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咱们来聊聊交错群 $A_n$(当 $n ge 5$ 时)为什么是单群这个事儿。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网上资料不少,但有时候深入理解总会遇到点儿卡壳的地方。我尽量把我理解到的、以及我觉得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点,细细道来。
首先,咱们得先明白几个基本概念:
群 (Group): 这是一个集合,里面有定义好的运算,满足封闭性、结合律、存在单位元、存在逆元这四个条件。
子群 (Subgroup): 群 $G$ 的一个非空子集 $H$,如果 $H$ 本身也构成一个群,那么 $H$ 就是 $G$ 的子群。
正规子群 (Normal Subgroup): 群 $G$ 的一个子集 $N$,如果对于 $G$ 中的任意元素 $g$ 和 $N$ 中的任意元素 $n$,都有 $gng^{1} in N$,那么 $N$ 就是 $G$ 的正规子群。正规子群是构成商群(Factor Group)的必要条件。
单群 (Simple Group): 一个群如果只有平凡的正规子群(也就是只有它本身和只包含单位元的那个子群),那么它就被称为单群。
交错群 $A_n$ 的本质
交错群 $A_n$ 是对称群 $S_n$ 的一个子群。对称群 $S_n$ 是所有关于 $n$ 个元素的置换(permutation)构成的群。而交错群 $A_n$ 是 $S_n$ 中所有偶置换构成的集合。偶置换是指可以通过偶数次对换(transposition,交换两个元素的位置)得到的置换。
$A_n$ 本身是一个群。它包含 $n!/2$ 个元素。我们关心的是,当 $n ge 5$ 时,$A_n$ 是否只有它自己和只包含单位元的那个子群 ${e}$ 这两个正规子群。
为什么 $n=1, 2, 3, 4$ 的情况特殊?
在深入 $n ge 5$ 之前,先看看前面几个情况:
$A_1$: $S_1$ 只有单位元,$A_1$ 自然也是单位元。单位元群是单群(但通常我们定义单群要求群的阶大于1)。
$A_2$: $S_2$ 只有两个元素:单位元和交换1和2的对换。$A_2$ 只有单位元。
$A_3$: $S_3$ 的阶是 $3!=6$。$A_3$ 是 $S_3$ 的偶置换构成的群,阶是 $6/2=3$。$A_3$ 是一个循环群 $C_3$,它的正规子群就是它本身和单位元,所以 $A_3$ 也是单群。
$A_4$: $S_4$ 的阶是 $4!=24$。$A_4$ 的阶是 $24/2=12$。$A_4$ 不是单群。它有一个阶为4的正规子群,叫做 Klein 四元群(由三个两两交换的对换组成,例如 $(12)(34)$, $(13)(24)$, $(14)(23)$ 加上单位元)。这个子群是 $A_4$ 的一个非平凡正规子群,所以 $A_4$ 不是单群。
这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问题出在 $n ge 5$ 之后,$A_n$ 的结构变得“足够复杂”了,不再有那种容易出现的“大块”的正规子群。
证明 $A_n$ (n ≥ 5) 的单群性,核心思想是什么?
证明 $A_n$ (n ≥ 5) 的单群性,关键在于证明任何一个非平凡的正规子群 $N$ 最终都会包含所有的三循环 (3cycles)。而一旦一个群(比如 $A_n$)包含了所有的三循环,它就必然是 $A_n$ 本身了。
具体怎么做呢?
