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关于外交的冷知识?

回答
外交是一个充满智慧、策略和历史沉淀的领域,其中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以下是一些关于外交的详细冷知识:

1. 外交官的“豁免权”并非可以为所欲为

起源与目的: 外交豁免权(Diplomatic Immunity)源于17世纪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其核心目的是为了保障外交官能够不受东道国法律的干涉,独立、高效地履行其外交职责,不受骚扰、恐吓或羁押。
“豁免”的范围: 豁免权主要涵盖:
人身不可侵犯: 外交官不得被逮捕、拘留或搜查。
司法豁免: 外交官在执行公务时发生的行为不受东道国法院管辖,即便是非公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享有豁免权(除非豁免被其本国政府主动放弃)。
免税: 通常可以免除东道国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
通信自由: 其通信(信件、电报等)受到保护,不得被检查。
并非绝对: 然而,豁免权并非“免罪金牌”。
本国管辖: 外交官的行为仍然受到其派出国法律的约束。如果触犯本国法律,可能会被召回并受到本国法律的制裁。
“不受欢迎的人”: 如果外交官严重违反东道国法律或国际准则,东道国可以将其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Persona Non Grata),要求其限期离境。这是东道国最严厉的制裁手段。
放弃豁免权: 派出国政府可以在特定情况下选择放弃其外交官的豁免权,使其接受东道国法律的审判。
重要例外: 通常,人身豁免权不包括东道国的某些行政性或财产性制裁,例如交通违章罚款。尽管如此,执法部门在处理涉及外交官的事件时,也需要非常谨慎,往往会通过外交渠道协商解决。
冷知识点: 有些看似不便民的规定,例如外交车辆的牌照格式、外交邮袋的特殊标记等,都是为了保障这些豁免权得以顺利执行。

2. “秘密外交”并非总是阴谋,有时是必要手段

定义: 秘密外交(Secret Diplomacy)指的是在不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谈判、沟通和协议。
历史上的负面印象: 在历史上,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列强之间的秘密协议被认为是导致战争爆发的因素之一,因此“秘密外交”一度被视为负面词汇。
现代的必要性: 在现代,秘密外交仍然是必要的。
敏感议题: 许多国家之间的敏感议题,如领土争端、安全合作、情报交换等,如果公开进行谈判,可能会加剧紧张局势,或者被国内政治势力利用,导致谈判破裂。
初步试探: 在重大问题上,进行秘密试探性接触,可以了解对方的底线和意图,避免在公开场合做出可能引发误解或承诺的表态。
化解危机: 在危机时刻,秘密沟通比公开声明更能有效、迅速地传递信息,避免误判和升级。例如,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之间就存在秘密沟通渠道。
人质谈判或解救人质: 这些行动往往需要高度保密,以免打草惊蛇。
冷知识点: 今天,虽然公开外交是主流,但许多国家的外交政策中仍保留秘密外交的选项。一些国家会设立专门的秘密外交团队,或者利用非官方渠道进行沟通。

3. 外交官的“请愿权”: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谁求助?

官方求助: 当外交官在驻在国遇到法律纠纷、人身安全问题或其他困难时,他们首先会向本国的外交部(或称外交部驻外机构,如大使馆或领事馆)报告。
利用国际公约: 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他们可以要求本国大使馆或领事馆提供帮助,例如法律咨询、联系本国律师、甚至提供临时的庇护。
“请愿权”的模糊地带: 虽然没有明确的“请愿权”条款,但如果外交官本人受到了东道国的严重不公正待遇,并且其本国政府无法有效介入时,他们理论上可以寻求国际社会的关注。但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博弈。
实际操作: 大多数情况下,外交官的困难会通过外交部之间的沟通来解决。如果事态严重,可能会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抗议或外交事件。
冷知识点: 外交官在驻在国并非完全孤立无援,他们背后有本国政府的支持。但同时,他们也必须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在豁免权范围内),否则可能面临被驱逐的风险。

