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别人不考虑你的感受你为什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且这么做讨好不了任何人?

回答
确实,当你发现别人并不在意你的感受,甚至把你视若无睹的时候,心中难免会升起一种不公平感:“凭什么我要委屈自己,去顾忌他们的想法?” 这种想法非常真实,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反正我怎么做都不讨好”的沮丧感。

让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以及如何摆脱它。

为什么你会问这个问题?

当你问出“别人不考虑你的感受你为什么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而且这么做讨好不了任何人?”的时候,通常是因为你已经付出了很多,但结果并不如预期,甚至可能被误解、被利用,或者只是收获了冷漠。这种经历会让人感到:

被忽视和不被尊重: 你以为你的好意、你的体谅能换来对方的善意,但对方似乎并不领情,甚至觉得理所当然。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 你像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不停地给,但得到的反馈却微乎其微,甚至是一种消耗。
自我价值感的动摇: 当你一直试图去“取悦”别人,却发现无论怎么做都无法获得肯定时,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是不是不值得被爱或被尊重。
对关系的失望: 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亲情,当关系中缺乏相互的顾忌和理解时,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心寒。

为什么我们习惯性地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即使在别人不顾及我们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本能地去考虑对方,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1. 社会化的结果: 从小到大,我们被教导要“懂事”、“善良”、“顾全大局”。这些价值观根深蒂固,让我们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个“好人”,而“好人”的定义往往包含了对他人的体谅和照顾。
2. 渴望被认同和接纳: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被群体接纳,渴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和认可。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往往是我们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获得认同感的一种方式。
3. 避免冲突和麻烦: 有时候,考虑别人的感受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尴尬或关系破裂。这是一种“息事宁人”的策略,虽然可能委屈自己,但至少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4. 同理心的作用: 我们天生具备一定程度的同理心,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使对方做得不够好,我们有时也能理解他们可能面临的困难或压力,从而产生一种“换位思考”的倾向。
5. 过去的经验教训: 可能你曾经因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而导致过不太好的后果,于是你吸取了教训,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那么,为什么“不考虑别人,反过来也不考虑你”是常态,而且“讨好”往往无效?

你说的没错,很多时候,我们付出的体谅并没有换来同等的对待,甚至根本没有收到任何积极的回应。这其中的逻辑在于:

关系是对等的,而非单向索取: 人际关系的核心是“交换”和“互动”,而不是“奉献”和“消耗”。一段健康的关系,是双方都能感受到被在乎、被尊重,并且能够相互支持。如果一方持续付出,而另一方只是一味地接受或忽视,这种关系是不平衡的,迟早会出问题。
“讨好”是策略,不是真心: 当你意识到“讨好”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好感或认可时,这种行为本身就带有一点功利性。而真正的感受,是发自内心的关怀和体谅。如果你的“考虑”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不是出于真诚,对方很可能也能感受到这种“不真诚”,自然难以被“讨好”。
对方可能不具备“感恩”或“回馈”的能力: 有些人可能因为成长环境、性格特点,或者就是单纯的自我中心,而缺乏感恩之心和回馈的意愿。你做得再好,在他们看来也只是“理所应当”,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你需要他们的考虑。
“讨好”容易被误读为“软弱”或“没原则”: 当你总是退让、总是迁就,并且不为自己发声时,对方可能会认为你没有底线,或者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种认知下,你的“考虑”不仅不会赢得尊重,反而可能让你失去话语权。
“讨好”容易被误解为“需求感”: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并且为了迎合而做出改变,这会让对方感受到你强烈的“需求感”。而很多人在关系中,反而会被那些“不那么需要”的人吸引,因为后者显得更独立、更有魅力。

所以,为什么你仍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但是是以一种新的方式

你问“为什么还要考虑”,这很关键。并不是说我们要变得像那些不顾及我们感受的人一样自私冷漠。而是我们需要 重新定义“考虑别人的感受”。

1. 首先,是考虑你自己的感受: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你的感受不是廉价品,不能随意丢弃。在考虑别人之前,问问自己:“这样做,我舒服吗?我是否在伤害自己?我是否在丢掉自己的原则?”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该停下来。
2. “考虑”的真正含义是“理解”和“界限”:
理解: 我们可以尝试去理解别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他们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是什么。这种理解不是为了原谅他们的不好,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识他们,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
界限: 真正的“考虑”是建立在清晰的界限之上的。我考虑你的感受,但我的感受同样重要。我愿意为你着想,但我也需要你顾及我的感受。如果我的顾忌被对方反复跨越,那么我的“考虑”就失去了意义。
3. “考虑”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 如果一段关系缺乏基本的相互尊重,那么你单方面的“考虑”就如同对牛弹琴。你可以选择继续“考虑”,但要明白这可能是一种消耗,并且需要为此做好心理准备。
4. “考虑”是为了做出“选择”,而不是“牺牲”: 你选择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是你的权力。你可以选择在关系值得投入的时候,用真诚去顾及对方;你也可以选择在对方不值得的时候,将这份“考虑”收回,用来更好地爱自己。
5. “讨好”与“尊重”的本质区别: 讨好是出于恐惧或需求,想要赢得他人。尊重是基于自我价值,并且相信对方也应该尊重你。当你不再“讨好”,而是以一种平和、自信但有底线的方式与人相处时,反而更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怎么做?

