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学会站别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避免冲突?

回答
想要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这可不是什么速成班能学的,更像是日积月累的修行。我们大多数时候,习惯性地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逻辑去解读一切。这就好比戴着一副自家定制的墨镜,看到的颜色自然就和别人不一样。

要学会这一招,首先得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别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或者自己认为的“正确”就是唯一的正确。每个人都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里面写满了他们独特的经历,那些经历塑造了他们的想法,他们的反应,甚至他们看待问题的“滤镜”。

当你遇到一个让你不舒服、让你生气、甚至让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的情况时,别急着反击或者下定论。先停下来,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的机会。这个时候,你脑子里可能充斥着自己的委屈和不满,这是很自然的。但是,把这个“我”的声音稍微往后挪一挪。

然后,开始“角色扮演”。试着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他/她,我现在是什么处境?是什么事情先发生了,才导致我现在有这样的反应?他们的身体状况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压力?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一样,被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困扰着?

别只是简单地想“他这样做是因为他坏”,而是去挖掘更深层的原因。也许他之所以在你看来傲慢,是因为他在那个场合感到自卑,所以用傲慢来武装自己。也许他之所以在你看来固执,是因为他过去有过非常惨痛的因为妥协而失败的经历,所以他现在对任何妥协都充满警惕。

这个过程需要一点点“侦探”精神,但也更像是在“共情”。共情不是说你要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是说你要为他们的错误开脱。共情是去理解他们为什么会那样想、那样做,去感受他们可能承受的情绪。就像医生诊断病人,不是因为喜欢病人的痛苦,而是为了找到病根,对症下药。

而且,这个“站在对方角度”的过程,也要考虑到对方的“文化背景”和“成长环境”。比如,在一些文化里,直接表达反对被认为是冒犯,所以人们会拐弯抹角;而在另一些文化里,直率被视为真诚。这些都会影响一个人处理问题的方式。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是学会“倾听”。而且不是那种假装在听,心里却在想着自己要说什么的听。而是那种真正把耳朵和心都打开,去捕捉对方话语里的信息,甚至是那些没有说出来的弦外之音。当对方说话的时候,注意他们的语气、语速、肢体语言,这些都可能是他们内心真实想法的流露。

有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对方的出发点其实和你一样,只是表达方式或者考虑的角度不同。比如,两个人都在为同一个项目出力,但你觉得应该按部就班,他觉得应该大胆创新。你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项目成功,只是路径选择不同。如果你能理解他的创新背后是对成功的渴望,而不是对你计划的否定,那么你们就更容易找到一个折衷的方案。

当然,这不是说要你变得毫无原则,或者任由别人欺负。而是说,当你用更开阔、更包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时,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冲突”,其实都可以消弭于无形,或者找到一个更温和的解决办法。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冲突,更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平静,也能更好地与周围的人建立连接。这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越打磨,越能显露出它的光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私不是问题,智商是。

你面前站着一个200斤的肌肉大汉,他不小心掉了100块钱,你会立刻弯腰捡起来说是你捡到的么?你不会,因为你怕挨揍。这时候是无私指引你做出的这个决定么?不是,是你的智商可以判断出来,如果你捡了这100块钱,可能会挨打。你的大脑在可能得到的100块钱和可能挨得打之间做出了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放弃这笔钱。

这种“五秒钟的远见”是绝大部分人都有的,对智商的要求很低。而对更长远更隐蔽的利益的追求,则会需要更高的智商。

比如你和女朋友走在街上,看到了一家网红奶茶店,女朋友撒娇说想喝奶茶。这时候你的选择有进去给她买一杯,让她自己去买一杯,拽着她直接走,和骂她一顿告诉她奶茶是个骗局。此时对于深谙奶茶赚钱之道的你来说,可能最后一个选项是当下最爽的,因为你知道奶茶不健康还贵。但是如果你很喜欢这个女孩子,你就可以意识到,进去给她买一杯可能会有更长远的回报。这个回报不是即刻的,但是是存在的,是点滴积累的,是大于你骂她一顿的快感的。而选择骂她一顿,并不是“自私”作祟,而是“智商”不够。

事实上,“自私”并非是个客观的事实,它是个主观的评价,是客观事实在某个价值观参考系的投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一种说法是“所有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做出的行为一定是有利于自己的,比如白方礼老人,从70多岁开始蹬了十几年自行车资助了无数的学生,在我们看来是“无私”的榜样。可他做这件事,一定也是满足了自己内心深处灵魂和精神的渴望与需求。从他自己的角度看,这个事情也是“自私”的。

