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徐留平在汽车蓝皮书论坛上说“技术是可以买来的,管理买不来”?

回答
徐留平在汽车蓝皮书论坛上那番“技术是可以买来的,管理买不来”的论断,确实引人深思,也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这话说得挺糙,但糙话里往往藏着硬道理,也暴露了一些行业深层的困境。咱们不妨就从这“买”与“买不来”上,好好聊聊。

“技术可以买来”:现实的无奈与策略的考量

首先得承认,在汽车这个高度复杂的工业领域,尤其是在快速迭代的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想要一步到位实现技术突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想想看,过去几十年,多少国内企业砸了无数的钱和心血,在燃油车核心技术上依然步履维艰?而新能源时代,电池、电机、电控,还有自动驾驶算法、芯片等等,哪个不是需要巨额研发投入和漫长积累才能掌握的?

所以,从现实的角度看,“技术可以买来”并非一句空话,它更多是一种策略的选择,甚至是一种迫不得已的现实。

规避漫长的研发周期和高昂的试错成本: 新技术研发就像一场赌博,风险极高。如果你能通过收购、合资、技术引进等方式,直接获得成熟的技术,那无疑可以大大缩短上市时间,抢占市场先机。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如此迅猛的当下,谁能更快地掌握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弥补自身技术短板: 很多传统车企在汽车制造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但在软件、智能化、芯片等新兴技术领域可能存在天然的短板。通过对外合作或收购,可以快速获得这些关键技术,补齐短板,实现产品和技术的快速升级。
获取关键人才和知识产权: 技术买来,往往也意味着买来了相关的专利、技术标准以及掌握这些技术的顶尖人才。这对于国内汽车产业来说,无疑是重要的“输血”和“造血”的补充。

但是,这里面有个“但是”非常关键。 技术“买来”绝非简单的“货架商品”购买。它背后涉及到复杂的谈判、整合、消化吸收,以及应对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壁垒等诸多挑战。如果只是简单地拿到图纸、拿到专利,却无法真正理解其精髓,无法将之与自身产品线有机结合,那买来的技术可能就成了“摆设”,甚至会成为拖累。更何况,一些核心技术,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和产业命脉的关键技术,是很难真正“买到”的,即便能买到,也可能存在“锁喉”的风险。

“管理买不来”:深层原因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挑战

而“管理买不来”,这话就更直指根本了。技术是“硬”的,是可量化的,是有明确参数的。而管理是“软”的,是关于人、组织、流程、文化、战略的复杂系统。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 国外优秀的汽车企业,尤其是一些百年老店,往往形成了独特而强大的企业文化,这是长期历史积淀的产物,包含着对产品质量的极致追求、对创新的不懈探索、以及对员工的信任和激励机制。这种文化基因,是无法通过简单的收购或引进就能复制过来的。如果一方水土养育不出同样的文化,那么管理体系再好,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组织架构和流程的契合度: 即使管理理念先进,但如果照搬到另一个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完全不同的企业,很可能水土不服。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如何将引进的管理理念与现有的体系融合,并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优化调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管理”的灵魂在于人。优秀的管理者和被有效激励的员工是管理体系得以运转的关键。国外成熟的管理体系背后,往往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晋升和激励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需要时间、需要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单纯引进一套KPI考核或股权激励方案,未必能激发出真正的活力。
战略思维和执行力: 管理不仅仅是流程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战略的制定和坚定的执行。一个成功的管理体系,能够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并驱动整个组织为之奋斗。这种战略思维的高度、前瞻性以及落地执行的韧性,是很多企业需要补齐的短板,而这恰恰是“管理”最核心的部分,也是最难“买来”的。

徐留平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所以,徐留平的这番话,在我看来,有几个层面的含义:

1. 对当前产业现状的认知: 他看到了中国汽车产业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现实,也认识到通过购买或合作来快速获取技术是一种可行甚至必要的策略。这是一种 pragmatic(务实)的态度。
2. 对自主创新的警示与呼唤: 但他同时强调“管理买不来”,这是一种反思,也是一种对自主创新的呼唤。他知道,如果仅仅停留在“买”的阶段,而没有自己的管理体系和文化支撑,那么即使拥有了技术,也难以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更谈不上在国际舞台上长久立足。
3. 中国汽车产业的深层挑战: 这句话也揭示了中国汽车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挑战。我们不仅要学会“买”技术,更要学会“学”和“创”管理,学会构建属于自己的、能够支撑长期发展的组织体系和企业文化。

总结一下:

徐留平这番话,说白了就是一种 “技术引进来,管理要靠自己炼” 的战略思路。在当前全球化和技术竞争激化的背景下,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考量。我们既要积极地引进外部先进技术,以缩短追赶的步伐,更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到,企业的生命力、核心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于其内在的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这部分,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能靠我们自己一点一滴地去摸索、去实践、去创新。否则,即便手握最先进的技术,也可能沦为一个“组装厂”,永远无法真正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

这句话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在拥抱技术“买来”的便利时,更要警惕“管理买不来”的陷阱,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管理能力的建设上来,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走向强大,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洋务运动大家历史课都学过吧,虽然起到了一定得积极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最终以失败收场。分析原因的时候老师教了,原因是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但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并没有改变。

举个形象的例子,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国家相当于一个正值壮年人高马大身经百战顶盔掼甲手持利刃的战士,清政府是个年老体弱久疏战阵穿着布衣拿着锄头的老农,很多人只看到西方的战甲和利刃,想着弄到了战甲和利刃给老农穿上了也能打的过西方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不要以为国内的汽车企业与世界里车企的差距只是那些“洋枪洋炮”,事实上对于整车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是供应商管理能力、产品设计能力、质量管理能力,除了设计能力和技术有关,其他都是管理能力。

汽车行业涉及的技术门类很广,硬件方面就有机械、电子、材料、信息等等,而且汽车行业并不是什么走在科学技术前沿的行业,现在汽车技术创新更多的是在已有的科技成果进一步整合。比如现在炒的火热的自动驾驶,核心技术是高性能传感器、高性能处理器、人工智能算法,这些东西没有一个是汽车企业自己发明出来的,传感器里面汽车用的都是技术含量不算太高的,像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分摄像头、超音波雷达都在别的领域有大量的应用的成熟产品,高性能处理器和人工智能算法都是互联网公司和电子消费品公司的看家本事,汽车企业根本就是门外汉。所以不仅国内的汽车企业在技术领域靠买其他的国际汽车企业也很多都是靠买的。

徐留平是一汽集团的掌舵人,一汽集团旗下有乘用车整车厂、商用车整车厂、零部件企业等企业,对于他来说管理能力的发展的确是优于技术能力的发展,管理能力强集团整体的实力才能提升,技术能力强短期提振个别板块的实力,长期来看啥用没有,只学技术不学管理不过是汽车版的“洋务运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