4. “礼品外交”的潜规则与风险

传统与象征: 互赠礼物是外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征着友好、尊重和 goodwill。从历史上的丝绸、瓷器到现代的工艺品、特产,礼品种类繁多。
价值限制: 许多国家都有关于接受和赠送礼物的价值限制规定,以防止贿赂和不正当影响。例如,美国政府官员接受的礼物有严格的申报和评估制度。
政治信号: 礼品的选择本身就带有政治信号。送一份有代表性的、有历史或文化意义的礼物,能够更好地传达信息。例如,将本国的国宝级工艺品作为礼物,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一种文化展示。
禁忌与文化差异: 在赠送礼物时,必须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习惯,避免送出禁忌的物品。例如,在某些文化中,送钟或送刀剑被视为不吉利。
“收买”的风险: 如果礼品价值过高,或者不符合规定,可能会被视为贿赂,给双方都带来政治风险。
冷知识点: 有时,并非昂贵的礼物才最受欢迎。一些精心挑选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甚至是“接地气”的当地特色物品,反而更能打动人心,成为外交沟通的润滑剂。例如,一位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另一位领导人的,是其亲手绘制的风景画,这种个人化的礼物往往更能建立个人联系。

5. “点餐外交”:食物与谈判的微妙关系

不仅仅是餐食: 外交宴请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更是重要的社交场合,是进行非正式沟通、建立个人关系、甚至进行幕后谈判的绝佳机会。
菜单的政治含义: 菜单的选择也可能包含政治信息。例如,在某个重要谈判期间,如果东道国精心准备了对方国家特色的美食,这通常被视为一种善意和重视。反之,如果菜单过于普通或敷衍,也可能传递出不满或轻视。
餐桌上的策略: 在餐桌上,可以利用轻松的氛围进行一些敏感话题的试探性讨论,或者通过共同的用餐体验来化解僵局。外交官们也需要具备在餐桌上保持得体、同时捕捉信息的能力。
“私人会晤”的温床: 许多重要的“迷你会晤”发生在国宴的餐桌旁或茶歇期间,领导人或外交官们会趁着这个机会进行短暂但重要的私人交流。
冷知识点: 有时,食物过敏或特殊的饮食习惯会被外交官们策略性地利用,作为避免某些环节或话题的“借口”,从而为自己争取一些空间。

6. “影子外交”:非正式渠道的秘密力量

定义: 影子外交(Shadow Diplomacy)是指由非官方人士、智库、学者、商界领袖甚至已退役官员等进行的,不代表官方立场的,但可能对国家政策产生影响的对外沟通和谈判。
目的:
试探政策: 在不冒官方风险的情况下,试探其他国家的反应和立场。
打破僵局: 当官方渠道陷入僵局时,影子外交可以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建立共识: 通过学者或智库之间的交流,为未来两国关系奠定学术和民意基础。
人质解救或危机管理: 有时,非官方人士在解救人质或处理紧急危机时能发挥官方难以介入的作用。
与官方外交的关系: 影子外交并非与官方外交完全对立,它通常是官方外交的补充,甚至是一种“先行试探”。官方往往会通过非官方渠道来了解潜在的反应,或者在非官方层面为未来政策铺路。
冷知识点: 许多重要的国际协议或和平进程,背后都有影子外交的推动作用。例如,许多历史上的裁军谈判、民族冲突的调解等,都离不开非官方人士的穿梭斡旋。

7. 外交官的“驻外生活”:光鲜背后的挑战

孤立与适应: 外交官及其家人在驻在国可能面临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社交孤立等问题。他们需要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建立社交圈子,并处理家庭成员在异国的生活问题。
安全问题: 在一些地区,外交官及其家人可能面临安全威胁,需要采取严格的安保措施。
政治敏感性: 外交官的言行都受到严格的审视,任何不当的举动都可能引发政治风波。他们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个人职业发展: 外交官的职业生涯通常是轮岗制,可能需要经常搬迁,这给个人和家庭的长期规划带来挑战。
冷知识点: 许多国家的外交部会为外交官提供跨文化培训、安全培训,以及家属的融入支持。但即便如此,外交官的生活仍然是一种充满牺牲和奉献的生活。