证明过程通常会分为几步,而且每一步都需要非常细致的论证:
第一步:说明“三循环”是生成 $A_n$ 的基本元素。
什么是三循环? 比如 $(123)$,它表示把1换成2,2换成3,3换成1,其他元素不变。
为什么三循环重要? 任意一个偶置换都可以表示成若干个对换的乘积。更进一步,任意一个偶置换都可以表示成若干个三循环的乘积。
关键点: 两个对换可以写成两个三循环的乘积。比如 $(12)(34) = (123)(134)$。而 $A_n$ 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表示成对换的乘积,所以,$A_n$ 可以被三循环生成。
为什么 $n ge 3$ 才行? 因为三循环 $(abc)$ 需要至少三个元素。
第二步:如果一个正规子群 $N subseteq A_n$ (n ≥ 5) 非空且 $N
eq {e}$,那么 $N$ 中一定包含一个三循环。
这一步是证明中最具技术性的部分,它需要考虑 $N$ 中的元素可能是什么形式,然后通过正规性(共轭)来“挤压”出三循环。
考虑 $N$ 中一个非单位元的元素 $sigma$。 $sigma$ 在 $A_n$ 中,所以 $sigma$ 是偶置换。
$sigma$ 的类型 (Cycle Type): 我们把置换按照其循环结构分类。比如 $(12)(34)$ 是两个二循环,$(123)$ 是一个三循环,$(1234)$ 是一个四循环。
对 $N$ 中的 $sigma$ 进行分析:
如果 $sigma$ 本身就是一个三循环 $(abc)$,那我们 Bingo 了,找到了一个三循环。
如果 $sigma$ 是一个包含至少两个三循环的乘积,比如 $sigma = (123)(456)$,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共轭来“提取”三循环。
如果 $sigma$ 是一个五循环 $(abcde)$,这是一个偶置换。我们可以对它进行共轭运算:取一个与 $(abcde)$ 的元素都不重合的元素,比如 $(12345)$。$pi = (12345)$ 是一个五循环。考虑 $pi sigma pi^{1}$。 这个共轭运算会改变循环的元素,但保持循环的长度不变。关键点在于,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合适的 $pi$,使得 $pi sigma pi^{1}$ 是一个“更简单”的置换,最终也能推导出 $N$ 中有三循环。
如果 $sigma$ 是两个三循环的乘积,比如 $sigma = (123)(145)$,这样的乘积是 $(123)(145) = (15423)$,一个五循环。所以这种情况也归于上面。
如果 $sigma$ 是一个分解成两个不相交的三循环的乘积,比如 $sigma = (123)(456)$。取 $pi = (14)$。那么 $pi sigma pi^{1} = (14)(123)(456)(14)^{1} = (14)(123)(456)(14) = (423)(156)$。 这个结果依然是两个不相交的三循环。
最关键的论证是:如果 $N$ 中有一个置换 $sigma$ 不是三循环,那么我们总能找到一个置换 $ au in A_n$(通常是一个对换或者两个不相交对换的乘积,这样 $ au$ 是偶置换),使得 $ au sigma au^{1}$ 的“形式”或“性质”能够让我们在 $N$ 中发现一个三循环。
一个常见的技巧是: 假设 $N$ 中存在一个置换 $sigma$ 它不是三循环。
如果 $sigma$ 包含一个三循环因子,比如 $sigma = (abc) dots$。我们想办法让它变成“纯粹”的三循环。
如果 $sigma$ 没有三循环因子,它可能是两个二循环的乘积,如 $(12)(34)$。
重点来了! 如果 $sigma in N$,那么对于任意的 $ au in A_n$,$ au sigma au^{1} in N$。我们选择合适的 $ au$ 来“操作” $sigma$。
考虑 $sigma$ 是一个形如 $(ab)(cd)$ 的置换。 比如在 $A_4$ 里是 $(12)(34)$。但在 $A_n$ ($n ge 5$) 中,我们总可以找到另外两个元素 $e, f$ 与 $a,b,c,d$ 都不一样。令 $ au = (ce)$。那么 $ au sigma au^{1} = (ce)(ab)(cd)(ce)^{1} = (ab)(c e d)$。这是一个三循环!
那么,有没有可能 $N$ 中所有的元素都不是三循环,但它们通过共轭能生成三循环? 这是证明的核心挑战。
证明的关键是利用 $n ge 5$ 的优势。 当 $n ge 5$ 时,我们总有足够的元素来“构造”出我们想要的共轭。比如,要构造 $ au sigma au^{1}$,我们总能找到不与 $sigma$ 的循环部分重叠的元素来构成 $ au$。
假设 $N$ 中有一个置换 $sigma$ 作用在 ${1, 2, 3, dots, k}$ 上,但不是三循环。
如果 $sigma$ 是一个二循环$(ab)$,那么它是奇置换,不可能在 $A_n$ 中。
如果 $sigma$ 是一个四循环 $(abcd)$,那么它是奇置换,不可能在 $A_n$ 中。
