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家孩子3岁半,不喜欢看科普书怎么办?

回答
我家娃,3岁半,正是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往嘴里塞、什么都想自己动手试试的年纪。可这科普书,我捧到他跟前,他要么扫一眼,要么就直接扭头去玩别的玩具。我这心里,真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你说这科普书,多好啊!图画鲜艳,内容有趣,能让孩子了解世界,认识各种小动物、大自然,还能开发智力。我小时候哪有这条件,现在倒好,我恨不得把全世界的知识都塞给他。可是,他就是不买账,愁死我了!

我试过很多方法,但效果都不太理想。

1. 找“对”的书,这第一步就犯难

一开始,我以为只要是讲科普的,孩子都会喜欢。于是我买了各种各样的,有讲动物的,有讲恐龙的,有讲宇宙飞船的,还有讲植物生长的。结果,他对我拿来的大部分书都兴趣缺缺。

后来我才琢磨过来,3岁半的孩子,他们的认知能力、兴趣点和专注力都跟大人不一样。我那些“高深”一点的,或者需要大量文字理解的书,估计在他看来就像是“天书”。

我踩过的坑:
文字太多,图不够吸引人: 有些书虽然内容不错,但是文字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图片只有零星几张。对于3岁多的孩子来说,光看文字很难坚持下去。
主题太平淡: 比如一些讲植物生长过程的书,虽然科学,但如果画面不够生动,或者没有融入一些他熟悉的事物,孩子可能就觉得无聊。
过于抽象: 像一些讲物理现象的,如果没有非常形象的图示,孩子很难理解“为什么”。

2. 怎么“喂”他吃下去,也是门学问

即使找到了一些他可能感兴趣的书,比如讲小动物的,我也不能简单地把书一丢,让他自己看。我尝试过跟他一起看,但效果也得看我怎么“表演”。

我试过的“讲书”方法:
我一个人在那里照着书讲: “看,这是狮子,它会吼叫……” 结果他压根不听,自己玩他的。
我指着图片问问题: “这是什么呀?” 如果他不知道,我就直接告诉他。有时候他能回答上来,但很多时候他就是一脸茫然。
我试图把书里的内容变成故事: 我会加一些拟声词,模仿动物的声音,或者给书里的角色编一些小对话。有时候会引起他的兴趣,但他常常会问一些我答不上来的“为什么”,或者直接把我的故事拐到他自己的想象里去。

3. 他的“不喜欢”背后,可能藏着什么?

现在想想,孩子不喜欢看科普书,可能有很多原因,不只是书的问题,还有我的“方式”问题。

不是他的“主场”: 他更喜欢动手玩,比如搭积木、玩沙子、玩水。这些都是他能够直接感知和控制的。书本这种相对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可能就不是他最喜欢的。
信息爆炸,选择太多: 现在孩子接触到的信息太多了,动画片、电子游戏、各种玩具,这些很多都是即时反馈、视觉冲击力强的。相比之下,科普书的“吸引力”可能就显得没那么大了。
“学习”这个词本身有压力: 孩子天生就喜欢玩,他可能还没有“学习”的概念,更不会觉得“看科普书”是为了“学习”。如果我总是在他看书的时候,强调“这是知识”、“你要记住”之类的话,反而会让他产生压力,产生抵触心理。
内容“不接地气”: 比如我给他讲宇宙,他可能根本不知道宇宙是什么,也理解不了那么遥远的概念。但如果我讲小区的公园里有什么植物,或者他每天都能看到的狗,他会更有代入感。

4. 我现在正在努力调整的方向(希望能给其他家长一点参考):

既然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和喜好,我不能强求他按照我的想法来。我得顺着他的“毛”来,慢慢地“引导”,而不是“推着”他走。

降低“学习”的门槛,增加“玩”的乐趣:
从他最熟悉、最喜欢的事物入手: 他喜欢小汽车?那就找讲汽车原理的书,里面怎么发动、怎么转向。他喜欢动物?那就找他最喜欢的动物,比如他看到过的猫狗,或者他喜欢的动画片里出现的动物。
结合“玩”来阅读:
互动性强的书: 比如翻翻书、立体书、触摸书。这种书本身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能让他有动手操作的欲望。
“边玩边读”: 他喜欢玩拼图?那就找一些带拼图的科普书,或者看完书里讲的动物,我们就一起用橡皮泥捏一个,或者画一个。他喜欢画画?那就鼓励他根据书里的内容来画,我也可以陪着他一起画。
“找找看”的游戏: 在书里找某种动物、某种颜色、某种形状。这能把看书变成一个寻宝游戏。

