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英剧《是,大臣》与《是,首相》中的吉姆·哈克的执政水平?

回答
英剧《是,大臣》(Yes Minister)与《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中的吉姆·哈克(Jim Hacker)是一位极具代表性又充满喜剧色彩的政治人物。评价他的执政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因为他的“成功”与“失败”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助手——汉弗莱·巴顿查尔斯爵士(Sir Humphrey Appleby)的运作和影响。

总体而言,哈克的执政水平可以说是一个在个人能力、政治机遇和官僚体系之间不断博弈,最终在很大程度上被官僚体系“塑造”和“引导”的典型政客形象。 他并非一个真正意义上具有远见卓识或改革魄力的政治家,更多的是一个渴望成功、追求民意、但又容易被现有体制所束缚的普通人。

以下是对哈克执政水平的详细评价:

一、 优点(或说是哈克的“成功之处”)

1. 对民众舆论的敏感度和迎合能力:
优点: 哈克最突出的优点是他对民意和公众舆论的极度敏感。他非常渴望获得选票和公众的喜爱,常常会提出一些听起来迎合大众、具有煽动性的政策或想法(例如“交通部长职位应该取消”的愚蠢想法)。
评价: 这种敏感度让他能够抓住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其转化为政治资本。在民主社会,关注民意是必要的,哈克在这方面做得“足够好”,至少能让他保持政治上的生命力。然而,这种敏感度也常常是他的弱点,因为他很容易被短期的民意所左右,缺乏长远的战略思考。

2. 勤奋与学习能力:
优点: 尽管经常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决策,但哈克并非一个懒惰的官员。他总是尝试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愿意学习(尽管学习的方向和效率不高)。他会阅读文件,参加会议,试图掌握情况。
评价: 在汉弗莱的指导下,他有时也能学到一些关于政府运作和政治博弈的知识。这种勤奋至少让他不至于完全成为一个傀儡,在某些时候能提出一些虽然天真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的建议。

3. 保持政治生命的韧性:
优点: 尽管经历了无数次的危机、内部斗争和潜在的政治丑闻,哈克却总能安然度过,甚至在“首相”位置上做得比他初入政界时更稳固。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评价: 这种韧性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汉弗莱的卓越保驾护航能力,但哈克本人也并非毫无贡献。他懂得在关键时刻妥协、转移注意力,或者利用一些小恩小惠来收买人心,这些都是政治生存的必要技能。

4. 偶尔展现的正直和道德底线(尽管常常被打破):
优点: 在某些时刻,哈克会表现出一些相对正直的倾向,或者对某些不道德的行为感到不安。例如,他可能会对腐败表示担忧,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会坚持某个原则。
评价: 这些时刻为他的角色增添了一些人性化的光辉,并与汉弗莱的虚伪和犬儒形成对比。然而,这些“正直”往往是脆弱的,很容易在政治压力和汉弗莱的“规劝”下屈服。

二、 缺点(或说是哈克的“失败之处”)

1. 缺乏远见和战略思考:
缺点: 哈克的政策往往是短期、即时和民粹的,缺乏对国家长远发展的规划和深刻的理解。他更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或公众的呼声所驱动,而不是深思熟虑地制定能够造福国家的政策。
评价: 这是他最显著的缺点。他提出的许多政策(如“交通部长职位应该取消”、“国家应该有自己的月球探测计划”)都显得荒唐可笑,显示出他对国家治理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他更像是一个想把事情“做点什么”但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的人。

2. 容易被操纵和欺骗:
缺点: 哈克极度依赖他的高级公务员,尤其是汉弗莱。汉弗莱凭借其渊博的知识、精妙的言辞和强大的官僚机器,几乎总是能够成功地引导甚至完全操控哈克的想法和决策。
评价: 哈克很多时候就像一个被提线木偶,他的“雄心壮志”常常在官僚体系的内部程序和惯例面前碰壁,最终被汉弗莱巧妙地“消化”或“压制”。他缺乏辨别真伪和对抗官僚体系的内在力量。

3. 缺乏政治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缺点: 哈克的政治立场显得摇摆不定,常常为了迎合不同派别或抓住政治机遇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他似乎没有一套坚定的政治哲学或核心原则来指导他的行动。
评价: 这使得他在政治上显得机会主义。虽然这有助于他在政治旋涡中生存,但也让他显得肤浅,缺乏政治家的深度和担当。他经常会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尴尬境地。

4. 决策能力低下且常常适得其反:
缺点: 尽管努力,哈克的许多决策最终都会导致意想不到的负面后果,或者完全无法实现其初衷,反而给政府和国家带来更多麻烦。例如,他尝试改革养老金系统,结果却让事情变得更复杂。
评价: 这并非完全是他的“能力”问题,更多的是他对政府运作复杂性、官僚体系惯性以及政治现实的无知。他试图推动的“改革”往往因为脱离实际或缺乏足够的支持而被扼杀。

5. 虚荣心和对权力的渴望:
缺点: 哈克非常看重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声望。他渴望成为“首相”,并且在成为首相后,也总是关注媒体的评价和公众的看法。这种虚荣心常常蒙蔽了他的判断。
评价: 对权力的追求是政治家的常态,但哈克的虚荣心有时候会让他做出一些不计后果的事情,比如为了一个虚名而冒险。

三、 在“是,大臣”与“是,首相”中的演变

“是,大臣”时期: 此时的哈克是大臣,他的目标主要是如何在政府内部站稳脚跟,并实现一些改革抱负,同时又要抵挡官僚体系的阻力。他在此期间展现了对改革的初步渴望,以及面对官僚体系时的无奈和时常的挫败。他在此阶段的执政水平更多的是一个在体制内挣扎的改革者雏形,虽然屡屡受挫,但也学到了一些政治的“潜规则”。

