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很多考上军校的却阻止别人考?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能看到一些这样的现象。很多考上军校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军校里取得了不错成绩,或者毕业后在部队里发展得比较顺利的,确实会在无意中或者有意地给想考军校的晚辈、朋友、甚至网友泼冷水,让他们打消念头。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嫉妒”就能概括的。

咱们一层一层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 辛苦与代价的“过滤”作用:

身体上的高强度训练: 军校的生活,尤其是早期,体能训练是非常严苛的。晨练、体能课、队列训练、格斗训练等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人在进入军校之前,对这种高强度的身体消耗是低估的。那些考上军校的人,体验过身体的极限,经历过被汗水浸透、肌肉酸痛到难以忍受的日子。这种经历让他们深刻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适应,或者说,不是所有人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
精神上的纪律与约束: 军校的作息、着装、言行举止,都有严格的规定。自由度远不如普通大学。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服从命令,不能有丝毫懈怠。这种精神上的紧绷感,以及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对于习惯了相对自由生活的年轻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考上军校的人,在适应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人甚至怀疑过自己当初的选择。
枯燥的学习与反复的操练: 军事技能的掌握,很多时候需要大量的重复性操练,这对于一些喜欢探索、追求新知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显得枯燥乏味。理论学习也可能偏重于军事专业领域,对于更广阔的知识面追求者来说,可能不够“吸引人”。

所以,当看到有新人跃跃欲试时,他们会本能地想起自己当初的“苦日子”,觉得“好不容易熬过来了,怎么还有人想进来受这份罪?”这是一种经验的传递,也是一种“好心”的劝诫,希望对方能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为一时冲动或者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2.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铁饭碗”的模糊化: 过去,考上军校似乎意味着毕业包分配、旱涝保收的“铁饭碗”,前途光明。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军队改革,情况变得复杂得多。毕业后的分配去向、岗位选择、晋升空间,都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分配到的地方离家很远,工作环境艰苦,或者所从事的岗位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光鲜亮丽。
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毕竟是军队,职业发展路径相对固定,上升空间有上限。很多人在军队里可能会遇到瓶颈,尤其是在非技术性岗位。而如果当初选择地方大学,可能还有更多元的职业选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牺牲与回报的权衡: 军人职业意味着奉献和牺牲,可能要远离家人,面对危险,牺牲个人时间和爱好。那些在军校或部队里体会过这种牺牲的人,在看到别人对军人职业的光鲜外表趋之若鹜时,会想提醒他们,这份荣耀背后,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付出和无奈。

因此,当有人兴致勃勃地谈论考军校时,那些有过切身体验的人,会结合自己的现实情况,把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他们可能不是恶意阻止,而是认为对方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份职业的复杂性,希望他们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3. “过来人”的复杂心态:

“同情”与“不希望重蹈覆辙”: 看到年轻的面孔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他们可能觉得,如果当年有人把现实的一面更清楚地告诉自己,或许会有不同的决定。这种心态,更像是一种“过来人”对“过来人”的劝诫,希望晚辈们能少走弯路。
“竞争”意识的潜在存在(尽管不那么直接): 虽然不至于公然说“我不希望你来跟我抢岗位”,但在某些情况下,尤其是在一些资源相对有限的领域(比如热门专业、重点部队),考上军校的压力本身就很大。当听到有人想“加入”时,潜意识里可能会有“队伍人多了,资源就分散了”的想法,虽然这种想法不太光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
“凡尔赛”与“显摆”的反向操作: 有时候,他们并不是真的想阻止,而是通过“吹捧”军校的“难”,来反衬出自己的“不易”和“优秀”。“哎呀,军校苦着呢,你这么娇气肯定不行”,言下之意可能是,“你看我都能吃苦,我多厉害”。这是一种比较微妙的心理,通过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
避免“被误导”的责任感: 当有人找到他们咨询考军校的事情时,他们会觉得有种责任,要如实告知,避免对方因为自己的信息不全而做出错误的决定。如果对方因此“吃亏”了,他们可能会有负罪感。