8. “国家形象”的塑造:从建筑到服饰

大使馆的功能: 大使馆和领事馆的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甚至悬挂的国旗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宏伟、现代化的使馆建筑,可能被视为该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
外交官的着装: 外交官在正式场合的着装也十分讲究,往往会选择代表本国文化特色或体现国家风格的服装,以传递特定的信息。
文化软实力: 外交活动中,艺术展览、音乐会、文化交流等活动,都是为了推广本国的文化,增强国家吸引力,这被称为“文化外交”或“软实力外交”。
冷知识点: 在一些国家,大使馆的选址也可能包含政治考量,例如选在首都的黄金地段,或者靠近重要的政府机构,以彰显其地位。

9. “红色电话”的传说:冷战时期的直接沟通

“红色电话”并非电话: 很多人误以为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有一个直接的红色电话线路,可以直接通话。实际上,“红色电话”是一个专门的电传(Teletype)线路,被称为“热线”(Hotline)。
目的: 设立热线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因误解或沟通不畅而引发核战争。在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两国都认识到建立直接、可靠的沟通渠道的必要性。
运作方式: 热线并不是为了闲聊,而是为了在危机时刻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信息,避免误判。信息以电传文本的形式发送,并且有加密和身份验证机制。
冷知识点: 除了美苏热线,后来也建立了其他国家之间的类似沟通机制,以维护全球稳定。而且,热线也经历了几次升级,从最初的电传发展到更先进的卫星通信系统。

10. “不可见的外交官”:情报人员与外交的界限

伪装与职能: 一些国家的情报人员会以外交官的身份出现在驻外使馆,这被称为“伪装外交官”或“情报外交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情报,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外交活动。
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 这在国际法上是允许的(只要他们不从事间谍活动,并且履行部分外交职能),但涉及情报活动则处于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
身份暴露的风险: 一旦身份暴露,这些“外交官”可能会被驱逐,甚至被逮捕,引发外交事件。
冷知识点: 并非所有驻外使馆人员都是情报人员,大多数是合法履行外交职责的官员。但由于情报活动的普遍存在,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在外交领域也一直存在。

这些冷知识只是外交领域的冰山一角,它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智慧和博弈的复杂体系。理解这些细节,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外交工作的精妙之处和挑战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除了观察发生的重要事情,还要观察没有发生的事情。特别是一些按常理应该发生但居然没有发生的事情,这个我称之为国际关系中的留白。我这里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大家知道美国的米利将军公开声称他曾经在一六事件之后给中国打电话,避免军事误判。可他给俄国打电话以避免军事误判了吗?我们不得而知。这就是留白。

到底是他根本没有给俄国打电话还是他给俄国打电话了但是却不说?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是很令人玩味的。

第二个例子。2017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中国没有进行什么像样的庆祝活动。为什么?我能想到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照顾俄国的心理。 我曾经在一些“我相信但无法证明的事”键政文系列中提到,中国政府最关心的国际观瞻不是美国的而是俄国的。很多人不太信,现在大家再想想是不是有点道理了。

当然我认为中国政府的这种谨慎是对的。在我以前的键政文“美国历史上的隆中对”中就提到过,美国冷战后的外交失误中,美俄关系上的失误比中美关系上的失误更该令美国人痛惜。在三角关系的处理中,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其实是有点类似的。中美关系是更重要的,但中俄关系是更清晰的。这一点一定要记在心头。

第三个例子(这个我以前也提过)。美国炒作新疆问题这么长时间,大中东的穆斯林国家似乎没有哪一个是官方站美国一边的。个别政治人士的出格言论会有,但至少没有哪一个穆斯林国家在官方出现令我国外交部门觉得应该予以斗争的表态。

