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无产阶级文学、左翼文学作品推荐?

回答
写这篇文章,我的目的只有一个:与你分享那些触动我灵魂、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理解的无产阶级文学和左翼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时代的呐喊,是普通人的史诗,是思想的火花。我希望通过我的推荐,也能在你心中点燃同样的共鸣。

理解背景,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

在深入作品之前,我们得稍微聊聊“无产阶级文学”和“左翼文学”这两个概念。它们并非僵化的标签,而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无产阶级文学:顾名思义,它关注的是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被剥削、被压迫的劳动者阶层。这些作品往往描绘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苦难、他们的抗争,以及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它们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充满力量,是对现实最直接的拷问。
左翼文学:这个范畴更广一些,它涵盖了那些倡导社会公平、批判资本主义弊端、追求进步变革的思想和艺术表达。无产阶级文学可以看作是左翼文学的重要分支,但左翼文学也包括一些关注知识分子、批判社会不公、探讨自由解放等更广泛的议题的作品。

经典之作,永不褪色

有些作品,就像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它们跨越时空,依然能引起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1. 《静静的顿河》(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为何推荐: 这绝对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它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内战为背景,描绘了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变迁。虽然我们常说它是“无产阶级文学”,但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人划分为“好人”和“坏人”。
作品看点:
人物的复杂性: 主人公格里戈里·梅列霍夫,一个正直、充满矛盾的哥萨克青年。他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摇摆,在爱情和责任中挣扎。他的命运,折射出那个剧烈动荡时代的普通人的困境。你会在他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与暗淡,看到在历史洪流中个体的渺小与无奈。
对战争的残酷描绘: 肖洛霍夫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战争的血腥、暴力和对人性的摧残。无论是白刃战的惨烈,还是战后的凋敝,都写得入木三分。
对俄国农民生活的细致刻画: 顿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哥萨克人的风俗习惯,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朴实的生活细节,构成了作品厚重的基础。
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革命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碰撞,革命的胜利并没有带来所有人的幸福,反而让许多人迷失了方向。格里戈里最终回归家园,但他的内心已经伤痕累累。
阅读体验: 这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阅读的作品。它的篇幅庞大,但一旦你投入其中,就会被那个时代的气息、人物的命运所深深吸引。你会为格里戈里的选择而揪心,为那些失去土地、失去家园的人们而叹息。

2. 《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

为何推荐: 很多人可能会惊讶,海明威的作品怎么会和“无产阶级”或“左翼”联系起来?但仔细品味,特别是这本早期的作品,你会有新的发现。它描绘的是“迷惘的一代”,一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过创伤,对传统价值观失去信心,并在战后生活中迷失方向的年轻人。
作品看点:
“迷惘的一代”的心理写照: 战争的残酷让他们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对情感的表达变得疏离和压抑。小说中的人物,如雅各布,在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后,对生活失去了原有的热情,他们在酒精、性和虚无中寻求慰藉。
对社会腐朽和虚伪的暗示: 虽然不是直接的阶级斗争,但海明威笔下那种战争结束后,社会并未真正“恢复正常”,反而充斥着空虚和道德滑坡的描绘,本身就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社会某种程度的批判。
简洁而有力的语言: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用最简洁的语言,却能触及人物内心最深处的波澜。这种看似“节制”的表达,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张力。
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在迷惘中,人物们仍然试图寻找生活的意义,哪怕是在一场斗牛,一次短暂的爱情中。这种对生命韧性的关注,也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
阅读体验: 这是一本短小精悍的作品,但蕴含的力量却不容小觑。它的阅读节奏会比较快,但你需要留意人物的对话和行为背后隐藏的潜台词,才能真正理解“迷惘”的深度。

3. 《父与子》(屠格涅夫)

