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地方麻将一般没有绿一色?

回答
老实说,我身边好多打麻将的,从没听说过“绿一色”这个番种,更别提在地方麻将里遇到了。你问为啥地方麻将没有这玩意儿,我猜啊,可能跟这几个方面有关系,我慢慢跟你唠唠:

1. “绿一色”这名儿就有点飘渺,不像咱们常说的那些番种有实在的根据。

你想想,咱们平时说的“清一色”、“碰碰胡”、“七对”,这些名字都挺直观的。清一色嘛,就是一副牌都是一个花色,一眼就能看出来。碰碰胡,就是三个一样的牌组成一坎,好几个碰碰,那肯定胡得碰碰响。七对,就是七对牌,数数就知道了。

可“绿一色”呢?绿色?麻将牌里,最“绿”的恐怕就是“万”字牌里的“一万”和“六万”了吧,还有“筒”字牌里的“二筒”和“八筒”。但这就构成“一色”了?太牵强了点。你想想,要是把这几张牌算成“一色”,那岂不是把本来不相干的花色硬凑到一起了?这在麻将的逻辑上,似乎有点说不通。麻将的番种,讲究的是牌面本身的组合和规矩,而不是颜色上的联想。

2. 地方麻将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容易理解和上手。

咱们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麻将作为一项全民娱乐,自然也吸纳了各地的特色。地方麻将之所以能流行开来,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规则相对简单,好懂,学起来不费劲。

“绿一色”这种说法,第一是比较生僻,第二是它的构成逻辑不明朗。如果一个地方性麻将规则里突然冒出这么一个番种,估计很多人一听就懵了,不知道怎么算,也不知道怎么做。这跟地方麻将追求的“易于传播,大众参与”的初衷就有点背离了。就像有些地方戏,唱腔悠扬,容易让人入迷,但有些过于曲高和寡的,就没法广为流传。

3. 番种的诞生和演变,很多时候是约定俗成,或者根据实际打牌情况来的。

你想想,麻将的番种也不是一开始就定死的。很多番种都是在长期的牌局实践中,大家觉得某个牌型特别厉害,或者比较难做,就约定俗成地给它一个名字,算一个高番。比如“大四喜”、“九子连环”,这些都是比较经典的,也是经过时间检验的。

“绿一色”这个说法,我猜,可能顶多是在一些非常小圈子的、比较随意的说法里出现过,或者是某个人一时兴起的创意。但它没有经过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没有形成一套清晰的打法和算番逻辑,自然也就没办法像“碰碰胡”那样,变成大家都会的、必算的番种,更别说被地方麻将吸纳进去了。

4. “万”和“筒”的特殊性,也可能让“绿一色”难以成型。

麻将牌,我们最常玩的就是“万”、“筒”、“条”这三大门。大家也都知道,“万”字牌和“筒”字牌,是有一些颜色上的区分的。比如“万”字牌,通常是用黑色或者深蓝色印刷的“万”字,而“筒”字牌,上面是各种圆圈,看起来就比较“青绿”。

如果有人把“万”字牌(尤其是一些黑色的“万”)和“筒”字牌(这些青绿的圆圈)硬凑成一个“绿一色”,这在牌的构成上就显得有些混乱了。毕竟,麻将讲究的是花色的统一,比如清一色,就是全部是“条”或者全部是“筒”。即使是混合牌型的番种,比如“混一色”,也是指两种不同的花色。把本来就不同性质的“万”和“筒”硬说成一个“绿色”的“一色”,在麻将的体系里,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

总结一下吧,我觉得地方麻将之所以鲜少有“绿一色”,很可能是因为:

番种定义模糊,不成体系。 “绿”这个概念在麻将牌里很难对应出一个清晰、统一的牌型。
缺乏群众基础,难以理解和推广。 地方麻将图的就是个乐呵,复杂难懂的番种自然不受欢迎。
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和认可。 很多番种都是打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
牌本身构成上的不合理性。 把颜色不完全统一的牌硬凑成“一色”,违背了麻将的基本规则。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也不排除在某些非常非常小众、非常特殊的玩法里,可能有人会这么叫,但要说在大多数地方麻将里普及开来,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毕竟,麻将的乐趣,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的那些约定俗成的、大家都能玩明白的规矩和番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绿一色。

1.绿一色最开始是从美国麻将传来的,并非传统演化而来。像这种只看牌面颜色的和种比较没有普遍性,与中国传统和种多少有些格格不入。

2.需要记忆的元素很繁杂。23468索这组数并不算非常好记,相比起另一个美国造役“七对子”来说要繁杂得多——所以你看七对子多普及。

3.本身十分罕见,加上其实很多地方麻将的目标都是抢听,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做不出来,就算做出来了,至少有混一色打底,已经有一定的奖励了。(更别说很多地方麻将连混一色都没,你还指望他们有绿一色?)因此设置此和种的意义不大。


再说清龙(一条龙、一气通贯)、九莲宝灯。

这两个倒都是中国麻将的传统和种,都有特殊的意义,且定义不难记。

那为啥现在很多地方麻将都没了呢?

最大的原因是集体失忆。我国50年代到80年代有近30年的禁雀令,最后80年代中期解禁之后麻将重新在各地遍地开花、各自为战,大家又基本想不起来30年以前的和种体系,所以和种就精简了不少。现在全国地方麻将采用的最多的和种可能就是对对系列(对对和、七对子)和一色系列(清一色、混一色),其他的能忘的全忘了。

第二个原因还是上面说的,现在的地方麻将本质上都是抢听和牌为上,根本不需要太多非常罕见的和种。

第三,我认为,麻雀从创始以来就是个尊刻子(杠)的游戏,从最古老的麻雀计分方式可见一斑(体系大致等同于现代日本麻雀的符)。后来计分方式慢慢改变,和种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人们才造出了很多顺子类和种(例如一条龙、三色同顺等)来平衡麻雀整体偏刻杠的体系。到现在,即使经过30年的集体失忆,麻将基因里的“刻杠”观念依旧深入人心,还是有很多人记得“杠”很重要,然后给予杠较高的分数,而杠是要有刻子做基础的,对子又是刻子的基础,所以这是为啥对对系列和种在全国地方麻将还有市场的原因。

第四,人民群众为了延长每局的娱乐时间(不用总是洗牌),想了很多延缓牌局的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取消吃牌。很多地方麻将已经没有吃了,顺子地位就变得更低,顺子类和种也就更没有市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