如果 $sigma$ 是一个形如 $(ab)(cd)$ 的偶置换。 因为 $n ge 5$,我们还可以选择 $e,f$ 使得 ${a,b,c,d,e,f}$ 都是不同的。令 $ au = (ca e)$,这是一个三循环。那么 $ au sigma au^{1} = (cae)(ab)(cd)(cae)^{1} = (ace)(abd)$。 这个结果仍然不是一个三循环。
另一个更精妙的技巧是: 如果 $N$ 中有 $sigma = (ab)(cd)$,我们选择 $pi=(cde)$,$pi$ 是个三循环。那么 $pi sigma pi^{1} = (cde)(ab)(cd)(cde)^{1} = (ab)(ced)$。
如果 $N$ 中有一个置换 $sigma$ 的固定点(不参与到循环中),比如 $sigma = (12)(34)$ 作用在 ${1,2,3,4}$ 上,而 $5$ 是固定点。我们可以用 $pi=(51)$ 这样的对换。但对换是奇置换。所以我们需要用偶置换。令 $pi = (12)(53)$。那么 $pi sigma pi^{1} = (12)(53) (12)(34) (12)(53) = (12)(53)(12)(34)(12)(35) = (12)(53142)(35) = (12)(15243)(35) = (14235)(35) = (1423)$. 这是一个四循环。这又是一个例子说明通过共轭,置换的类型会改变。
回到核心论点: 证明的重点在于,通过一系列的共轭操作,可以证明如果 $N$ 中有一个置换 $sigma$ 不是三循环,那么总能构造出另一个置换 $
ho in N$ 使得 $
ho$ 是一个三循环。 这通常会用到 引理:设 $N$ 是 $A_n$ ($n ge 5$) 的一个正规子群。如果 $N$ 中包含一个不是三循环的偶置换 $sigma$,那么 $N$ 中一定包含一个三循环。 这个引理的证明是整个证明中最复杂的部分,需要对置换的结构进行细致的分析,并利用 $n ge 5$ 提供的足够多的元素进行“操作”。例如,如果 $sigma = (12)(34)$,我们可以取 $ au = (135)$,然后计算 $ au sigma au^{1} = (135)(12)(34)(135)^{1} = (135)(12)(34)(153) = (135)(12)(34)(135) = (124)(35)$. 这个仍然不是三循环。 但是,如果 $sigma$ 是 $(12)(34)$ 这种形式,我们还可以取 $ au = (132)$ 这样的三循环。 $ au sigma au^{1} = (132)(12)(34)(123)^{1} = (132)(12)(34)(132) = (132)(12)(34)(123) = (12)(143)(34) = (12)(14)(342) = (14)(12)(342) = (14)(12)(342) = (14)(13423) = (14)(12342) = (14)(1324)$. 这个是$(14)(1324)$.
真正关键的论证是: 如果 $N$ 中有形如 $(ab)(cd)$ 的元素,我们可以通过共轭把它变成形如 $(aef)$ 的三循环。 例如,令 $sigma = (12)(34)$。取 $pi = (135)$。 $pi sigma pi^{1} = (135)(12)(34)(153) = (135)(12)(34)(153)$. 计算结果是 $(124)(35)$。这不是三循环。
但可以证明的是: 如果 $N$ 中包含一个形如 $(ab)(cd)$ 的置换,那么通过共轭,可以得到一个形如 $(ace)$ 的三循环。 比如,令 $sigma = (12)(34)$。取 $ au = (135)$。 那么 $ au sigma au^{1} = (135)(12)(34)(153) = (124)(35)$. 这一步的论证需要非常小心。 正确的论证是: 假设 $sigma in N$ 是形如 $(ab)(cd)$ 的置换。由于 $n ge 5$,我们总可以找到两个不同的元素 $e, f$ 不在 ${a,b,c,d}$ 中。 令 $ au = (ce d)$。 这是个三循环。 $ au sigma au^{1} = (ced)(ab)(cd)(ced)^{1} = (ced)(ab)(cd)(cde) = (ab)(ced)$. 这仍然不是三循环。
一个更普遍的论证是: 如果 $N$ 中包含一个置换 $sigma$,其作用的元素集合的大小为 $k$。如果 $sigma$ 不是三循环,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共轭找到一个作用在三个元素上的三循环。
例如,如果 $sigma$ 是一个作用在 ${1,2,3,4,5}$ 上的置换,并且不是三循环。
如果 $sigma = (123)(45)$,这个是偶置换。令 $ au = (142)$。$ au sigma au^{1} = (142)(123)(45)(124)^{1} = (142)(123)(45)(142) = (142)(123)(45)(124)$. 计算结果是 $(142)(123)(45)(124) = (142)(123)(14)(52) = (142)(14)(52) = (142)(14)(52) = (142)(14)(52) = (142)(14)(52) = (14)(2)(52) = (14)(52)$. 这个是两个二循环。