我的“角色”要转变:
从“老师”变成“玩伴”: 我不再是那个一本正经给他讲知识的人,而是和他一起探索、一起发现的朋友。当我看到他感兴趣的某个细节,我也会表现出我的好奇,然后问他:“哇,这个小动物的尾巴为什么是卷卷的呀?你想不想一起找找看书里是怎么说的?”
少说,多做,多演示: 我会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来模仿书里的内容,比如学小鸟叫,学小兔子跳。有时候,我会把书里的场景在家里“复刻”出来,比如他在书里看到小蚂蚁搬食物,我们就可以一起玩“蚂蚁搬家”的游戏,用小积木当食物。
耐心,耐心,再耐心: 孩子对事物的兴趣是慢慢培养的。今天他不看,明天可能就突然有兴趣了。我得允许他有自己的节奏,不强迫,不催促。哪怕他只是翻了几页,或者只是看了某个插图,我都会给予鼓励。

创造“触手可及”的科普体验:
带他去亲身体验: 如果书里讲的是公园里的花草,那就带他去公园;如果书里讲的是小动物,那就带他去动物园或者宠物店。亲身经历会让他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更深的连接。
利用生活中的“科普点”: 看到天上飞过的飞机,就可以跟他聊聊它是怎么飞起来的;看到雨,就可以聊聊为什么会下雨。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变成一个可以探讨的科普问题。

让他“主导”阅读内容:
让他自己选书: 在书架上,我不会硬塞给他一本,而是让他自己去挑选他想看哪一本。即使他每次都挑同一本,也没关系,至少他对自己选择的书更有感觉。
允许他“跳读”: 他可能对书里的某个内容特别感兴趣,就一直翻来翻去地看。我不会打断他,而是顺着他的兴趣点,和他一起深入探讨那个部分。

我知道,3岁半的孩子,想要让他静下心来,乖乖地看完一本科普书,确实不容易。但我相信,与其强迫,不如引导。与其“喂”,不如“陪”。

我还在摸索,也在不断尝试。最重要的是,我希望我能在他心里种下一颗对世界好奇的种子,让他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把“科普”变成一种负担。也许,当他看到我享受阅读、享受探索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受到感染。

说到底,让孩子喜欢上科普书,更像是点燃一团火,而不是一味地往里添柴。这火光,需要耐心,需要温度,更需要我这个“引火人”的智慧和陪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你在写完补充说明之后,就应该知道对策了。

对,就像孩子喜欢音乐一样,父母要创造条件(平时多一点提醒)让孩子参与科学相关的观察、探索、发现与创作活动。注意不是科普,是科学活动本身。科学兴趣(求知欲+好奇心)总是开蒙于自己的身临其境,而不是童书在手。

最好有一位家长规划、协助、点拨,并用心参与。无需让孩子看到很多关于科学的书堆在家里,而是让孩子每天看到科学现象、科学过程和科学事实,进而让孩子感到可以谈论、描述、操纵、再现和演示生活中的科学。

对三岁多的孩子来说,大量阅读从来不是很好的选择(不讨论个别例外),不论科学还是艺术或者文学启蒙。设身处地,五感并用,手舞足蹈,才是正常知识引导策略。父母的讲解、回顾和启发性提问(不导向记忆,而是导向明后天的科学活动,或者导向相关性和因果律),都远比阅读重要。

事实上,孩子每天所见所闻所触,又有哪一种东西不是和科学直接有关啊!爱上科学就会主动翻书进一步求解了,像孩子听歌剧和玩乐器一样。

我们相信,孩子的最初爱好都不是通过看书获得的。所以当孩子真的对声光电磁色、数字对称型、日月星辰海、动植微生物感兴趣的时候,希望手头有一些必备的实验和观测工具,像家有音像设备和各种乐器一样。