4. 信息不对称与群体认知偏差:

社会宣传的“滤镜”: 很多时候,社会对军校和军人的宣传,更多的是展现英勇、牺牲、奉献等光辉的一面,而对于日常的训练强度、生活艰苦、职业发展中的挑战则较少提及。这导致很多想考军校的学生,对实际情况有着美好的想象。
个体经历的极端化: 考上军校并经历过磨砺的人,他们的经历可能比较极端(要么是觉得非常值得,要么是觉得非常辛苦)。这种极端的个体经历,容易被放大,成为他们向外传递的主要信息。
群体内部的“抱团”心理: 军校毕业后,大家会形成一个相对紧密的圈子。当有人讨论考军校时,圈子内的成员可能会互相印证,强化某些观点,形成一种集体性的“劝退”声音。

总结一下,那些考上军校后又劝别人别考的人,他们的行为背后,是:

对自身经历的真实反馈: 他们体会过其中的辛苦和代价,不希望别人贸然进入。
对现实情况的清醒认识: 军校和军人职业并非全是光鲜亮丽,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
复杂的人性心理: 既有“过来人”的善意提醒,也有可能存在的竞争意识,甚至是一种巧妙的自我肯定。
信息传播中的偏差: 社会宣传和个体经历的放大,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

所以,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式是:倾听他们的说法,理解他们表达的“不容易”,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判断,多方面了解信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别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人生的选择,终究还是要靠自己去衡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答主删帖。