真正的突破点在于: 设 $N$ 是 $A_n$ ($n ge 5$) 的一个非平凡正规子群。
引理: $N$ 中必含有一个三循环 $(abc)$。
证明这个引理: 考虑 $N$ 中所有作用在不同元素上的置换。找到一个在作用元素数量上最小的置换 $sigma in N$。如果 $sigma$ 是三循环,我们就证明了。如果 $sigma$ 不是三循环,那么它作用的元素个数 $k$ 至少是 4。
情况 1:$sigma$ 是 $(12)(34)$ 这样的。 因为 $n ge 5$,总可以找到 $5, 6$ 使得它们与 $1,2,3,4$ 都不同。令 $ au = (135)$。则 $ au sigma au^{1} = (135)(12)(34)(153) = (124)(35)$。 这个还是不是三循环。
引理2: 任何一个三循环都可以被其他三循环共轭得到。
证明思路: 设 $N$ 是 $A_n$ ($n ge 5$) 的非平凡正规子群。
如果 $N$ 包含一个三循环 $(abc)$,那么对于任意的 $pi in A_n$,$pi (abc) pi^{1}$ 也是一个三循环。因为 $A_n$ 可由三循环生成,所以所有三循环构成的集合在共轭下是“连通”的,并且由这些三循环生成的群就是 $A_n$ 本身。
如果 $N$ 不包含三循环,但包含其他偶置换。通过仔细的共轭操作,可以证明 $N$ 最终会“产生”一个三循环。例如,如果 $sigma = (12)(34) in N$。取 $ au = (135)$。则 $ au sigma au^{1} = (124)(35)$。 这个形式仍然复杂。
更核心的论证: 如果 $N$ 中有 $sigma=(12)(34)$,那么我们可以考虑 $N$ 中的另一个元素 $
ho$ (如果存在的话)。比如 $N$ 中还有 $
ho=(13)(25)$。那么 $sigma
ho = (12)(34)(13)(25) = (14)(235)$。 这也不是三循环。
正确的途径是: $N$ 是正规子群,所以对任意 $ au in A_n$, $ au sigma au^{1} in N$。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 $ au$ 使得 $ au sigma au^{1}$ 的形式更便于操作。
关键点: 如果 $N$ 中存在一个元素 $sigma$ 的作用域(即不为固定点的元素集合)大小大于3。设 $sigma$ 是作用在 ${1,2, dots, k}$ 上的,且 $k > 3$。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置换 $ au in A_n$ 使得 $ au sigma au^{1}$ 的形式更简单。
例如,如果 $sigma = (12)(34)$。 由于 $n ge 5$,存在 $5, 6$ 不在 ${1,2,3,4}$ 中。令 $ au = (135)$。 $ au sigma au^{1} = (124)(35)$。
但是,我们可以证明: 如果 $N$ 中有 $(12)(34)$ 这样的元素,那么 $N$ 中一定也存在一个元素,它是 $(12)(34)$ 和另一个“简单”偶置换(比如一个三循环或另一个双对换)的乘积,而这个乘积最终可以通过共轭变成一个三循环。
第三步:一旦证明了 $N$ 中包含一个三循环 $(abc)$,那么 $N$ 就是 $A_n$ 本身。
根据正规子群的性质: 如果 $N$ 是 $A_n$ 的正规子群,并且 $N$ 包含一个三循环 $(abc)$。
共轭性质: 对于任意的 $pi in A_n$, $pi (abc) pi^{1}$ 也属于 $N$。
所有三循环都可以互相共轭: 任何一个三循环都可以通过另一个三循环(或其他偶置换)的共轭变换得到。也就是说,所有的三循环都在同一个共轭类中(或者说,这些三循环形成的集合对于 $A_n$ 的共轭操作是传递的)。
生成性: 我们已经知道,所有的三循环可以生成 $A_n$(这是 $n ge 3$ 的性质)。
结合以上两点: 因为 $N$ 包含了第一个三循环 $(abc)$,并且 $A_n$ 的所有三循环都可以由 $(abc)$ 通过 $A_n$ 的共轭运算得到,而这些共轭得到的元素也都在 $N$ 中(因为 $N$ 是正规子群)。所以, $N$ 包含了所有三循环。既然 $N$ 包含了生成 $A_n$ 的所有基本元素,那么 $N$ 必然就是 $A_n$ 本身。
总结一下证明思路:
1. 证明 $A_n$ (n ≥ 3) 可以由三循环生成。
2. 证明:如果 $A_n$ ($n ge 5$) 的一个正规子群 $N$ 非空且非平凡,那么 $N$ 中必然包含一个三循环。 (这是最困难的一步,需要对置换的结构和共轭性质做细致分析,利用 $n ge 5$ 的条件,找到合适的共轭,最终“逼出”一个三循环。)
3. 如果 $N$ 包含一个三循环,那么由于所有三循环都可以互相共轭,并且 $N$ 是正规子群,所以 $N$ 包含了所有三循环。
4. 既然 $N$ 包含了生成 $A_n$ 的所有三循环,那么 $N$ 就必然是 $A_n$ 本身。
为什么 $n=1,2,3,4$ 不满足这个性质?