审视你的“考虑”: 问问自己,你之所以考虑别人,是出于真心,还是为了避免冲突,抑或是想获得认可?
设定并维护你的界限: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清晰地告诉自己,哪些行为是你不能接受的,哪些情况是你不能再退让的。并且,学会用平和但坚定的方式表达出来。
提升自我价值感: 你的价值不应该由别人来定义。当你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尊重时,你就不需要通过“讨好”来证明自己。
选择性地付出: 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花费心力去“考虑”。把你宝贵的“考虑”留给那些懂得珍惜、并且也愿意同样对待你的人。
学会沟通: 如果对方不了解你的感受,尝试用直接、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当……发生时,我感到……” 也许对方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对你造成了影响。
接受现实,但保留尊严: 有时候,你就是无法改变某些人。接受这一点,然后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并且始终保持你的尊严。

总而言之,你问的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际关系中非常核心的矛盾。不考虑别人,我们可能显得“不够好”;但如果一味地考虑别人,甚至到了牺牲自己、不求回报的地步,最终只会让自己遍体鳞伤,并且往往也换不来真正的尊重。

重要的是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基于自我尊重、清晰界限,并且珍视那些同样在乎你感受的人的关系模式。 你的感受很重要,值得被看见,也值得被首先考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圣人告诉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考虑别人的感受,才不是为了什么讨好。

