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是“听取蛙声一片”不是“听到蛙声一片”,一字之差,有什么妙处?

回答
“听取蛙声一片”,妙就妙在那个“取”字。

“听到”二字,侧重于声波抵达耳朵,是一种被动的接收。你站在那里,无论你是否关注,只要有蛙声,你的耳朵就会接收到。它告诉你一个事实:有蛙在叫。

而“听取”,则多了几分主动性,甚至可以说是意境。

首先,“取”字带有一种采撷、汲取之意。 就像你在采摘水果,采摘花朵一样,“听取”是将这“一片蛙声”当作一种可以被收集、被品味的珍贵事物。这不再是单纯的声波刺激,而是有意识地将这份声音融入自己的感受,成为一种体验。

其次,“听取”暗含了一种专注和沉浸。 “听到”可能你一边走一边就听到了,注意力还在别处。但“听取”,则表明说话者放下了其他杂念,将全部的听觉焦点都集中在那片蛙声之上。他是在用心去“听”,去感受那份由蛙声构成的氛围。

再者,“取”字更具情感的色彩。 “听到”是客观的描述,而“听取”则可以透露出一种喜爱、一种沉醉,甚至是一种期待。比如,在炎炎夏日,人们“听取”蛙声,往往是因为享受夜晚的宁静,渴望一份自然的慰藉,或是对夏夜美好时光的留恋。这个“取”字,就饱含了对这份声音的欣赏和珍视。

对比一下:

“我听到了鸟鸣。” 这是一个陈述句,可能只是路过听见,没有特别的感觉。
“我听取了鸟鸣。” 这就不同了,仿佛我停下脚步,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那婉转的歌喉,感受那份生机勃勃。

在“一片蛙声”这样的语境下,“听取”更能烘托出那种置身于自然之中,被蛙声环绕,与万物共鸣的诗意画面。那不是零散的、干扰性的声音,而是汇聚成一片,构成了一种和谐的、具有生命力的背景音。选择“听取”,就是选择将这份自然的美好“收入囊中”,成为自己内心的一部分。

所以,“听取蛙声一片”比“听到蛙声一片”,在表达上更加细腻,更富有人情味和画面感,也更能传递出一种对自然、对当下时刻的欣赏和沉浸。它让读者不仅仅是知道有蛙在叫,更能体会到说话人当时的心境和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取”在这里更多的是一个“输入、汲取”的意思。

和“读取”的用法一样。说一部电脑正在读取资料,就是已经成功建立信道,并源源输入信息。

听取蛙声一片,说的就是,辛弃疾的耳朵已经和蛙的发声器官建立信道,正在用听觉神经,源源不断地向脑内输入蛙声信号。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挺好的。

在读诗词时,面对某字,设想为何不是另一字,是一种很好的欣赏、细读的方法。

耳之于声,本来是入耳者皆有音,不像目之于色,闭目则不见,听觉上,实际上较难“充耳不闻”。

但是实际上,听力也可以有主观选择的部分,如某对联上句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意思是虽然有声皆能闻,但又有“入耳”和“不入耳”(也就是值得听和不值得听)的区别。

听到,是声音发出便无差别入耳,如果用“听到”,且不说不典雅的问题,情态上也完全不同,“听到”是被动地听、无情绪地听,可以理解成这时除了蛙声,众声俱寂,但是实际上,有蛙声处,一般还会有虫声、风雨声,而前文也说有蝉鸣声。此外,“听到”没有稼轩所要写的旧地重游的熟悉感,没有欣悦田园的喜悦感,也没有作为风景的发现者的会心感。

而听取,是于众声之中有选择地听到某一种声音,此地有风吹木叶声,有虫鸣声,有蛙声,词人所着意的、重点写的、仔细倾听的是蛙声,意境上,是田园静谧氛围的象征,写作技法上,这一句是上片结句,前面三句都有为这句铺垫的意思,在似乎众声参差实则宁静幽远的乡间,蛙声声虽大,入耳却让人心绪宁和,听取,无疑也是作者乐享田园幽趣的主动性的表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