“是,首相”时期: 成为首相后,哈克的权力和责任都大大增加,但他本质上并未发生改变。他仍然容易被汉弗莱操纵,对国际政治和国家治理的理解依然肤浅。他的“执政水平”在此阶段更像是一个被放大了的、在处理更复杂问题时暴露了更多缺点的政治家。 尽管他掌握了最终决策权,但这种决策权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汉弗莱在幕后运作的结果。他试图展示出领袖风范,但往往事与愿违。

总结:

吉姆·哈克是一位“平庸的政治家”,但他的平庸却具有极高的戏剧性和教育意义。

从政治生存角度看: 他是一位合格甚至可以说是“成功”的政治家,因为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并最终爬上高位。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 他是一位能力不足的政治家。他缺乏远见,容易被操纵,决策能力低下,并且常常因为对政府运作的无知而适得其反。他的“执政”更像是“被执政”。

《是,大臣》与《是,首相》通过哈克这一角色,深刻地讽刺了现代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政治家的民粹主义倾向、官僚体系的固化和强大的影响力,以及体制内部的各种妥协和博弈。哈克的执政水平,最终反映的是一个在权力结构中,个人能力与体制力量相互作用的复杂现实。他既是政治体制的产物,也是政治体制的批评对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论迹不论心的讲,是个细思恐极的人物。

吉姆哈克。

首相在党内的反对者,在进入内阁时以资历尚欠而受到质疑。

本身擅长农业,但却被首相派到了预定将会废除的行政部。

但是在行政部将要废除的前夕,通过某些手段令首相放弃了这一举动

之后逐步转变自己首相反对派的身份,在首相之后开展的制裁浪费采购行动中,出乎所有人意料的180°转弯,率先承认自己部门铺张浪费的问题,得到了首相的赏识。

在几年的大臣生涯中,并没有太大建树,面对学生对其政绩的采访都顾左右而言他,但行政部在他任政期间从本来将要废弃的鸡肋部门不断扩充,变成了一个可以管制地方、文化艺术等多项职能的巨无霸部门,自己则成为了党主席,被党内两大对立派认为是有极高影响力的中立人物。

本身是亲欧派,但在首相宣布离职后突然对欧盟发难,成功令欧盟撤销对英国香肠的制裁,在这期间大出风头。

同时间,党内两大对立派神秘宣布退出首相竞选,哈克几乎不战而胜。

英国费祎了属于是。

成为首相后,并没有推行过什么有效政策,国力也见不到什么改善,但是在前首相准备在自传中抨击吉姆哈卡执政之际,前首相突然神秘死亡

在任首相时破格提拔自己的秘书伯纳德,而之后伯纳德也顺利成为文官长,统领公务员。

综上能看到,吉姆哈克是个没有什么构思政策、推行政策能力,但是政斗战绩却足以让人感到畏惧的政客。

user avatar

詹姆斯·哈克(简称吉姆)是本剧第一主角、成长性最强,从Lv1到最后练到满级执政水平跨度很大;同时吉姆也是笑点担当,出于剧情冲突需要,执政能力波动较大,所以要分阶段、分场合来看他的执政水平。


结合电视剧和小说的背景,刚进入DAA时吉姆是个什么情况:

吉姆所在的党曾是执政党但在这次大选前已经在野多年。刚成为多数党,可能席位并没有绝对优势,大概也就300出头。组阁上任时算上首相自己(为了和吉姆区分,后文中吉姆的前任就叫首相)有过政府工作经验的就3个人,可谓人才凋零。

用汉弗莱的话说:

议员并不是“人民”选出来的——他们是由他们所在的选区党组织挑选出来的,也就是说,由三十五个穿着肮脏雨衣的男人和三十五个头戴滑稽可笑的帽子的女人挑选出来的。以后的“挑选”过程同样是荒谬的:一共只有六百三十名议员,一个超过三百名议员的党便组成政府——在这三百人中,有一百人太老太笨,不可能成为大臣,另外一百人图样图森破,也不可能成为大臣。于是剩下的一百名议员便填补了一百个政府官职。实际上毫无选择可言。

吉姆本人从伦敦政经学院拿到三等学位后当过专科学校的讲师,然后在《改革》杂志当编辑。吉姆是党内少数派,为了帮好友马丁跟首相争夺党内领导权发动过反对首相的运动,在杂志上和下院抨击前政府,本党的媒体大V、炮轰执政党的大喷子、影子内阁农业大臣,专注后座议员20年、萌新政治家。

从职务分配上看,由于首相手里没有多少好牌,所以只能捏着鼻子把不喜欢的人安排进来。比如后来的副党魁雷(当时是不是副党魁并不确定)安排在内政部,把曾经的对手马丁安排在外交部,行政部据吉姆自己感觉能排在第八、九位的样子。这么多重要位置都不是自己的人,迟早是要替换的。首相有这个权力,后来也确实做过这样的事。前三季内阁重组了好几次,每次都让吉姆吓得浑身哆嗦。并不是吉姆比别的大臣更胆小,而是他的位置不稳,不得不小心。


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我们就很理解为什么毫无政治经验的吉姆刚上任就雷厉风行+迷之自信。一方面是不了解公务员体系的强大,无知者无畏;另一方面是急切需要成就稳固地位,危机倒逼政绩。但没经验就是没经验,出了不少笑话。

迷之自信的大臣:


第一集的演讲事件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充分显示了老奸巨猾的汉弗莱是如何坑吉姆的:把跟现行政策有冲突的内容假装不小心让弗兰克发现→弗兰克觉得挖到宝了给吉姆→吉姆发表→因为内容相左跟首相冲突爆发,吉姆陷入危机→汉弗莱出来承认这是由于他坚持了吉姆的原则而导致的错误,谋求吉姆谅解→吉姆不谅解就要坚持错误;谅解就要违背原则→最后伯纳德出来救场,危机解除。

这事足以让吉姆后怕了,如果汉弗莱真的贯彻了开放政府原则,把演讲稿传出去也就传出去了。结果就是吉姆政治生命结束,甚至这届政府、这个党派都会陷入危机。这个下马威是汉弗莱精心设计的,过程凶险万分、结果却毫发无伤。


此后吉姆的思路就变了:既然我指挥不灵,那么就自己搞点事情。从发号施令模式改成刷政绩模式。

正式访问事件里吉姆和马丁这俩少数派抱团取暖,过程却一波三折(受邀的总统出访时国内政变了……)吉姆表示呆胶布,政变就政变吧,行行好来个总统呀,让我把任务做完。然后就来了一个对准备对不列颠飞龙骑脸的总统。讲道理,就是让现实中的政治家处理这样一波三折的事情,恐怕也要吐血三升。汉弗莱已经不加掩饰的对吉姆落井下石。

“这的确是一场灾难、悲剧、震荡、天谴、巨大的灾祸。而且这是您干的。我可不想在泰坦尼克号轮撞上冰山后向船长提出建议。”

最后吉姆靠送钱完成了这次外交活动,勉强在行政部站住脚。


吉姆开局大搞开放政府运动、节约运动、精简运动,出拳不是打在空气上就是打在自己身上。唯一一件搞成的事情就是老大哥事件,在媒体曝光造成既定事实后逼行政部兑现。这也是100%搭了前任大臣汤姆的便车(人家文件都做出来就差发布了)。

吉姆还特别擅长政治自杀。接触一段时间之后汉弗莱发现不用考虑要不要挖坑搞他,而是等吉姆自己挖坑跳坑后考虑要不要救他就行了。

减员运动那集,吉姆提议精简公务员队伍,于是大家纷纷赞同那就废了你的行政部吧。(吉姆走出会议室跟汉弗莱对眼神儿的功夫,其他人就完成了这个py交易)

吉姆:我很震惊
汉弗莱:你还震惊?我才震惊!
吉姆:伯纳你怎么想
伯纳德:我惊住了
……
吉姆:一个部门怎么能说废就废

汉弗莱服务政府30年,表示从没见过这样花式作死的大臣。政治自杀居然拉上23000人垫背,还有没有素质了。

然而也就是这一集吉姆展示出了优秀的政治才能。几人商量应对时,通过马丁了解到首相为了得拿破仑奖要在欧通卡上耍花招。吉姆立刻就想到了以泄密要挟首相,其他人却还没反应过来。从中可以看出,吉姆对如何利用媒体和信息有独到见解。后面在综合交通政策事件也用过类似手段。媒体关系始终是吉姆的一张王牌。

吉姆有一种能够因祸得福的能力,这里差点要废部却让他站的更稳了 。


吉姆早期政治经验不足以撑起政治抱负,总是把本来四平八稳的事搞的乱七八糟,让周围的人都卷入其中,然后再通过种种努力让乱局回复到原点。这种能力太过具有破坏性,以至于汉弗莱也不能完全隔绝吉姆对行政部和白厅的影响,有时候为了不让他折腾还要给些好处安抚一下。所以不要轻视给人添堵的能力,这也能增加一个政治家的分量。换人的成本越高,这个分量就越重。


当然这样还有另一个好处,经历过很多危机的吉姆对政治家、公务员的利益痛点有着深切的体会。拿MOBA举例,吉姆属于那种满脑子骚操作的,菜鸟期各种匪夷所思的花式送,队友非常痛苦,但是打的多了进步会比保守的玩家快得多。第一阶段的吉姆起点低但是成长快(政治上的成长、不是常识上的。毕竟政治家不需要常识)。


吉姆和弗兰克两个前反对党大喷子分道扬镳,标志着第二阶段的吉姆从运动式政客向无事忙政客转型。直到当首相前吉姆的核心业务就是不断的在媒体刷刷刷。用汉弗莱的话说,吉姆是“不上电视就找不到存在感”;用阿诺德的话说,就是“一系列特殊才能,专做没用的那套”。

立场的不同往往会带来观点的偏差。其实并非吉姆不想干事,而是触动不了既得利益(自己也被腐蚀差不多了)。自己拗不过汉弗莱,拗不过公务员系统,斗争半天民众也反对、首相一个电话打过来就得改弦更张。为国、为民、 为政府、甚至为女权考虑,你们都不买账,这还奋斗个屁啊。所以吉姆作为反对党时能对执政党发出犀利的质问,提出改革的蓝图,但是作为执政党时只剩下刷好感度(这国怎,定体问,英或输)

对于一个政治家,一定要知道谁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业务粗疏反而不是要紧事。在丙醇工厂、浪费调查、医院罢工几个事件里,吉姆紧跟首相的步伐,靠着伏低做小稳住了座位。最好的一次和平调动机会是吉姆去欧共体当某总长,但在首相、吉姆都没意见的情况下被意外入局的汉弗莱搅黄了。