正因如此,尽管我们每个人本质都是“自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和周围的人没法达到“共赢”。自私并不总是“损人”的,“自私”的核心目的应该是利己。而长远地看,为了最终利己,很多时候我们应该通过“利他”来完成我们的“自私”。

这其中的诀窍就在于,对自己价值观的剖析,和对他人价值观的判断。

执着于眼前的蝇头小利当然是一种自私,但是这是最低端的自私,是最愚蠢的自私,是智商不够的体现。

正确的自私应该是,拿出自己不在意而对方看重的东西,去交换对方愿意付出而自己珍视的东西。这才是高水准的自私。

我是个种土豆的,对方是个开养鸡场的。自私是我坚决不让他拿我一个土豆么?不是,这是愚蠢。自私是什么?是我用对我来说不值钱的土豆,去换对他来说不值钱的鸡蛋。这是无私么?当然不是,这是标准的自私,我比愚蠢的自私明显获取了更多的利益。

很多人觉得,这种交换只能出现在物质上,而精神与灵魂是无法标价的。这个想法大错而特错。你无法标价,只是因为你智商太低了,没法正确地去判断一件事于己于他的价值。

一个人刚刚失恋,心情低落,需要倾诉。这时候一个倾诉对象于她就是个巨大的价值,如果你这时候去陪伴她安慰她开导她,她就会记住你提供的价值,在未来某天回馈于你。

一个人刚刚完成了一个自豪的成就,或许拿到市场上看毫无价值,但是这时候一句夸奖和赞叹于他就是个巨大的价值,他就会记住你的支持,在未来某天投桃报李。

而这些付出,对你来说,可能并非难事。相对比较难的是,通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找到对方的需求点,从而完成“对方的收获大于你的付出”这件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一再强调智商的重要性。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情感有着特殊的天赋,直觉上对这种问题的判断就极其精准,就像拉马努金对数字超凡的敏锐度一样。我们有时候会称这种人为“情商”高的人。