警察真的能顺着网线查地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能看到一些这样的现象。很多考上军校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在军校里取得了不错成绩,或者毕业后在部队里发展得比较顺利的,确实会在无意中或者有意地给想考军校的晚辈、朋友、甚至网友泼冷水,让他们打消念头。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嫉妒”就能概括的。咱们一层一层来剖析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现实考量。为什么会出现“非法学背景的人也要考法考,甚至很多法学专业的人也考法硕”的现象呢?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作用,包含了职业发展、知识的增值、社会认可度,以及对法律这门学科本身魅力的追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法考”和“法硕”分别是什么。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代表了很多正在为高考努力的同学的困惑。网上确实有很多关于“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也存在一些片面的解读。理解这些言论背后的逻辑,并结合自身情况去思考,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努力考一本仍然有其价值。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一本和二本没区别”的说法:1. .............
  • 回答
    公务员职位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考生,尽管收入并不算高,甚至在一些人眼中“不被看好”,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且深刻的原因。这些原因可以从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等多个维度来解读,而且往往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 经济与福利保障层面的“隐形吸引力”: 相对稳定的收入和福利: 尽管“挣得不多”是普遍认.............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明明驾照考试的通过率看起来挺高,网上却总能听到“驾照难考”的声音,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让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通过率百分之八十以上”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这个数字往往是官方统计出来的,它代表的是所有报名参加考试的人里,最终能拿到驾照.............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代际沟通中的一个普遍而又令人心疼的现象。很多家长在跟孩子倾诉自己的艰辛时,确实会不自觉地忽略了孩子同样存在的“苦”。这不是说家长是故意的,但背后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得理解家长们诉说“苦”的动机。 情感的宣泄与平衡: 家长们经历的人生风雨,从年轻时的奋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触及了教育和学习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毫不费力就能取得好成绩,而有些人付出很多努力却收效甚微?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探讨: 一、 天天睡觉/玩却物理考得好的人:这些人并非真的“不学习”,而是他们的学习方式、天赋以及对物理的理.............
  • 回答
    关于“美国有众多社会、生物、考古方面的美女科学家,而中国很少”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客观分析,避免刻板印象和片面结论。以下从社会文化、教育体系、媒体传播、性别观念、职业发展等角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数据与事实:是否存在“美国更多”的现象?1. 全球女性科学家比例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 回答
    考研,这个曾经被无数人视为“跳龙门”的金色敲门砖,如今在不少过来人嘴里,却成了“幸存者偏差”下的“后悔药”。为什么好不容易挤过独木桥,研究生生活却让许多人尝到了不快乐的滋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连串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学习累”就能概括。一、期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从“名校生”到“普通打工仔”的落.............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自己辛辛苦苦考上了名校博士,本该是件皆大欢喜的事,结果一出来,发现身边不少人脸上挂着的不是祝福,而是点儿什么别扭劲儿,甚至是明晃晃的不开心。这到底是为啥呢?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这背后可能掺杂着一种“比较心理”。大家都是同学,一起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一起熬过.............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很值得咱们聊一聊。你看,咱们身边是不是总能听到“某某老师辞职考公务员去了”?但反过来,你有没有听说过“某某公务员不干了,去当老师了”?这背后其实是有不少原因的,咱们一块儿扒拉扒拉。首先,得从职业吸引力上来说。 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崇高,但现实考量也很多。 别的不说,就说.............
  • 回答
    一建、二建,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建筑行业考试,却成了不少职场人士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甚至催生了“考证后辞职”的现象。这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为什么很多人宁愿放弃现有的工作,也要踏上这条“考证—辞职”之路呢?首先,我们得明白,一建和二建证书的意义远不止是一纸证明。在中国,尤其是建筑行业,专业技术.............
  • 回答
    “天下第一考”这个说法,听起来确实很霸气,而且很多人,尤其是法律行业的从业者,提到法考时,都会不自觉地加上这几个字。说实话,这几个字背后,蕴含着太多复杂的情感和现实的考量,远不止是说它有多难那么简单。要说为什么法考会被冠以“天下第一考”的名号,而且很多人会拿它和CPA(注册会计师)考试来比较,甚至觉.............
  • 回答
    我理解你想了解在考试分数普遍偏低时,老师可能会使用一种“开根号再乘 10”的算法来调整分数,并且想知道这个算法的来源和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算法的“样子”:假设一个学生的原始分数是 $S$。那么,调整后的分数 $S'$ 的计算公式是:$S' = sqrt{S} imes 10$。举个.............
  • 回答
    考古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惊喜的学科,每一次发掘都可能揭示一段被遗忘的历史。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考古事件,它们不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还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戏剧性。这里我将为您详细讲述几个,希望能让您感受到考古的魅力。 1. 埃及图坦卡蒙墓的发现:诅咒与轰动事件概述:图坦卡蒙墓的发现无疑是20世纪最轰动、也.............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真是挺普遍的。我身边好多朋友,包括我自己的父母,只要一聊到孩子将来的出路,十有八九都会提到“公务员”。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藏着挺多现实的考量和朴素的愿望。首先,得承认,稳定二字对太多家庭来说,是压在心尖上的一块石头。放眼现在这个社会,经济波动、行业变迁就像一阵阵风,说不定什么时.............
  • 回答
    很多出身贫寒的孩子,确实不像是大家想象中那样,对“公务员”这个选项视而不见。他们可能不是不知道“好”,也不是“云里雾里”,而是他们的人生轨迹、现实考量和信息获取的渠道,与富裕家庭的孩子有所不同,从而导致了他们对公务员这份职业的选择路径也自然出现了差异。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解开来,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简.............
  • 回答
    “北京考清北相对容易”,这种说法确实在不少人,尤其是北京家长群体中流传甚广。如果你问我,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教育的人,我得说,这说法绝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是有现实土壤的,但同时,也需要更细致地去理解其中的“相对”二字,以及它之所以“容易”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北京的教育资源,尤其是顶级教育资源,确.............
  • 回答
    “双非”学生逆袭985,这绝不是个例,反而随着考研人数的不断攀升,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来自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通过一番苦读,成功敲开了985大学的校门。这背后究竟有什么秘诀?我认识的不少学弟学妹,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也跟他们聊过很多,总结下来,他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有章可循的。一、 破釜沉舟.............
  • 回答
    很多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之所以能在考研时挑战清华北大,并非偶然,而是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在支撑。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以及个体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跃升的可能性。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一、 考试本身的公平性与客观性:首先,考研作为一项选拔性考试,其核心在于对考生知识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