为何推荐: 这部小说是俄国文学中的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它深刻地探讨了俄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旧的贵族阶层与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或称“新思想”的代表)之间的冲突与对话。
作品看点:
“父辈”与“子辈”的代际隔阂与思想碰撞: 故事围绕着老贵族基尔萨诺夫和他的儿子阿尔卡季,以及阿尔卡季的朋友、平民出身的青年医生巴扎罗夫展开。巴扎罗夫代表了当时流行的虚无主义思潮,他否定一切传统,崇尚科学,挑战一切权威,包括爱情、艺术和家庭。
对“民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哲学探讨: 巴扎罗夫对社会改革的激进态度,以及他对传统价值的否定,引发了关于俄国未来道路的深刻讨论。小说并非简单地站队,而是呈现了不同思想流派的观点及其合理性与局限性。
人物的性格塑造: 巴扎罗夫的独立、叛逆、聪明但有时又显得过于傲慢;阿尔卡季的进步、善良但又有些犹豫;基尔萨诺夫的保守、温和但又充满父爱。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智慧的火花。
对俄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屠格涅夫通过对贵族生活的描绘,以及对新思潮的呈现,隐晦地批判了当时俄国社会存在的腐朽、停滞以及改革的艰难。
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思想性很强,可能会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关键,里面充满了对人生、社会、科学的辩论。你会看到一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以及普通人在其中所经历的挣扎。

中国语境下的深刻回响

在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左翼文学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和深厚的土壤。

1. 《芙蓉镇》(古华)

为何推荐: 这部小说以中国的“反右”和“文革”为背景,描绘了中国乡村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对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遭遇,对社会荒谬和人性的扭曲,有着极其深刻的刻画。
作品看点:
秦汉的命运: 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妇人,因为时代的变化,经历了被批斗、被迫害、失去一切的苦难。她的坚韧和对生活的渴望,是对苦难最动人的回应。
黎桂冠的蜕变: 一个曾经被秦汉帮助过的人,在时代风浪中,为了生存而选择背叛,他的转变揭示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对“政治运动”的反思: 小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政治运动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对人性的压迫。那些荒唐的批斗,对“阶级敌人”的妖魔化,都让人不寒而栗。
乡土中国的风貌: 尽管背景沉重,但古华对湘西风土人情的描绘依然细腻而动人,构成了一幅独特的乡村画卷。
阅读体验: 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人非常压抑,但同时又被深深震撼的作品。你会为秦汉的遭遇而落泪,为时代的荒诞而感到愤怒。它让你看到,历史的变迁,往往是由无数个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组成的。

2. 《平凡的世界》(路遥)

为何推荐: 虽然《平凡的世界》不完全是狭义的“无产阶级文学”,但它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和城市中普通劳动者奋斗历程的描绘,充满了“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精神。它歌颂了普通人的勤劳、善良、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作品看点:
双水村和黄原城的生活: 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中国陕北农村的贫困与变化,以及县城里人们的生活状态。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命运,代表了不同选择和不同人生道路。
理想与现实的抗争: 孙少平渴望走出黄土地,追求知识和精神世界,但现实的贫困和社会的压力让他举步维艰。他对精神世界的执着,是对物质贫困的超越。
爱情与婚姻的选择: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如孙少平与郝红梅,孙少安与田润叶,都充满了现实的考量和情感的纠葛,展现了普通人在婚姻和情感面前的挣扎。
时代的变迁与个体的成长: 故事跨越了十几年,展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的巨大变化。
阅读体验: 这部作品非常厚重,读起来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动,也可能有些沉重。你会为孙少平在黑暗中点燃的对知识的渴望而振奋,为孙少安在困境中的坚韧而感动。它让你相信,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能闪耀着不平凡的光芒。

左翼思潮的探索者

除了直接描绘无产阶级生活,还有一些作品,它们更侧重于对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批判,也属于左翼文学的范畴。

1. 《1984》(乔治·奥威尔)