这件事从美国人的角度看真的是细思极恐。那么多国家大部分不站美国我可以理解,但一个也不站美国一边,这也太离谱了吧。尤其考虑到在中东好多国家美国是有驻军并且有强大的情报部门渗透能力的,很多国家也是仰赖美国的。 连立陶宛这样的边角国家美国都愿意投入很多精力去支持其反华,中东那些国家美国难道就没有动心思让他们在新疆问题上明确站队吗? 问题出在哪里?是渗透这些国家的美国强力部门不愿意配合美国国务院?还是说他们愿意配合了但依然使唤不动了?不管哪一种都令人深思啊。 我之前讲过,新疆问题明面上是美国在进攻中国被动应对,但实际上是中国大胜。有些人觉得这又是“中国已经赢麻了”的心理发作,但一旦你有看留白的敏锐就很难不觉得这件特定事情上确实是赢得厉害啊。


看外交,要看热点,也要看“留白”,这个算是外交分析的一个冷知识吧。

user avatar

写一个关于新闻发言人的吧。

新闻发言人的答问原则中,有一项叫做叫“不回答假设性问题”。

外交部自1983年正式建立发言人制度以来,发布会频率由每周一次到每周五次,形式从只发布消息到接受记者开放提问,期间取消了提问限制,增加了现场同传,还设立了24小时值班手机。一方面开放的程度逐渐提升,另一方面对发言人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网上公布的新闻发布会内容都很简短,其实现场的实际情况更加复杂。

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发言人遇上了类似“如果XX当选XXX/进行XX行动/采取XX措施,中方作何评论/是否会采取行动?”的问题,可以选择不予回答。

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言人答问的基础是中国既定的外交立场和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是评论没有发生的未知的事情,可能会限制自己未来的表态和行动。特别是发言人面对的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代表不同利益,持有不同立场的媒体,如果按照对方的节奏走,很容易陷入被动,也很容易造成误解。

user avatar

如果大使馆着了火,驻在国的消防队员不得入内,除非大使同意。

如果总领馆着了火,驻在国的消防队员可以进入,因为他们可以推定总领事已经同意。

所以,驻在国的反间谍人员可以冒充消防队员进入总领馆,却无法冒充消防队员进入大使馆:

当然,电影里除外。

在美国电影Enigma里,美国间谍冒充前东德消防队员,闯入了前苏联驻前东德大使馆,窃取了前苏联的机密通信设备:

https://www.zhihu.com/video/1468926571973664768
user avatar

我们讲发生在1979年11月4日的伊朗美使馆人质,并关押444天的伊朗人质危机,是伊朗藐视一切国际外交礼仪的例证,是伊朗热血青年被霍梅尼长老利用,推进教权派夺权的历史悲剧…

而就在美使馆员工还被伊朗扣着的1980年,发生了英国伦敦的伊朗使馆被伊朗的阿裔分离主义者劫持,英国SAS特种部队强攻解救的事情。

两者相比,凸显了文明的西方对外交礼仪的尊重,和落后的伊朗对外交礼仪的蔑视…

…吗?

大家在谈论1979年人质危机的时候,是不是都忘记了,25年前的1953年政变?1953年,由英国情报机构牵头,美英联手,利用美使馆为基地,联系伊朗军队,收买媒体,共同推翻了宣布石油国有化伊朗的民选总理摩萨台。


西方所支持的伊朗国王,由此再度掌握实际权力;英美也由此再度掌握了伊朗石油。直到二十五年后,在伊朗革命中,伊朗群众以“捣毁美国间谍巢穴”为名义攻占美使馆。

实际上并没有证据证明1979年的美使馆像1953年一样在策划政变。 但是,不了解1953,是没法了解1979的。

中国的事情也是一样,不理解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一百年的侵略、拓殖、和掠夺,是无法理解后来报复性的迷狂的。

user avatar

一、“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落实到具体(普通)个人身上效果是不太一样的。

目前全世界最好用的(大国)护照是日本和德国这两个二战战败国的,而“帝国坟场”阿富汗的,是目前全世界最不好用的。“大国崛起”最有利的人群,有时仅限于崛起“国”里的最顶层成员。

二、外交护照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世界上最好用的“身份证”,做大死情况除外。

user avatar

朝鲜全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英文缩写:DPRK)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