吉姆把跪舔叫忠诚和正直,看这一脸的大义凛然。汉弗莱听了会沉默,安妮听了会流泪。


吉姆虽然道德感十分强烈,但是道德立场并不坚定。总是节操掉了一地像没事人一样又捡起来瞬间回复满。这也算吉姆的一大亮点,各种作死就是不翻车。无论比起前期的马丁、邓肯还是后来的达德利、索恩来说,吉姆的政治生命要强韧得多。什么角度能看得到好处,吉姆就从什么角度看待问题。用汉弗莱的话说就是“高度的思想服从和精神可控性”。阿诺德和汉弗莱觉得吉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flexible”。这对于吉姆的命运很关键。

苏格兰军事基地事件吉姆替汉弗莱保密,民防系统问题吉姆说错话了汉弗莱也拉他一把。两个人都有把柄在对方手里,这种能相互将死的关系往往特别稳固。双方在尊重对方核心利益的原则下可以相互合作,后面汉弗莱帮吉姆登顶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吉姆:咱们俩的关系有点像匪徒和人质。
伯纳德:谁是匪徒呢?


对比前后剧情就能发现,吉姆的政治能力是在潜移默化的提升。委员会质询事件中跟首相的顾问斯宾塞说话既诚惶诚恐又不得要领。等到了综合交通政策事件时,吉姆在汉弗莱的帮助下已经可以和阿诺德+斯宾塞斗个来回(这时候已经到了大臣的最后几集了)。跟斯宾塞互相要挟毫不怯阵,最后把皮球踢回交通部成功抽身,一个老练的政坛滚刀肉。

首相办公室泄密比内阁大臣办公室泄密严重得多。我想说,光是安全问题……


第二阶段的吉姆有点大隐于朝了(不干正事)。放弃了跟公务员硬碰硬的对抗,融入到规则之中的吉姆开始游刃有余。平时看不出这人背后正在积蓄能量,就感觉一浮躁又中二的中年政客(稀有度?)。如果说第一阶段是终日乾乾夕惕若厉,那么第二阶段仿佛潜龙在渊,俗称闷声发大财。


比较意外的是出使库朗事件。吉姆暴露了一个政治家的黑暗面:诿过于下。遇到危机的第一反应是让别人当替死鬼,颇有汉高祖之风。


第二个意外是军火交易那一集,吉姆怀揣最后一点良知向首相报信,最后却选择了逃避。这一集是我心中本剧的top5(另外4集是圣诞特辑、钥匙风波、禁烟政策、葬礼外交),对白全程高能,显露出喜剧的悲剧内核。公民吉姆和政治家吉姆在此分手告别。(ps:维克总能一针见血,比杰弗里不知高到哪去)

所以你不能跟着你的良心,因为它可能不跟你同路。——酗酒牧师哈克


一路走来,吉姆得到了牛津大学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詹姆斯·哈克动物庇护所的冠名、艺术总管大臣、党主席等头衔。行政部也在几次重组中获得了地方治理权、艺术和广播电视管辖权。小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大臣的最后一集里,吉姆增加了地方议员经费、跟公务员们去看歌剧,把好感度刷出了新高度,为登顶做了最后铺垫。(编剧草蛇灰线的写法比龙傲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我先拜三拜。)


有时间再更

-----------------------2017年末更新的分割线---------------

吉姆的所有积累,终于在首相提前退休时变现了——通过党内选举成为新的首相。过程固然充满巧合,有捡便宜之嫌。但也不是随便谁都能捡到这个便宜。


邓肯和埃里克两个水火不容的人都默认吉姆是支持自己、反对对方的助力;等到二人退选后能吉姆获得多数的认可(吉姆本人还是党主席);

党组织秘书杰弗里乍听得汉弗莱提名吉姆惊诧不已,但细思后认可了汉弗莱的判断;

前执政党的行政部大臣汤姆跟吉姆私交不错,分享了自己任上的改革成果(白皮书)和应对官僚体系的心得;

参选前后媒体曝光和社会活动频频,帮助吉姆造势;

汉弗莱和伯纳德都曾被吉姆阴过(或者差点被阴过),当初吉姆踢开弗兰克二人在场甚至参与其中,但都乐见吉姆登顶。

以上种种,足以见吉姆矫饰得人之能。

ps吉姆要是有点过人的才略就更棒了(人望+才略≈王霸之气),可惜他没有。



退一步讲,即使吉姆选择认怂导致邓肯或埃里克当选,他们的第一要务也是打击对方。吉姆作为党主席是暂时拉拢对象。而等到他们扫清异己之后,也需要吉姆这样的人填补空缺,(以避免任用真正的贤能之士,汉弗莱语)。而吉姆本身已经是党主席和行政大臣,没有大的问题很难降职调用,明升暗降也不可能——他一直都是在明升暗降才会在的职位上,不然就是农业大臣了嘛。而擢升吉姆能让异己者也记恨上吉姆,拉得一手仇恨。吉姆也没有落井下石、下克上的前科,放在哪里都安心。可以说吉姆立于不败之地。


但梦想总是驱使人们选择冒险。吉姆选择了一条同时得罪邓肯和埃里克的路。在公务员体制的左右下,这个便宜被吉姆捡到了。


=================恭喜吉姆荣升首相的分割线=====================

《是,首相》前半程贯穿着吉姆和汉弗莱在国防问题上的斗争,几乎复刻了《是,大臣》中的套路,依旧是吉姆频频出招,汉弗莱见招拆招。

刚上台的吉姆,用伯纳德的话说,就是“首相没有自己的部门”;而汉弗莱则不同,内阁秘书管理所有部门。双方继续不对称的斗争和合作。

第一集吉姆和汉弗莱是否取消三叉戟订单问题上针锋相对。汉弗莱以会影响出访美国劝阻吉姆。而吉姆提出要改变首相的午餐惯例,汉弗莱干脆用“透明政府”来搪塞他。若是不小心运用权力,吉姆当反对派和大臣(在朝反对派)时的主张是有可能回弹到自己这届政府上的。汉弗莱的言论更像是个小小的威胁。