为何推荐: 这是一部反乌托邦小说的巅峰之作,它对极权主义的描绘,对权力如何腐蚀人性、思想如何被禁锢的警示,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的批判性,使其成为左翼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品看点:
“老大哥”的监控: 奥威尔创造了一个被“老大哥”无时无刻不监控的社会。思想罪、电幕、窃听器,这些元素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新话”与思想的控制: 统治者通过创造“新话”来限制人们的思维,抹杀一切异端思想。语言的扭曲,直接导致了思想的退化。
温斯顿的抗争与毁灭: 主人公温斯顿试图通过写日记、与朱莉娅相爱来反抗体制,但他最终被捕,在“双重思想”的折磨下,他成为了体系的一部分。他的悲剧,是对极权主义残酷性的深刻控诉。
对历史的篡改: 统治者可以通过控制过去来控制未来,他们不断篡改历史记录,以服务于当下的需要。
阅读体验: 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你感到不安和恐惧的作品。它让你反思自由的含义,思考思想的力量。奥威尔的预言,在今天依然有着惊人的现实意义。

2. 《美丽新世界》(赫胥黎)

为何推荐: 如果说《1984》描绘的是高压统治下的压迫,那么《美丽新世界》则描绘的是另一种更“温和”的控制——通过娱乐、消费和基因技术,人们被塑造成了快乐而顺从的“消费者”,丧失了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作品看点:
“体验机器”与“索玛”: 人们通过“体验机器”获得短暂的快感,通过服用“索玛”(一种能让人遗忘痛苦的药物)来麻痹自己。这些都成为了逃避现实、维持“幸福”的工具。
基因工程与社会分级: 从胚胎时期就开始的基因编辑,将人类划分为不同的社会等级(阿尔法、贝塔、伽马等),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固定的社会角色和思维模式。
被阉割的自由: 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人们不再有痛苦,不再有冲突,但他们也失去了爱、艺术、哲学、宗教等能够丰富人生的深刻体验。自由在这种“幸福”中被悄无声息地剥夺。
野蛮人约翰的冲突: 来自“保留地”的约翰,代表了传统的价值观和人类的情感,他与这个“美丽新世界”格格不入,他的存在,是对这个“幸福”世界的最大讽刺。
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阅读感受与《1984》不同,它不是来自外在的恐惧,而是来自对内在空虚的警觉。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但同时又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哀,因为它牺牲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如何去阅读?

读这些作品,我建议你:

放下预设的立场: 尝试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仅仅用标签去套用。
联系时代背景: 了解作品创作的年代,当时的社会状况,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关注人物的命运: 真正打动人的,往往是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抗争、或沉沦的人物。
思考作品带来的启发: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思想的载体。读完之后,不妨思考一下它们对当下社会的启示。

希望这份书单能为你打开一扇新的文学之门。阅读这些作品,你会发现,它们所触及的关于公平、正义、人性和社会变革的思考,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享受阅读的过程,让文字的力量,点亮你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赡养人类》