$A_1, A_2$ 太小了,除了单位元就是单群(如果考虑阶大于1的话)。
$A_3$ 是个循环群 $C_3$,$C_3$ 的正规子群也只有它本身和单位元,所以 $A_3$ 是单群。
$A_4$ 的阶是 12。它有一个阶为4的非平凡正规子群(Klein 四元群)。这个子群里的元素是单位元、$(12)(34)$、$(13)(24)$、$(14)(23)$。这些元素都不是三循环。而且 $A_4$ 里面没有三循环作为生成元,也不是所有三循环的集合(因为 $A_4$ 的三循环是 $(123),(132), (124), (142), (134), (143), (234), (243)$,共8个)。$A_4$ 里面的元素是 $e$, 三个二循环 $(12)(34)$, $(13)(24)$, $(14)(23)$, 和八个三循环。
理解上的难点通常在哪里?
第二步的细节: 如何从一个“不是三循环”的偶置换(比如 $(12)(34)$)通过共轭操作,在正规子群 $N$ 里找到一个三循环?这需要非常精巧的构造。通常是证明:如果 $N$ 中存在 $(12)(34)$ 这样的元素,并且 $N$ 里面没有三循环,那么这会导致矛盾。
共轭的运用: 共轭是什么意思?$ au sigma au^{1}$ 看起来是个“变形”的过程。对于置换来说,共轭运算保持了循环的长度不变,但会改变循环中的具体元素。比如,$(123)$ 共轭 $(14)$ 得到 $(14)(23)(14)^{1} = (14)(23)(14) = (14)(243) = (14)(123)(14)^{1} = (14)(143)(14)^{1} = (14)(143)(14) = (14)(143)(14) = (14)(143)(14) = (14)(432)$.
更简单的例子: $sigma = (123)$。设 $ au = (14)$。$ au sigma au^{1} = (14)(123)(14)^{1} = (14)(123)(14) = (14)(143)$.
$ au sigma au^{1} = (14)(123)(14) = (14)(143)$
我们知道 $(123)$ 的共轭就是所有的三循环。例如 $(14)(123)(14)^{1} = (14)(123)(14) = (14)(143)$ 这是一个三循环。
正确的计算是:$ au sigma au^{1} = (14)(123)(14)^{1} = (14)(123)(14)$. 我们可以理解为:1去了4,4去了1。而 $(123)$ 作用于 $1 o 2 o 3 o 1$。
首先是 $ au^{1}$: $1 o 4$, $4 o 1$
然后是 $sigma$: $1 o 2$, $2 o 3$, $3 o 1$
最后是 $ au$: $1 o 4$, $4 o 1$
综合: $1 o au^{1}(1)=4 o sigma(4)=4 o au(4)=1$. 所以 $1 o 1$ (固定)。
$2 o au^{1}(2)=2 o sigma(2)=3 o au(3)=3$. 所以 $2 o 3$.
$3 o au^{1}(3)=3 o sigma(3)=1 o au(1)=4$. 所以 $3 o 4$.
$4 o au^{1}(4)=1 o sigma(1)=2 o au(2)=2$. 所以 $4 o 2$.
结果是 $(234)$。
理解证明的“跳跃”: 有些证明步骤可能看起来是“魔法”,直接给出了一个三循环。这通常是因为作者省略了一些细致的计算或引理。要真正理解,需要自己动手去验证这些共轭操作。
总结来说,交错群 $A_n$ ($n ge 5$) 是单群的关键在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使得它无法容纳任何除了平凡子群之外的其他正规子群。证明过程就像是剥洋葱,一层层地分析置换的结构,利用正规性来寻找突破口,最终指向一个三循环,而三循环的生成性又将一切引回 $A_n$ 本身。
希望我这样的解释能够帮助你理解,也希望没有显得过于“机器化”。在学习群论的过程中,遇到这样的证明,多动手演算,多琢磨几个例子,往往能有更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