汉弗莱反对的究竟是取消三叉戟订单这件事,还是首相有权自行决定取消三叉戟订单这项权。也就是该不该、能不能的问题,才是吉姆最关心的。只是双方位子都没坐热,也不可能一件事就彻底将死对方。所以这次很默契地试探性交锋,然后各退一步。

这一集简单归纳下是这样:

吉姆:我要白厅给我出个做饭的厨子
汉弗莱:这就改变了几百年的惯例
吉姆:我认为应该取消三叉戟,然后恢复征兵制
汉弗莱:会不会太有魄力
吉姆:我是首相,说了到底算不算
汉弗莱:当然算。我们给您请个厨子
吉姆:那把三叉戟问题暂时从内阁议程里剔出来
汉弗莱:是,首相。


到了第二集吉姆挟访美成功之势,准备复制在公民查阅权和质询委员会的成功经验,通过电视讲话造成既定事实。

为此吉姆还通过党派调查对民意摸个底,证明征兵制有群众基础,然后再通过内阁会议考察新晋大臣们的立场(忠诚),准备形成内阁政策后推行下去,可谓颇有章法。而汉弗莱很熟悉吉姆那一套,通过新晋常务秘书们游说大臣向改革施压,再让国防部做新的民调证明民众反对征兵制,成功阻吓了吉姆。

这集开始,双方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权力。可惜吉姆的不强硬,放弃了电视讲话这个绝好机会。flexible这个品质帮助吉姆一次次的获得各种利益,但也致使其难有强硬的作为。得兮?失兮?

当然剧中英国的国防政策另有深意,这里不细究。


吉姆若想以谋虑取胜则智量不逮,若想以权势压服汉弗莱则威望不足。前首相政治顾问多萝西建议用弗兰克分汉弗莱的权,并收了汉弗莱来10号的钥匙。此举化被动为主动,吉姆终于也让汉弗莱感受一下被孤立的滋味。

对于从事政府秘书工作的人来说,接近权力几乎等价于分享权力。切断通往权力的通道就丧失了分享权力的可能。此举的危险在于,吉姆孤立汉弗莱的同时也有架空自己的风险。多萝西提出让弗兰克分担汉弗莱职责的提议降低了这种风险。单独一项手段大概人人都能想到,但能二者并用就不可谓不高明。

值得一表的是,虽然吉姆没能接受高等教育(从没上过牛津或剑桥,毕业于LSE),但口才确实了得,能把汉弗莱说晕。

之后在加薪问题上汉弗莱帮吉姆解决了议员们薪酬问题,重新得到吉姆的认可。吉姆进退有度,深知如果首脑之争久悬不决,汉弗莱和弗兰克很有可能达成新的均势、一致对外。所以不如就在汉弗莱刚刚出卖弗兰克之际重申汉弗莱的公务员首脑地位,这样二人的隔阂最深。

一进一退间,吉姆并没有让度什么,但一扫处处受制的局面,与汉弗莱尊卑之势已成。这就是权力的加持。


民主制度胜利那集,汉弗莱和外交部准备坐视圣乔治岛被东也门入侵,又无视吉姆的命令谴责以色列致使美国不快,给放弃三叉戟订单的计划增加压力。吉姆则绕开汉弗莱和部门常务秘书,指挥部队去圣乔治岛防范东也门,捍卫了英联邦也修补了与美国的关系。最精彩的就是当着汉弗莱的面将外交部的路克明升暗降,踢到以色列当大使,一下子敲打汉弗莱和外交部。吉姆手里能打的牌不多,但很会出牌。(ps原剧中这里外交大臣换成了听话不中用的罗尼,小说改成了仍由中用不听话的邓肯当大臣)


拾掇完汉弗莱和外交部之后,吉姆转而向财政部施压,试图展开减税政策,并且利用上了卫生大臣彼得的禁烟提案。吉姆态度很明确——埃里克和财政部要么同意削减15亿镑所得税;要么坐视内阁通过全面禁烟的政策,然后损失40亿镑烟草税。

吉姆的减税政策不仅仅是他向伯纳德解释的这么简单,而是藏了不少小心思:

要是财政部想保住烟草税,就要听从吉姆的安排减少所得税,结果是埃里克在部门里人心尽失——然后还不得不在别的地方加税以平衡财政收入,做不到还会被认为失职;而如果想保住所得税,就要放弃烟草税,埃里克还是要损失在部门的威望——而且显得堂堂财政大臣被卫生大臣打败,在党内和内阁中地位动摇。

而且不管减了哪个税,财政部的钱袋子都会缩水,再提出取消三叉戟订单就水到渠成,紧跟着恢复征兵制。一套组合拳下来,吉姆怕不是要成为St.詹姆斯·诸葛了。(伯纳德:但是,如果缩了水,又怎么会水到渠成?……Oh,sorry……)