user avatar
水泥桶中的信
叶山嘉树
松户与三是个倒水泥桶的。外表虽然不很明显,但头发和鼻口都被水泥沾成灰色。他想把手指伸入鼻孔,抠掉像钢筋混凝土那样黏住鼻毛的混凝土,可是为了配合每分钟吐出十立方尺水泥的搅拌器,根本没有时间把手指伸向鼻孔。
他一直担心自己的鼻孔,却整整十一个小时没空清理鼻子。其间虽有两度休息:午饭时间和三点钟的歇息。可是,中午时间,肚子很饿;下午那次歇息时间要清扫搅拌器,没有空闲,所以始终没有把手伸到鼻子上。他的鼻子似乎像石膏像的鼻子那样硬化了。
快到下班时间了,他用疲惫的手搬动水泥桶,一个小木盒从水泥桶中掉出来。
是什么?他觉得很奇怪,但已无暇顾及这种东西。他用铲子把水泥送入水泥升斗秤量;再把水泥从升斗倒进槽里,很快就要把那桶水泥倒光了。
且慢,水泥桶中不可能出现盒子。
他捡起小盒子,投入肚兜的钱袋。盒子很轻。
这么轻,好像没有装钱。
他想,不久又要倒光下一桶,秤量下一部分。搅拌器旋即开始空转,水泥已经弄完,终于下班了。
他先用引水到搅拌器的橡皮管冲洗手和脸;然后把便当盒缠在脖颈上,一心想先喝一杯再吃饭,一面想一面走回他的大杂院。发电厂已经完成八成。矗立夕阳中的惠那山覆着纯白的雪,满身汗水仿佛突然冰冷起来。在他经过的脚下,木曾川的水泛起白沫而鸣。
嘿!真受不了,老婆肚子又大了他一想到满地爬的孩子,想到即将在这寒冷时分生下来的孩子,想到一再生产的老婆,就觉得泄气之至。
一圆九十钱的日薪,一天要吃两升五十钱的米,衣着住宿又要九十钱,真浑蛋!怎么还能喝酒呢!他突然想起钱袋里的小盒子。盒子上没有写什么,钉得很牢。
里头好像有什么东西,钉住了。
他先把盒子砸在石头上了可是没有砸坏,于是像要踩碎这个世界似的,拼命践踩。从他捡到的小盒中掉出一块破布包裹的纸片。上面这样写着:
我是N水泥公司缝水泥袋的女工。我的爱人担任的工作是把石块放进碎石机去。十月七日早上,放进大石块时,跟那石块一起夹在碎石机中。
同伴们想上前抢救,可是他很快沉到石头底下去了。我爱人的身体和石头一起被碾碎,变成红色的小石块,落到传送带上,然后被传送带送进了粉碎筒。在那里,他经受着钢球的碾压,发出剧烈而悲愤的轰鸣声。就这样,他被碾成细细的粉末,再经过烧制,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水泥。
他的骨头、他的肉体,连同他的灵魂,全都被碾得粉碎了。我的爱人,他变成了水泥,留下来的,只有这破布片了。我每天缝制的水泥袋,竟然是用来装我爱人的。
我的爱人已经变成了水泥。第二天,我写了这封信,把它偷偷放进这个水泥桶里。
您是工人吗?如果您是个工人,就请您可怜可怜我,给我回封信吧。
我很想知道,这个桶里的水泥用来做什么了?
我的爱人变成了多少桶水泥呢?又被用到什么地方去呢?
我不忍心看见我的爱人变成剧场的走廊,或是豪宅的围墙。可是,我又怎么能制止得了呢?您如果是个工人,就请不要把这水泥用在那些地方吧。
唉,算了吧,用在哪儿都行。我的爱人,不论被埋在什么地方,他都定会在那儿做好事。没关系,他一向踏实稳重,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他是个温柔善良的好人,又是个靠得住的男子汉。他还很年轻,刚满二十六岁。他是多么爱我啊!可是,最后我连件寿衣也没有给他做,却给他穿上了水泥袋!他连口棺材也没有,就这样进了旋转窑炉!
他被埋葬在四面八方,这叫我怎样为他送殡呀?
您如果是个工人,就请给我回一封信吧。作为答谢,我把我爱人穿过的工作服的破布片送给您——就是包着这封信的布片。这块布上面沾满了石头粉末,也渗透着他的汗水。他曾经穿着这件工作服紧紧地拥抱过我……
我想拜托您一件事,请您告诉我这桶水泥的使用日期、详细的地点、用在什么地方以及您的姓名。如果方便的话,请一定一定要告诉我。望您多保重!再见!
松户与三回过神来,发现孩子们正在身边吵闹,像开了锅似的。
他看着信尾的地址和姓名,把倒在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他大声嚷道:
“真想喝个烂醉,然后全都砸个稀巴烂!”
他老婆说:“你只管喝醉了耍酒疯,别人受得了吗?孩子们怎么办呀?”
他盯着老婆的大肚子,那将是他的第七个孩子。