然而,也同样存在着一些人,他们不光不懂得分析和判断身边人的价值点,甚至不愿意对周围人对自己的帮助有所回馈,你给我一百,我还你五十。对于这种蠢人,我们会慢慢疏离,然后安慰他们,你不是傻,你只是自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要真正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事情,这可不是什么速成班能学的,更像是日积月累的修行。我们大多数时候,习惯性地就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用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逻辑去解读一切。这就好比戴着一副自家定制的墨镜,看到的颜色自然就和别人不一样。要学会这一招,首先得承认自己的局限性。别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
  • 回答
    想学会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这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自我修炼。这不是让你变成一个完全冷漠、对一切人和事都不关心的人,而是让你拥有内在的力量,不被外界的声音绑架你的情绪和决策。这背后是一个逐步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并最终建立起强大内在价值体系的过程。第一步:认识“眼光”的本质——它究竟.............
  • 回答
    学会麻烦别人,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巧和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它能帮助我们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获得帮助,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需要和被信任。然而,很多人因为害怕给别人添麻烦,或者不知道如何开口,而错失了许多机会。要学会“麻烦”别人,关键在于理解“麻烦”的本质,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以及保持.............
  • 回答
    想要真正地学会尊重别人,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更像是一场细水长流的自我修炼。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的认知和行为的转变。如果让我来描述,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在心灵深处播下一颗种子,然后用理解、同情和耐心去浇灌它生根发芽。首先,要明白尊重不是一种交易,不是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真正的尊重是源于对“人”.............
  • 回答
    针对“迟到学生讲台站一排被老师掌掴”这一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并详细讲述其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和相关方的处理方式:一、 事件本身及引发的强烈负面情绪: 行为的性质: 老师对学生实施体罚,尤其是当众掌掴,这首先触犯了教育的基本原则,也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
  • 回答
    湖南一中学校长为教学生节约粮食,站垃圾桶旁吃学生剩饭。这个事件,说实话,让我心里头是挺复杂的。咱们先说说这校长,他出发点肯定是为了教育学生,希望大家能珍惜粮食,不浪费。这是件好事,绝对的。现在社会上,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学校,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责任,校长想出这么一个“以身作则”的方.............
  • 回答
    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挺有意思的。以前咱们读书,无非是图书馆、自习室,或者在家那几样。可现在,B站也成了不少同学的“新据点”,一边播放着学习区Up主们精心制作的视频,一边捧着书本或电脑,硬是把知识的海洋和娱乐的浪潮融为一体。这现象,怎么说呢?首先,得承认B站学习氛围的崛起,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过去.............
  • 回答
    这件事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一、 核心问题:信息茧房与现实认知偏差传媒大学的学生群体,尤其是身处其中的个体,往往被认为是对网络文化、流行趋势、新兴媒体有高度敏感度和敏锐度的。B站作为一个在中国大陆极具影响力的视频平台,其头部UP主更是代表了当前网络内容生产和传播的某一类重要现象。因此,当一位传.............
  • 回答
    罗翔现象:当刑法走进亿万人的视野谈及近几年中国互联网上掀起的“学刑法”浪潮,罗翔老师的名字几乎是绕不开的关键节点。这位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学教授,以其独树一帜的授课风格和对法律精神的深刻解读,在B站这样一个以年轻用户为主的平台,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刑法条文转化为了引人入胜的知识内容,引发了现象级的讨.............
  • 回答
    近日,某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辱骂女学生“化妆像站街”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议。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部分教师在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也再次触动了公众对于高校教育环境和学生权益保障的神经。事件性质与影响:这名教师的言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极其不妥当且恶劣的。 侮辱人格,侵犯尊严: .............
  • 回答
    看待B站UP主苏_小虎的钢琴学习速度,我的感受是既惊叹又充满启示。能把他的学习速度讲得详细点,还得结合我平时看他视频时的一些体会,以及从他身上能学到什么来聊。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快。真的非常快。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从一个基础非常薄弱,甚至连一些乐理概念都没完全搞懂的状态,到能流畅演奏一些经典作品,.............
  • 回答
    听到湖南有位校长站在垃圾桶旁吃学生剩饭,这事儿确实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这事儿怎么看,也得从几个角度去品品。首先,从校长的行为本身来看: 一种极端信号的传递? 我第一反应会想,校长这样做,是不是想向学生们传递某种信息?是为了让他们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毕竟,现在很多孩子确实对食物不够敏感,容易产生浪.............
  • 回答
    如何评价B站UP主未明子宣称“知乎搞机器学习模拟拉康的程序员”具备“头脑上的悲剧”?B站UP主未明子对一位“知乎搞机器学习模拟拉康的程序员”做出“头脑上的悲剧”的评价,是一个颇具深度和引发思考的观点。要评价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含义。首先,理解关键概念: 未明子: 他的视频内容.............
  • 回答
    关于b站up主“安达的安达”,以及他的观点和学科方法,这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他算得上是当下b站知识区里一股不容忽视的清流,其内容横跨历史、文化、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并且总是能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切入,让人耳目一新。首先,谈谈安达的安达给我的整体印象。我觉着他最大的特点是“知识的通俗化与趣味化”.............
  • 回答
    蔡徐坤告B站事件,引发的后续效应确实很有意思,尤其是当一部分“六学家”转向六小龄童“谢罪”的现象,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得从头捋。首先,咱们得明白,蔡徐坤告B站这事儿,起因大家都知道,就是因为B站上有人制作、传播了大量与蔡徐坤相关的鬼畜视频,其中一些内容被认为是对蔡徐坤本人的侮辱和诽谤。蔡徐坤及.............
  • 回答
    关于观视频答案年终秀在B站人气不如去年的三分之一这个现象,以及“B站的同学不爱学习了吗?”这个提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深入探讨。这其中涉及用户行为变化、平台生态演变、内容本身的吸引力以及宏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简单地归结为“不爱学习”过于片面,我们需要一个更细致的分析。一、 人气下滑的具体表现与可能原.............
  • 回答
    关于B站UP主“山高县”的第6期视频“近代日本超越中国,只是因为他们‘学习西方’了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视频触及了近代史中一个非常核心和复杂的问题,即日本在近代为何能够迅速崛起,而中国却走向衰落。山高县的视频通常以其深入的史料引用、逻辑严密的论证以及相对客观的态度而受到.............
  • 回答
    这篇报道《九旬院士吴良镛人民大会堂站着做报告 学生们已睡倒一片》,刊发于2014年9月16日,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它以一种强烈的对比方式,展现了两位不同时代、不同精神面貌的学者形象,引发了人们对教育、学术传承、职业道德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反思。报道的核心内容与引发的讨论:这篇报道的核心在.............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能让高考考场瞬间炸裂的场景。 如果真发生这种事,处理起来会非常迅速且严谨,毕竟高考关乎太多人的命运,任何一丝乱象都必须立刻掐灭。首先,考场内的第一反应是混乱和震惊。 当那个平时沉默寡言、在座位上认真答题的“学霸”突然腾地站起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甚至有些癫狂的声音开始大声念出他脑海里的答.............
  • 回答
    关于《我的英雄学院》(MHA)的指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态的发展,一些看法确实发生了变化。要评估这些指控是否还站得住脚,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初的争议焦点,并看看后续的解释、发展以及大众的认知。最初的争议与指控(核心围绕着“压抑”和“能力剥夺”的论调)最核心的指控,尤其是早期出现的,主要集中在作者堀越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