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际援助如何影响援助国和被援助国?

回答
国际援助,作为国家之间一种重要的互动形式,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能对援助国带来积极效应,也可能给被援助国带来复杂的挑战和机遇。深入理解这些影响,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国际援助对援助国的影响

国际援助并非单纯的“施舍”,它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援助国的战略利益和国内需求。

1. 战略与外交利益:

提升国际影响力与软实力: 援助是展示一个国家价值观、责任感和领导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发展援助或技术援助,援助国可以在国际舞台上树立积极形象,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好感。这种软实力可以转化为外交上的影响力,例如在国际组织中获得更多支持,或者在处理国际危机时发挥主导作用。
促进地缘政治稳定与安全: 援助可以帮助稳定地区局势,减少冲突和极端主义的滋生。通过支持发展中国家改善经济、社会状况,有助于解决贫困、失业等可能引发动荡的根源性问题。一个更稳定、繁荣的世界也更能保障援助国的国家安全,减少边境地区的不确定性或外部威胁。
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联盟: 援助往往伴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对话和合作。援助国可以通过援助来加强与目标国家的双边关系,巩固盟友体系,或者在特定领域(如反恐、地区安全)建立合作机制。例如,一些国家可能通过军事援助来巩固其在地缘政治上的战略利益。
获得在国际机构中的支持: 接受援助的国家往往会倾向于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平台上支持援助国的提案,或至少不构成阻力。这种支持对于援助国推动其全球议程至关重要。

2. 经济利益:

拓展市场与促进贸易: 一些援助项目,特别是发展援助,会要求被援助国购买援助国的商品、技术或服务。这为援助国的企业提供了进入新市场的机会,刺激了本国产业的发展。例如,援助国可能提供贷款用于购买本国制造的基建设备。
投资机会与资源获取: 援助可以为援助国企业创造在被援助国投资的便利条件,尤其是在资源丰富的国家。通过参与大型援助项目,援助国企业可以积累经验,建立联系,并可能获得未来投资机会。
技术研发与创新: 与被援助国合作进行项目时,援助国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促进自身技术研发和创新。例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或传染病等全球性问题时,合作研究可以带来新的突破。
创造国内就业: 援助项目的实施,例如提供商品或服务,直接或间接带动了援助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或维持了就业岗位。

3. 国内政治与社会影响:

满足国内选民期望: 许多国家的选民期望政府能展现人道主义关怀和国际责任感。援助项目可以满足这种期望,提升政府的支持率。
国内企业利益驱动: 受援助项目合同驱动的国内企业(如承包商、制造商、咨询公司)通常会游说政府增加援助预算,以维护其商业利益。
人道主义情怀与价值观的体现: 许多援助行为源于援助国社会内部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这能增强国民的集体认同感和道德自豪感。

国际援助对被援助国的影响

国际援助对被援助国的影响更为复杂和多样,既有促进发展的机遇,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1. 促进发展与改善民生:

缓解贫困与饥饿: 最直接的效应是提供食品、药品、基本生活用品等人道主义援助,帮助应对自然灾害、战争冲突或经济危机造成的紧急状况,挽救生命,缓解饥饿和贫困。
改善基础设施: 援助资金可以用于建设道路、桥梁、学校、医院、水利设施、能源项目等关键基础设施,这对于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支持教育与医疗: 援助可以用于改善教育质量、培训教师、提供教材、改善医疗设施、疫苗接种、疾病防治等,从而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和人力资本。
促进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 援助可以支持农业现代化、工业发展、技术引进、中小企业融资等,帮助被援助国发展经济,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国民收入。
支持治理与制度改革: 一些援助项目旨在帮助被援助国改善治理能力、加强法治、打击腐败、改革公共部门,这有助于建立更有效率、更负责任的政府。
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问题: 援助可以支持被援助国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发展绿色能源,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 潜在的负面影响与挑战:

依赖性与可持续性问题: 过度依赖外部援助可能导致被援助国丧失自主发展的动力,形成“援助依赖症”。一旦援助中断,本已脆弱的经济和社会体系可能崩溃。许多援助项目的设计往往缺乏长期可持续性,一旦项目结束,成果就难以维持。
扭曲国内市场与产业: 免费或低价的援助物资(如食品、药品)可能冲击本地的生产商,导致国内产业萎缩,就业减少。例如,大量的免费大米援助可能会压垮本地稻农。
助长腐败与低效: 巨额的援助资金可能成为贪污腐败的对象,导致资源被挪用,项目执行效率低下,最终未能惠及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复杂的援助管理流程也可能滋生官僚主义和低效率。
政府问责性削弱: 当政府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来自外部援助而非税收时,政府对本国公民的问责性可能会减弱,因为其财政生存不直接依赖于选民的纳税意愿。
政策主权与干预: 援助国通常会附带条件(Conditionality),要求被援助国在经济政策、社会改革、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这可能被视为干涉内政,削弱被援助国的政策主权,并可能推行不符合当地国情的政策。
“捉襟见肘”的资源分配: 援助资金往往难以满足所有需求,援助机构之间、援助项目之间的竞争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或者优先发展对援助国而言“更有利”的领域,而非被援助国最迫切需要的领域。
加剧社会不平等: 如果援助项目未能公平分配,或者主要惠及精英阶层和特定群体,可能会加剧社会内部的不平等,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援助效率低下与管理成本高: 复杂的援助体系、多层级的管理、评估和报告要求,往往导致大量援助资金被用于行政开销和管理成本,而非直接用于项目实施。
援助目的的战略性考量: 有时援助的“真正目的”可能并非纯粹的帮助,而是为了实现援助国的战略利益,例如通过援助换取政治支持、战略资源或在特定地区的影响力。这可能导致援助的分配和使用与被援助国的实际需求脱节。

3. 积极的机遇与合作:

知识与技术转移: 援助项目常常伴随着技术培训、知识共享和专家咨询,这有助于提升被援助国人力资源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
能力建设: 援助可以通过支持培训、教育和制度建设,帮助被援助国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国家治理和发展能力。
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一些援助项目支持当地非政府组织(NGO)和公民社会组织,帮助它们发展壮大,参与社会服务和倡导,从而促进民主和问责。
建立国际联系与经验交流: 参与援助项目,被援助国可以与国际社会建立联系,学习其他国家的经验,参与到全球性发展议程中。

总结

国际援助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对于援助国而言,援助是其国际战略、经济利益和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能够提升其全球影响力并带来经济回报。然而,援助也需要考虑其国内政治和经济的驱动因素。

对于被援助国而言,援助是重要的发展机遇,能够帮助解决贫困、改善民生、建设基础设施和发展经济。但与此同时,援助也可能带来依赖性、扭曲市场、助长腐败、削弱主权等风险。

要最大化援助的积极作用并最小化负面影响,关键在于:

提高援助的透明度和效率: 减少管理成本和腐败。
以被援助国的需求为导向: 确保援助项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优先事项。
加强被援助国的自主性和能力建设: 最终目标是帮助其实现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援助的协调与合作: 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加强问责机制: 包括援助国对援助效果的问责,以及被援助国政府对援助资金使用的问责。

只有通过审慎的设计、负责任的实施和持续的评估,国际援助才能真正成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与繁荣的有效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没看过这本书,不知道上下文是什么。单单从这句话来说,在很多情况下(但不是所有情况下)是正确的。

比方说,马歇尔计划的核心目标并不是帮助欧洲复兴,而是防止共产主义向西欧扩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美国不付出这么大一笔援助,那么最终美国受到的损失,显然要比这笔援助的金额更大。

再比方说,美苏在冷战中都援助国很多非洲独裁者。美国现在也一直在给埃及等国援助。这其实就是拿钱买政策。援助国出钱,买受援助国的政策,保证其在国际政治中扮演一个对自己有利的角色,或者在商务、贸易方面向援助国打开大门。很显然,援助国认为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卖。有的时候,这是双方双赢。有的时候,在被援助国只有军政府或者独裁者及其周围的小集团受益。这个问题在《独裁者手册》(The Dictator's Handbook: Why Bad Behavior Is Almost Always Good Politics)中有比较浅显的讲解。

user avatar

首先我们来看一国政府或国际组织提供外国援助(Foreign Aid)的动机

1. 帮助被援助国经济发展;