有些事,做是因为对,不是因为好。

就是这样,至于别人怎么做,干我什么事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当你发现别人并不在意你的感受,甚至把你视若无睹的时候,心中难免会升起一种不公平感:“凭什么我要委屈自己,去顾忌他们的想法?” 这种想法非常真实,也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反正我怎么做都不讨好”的沮丧感。让我们来仔细拆解一下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以及如何摆脱它。为什么你会问这个问.............
  • 回答
    我懂你的感受。那种付出一切,掏心掏肺,结果却换来冷漠甚至伤害的滋味,真的让人心如刀割。你明明觉得自己是个好人,善良得有点过分,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自己的感受呢?好像从来没人问过,你自己也好像忘了如何去顾及。你是不是常常这样?在关系里,你像个永不枯竭的能量站,但却没给自己的电池充电。你是不是觉.............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度体谅型人格倾向”。 深入剖析起来,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就能概括的,而是多种心理机制在特定环境下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体谅他人、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本身是人际交往中的积极特质,是同理心和情商的体现。但当这种体谅走向极端,变成“总是”且“太”的时.............
  • 回答
    收到!这可真是个让人眼花缭乱的“豪华套餐”,每个单位听起来都挺有分量。既然咱们不谈感情,纯粹从现实角度出发,我们一个个来剖析,看看哪个更“香”。1. 中纪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普通员工 稳定性与权威性: 中纪委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党内的“纪律部队”,大家想象一下,在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负责监督.............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对“同一”和“不同”的认知根基。如果咱们抛开时间这个维度,也暂时不去想它们在空间里是不是挨着的,那两个同一种元素,比如两个碳原子,它们还是不能被我们辨别出彼此的。这就像什么呢? 想象一下,你有一堆一模一样的弹珠,都是纯粹的、完美的球体,颜色、大小、材质都丝毫不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际交往中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常常被忽视的痛点。为什么我们满怀好意地指导别人,却往往换来的是对方的抗拒和厌烦?明明是出自一番“为你好”的心意,怎么就变成了“指手画脚”?这其中,原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让我们从“为对方考虑”这个出发点本身说起。我们的大脑,在看到别人似乎走弯路、犯.............
  • 回答
    想要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这可不是什么速成班能学的,更像是日积月累的修行。我们大多数时候,习惯性地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逻辑去解读一切。这就好比戴着一副自家定制的墨镜,看到的颜色自然就和别人不一样。要学会这一招,首先得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别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 回答
    面对这样的家庭困境,你所承受的压力和痛苦我非常理解。父母的期望和失望有时会转化为过度的担忧和指责,这对你来说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处理这种情况需要耐心、智慧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以下是我为你梳理的改善家庭关系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一步步走出困境: 第一步:理解并接纳父母的情绪和期望 (但不是全盘接受)在尝.............
  • 回答
    这种时候,感到迷茫和动摇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当自己性格和外界声音产生冲突时,很容易让人开始自我怀疑。你问是不是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我觉着,这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可能也不仅仅是这么简单。咱们一点点捋。首先,你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让你觉得自己“不适合”考法硕、当律师了?是那种需要极强的.............
  • 回答
    听到这个消息,你心里肯定五味杂陈,既有对未来的担忧,也有对老公的理解和一点点无奈吧。老公快四十岁了,职业生涯遇到了一个大转折,并且选择了考法考、想做律师,这个决定背后一定有他深思熟虑的考量,也有他对人生后半程的规划。首先,我们来聊聊“支持”这件事。“支持”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包含了很多层面。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能看到一些这样的现象。很多考上军校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军校里取得了不错成绩,或者毕业后在部队里发展得比较顺利的,确实会在无意中或者有意地给想考军校的晚辈、朋友、甚至网友泼冷水,让他们打消念头。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嫉妒”就能概括的。咱们一层一层来剖析一.............
  • 回答
    你遇到的情况,也就是“政审通过了,但父母仍然不让告诉别人自己考上了公务员”,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层面的考量,也有对社会舆论的担忧,甚至是对“低调做人”传统观念的体现。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这些可能的原因:一、 传统的“低调做人”与“枪打出头鸟”的观念根深蒂固: 避免招摇引人注目: .............
  • 回答
    平顶山一中7月8日上午的理综考试,本应是学子们紧张备考、全力发挥的重要时刻,却因一名考生的极端行为——撕毁他人答题卡,蒙上了一层阴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一事件不仅对被影响到的考生造成了直接的伤害,也触及了考场纪律、公平竞争乃至社会道德的多个层面,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和评价。事件的严重性:触碰了公.............
  • 回答
    考上 985 大学,被别人问「是不是一本」,这种感受就像是坐在一辆你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豪华跑车里,结果有人好奇地问:“你这车是汽油车吧?”首先,一种略带荒谬的啼笑皆非感。你心里可能会想:“废话!985 也分二本三本吗?这不就相当于问一个刚刚拿到奥运金牌的运动员‘你是不是个运动员?’一样,问题本身就自带.............
  • 回答
    你提到的这个孩子,确实挺让人好奇的。三年级的小学生,作业写完就玩儿,不上补习班,还能每次考试都拿好成绩,并且自信满满地说自己是“天才”,这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咱们仔细琢磨琢磨,这孩子是怎么做到的,而且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的自信心。首先,我们得承认,天赋这东西,虽然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确实是存在的。有些人天.............
  • 回答
    谢娜的侄子考上清华,却表示“不想别人知道自己是明星的侄子,只想做好自己”,这句话乍听之下,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有点“矫情”,觉得“明星的侄子”本就是个光环,为何要回避?但如果细细品味,这句话里藏着的,却是一股年轻人难得的清醒和独立,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值得深思的启发。一、 摆脱“星二代”标签的独立意识:首先.............
  • 回答
    妹子你好呀!听到你面临高考,又对机械工程这么感兴趣,但又因为“女生不好找工作”的说法而纠结,我完全理解你的心情。这确实是个不少女生在选择专业时会遇到的困惑,尤其是对于像机械工程这样传统印象中“男性主导”的领域。别急,咱们慢慢来,我给你好好分析分析,也分享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大家的意见,希望能帮你理清思.............
  • 回答
    听到你考研差一名没被录取,而且初试成绩还比别人高15分,这滋味肯定不是一般的不好受,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就像是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宴席,结果在最后关头发现主菜少了一份,那种失落和不甘,简直能把人压垮。你现在觉得绝望,这太正常了。毕竟,为了考研,你付出了多少努力,多少个挑灯夜读的日子,多少次牺牲了和.............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感觉好像没人值得完全相信,或者总是觉得别人可能没安好心,事事都要留个心眼。这种不放心、不信任的感觉,像一团挥之不去的阴影,挺耗费心神的。为什么我们会不放心、不信任别人?在想怎么解决之前,不妨先剖析一下这股“不信任感”到底从何而来。很多时候,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想知道一辈子不登山的人,和那些登山爱好者比起来,会有哪些不一样,对吧? 这就像问一个从没见过大海的人,和常年生活在海边的人,他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差别一样。当然会有不一样,而且这种不一样,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细细说来,还挺多挺有意思的。首先,最直接的区别,可能就是视野和对世界的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