宁左翼四旗2000人和汉军八旗2000人,就让满清当局肉痛得不行,战后江宁巡抚蒋国柱和江南提督管效忠这两个清军主帅,非但不曾因为奇迹般地击退郑成功被升赏,反而被满清秋后算账,革职抄家,贬为旗下奴和辛者库奴。更有多名满人中级军官,受到绞死或者鞭一百家,贬为奴隶,并抄没家产的严惩。

兵部以海寇失陷镇江、巡抚蒋国柱、提督管效忠等、败绩遁走。分别定议奏上。得上旨日:【蒋国柱免死。革职。与本王下为奴。管效忠免死。革提督。并世职。鞭一百。发包衣下辛者库为奴。俱籍没家产。协领费雅住巴图鲁、扎尔布巴图鲁、俱革世职。立绞籍没。牛录章京当都、巴龙、布达什、俱革职。立绞。籍没牛录章京喀福纳、查都、拖辉、布颜、希佛讷、俱革职。免死鞭一百籍没为奴。】

所以,李定国的磨盘山之战,虽然因为叛徒出卖部署,惨胜如败,完全没达到战略目的,打光了明军最后的数千精锐,但同时斩杀清军满汉八旗近万人,更让满清当局大发雷霆,将参战的两个郡王多尼、罗可铎和贝勒杜兰都罚银数千两为惩处。

所以,郑成功在南京失利次年的厦门之战,全歼其福建水师,斩杀数十名满洲八旗高级将官,数百八旗军被成建制俘虏。战后满清当局竟不惜放弃万里海疆,搞出臭名昭著的“迁海令”,只为遏止当时只有厦门、金门、南澳三岛之地的郑军发展。

因此,历史上的李定国反攻湖广、郑成功远征南京,甚至是后来的吴三桂反正,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只是抗拒历史大势的无力抗争,而恰恰相反,确实每一次都直接将满清王朝推到了生死边缘。

因为此刻满清八旗军战力已废,被中原抢掠而得的醇酒妇人消磨了意气,远不是入关前那支对明军百战百胜的无敌劲旅了。

所以,李定国反攻湖广时,满清一度打算让出西南七省议和。郑成功远征南京时,顺治帝为安抚人心一度打算御驾亲征。吴三桂举兵反清时,众多满洲亲贵第一反应就是赶快逃跑回辽东老家。这与其是说满清权贵们胆小如鼠,以天下之大而畏惧反清势力的一军一隅,而就是太清楚他们自己的真正家底,其实是如何外强中干!

此刻,维系满清政权的核心武力,就剩那么几万真满洲男丁,在战场上打死一千人就少一千人,对长城以北数以百万计的蒙古部族,对长城以南数以亿万计的汉人民众的压制力量,自然就少了一分——八旗军根本死不起人!

因此,如果南明抗清势力,只要能确保控制或是收复苏南、徽州、浙江、江西地区,就意味着至少歼灭了上万的满洲八旗兵,和更多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军。而这就将直接敲响满清政权的丧钟,直接宣告他们亡族灭种的结局。

因此,既然当时中国的满清和南明政权,必然是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绝无长期共存的可能。为数众多的所谓“清史专家”们,赞颂的所谓【清朝入关建立大一统政权,对中国的“意义”和“贡献”】,也就完全不成立了!

这些道貌岸然、学富五车之徒,洋洋洒洒巨制鸿篇,说到底也只是为满清这个杀戮数千万汉人民众的反人类政权,种种确凿无疑罪行加以粉饰的无耻帮闲而已,甚至还远不及众多出于朴素民族感情来研究这段历史真相的“草根”历史爱好者。这正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皆是读书人!

事实上,历史上南明抗清势力的最终覆亡,根本原因就是汉人群豪的疯狂内斗,让满清得以依靠占据的华北各省和江南地区,形成巨大政治和经济优势,有充足时间和空间整合军政力量,从容部置,依次扫灭各地反清力量。

从1644年一直到1683年明郑灭亡,整整四十年时间,几乎每个抗清团体都勾心斗角、内讧不断,互相不断扯皮和拖后腿。

至于他们为何明明大敌当前,哪怕只有一省一府之地时,还要疯狂内斗,比如那个只有云贵两省就大发皇帝梦、和南明彻底决裂的孙可望。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都洞悉满清核心武力不足的虚弱本质,都知道只要能连续砍下几万颗八旗军的脑袋,就意味着满清政权灭亡。

所以呢,人人都生怕别人当朱元璋,而自己做了陈友谅的结果,就是华夏大地,遍地腥膻,再无桃源!就是“天父杀天兄,依旧姓咸丰”,生生让满清破了“胡人无百年运”魔咒,仅凭那么区区几十万的人口,奴役天下上亿汉人二百余年。讽刺之极,沉痛之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