2. 当某国遭受旱涝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时,提供人道主义救助;

3. 出于政治目的和战略安排,比如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

4. 当某国发生暴乱时,帮助维持稳定;

5. 处理卖不掉了的剩余物品(不是坏掉的或者残次品),就当做做好事。

外国援助被期望产生的影响:

1. 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实物援助,刺激当地经济、教育、环境、健康发展;

2. 灾后重建,包括天灾、人祸。

实际情况比较复杂,外国援助有积极作用,更有消极作用。一方面,外国援助可以帮助一国政府减轻经济压力,为一二三产业以及科教文卫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有改革意愿的政府来说,相当于收到一笔不小的资助,改革困难程度也会降低。但另一方面,外国援助也可以被当做政府官员“肥水”的来源,相当于提供了一笔腐败资金。在“需要靠外国资助来维持社会运行”的国家来说,通常政治、经济问题也比较多且严重。这时,如果没有外国援助,就需要靠自己破釜沉舟的勇气推进改革,所谓“不成功便成仁”。但外国援助会减小这种改革的压力,反而会让政府有种“改革的事还能再拖拖”的错觉,这便是外国援助对于政府/政治改革的消极影响。

其次,提供援助的机构组织通常会在被援助国设立代办处,此时政府里那些比较优秀有能力的人就会被这些国际机构挖走(虽然可能随着援助项目结束这些人还会回到原来的岗位,但。)这样一来就降低了本国政府应有的质量/效率/能力(bureaucratic quality)并且,有时候因为捐款是碎片化的(UNDP捐一点,IMF捐一点,美国政府捐一点,巴菲特捐一点),处理这些捐款也需要耗费很多人力,这也会引起“挖人”、“增加成本”的后果。

再次,当一国政府被援助了之后(尤其是当资金量很大的时候),该国政府会倾向于(也许是被迫,这里不讨论动机)向提供援助的组织或国家负第一责任,而不是本国国民(即纳税人)。可以想象,此时政府会或多或少受到援助方的影响/制约,比如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最常见的如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援助他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国政府的政策,外交谈判时的拿人家手短、以及在国际事务上站队;再比如中国向非洲提供援助以期团结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上获得赞同票)如此,当一国政府不把纳税人放在政策目标受益人的首位时,政策就可能出现偏差,或损害人民利益。


最后,在研究了很多很多很多实例之后,学界发现,外国援助其实对被援助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管理(governance)都起到了消极影响。(An increase in aid, leads to a worsening of

governance)

【资料来源:Governance课のNotes in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New York University。刚在答题过程中参考笔记时发现今天考试其中一题还很悲剧的答偏题了,真是难过T_T 】

————————————

参考文献:

太多了,二十篇不止——Notes里引用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呀。再说参考文献附在知乎答案后面,除了装高大上兼凑字数之外还有其他用处么lol

user avatar

以色列居民(包括马耳他骑士团等外籍居民)对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医疗援助,对巴以关系有正反馈效果。

以色列的医院为巴勒斯坦患者提供的医疗服务多种多样,其中癌症患者是最常见的病例之一。根据区域内官方行动协调组提供的数据,在来自朱迪亚和撒玛利亚的6000名巴勒斯坦癌症患者当中,有1200人是在以色列和东耶路撒冷的医院接受治疗的。
还有,在2018年期间,有超过200名来自朱迪亚和撒玛利亚的患者——其中包括112名儿童——在以色列的医院接受了骨髓移植。在耶路撒冷的圣约翰眼科医院,大约有18名巴勒斯坦患者接受了眼肿瘤手术,103人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
但是,这个项目并不局限于医疗卫生事业。它还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之间建立了无价的羁绊,而这是媒体一般不报道的。两个国家的医生们由此成为了同事和朋友,经常交流联络。这个项目起初是一个医疗项目,现在则已经成了一个合作与友谊的项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