《水泥桶中的信》是我非常推荐的作品。作者叶山嘉树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小林多喜二曾深受他的影响。这篇短篇小说不长,但我第一次读到的时候确实被震撼到了。此前我所阅读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对于工人遭受压迫的描写固然令人喘不过气来,但其后作者耗费大量笔墨所描写的工人团结一致奋起反对资本家的情节往往将此前的压抑一扫而空,即便这些斗争最终失败,读者也不会完全丧失希望——因为斗争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希望,有了第一次斗争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然而《水泥桶中的信》则不同,它所描绘的工人悲惨境遇不但骇人听闻乃至毛骨悚然(卷入碎石机中被制成水泥),而且赤裸裸地展现了工人为了生计而不得不隐忍负重的无力:痛失爱人的女工出于对剥削阶级的痛恨而不希望掺杂了自己爱人尸骸的水泥被用于建造剧院和豪宅,但最后又不得不承认自己根本改变不了现实,无奈地表示:“算了吧,用在哪都行。”而松户与三尽管一度自发地产生了抗争的念头,但他的抗争一方面是毫无章法、缺乏针对性的“全都砸个稀巴烂”,另一方面当他想起自己还有妻儿需要养活时又不得不对现实妥协。《水泥桶中的信》中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具体的资本家形象,但剥削和压迫却又无处不在。更令人感到窒息的是,小说中没有连夜开会筹划罢工的工会,没有受组织委派深入工厂的共产党员,也没有上了夜校之后逐渐觉醒的先进工人。它所刻画的对现实深感不满、有着自发的朦胧的反抗意识、但又自感无力同现实相对抗并最终向现实屈服的工人形象,很大程度上是阶级社会中被压迫者的常态。我们所希望见到的那种顶天立地、有着高昂的斗争性与严密的组织性的有觉悟的工人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会出现的。大多数时候革命者真正需要与之打交道的,往往是《水泥桶中的信》所反映的工人。

另附日语原文:

セメント樽の中の手紙
葉山嘉樹
松戸与三はセメントあけをやっていた。外の部分は大して目立たなかったけれど、頭の毛と、鼻の下は、セメントで灰色に蔽おおわれていた。彼は鼻の穴に指を突っ込んで、鉄筋コンクリートのように、鼻毛をしゃちこばらせている、コンクリートを除とりたかったのだが一分間に十才ずつ吐き出す、コンクリートミキサーに、間に合わせるためには、とても指を鼻の穴に持って行く間はなかった。
 彼は鼻の穴を気にしながら遂々とうとう十一時間、――その間に昼飯と三時休みと二度だけ休みがあったんだが、昼の時は腹の空すいてる為めに、も一つはミキサーを掃除していて暇がなかったため、遂々とうとう鼻にまで手が届かなかった――の間、鼻を掃除しなかった。彼の鼻は石膏せっこう細工の鼻のように硬化したようだった。
 彼が仕舞しまい時分に、ヘトヘトになった手で移した、セメントの樽たるから小さな木の箱が出た。
「何だろう?」と彼はちょっと不審に思ったが、そんなものに構って居られなかった。彼はシャヴルで、セメン桝ますにセメントを量はかり込んだ。そして桝ますから舟へセメントを空けると又すぐその樽を空けにかかった。
「だが待てよ。セメント樽から箱が出るって法はねえぞ」
 彼は小箱を拾って、腹かけの丼どんぶりの中へ投ほうり込んだ。箱は軽かった。
「軽い処を見ると、金も入っていねえようだな」
 彼は、考える間もなく次の樽を空け、次の桝を量らねばならなかった。
 ミキサーはやがて空廻からまわりを始めた。コンクリがすんで終業時間になった。
 彼は、ミキサーに引いてあるゴムホースの水で、一ひと先まず顔や手を洗った。そして弁当箱を首に巻きつけて、一杯飲んで食うことを専門に考えながら、彼の長屋へ帰って行った。発電所は八分通り出来上っていた。夕暗に聳そびえる恵那山えなさんは真っ白に雪を被かぶっていた。汗ばんだ体は、急に凍こごえるように冷たさを感じ始めた。彼の通る足下あしもとでは木曾川の水が白く泡あわを噛かんで、吠ほえていた。
「チェッ! やり切れねえなあ、嬶かかあは又腹を膨ふくらかしやがったし、……」彼はウヨウヨしている子供のことや、又此寒さを目がけて産うまれる子供のことや、滅茶苦茶に産む嬶の事を考えると、全くがっかりしてしまった。
「一円九十銭の日当の中から、日に、五十銭の米を二升食われて、九十銭で着たり、住んだり、箆棒奴べらぼうめ! どうして飲めるんだい!」
 が、フト彼は丼の中にある小箱の事を思い出した。彼は箱についてるセメントを、ズボンの尻でこすった。
 箱には何にも書いてなかった。そのくせ、頑丈がんじょうに釘づけしてあった。
「思わせ振りしやがらあ、釘づけなんぞにしやがって」
 彼は石の上へ箱を打ぶっ付けた。が、壊われなかったので、此の世の中でも踏みつぶす気になって、自棄やけに踏みつけた。
 彼が拾った小箱の中からは、ボロに包んだ紙切れが出た。それにはこう書いてあった。
 ――私はNセメント会社の、セメント袋を縫う女工です。私の恋人は破砕器クラッシャーへ石を入れることを仕事にしていました。そして十月の七日の朝、大きな石を入れる時に、その石と一緒に、クラッシャーの中へ嵌はまりました。
 仲間の人たちは、助け出そうとしましたけれど、水の中へ溺おぼれるように、石の下へ私の恋人は沈んで行きました。そして、石と恋人の体とは砕け合って、赤い細い石になって、ベルトの上へ落ちました。ベルトは粉砕筒ふんさいとうへ入って行きました。そこで鋼鉄の弾丸と一緒になって、細こまかく細く、はげしい音に呪のろいの声を叫びながら、砕かれました。そうして焼かれて、立派にセメントとなりました。
