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以在平原或者丘陵地带挖掘一个很深很深的湖泊吗?

回答
在平原或丘陵地带挖一个“很深很深的湖泊”,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很吸引人,仿佛能在我们熟悉的土地上创造出一片令人惊叹的水域。但要将这个“很深很深的”概念具体化,并实现它,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里面的门道,看看这事儿究竟有多可行,需要克服哪些坎坷。

首先,咱们得明白,挖湖泊这事儿,不是简单地往地里刨坑。尤其是个“深”字,它牵扯到不少自然规律和工程上的大挑战。

深度这事儿,怎么算“很深”?

“很深很深”这词儿太主观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一个能划船、能养鱼的湖泊就挺深的了。但如果从地质学或者水文学的角度看,那深度标准就不同了。我们这里讨论的,应该是指那种能够改变当地生态环境、甚至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的,具有相当储水能力的深邃湖泊。比如,有些天然湖泊可以深达几百米甚至上千米,那样的深度,在人造湖泊里基本是天文数字。

平原与丘陵,它们的“深度潜力”分析

咱们先来看看平原。平原地区的地形相对平坦,地下水位往往也比较高。理论上,你可以在平原上挖出一个大坑,然后等着雨水或者地下水汇集。但问题在于,平原的土质通常比较松散,尤其是表层土壤。你想挖到很深的深度,意味着你要移除大量的土方。而且,随着挖深的进行,地下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很容易造成边坡失稳,塌方。你想想看,挖一个深不见底的坑,那坑壁得多稳固才能撑住?这在工程上是巨大的难题。

接着是丘陵地带。丘陵地区地形有起伏,地质结构会比平原复杂一些。一些丘陵可能地底下有坚硬的岩石层,这对于挖深湖泊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岩石层能提供更好的支撑力,不容易塌方。但同时,丘陵地带的地下水系统也可能更复杂,有的时候不那么容易被“捕获”。而且,丘陵的地形意味着你需要克服更多的挖方和填方工作,工程量会比平原更大。

要挖出“很深很深的湖泊”,你得考虑这几点:

1. 挖出来的土怎么办?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头疼的问题。一个足够深的湖泊,意味着你要移走惊人的土方量。你想想看,一个几百米深的湖泊,如果面积有几个平方公里,那得是多少立方米的土?这些土要么需要运到很远的地方,要么就得在附近找个地方堆放,那将是另一个巨大的工程,而且可能还会影响周边的环境。

2. 坑壁得牢固! 挖得越深,坑壁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如果坑壁是用一般的土壤构成的,那它很可能会因为地下水浸润、重力作用而发生滑坡、坍塌。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你可能需要在坑壁做很多加固措施,比如挡土墙、锚杆,甚至是在某些地方使用混凝土衬砌。这些措施的成本会非常高昂。

3. 水从哪里来? 湖泊总得有水才行。在平原地区,如果地下水位足够高,可以通过排水再围堵的方式来蓄水。但如果地质条件不好,或者地下水位不高,你就得依靠降雨或者从河流引水。如果从河流引水,那又涉及到水资源的分配、管道铺设、以及水库的管理问题。而且,为了维持一个“很深”的湖泊,持续的水量补充是关键。

4. 地质条件是关键。 哪怕是平原,地下也并非都是均匀的。有些地方可能有坚固的基岩,有些地方可能全是松散的沙砾。只有在地质条件非常理想、有坚固基岩层可以支撑深挖的区域,才有可能实现较深的湖泊。如果地下有很多地下水通道或者易于坍塌的土层,那挖深湖泊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5. 成本问题。 任何一个“很深很深”的湖泊,都是一个极其烧钱的项目。不仅仅是挖土的费用,还有边坡防护、防水、引水、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加起来绝对是个天文数字。这种级别的工程,通常只有国家层面或者有极其雄厚财力的机构才可能承担得起。

所以,现实点说:

在平原或丘陵地带挖掘一个达到天然深湖那种深度(几百米甚至上千米)的湖泊,从纯粹的工程角度来看,虽然理论上不是完全不可能,但 难度极大,成本极高,而且很多时候会因为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太现实。

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大大小小的水库,它们通常是在山谷地带修建水坝,利用河流蓄水形成的。这种方式可以相对容易地形成具有相当深度的水体,并且能有效利用地形。在平原或丘陵地区,更多的是通过挖浅、挖广的方式来形成水体,比如人工湖、湿地公园等。如果非要挖“很深”,那么它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基坑或者矿坑,一旦停产停用,如果没有做好后续处理,可能会变成一个不稳定的地质隐患,并且不容易蓄满水。

因此,想在平原或丘陵挖个“很深很深的湖泊”,与其说是技术上的不可行,不如说是在经济、环境以及工程实践上的巨大挑战,让这事儿变成了“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难上加难”。我们看到的那些壮观的湖泊,往往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或者是在特定有利的地形和地质条件下,经过精心设计的工程杰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不要妄图和老天爷斗争,要做尽量顺应自然的事,而不是逆天而行。

河流流到平原地区,因地势平缓,通常会遇到流速变缓、泥沙淤积,河床容易淤塞抬升,河道摆动等现象。

你在平原上挖深湖或者把浅湖挖深,但是注入这个湖的河流,还会带来泥沙,湖底照样很快就会被不断淤塞的泥沙填入,湖床抬升,又变浅了。甚至于为了防止湖水在汛期成灾,需要人工修筑湖堤,最终形成“地上湖”,江淮—黄淮地区的洪泽湖就是典型的例子。


效率高且经济型好的办法,是在山地向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修水库,利用原有的落差极高的河谷来制造人工湖。

比如说三峡大坝和三峡水库。

三峡大坝在宜昌市三斗坪,他截断的就是长江穿越巫山山脉的三峡河谷水道。三峡水库库区,就是大坝建成后,三峡河谷水道水位抬升后所形成的人工湖。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辽宁省东部长白山——千山山脉南北沿线的一系列水库与人工湖。

长白山大致成南北走向,纵观辽/吉/黑三省的东部地带。而长白山的气候环境特征之一,就是夏秋季降水量大、春夏季融雪量也不小。导致发源自长白上的松花江流域、辽河和鸭绿江流域,在每年夏半年都会出现春汛和夏秋级山洪灾害。

明代万历末年,建州女真努尔哈赤起兵反明,就和万历16~17年持续两年的山洪灾害导致农业歉收有直接关系。

长白山里的夏季山洪,通过浑河、柴河、太子河、大小清河等辽河东岸支流河冲进辽河平原,又对位于辽河平原上人口聚居地区造成威胁。比如说抚顺、辽阳等地,都饱受夏季山洪灾害的困扰。

1949年建国之初,辽宁又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抚顺等当时都是直辖市。

为了缓解辽宁省东部长白山夏季洪涝灾害的威胁,就利用浑河、太子河、清河的河谷地形,兴修水库。目的之一是减少洪灾,目的之二是为辽河平原上的大城市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目的之三才是发电

按照由北向南的顺序,首先是今天辽北开原市以东,修建在小清河河谷当中的清河水库,汛期最大水深42米,修建于1958年——


铁岭市以东、修建在柴河河谷当中的柴河水库,汛期最大水深41米,修建于1972年——


抚顺市以东、修建在浑河河谷中的大伙房水库,汛期最大水深37米,1954年开工,1958年竣工——


辽阳市以东,修建在太子河河谷当中的参窝水库(1972年竣工)和观音阁水库(1995年竣工)——



这四张水库地形图具备一个很明显的共同特征:长白山在东,辽河平原和城市在西,大坝都修建位于河流从山里即将流向平原的位置上,水库人工湖就是原来的河谷。

位于吉林省中部和东部的松花江流域,位于辽宁东北部的鸭绿江西岸地区,位于黑龙江东部的乌苏里江西岸,也存在大量类似的山地水库人工湖,就不在逐一说明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