但骨感的现实在于,吉姆的内阁同僚不太指使得动。彼得和莱斯利两名大臣对吉姆态度十分傲慢,触动自身利益就要跳反,简直是一群等待猎物倒下后一哄而上的秃鹫。后者恬不知耻地作烟草集团的说客,对吉姆的无礼态度甚至激怒了伯纳德;前者则威胁要掀桌走人,顺便搞个大新闻。幸亏汉弗莱提议擢迁彼得去财政部(汉弗莱大概乐见财政部常任秘书弗兰克吃瘪),一招妙手满盘皆活。吉姆一举打击了财政部和埃里克,收买彼得和莱斯利,让彼得去财政部掺沙子,顺便为后续出台的政策铺路。——当然,还有选票,选票是对民间威望的量化,有威望的领袖才能有力地压服整个体制去改革,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吉姆的口才再次发挥作用,说服彼得的措辞十分得体,值得学习一个。

彼得,坐下。我要开诚布公地跟你说。这项法案将会很难通过,其阻碍不在卫生部而在财政部的掣肘。如果你能从内部找到关窍,我们就有机会制定万无一失的法案并永载史册。相信我,你的提案没有被撤销。

吉姆一番冠冕堂皇的话不但开解彼得,还能造成彼得和埃里克的天然对立。如果彼得撬了埃里克的墙脚,吉姆就能在下次洗牌时把埃里克请出去;如果他撬不动,就需要吉姆的支持;如果维持现状,彼得和埃里克都需要小心吉姆的态度;如果二人齐心合力……这不可能,彼得差点让埃里克损失40亿财政收入,多亏了吉姆安抚才化险为夷不是么。这一集我认为表现了吉姆的最高水平……的糊弄人以及化险为夷和贵人相助的能力。


(写到这集,我一边回味剧情一边想,编剧的心到底有几个窍……)


选主教那集,吉姆支持牛津大学派教务长出访库朗,成功解救不守清规的护士,帮邓肯的外交部解了围。然后任命教务长当主教。吉姆、汉弗莱、邓肯、教务长难得的多赢局面。什么是权力?分配就是权力。如果一个人的分配能让多数人接受,那么人们就更乐于接受他的的分配,他的职能就会更大。吉姆一路走来靠的就是听人劝吃饱饭。合作双赢如果只是口号,并不能取信于人,哪怕你大大让利于他,他也明白这是一时便宜不是长久之计;有设计交易的本事,能让各方得其所需、补其所及,其他人才能心服你的分配权,和你共享利益。(不由得想起了陈平宰社的典故。)

只不过吉姆以为自己是宰相,而汉弗莱觉得吉姆更像好用的宰牛刀。大多数时候汉弗莱已经将一切勾兑好,只能吉姆迫于种种原因点头同意,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交易模式让吉姆得利不假,但对一个有着雄心壮志的人来说,精神上的欺凌比物质上的更伤人。吉姆对汉弗莱的感观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友善(一如他对所有人)。

到了救狗事件中,吉姆被阿诺德的一张纸随随便便就糊弄过去。轻易脱身的汉弗莱反手就将了一军,让吉姆为救狗支付了高额账单,以致杯葛了削减国防预算的议程。一番连消带打终于给吉姆的新政策降了速。长点心吧吉姆,吃亏吃成胖子了

政府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中间肯定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对于熟悉这个体系的人来说,任意挑出一组示众就可以让本届政府难堪。而吉姆的基本盘既不是党内支持也不是政绩,是好名声、好人缘。恋栈的吉姆也没有只干半届也要有所作为的觉悟,所以频频被汉弗莱制住。公务员对政客的制约不是让他想动就得动,而是想让停就能停。

再到军队调动事件中,汉弗莱用了踢人不踢球战术,诱使吉姆认为达德利有上位之心,造成后者辞职。不曾想一根筋的吉姆盯球不盯人,内阁洗牌后树立了威望,重启军队调动政策更难以反对。吉姆挥泪斩达德利,智兮?愚兮?吉姆自私的一面通过牺牲达德利再次体现,而根本没再出现的马丁加重了我的怀疑。大概吉姆不敢用这个资历比较深的老朋友。

至此国防政策就告一段落。以上事件中,吉姆基本上跟汉弗莱平分秋色。但考虑到双方地位不同等,只能间接反映吉姆的能力。


跟前任首相做个比较可能会直观些:

前任成功的党派上位,从反对党成为执政党;靠着一帮子生手运转公务员体制;先靠跟美国的外贸订单稳住阵脚(行政大臣抨击订单外流损害国内生产),然后利用吉姆的减员运动放风并部弄的人人自危(行政大臣建议使行政部要被裁并),接着是好几轮的内阁洗牌,替换被驯服的大臣(比如看不了电视的马丁……);让人见人恨的工商大臣科贝当鲶鱼;通过官方非正式泄密来揭露浪费问题(行政大臣揭露行政部浪费现象);在副党魁出车祸之时急流勇退,留下不相上下的邓肯和埃里克(行政大臣在防火政策宣讲中大谈香肠问题);退休后著书恶心吉姆。把先天不足的政党带上了正轨,应该说前首相段位是相当高的。整届政府对前首相都是又敬又怕,跟吉姆任上的内阁同僚一比高下立判。更何况跟前首相组cp的可是大boss阿诺德,两个权势型男人直到都退休为止没发生正面冲突,足见前首相之能。


而更先天不足的吉姆没经过大选,无民望之威。(吉姆上任第一天还好奇,为什么没有传统的夹道鼓掌欢迎仪式——那个仪式是给大选上任的首相准备的)。党内的支持也不够,没当过党魁或副党魁,没有重要部门的经验,甚至不一定有党羽,只能挑比吉姆资历还浅的当大臣——也不一定还不买账(比如怒怼吉姆的达德利)。吉姆对于党内来说,就是个为防止党派分裂的过渡人物,有人缘无威势,能辗转腾挪一路走下来也算不容易了。借着伯纳德和前任首相的智囊多萝西的帮衬,勉强和汉弗莱打个平手。