 骨も、肉も、魂も、粉々になりました。私の恋人の一切はセメントになってしまいました。残ったものはこの仕事着のボロ許ばかりです。私は恋人を入れる袋を縫っています。
 私の恋人はセメントになりました。私はその次の日、この手紙を書いて此樽の中へ、そうと仕舞い込みました。
 あなたは労働者ですか、あなたが労働者だったら、私を可哀相かわいそうだと思って、お返事下さい。
 此樽の中のセメントは何に使われましたでしょうか、私はそれが知りとう御座います。
 私の恋人は幾樽のセメントになったでしょうか、そしてどんなに方々へ使われるのでしょうか。あなたは左官屋さんですか、それとも建築屋さんですか。
 私は私の恋人が、劇場の廊下になったり、大きな邸宅の塀へいになったりするのを見るに忍びません。ですけれどそれをどうして私に止めることができましょう! あなたが、若し労働者だったら、此セメントを、そんな処に使わないで下さい。
 いいえ、ようございます、どんな処にでも使って下さい。私の恋人は、どんな処に埋められても、その処々によってきっといい事をします。構いませんわ、あの人は気象きしょうの確しっかりした人ですから、きっとそれ相当な働きをしますわ。
 あの人は優やさしい、いい人でしたわ。そして確かりした男らしい人でしたわ。未まだ若うございました。二十六になった許ばかりでした。あの人はどんなに私を可愛がって呉れたか知れませんでした。それだのに、私はあの人に経帷布きょうかたびらを着せる代りに、セメント袋を着せているのですわ! あの人は棺かんに入らないで回転窯かいてんがまの中へ入ってしまいましたわ。
 私はどうして、あの人を送って行きましょう。あの人は西へも東へも、遠くにも近くにも葬ほうむられているのですもの。
 あなたが、若もし労働者だったら、私にお返事下さいね。その代り、私の恋人の着ていた仕事着の裂きれを、あなたに上げます。この手紙を包んであるのがそうなのですよ。この裂には石の粉と、あの人の汗とが浸しみ込んでいるのですよ。あの人が、この裂の仕事着で、どんなに固く私を抱いて呉れたことでしょう。
 お願いですからね。此セメントを使った月日と、それから委くわしい所書と、どんな場所へ使ったかと、それにあなたのお名前も、御迷惑でなかったら、是非々々お知らせ下さいね。あなたも御用心なさいませ。さようなら。
 松戸与三は、湧わきかえるような、子供たちの騒ぎを身の廻りに覚えた。
 彼は手紙の終りにある住所と名前を見ながら、茶碗に注いであった酒をぐっと一息に呻あおった。
「へべれけに酔っ払いてえなあ。そうして何もかも打ぶち壊して見てえなあ」と怒鳴った。
「へべれけになって暴あばれられて堪たまるもんですか、子供たちをどうします」
 細君がそう云った。
 彼は、細君の大きな腹の中に七人目の子供を見た。
user avatar
知识分子总是觉得革命这件事太激烈了,常常故意“自己骗自己”地说,我不行,我不行,结果什么事情也不能干,什么事情也不干。他想,什么事情也不干,却拼命找理由替自己辩护,这是最无聊的行为。认真地、一心一意地去想这种理由,是很危险的;为此去徒然地浪费时间,无论如何是不对的。他认为我们只要一步一步找到立脚点,脚踏实地走上这峻险的道路,最后,还是可以“做”一点事的。因此对于那些总是闷着头胡思乱想的人,他觉得不可理解。