公务员体制是在政客的政策下工作,理论上首相可以绕开内阁工作(主要是绕开内阁秘书)让大臣(不通过常务秘书)去做一些事情,但能做的事情有局限性,搞砸了更不能指望公务员去救场。所以吉姆只能逮着机会壮着胆子做几件事情。而追究公务员的责任就会牵扯到政治家;首相和大臣们的功劳也可以让政府和部门增光。双方实际上是休戚一体的。从这个角度说,首相是谁,对政府的成就基本没什么影响。前首相跟阿诺德很尬的结束了任期,吉姆跟汉弗莱则是斗个其乐无穷。权衡一下还是前首相的思路更稳妥,要是吉姆跟阿诺德组cp估计一浪就被拍死了。

横向一比,吉姆治事才能弱于汉弗莱,识人、治人逊于前首相,但自有一番独特机缘以至于一路走到顶点。我有时也怀疑究竟是吉姆靠才能抓住了机缘,还是机缘找上了吉姆才显得有才能。

纵向看来,吉姆在早年的从政生涯蹉跎太久(20年的后座议员时光),晚年擢升又太速。两次转换角色幅度太大,对一般人来说很难指望才能的提高能跟上晋升的速度。好在吉姆总能及时转换角色(或是立场),在风浪中屹立不倒,一次次的自我超越达到能跟汉弗莱掰手腕甚至偶尔胜之的程度。进步这么快,吉姆要感谢安妮、弗兰克、伯纳德、汉弗莱、前首相、杰弗里和多萝西的帮助。



吉姆是个亲欧洲反欧共体的英国人、刁钻的在野党、温和的中间派、能战的下院议员、两面三刀的内阁大臣和鲜有作为的补选首相。在这以前,吉姆曾是个有着天真政治理想和道德的老好人,他得到的并不比失去的更珍贵。不知道故事的最终,吉姆是否有亢龙有悔之意。

user avatar

在BBC的Yes PM宇宙中,吉姆·哈克是英国20世纪80年代杰出的首相,可以位列英国战后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证据就在于此:

2019年,哈克在牛津有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学院!!!

要知道。在我们的宇宙中,牛津大学没有一所学院是以杰出的首相命名的。这至少说明,LSE出身的哈克(LSE:???),得到了Oxford傲娇老贵族的认可。

在Yes PM宇宙中,Lynn和Jay(我们的宇宙中的Yes PM的编剧)以哈克的日记为蓝本,参考了小汉爵士的记录(他们公务员总是严格地一切记下来)和Bernard的回忆与记录,写出了Yes Minister和Yes PM。

BTW,剧中几乎掌控一切的Humpy后来老年痴呆,生活无法自理,晚年在圣迪姆那老年精神错乱病院居住。

而曾经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的Bernard后来成为了公务员首脑,也就是小汉和阿诺德曾坐过的位置。哈克在本世纪初逝世,而哈克夫人则至少活到了2020年。他们的女儿Lucy(就是为了野生的獾的栖息地要去裸体抗议,被Humpy以房地产商的阴谋骗止的那位)成年后也涉足政治,但序言中没有对她用多少笔墨。