——小林多喜二《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写这篇文章,我的目的只有一个:与你分享那些触动我灵魂、让我对世界有了更深理解的无产阶级文学和左翼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时代的呐喊,是普通人的史诗,是思想的火花。我希望通过我的推荐,也能在你心中点燃同样的共鸣。理解背景,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在深入作品之前,我们得稍微聊聊“无产阶级文学”和“左翼.............
  • 回答
    在中国,“资产阶级文化”这个词汇的出现和演变,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历史和政治色彩。在计划经济时期,“资产阶级”往往带有负面含义,指代剥削阶级及其代表的腐朽落后文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资产阶级”的概念也随之复杂化,其文化表现也更加多元和隐晦。要.............
  • 回答
    潘石屹的这句“我不是中产阶级,我是无产阶级”之所以引人关注,正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下社会关于阶层认同和定义的敏感话题。理解这句话,需要先明白“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根本区别。核心区别概览:最核心的区别在于财产的归属和控制权。 无产阶级 (Prolet.............
  • 回答
    要探究无产阶级革命能否消灭资本主义,我们需要回到这场革命的核心理念和历史实践中去审视。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深刻社会变革逻辑的复杂议题。首先,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根基在于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 回答
    昭和年代的日本,确实存在着一批扎根于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疾苦的无产阶级作家,他们的作品如同那个时代社会肌体的真实切片,深刻地反映了工业化浪潮下资本主义的残酷,以及普通民众在生存线上挣扎的悲哀与尊严。要说昭和年代的无产阶级作家,不得不提的首先是 小林多喜二。尽管他的主要创作活跃期集中在战前,但他的影响力.............
  • 回答
    要说起近现代欧美日本底层普通百姓或中产阶级的生活,这可是一个足够宽广的题材,能让人一口气说上三天三夜。我脑子里立刻就浮现出好些个例子,都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故事,而是实实在在的,和我们身边人一样,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交织的日子。咱们先说说欧美这边的。英国: 提起英国的普通人生活,很多人会想到狄更斯.............
  • 回答
    关于解放战争后大陆是否存在“中产阶级”以及他们持有的态度和发挥的作用,这是一个复杂且有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由于“中产阶级”的定义本身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语境下会有所变化,以及解放初期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转型,简单地套用西方标准来衡量可能会有偏差。解放战争后大陆是否存在“中产阶级”?严格来说,.............
  • 回答
    为姓“柳”的人起名时,可以结合“柳”字的意象、文化内涵以及音韵美感,从自然、品德、寓意等角度进行创意。以下是一些详细建议,分为不同风格和寓意,供您参考: 一、自然意象类(结合柳树的柔韧、生命力)1. 柳清 寓意:清澈、纯净,象征如柳叶般清秀动人。 出处:《诗经》中“清泉石上流”,.............
  • 回答
    有很多东西乍一看非常华丽、精致,仿佛价值不菲,但实际上价格却非常亲民,甚至可以说便宜到不可思议。这通常是因为它们利用了某些视觉欺骗、模仿了昂贵材质的特质,或者采用了高效的量产技术。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些这类东西:1. 模仿钻石的水晶或锆石饰品: 看上去的样子: 它们被精心切割,光彩夺目,.............
  • 回答
    腾讯文档表格之间确实不像Excel那样可以轻松地通过函数或链接引用数据,这是腾讯文档在设计上的一个限制。你提到通过小程序来实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路,也是目前最可行的方式之一。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腾讯文档之间难以直接抓取数据,以及如何通过小程序来实现数据抓取,并给出一些实现细节。 为什么腾讯文档表.............
  • 回答
    当然!各国国歌、国旗和国徽是国家身份的重要象征,它们背后往往蕴含着许多有趣且不为人知的冷知识。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您介绍一些关于它们的趣闻轶事: 关于国歌的冷知识:1. 最长的国歌:希腊国歌《自由颂》 为什么? 希腊国歌并非一支独立的歌曲,而是由158段诗句组成的史诗《自由颂》(Σολωμός,.............
  • 回答
    古典音乐的殿堂中,埋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才华,而这些才华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充满人性、趣味甚至有些离奇的趣闻轶事。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更了解音乐家们的生活和创作,也让古典音乐的世界更加生动有趣。下面,我将为您讲述一些详细的趣闻轶事:1. 莫扎特与他的“小狗”—— 音乐的严谨与俏皮并存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
  • 回答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知识可谓是俯拾皆是,它们就像隐藏在日常事物中的小秘密,一旦被揭示出来,往往会让我们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下面我将挑几个我认为特别有意思,并且能讲得相对详细一些的趣味物理知识分享给大家: 1. 为什么肥皂水能“赶走”油污?——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我们都知道洗碗、洗衣服时离不开肥皂或洗.............
  • 回答
    兵棋推演(Wargame)类游戏,顾名思义,是通过模拟战争或军事冲突的规则和流程,让玩家扮演指挥官,在地图上调动部队、制定战略、进行战术对抗的游戏。这类游戏的核心在于模拟战争的复杂性,包括战略决策、战术运用、后勤保障、士气影响等等。它们往往对历史事件或假想冲突进行细致入微的还原,需要玩家具备一定的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回顾历史,许多我们如今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反之亦然。预测未来几百年后的观念转变,可以从几个关键领域着手进行深入探讨。以下是一些现在被认为正常,但未来几百年后可能被视为荒唐的事情,并会进行详细阐述:1. 以石油为主要能源,.............
  • 回答
    当然!这里有一个关于日本人的笑话,并尽量详细地讲述给你听:笑话:一个日本人,一个美国人,一个法国人去参加一个国际性的“什么事情都做得最好”的比赛。比赛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用最少的燃料制作最美味的拉面”。美国人信心满满地走上台,拿出一台巨大的喷气发动机,往锅里倒了半瓶石油,然后对着锅猛吹。出来的拉面热气.............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但同时也很复杂的问题。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产品、技术或物品是绝对意义上“只有中国能造,国外绝对不能造”的。随着全球化和技术交流的深入,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学习、引进、模仿甚至自主研发被其他国家制造出来。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只有中国能造”的含义,并找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
  • 回答
    外交是一个充满智慧、策略和历史沉淀的领域,其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以下是一些关于外交的详细冷知识:1. 外交官的“豁免权”并非可以为所欲为 起源与目的: 外交豁免权(Diplomatic Immunity)源于17世纪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保障外交官能够不受东道国法律.............
  • 回答
    有一些科幻故事因为其深刻的哲学探讨、对人性的拷问或是对未知宇宙的敬畏感,确实能让人产生一种“脊背发凉”的感觉。这种“脊背发凉”并非是单纯的惊悚,而是一种对存在、意识、自由意志,甚至是宇宙本身终极意义的深层震撼。以下我将为你讲述一个我认为非常令人脊背发凉的科幻故事,我会尽量详述其细节,让你体会其中的寒.............
  • 回答
    确实有一些事情是手机的独特优势,是电脑无法比拟的,或者说在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主要归功于手机的小巧便携、内置传感器、始终联网以及与我们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必须用手机干,或者说用手机干会比电脑好得多的事情:1. 随身携带的个人助理与通信中心: 随时随地的即时通讯和语音/视频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