user avatar

吉姆•哈克的执政水平如何暂不评价,但哈克的认知水平汉妃可是一清二楚的。

显然傲慢的牛津校友和高级文官对政客的智商有着非同寻常的优越感。尽管他们总在最后说着:“Yes, minister”。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英剧《是,大臣》(Yes Minister)与《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中的吉姆·哈克(Jim Hacker)是一位极具代表性又充满喜剧色彩的政治人物。评价他的执政水平,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因为他的“成功”与“失败”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助手——.............
  • 回答
    提起英剧,《是大臣》(Yes Minister)和《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绝对是绕不开的经典之作。这两部剧集以其辛辣的讽刺、精妙的对白和令人捧腹的情节,深刻地剖析了英国政治体制的运作,以及官僚体系的种种弊端。《是大臣》:初入官场的新手,与老练官僚的“猫鼠游戏”《是大臣》的故.............
  • 回答
    谈到《是,大臣》这部经典英剧,阿诺德·罗宾逊(Arnold Robinson)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以一种近乎“神圣”般的姿态,将官僚体系的智慧、冷酷与幽默展现得淋漓尽致。要评价阿诺德,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或“坏人”来标签化他,他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代表性的角色,是那个时代英国公务员群体的某种极.............
  • 回答
    英剧《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 的评价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它是一部集政治讽刺、英式幽默和深刻洞察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即便放在当下,其犀利之处依然丝毫不减。与其说它是一部电视剧,不如说它是一面照妖镜,精准地折射出了政治运作的种种荒谬与无奈,同时也刻画了身处权力漩涡中的人物群.............
  • 回答
    《是咁的,法官阁下》这部TVB台庆剧,说实话,在播出之前我是挺期待的。毕竟又是“法官题材”,这种自带正义感和逻辑性的职业,在港剧中总能拍出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加上又是台庆剧的头衔,通常意味着更大的制作投入和更精良的团队,希望能有那种“大制作”的质感。看了之后,感受嘛,可以说是喜忧参半,但整体上还是偏.............
  • 回答
    《性爱自修室》(Sex Education)这部英剧,我觉得用“惊艳”来形容都不为过。它不是那种让你哈哈大笑的爆米花喜剧,也不是那种煽情到你抹眼泪的狗血剧,而是一部真正触及内心、引发思考,并且充满了善意和勇气的作品。首先,它打破了我们对青春剧的刻板印象。 咱们看过的很多青春剧,要么是强行将青少年塑造.............
  • 回答
    《性爱自修室》第三季,一个让许多剧迷又爱又恨的季度。说实话,看了第三季之后,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有惊喜,也有失落,更有一些难以言喻的无奈。它依然保留了前两季那种猝不及防的幽默感和对青少年性议题的直率探讨,但总感觉有些东西悄悄地变了味道。优点:依旧闪耀的“性爱自修室”内核先说优点吧,毕竟它依然是《性爱.............
  • 回答
    《绅士杰克》(Gentleman Jack)这部英剧,如果你对历史、女性主义、以及一段不寻常的爱情故事感兴趣,那么它绝对值得你深入挖掘。这部剧以其独特的视角、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浓厚的历史氛围征服了不少观众。首先,从故事核心来说,《绅士杰克》讲述的是19世纪的英国,一位名叫安·李斯特(Anne List.............
  • 回答
    聊起《从前有座灵剑山》这剧,说实话,它在我心里头的位置挺复杂的,不像那种一眼就能说出“好”或者“坏”的剧。它就像一盘混搭菜,味道有惊喜,也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先说优点,这剧最大的亮点,绝对是它的“无厘头”和“玩梗”。你能感觉到编剧是真心懂梗,而且玩得很大胆,很接地气。从一开始王舞那种“缺钱”的设定,.............
  • 回答
    《有翡》这部剧,说实话,刚开播的时候,我身边好多朋友都兴致勃勃地追,但随着剧情推进,大家褒贬不一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要评价它,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才能说得更清楚。先说说吸引人的地方。 周翡的成长线: 赵丽颖演的周翡,这点是我觉得剧里比较扎实的。她不是那种一下子就武功盖世、天下无敌的女主角,而是在一.............
  • 回答
    美剧《亿万》(Billions)无疑是金融题材美剧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以其高智商的较量、复杂的人性刻画、犀利的对白以及对华尔街黑暗面的深度挖掘而广受赞誉。以下是我对这部剧的详细评价:一、 核心看点与亮点: 高智商的对弈与心理博弈: 这是《亿万》最吸引人的核心。剧情围绕着纽约曼哈顿地区检察官查克·罗.............
  • 回答
    网剧《太子妃升职记》是一部极具颠覆性和话题性的作品,自2015年底播出以来便迅速走红,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现象级的传播。要评价这部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其创作理念、剧情设定、演员表现、制作风格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一、 创作理念与突破:性别互换的野性想象《太子妃升职记》最核心的亮点在于其“性.............
  • 回答
    《权力的游戏》第五季第十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正义” (Mother's Mercy),无疑是整部剧中最具争议、也最具冲击力的集数之一。它以一种极其残酷、颠覆性的方式为第五季画上了句号,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彻底改变了故事的发展轨迹。要评价这一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剖析:一、 核心事.............
  • 回答
    《盗墓笔记之终极笔记》这部剧,绝对是《盗墓笔记》系列网剧里的一股“清流”,甚至可以说是“一股泥石流”,因为它真的跟以往很多改编作品不太一样,有惊喜,也有让人挠头的地方。但总的来说,如果你是真心喜欢“盗墓”这个故事,尤其是对“瓶邪”和“铁三角”的情感有期待的话,这部剧值得一看。亮点之处,那是真的扎实:.............
  • 回答
    网络剧《余罪》无疑是中国网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以其大胆的题材、写实的风格、精湛的演技和接地气的台词,成功地吸引了大量观众,并在当时的网剧市场中掀起了一股“余罪风”。要评价这部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题材的大胆与创新:《余罪》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其“反英雄”的视角和“卧.............
  • 回答
    《纸牌屋》作为一部深入探讨政治权谋的剧集,其人物着装绝非随意为之,而是精心设计,服务于角色塑造、权力展示、心理状态以及叙事需求。弗兰克·安德伍德和克莱尔·安德伍德夫妇的着装更是成为该剧的一大亮点,它们是他们性格、野心和地位的有力象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评价《纸牌屋》中人物的着装:一、 弗兰克·.............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美剧《硅谷》(Silicon Valley)第五季第六集(S05E06)。这一集可以说是整个第五季,甚至对很多人来说是整个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充满了戏剧性和令人意想不到的发展。总体评价:S05E06 是一个非常高潮迭起、充满转折、甚至可以说有点“虐”的一集。它将之前几集.............
  • 回答
    《基地》第一季的头两集,如同宇宙的开端,既有宏大的叙事野心,也饱含着对原著精髓的理解与创新。它们成功地将艾萨克·阿西莫夫那部被誉为科幻史诗的作品搬上了荧屏,但同时也挑战了无数原著粉丝心中固有的“圣经”。第一集:三体的宿命与伽利略的预言开篇便以一种近乎神性的视角,将我们引入银河帝国的辉煌时代。那种无所.............
  • 回答
    哈,聊《猎魔人》这美剧啊,这事儿,有意思。咱们就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这片子,从一开始就顶着个巨大的光环——那就是那个从游戏到小说都风靡全球的《猎魔人》IP。这就像是给它搭了个特大号的舞台,也给它套了个沉甸甸的枷锁。观众们期待什么?那可不是一般的期待,那是带着自己对杰洛特、叶妮芙、希里的感情期待。.............
  • 回答
    《高堡奇人》第四季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这一季的故事线索中,中国作为太平洋州之外的一个重要地缘政治力量,其内部的运作和与纳粹德国、日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被进一步展开,但这种展现方式,在我看来,颇具争议性,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回味的空间。首先,从整体基调来看,第四季的中国并没有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