在这之后,才轮到书的上场。

【实操提示】 儿童科学与艺术启蒙方面,过去写过几个回答,自认为比较中肯实用详细,也有在文章中系统论述,有兴趣可以找找我的本地主页。


关于题主准备的那些吃灰资料,多说几句:
  • DK幼儿百科全书里面的重要东西都不重要,比如恐龙或者暂时没办法见到的任何事物的科学描述;但可以将其作为文学辅助读物,有助于比如绘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好,很多DK出版物都是绘画素材库
  • DK学前儿童为什么小百科远不如自己家庭百科实物和每日视听触闻尝(即前面说的五感)有趣。四季风物景观,孩子的衣食住行,家庭大小物品,其中包含的各种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科学事实应有尽有
  • 妙想科学、神奇校车、谁的骨头、德国经典交通工具……这些东西都是孩子再大一些,或已经对科学发生兴趣之后的可能阅读材料,但大部分内容早已在生活中体会和领会,孩子们难道不是整天生活在科技氛围中吗
  • 大脑历险记等到初中再看都不迟,但训练大脑科学思维的科学/艺术/肢体活动,越早越全面开展越好
  • 地图人文版,父母经常看看就好。有没有本省本市本区的人文地图?自己和孩子一起绘制几幅本地专题地图不好吗?先从家长办公地到幼儿园到住宅小区画画看
  • 水下地下嘛,当然要等一家人来到水下地下之后再探究啊,在自己家里玩什么水下地下?起码也应该大家一起构思一下、画一画场景、描述一下可能发生的事情,书上那点东西够用吗?
  • 美国国家地理,也是父母看吧。真都记住了熟悉了,讲给孩子不好吗?不照书念那种声情并茂地讲,行吗?在孩子还没有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准确概念之前,从中国国家地理、本省地理、上次旅游地的地理开始不好吗?

凑单应季屯书是个好习惯,但书买回来吃灰是这个好习惯的正常福利,何况家长先通读一遍两遍也是应该的呀。然后,对暂时无法实践的场景,编成故事讲给孩子先。

这孩子悟性非常好,值得父母多花些时间精力。

一台苹果手机一半价钱的生物显微镜,比无数本儿童科普小册子的价值高的多;在家里绘制并张贴科学图片,制作简单科学实验器材和开展科学观察与实验,比任何百科全书的价值高的多;父母参与孩子的科学活动,包括博物馆科技馆互动,比任何儿童培训班的价值高的多。

别说没时间精力,那是自家的孩子;何况认真规划,每天花不了多少时间。

不是按书做事,要让书为自己做事。

书吃点灰不要紧,但不要让孩子发现这些书无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user avatar

看了下题主提到的书,我觉得是书选错了,DK大百科、神奇校车啥的,基本上都不适合3岁孩子的认知水平。还有一点就是怎么讲,能不能把枯燥的科普书讲得有趣,让孩子理解,也是需要经验的。所以我就来推荐一套适合三3-6岁孩子的英文科普书,并且也会涉及到如何讲解。

一直以来,“孩子不肯读科普书”、“不会把科普书讲得生动有趣”是家长们的心病之一。市面上的科普读物也多为实物图片拍摄,有的孩子喜欢,但有些孩子压根不愿意看。

(原照片因为手机空间不够我都删了,所以图片带有水印,不好意思)

所以我一直在寻找一套4岁以下宝宝也能读,并且“自带拓展”的科普书,能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道理讲清楚。如果是点读的,还有背景音效就更好了。

如今我终于找到了,并且推荐给题主和其他需要的人。

这套书,朵朵居然点了一整天都不肯放下来!要知道她自从会自主阅读后就几乎不肯用点读笔了。这是英国小老虎出版社的一套适合低幼宝宝的科普纸板书:Baby 101 Science

我在读了以后,认为这套书适合3-6岁的中国孩子。我家朵朵4岁,目前正合适。

6册书分别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人体构成、动物、植物、经济学、建筑学和工程学的科学知识。这套书的精华之处在于,不像其他科普读物一般枯燥,需要家长费尽心思去引导孩子看,孩子自己就会爱到停不下来!

适合低幼的卡通图案

首先,它是难得的采用可爱卡通图案的科普书。虽然真实照片对科普读物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英国出版社无论是DK还是Collins还是Usborne,都有一大堆这样的优秀科普书,根本不缺。

而对于抗拒真实照片,喜欢卡通图案和艳丽色彩的宝宝来说,小老虎出版社的这套Baby 101科普书是难得一见的,让他们也能对人文、科学知识产生初步兴趣的低幼读物。

这套书是纸板书设计,圆角不伤手,没有任何油墨气味。图片在卡通化的同时,配色鲜艳,印刷清晰,图多字少,重点字体用粗体标注,非常抓孩子的眼球。

每本书的最后一页还有翻翻页,比如Zoology这本,翻开草丛后发现了一只小狗,给宝宝带来惊喜!

化繁为简

书中用大量的例子和引导式提问,帮助宝宝理解各种抽象的概念。

举个例子,如何对孩子解释关于供需和价格的经济学关系呢?

Lots of customers and not many bananas=high prices (1英镑=1根香蕉)Not many customers and lots of bananas=low price(1英镑-10根香蕉)

用直观的图片和数字来表示,这样学龄前的孩子也能理解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啦!

又比如,这是朵朵最喜欢看的一页,用四张图展示了电话从古到今的变革,来说明工程师的作用。于是她就理解了,是工程师的不断创新,才让我们用上了现在的手机。

丰富的点读音效

这套书是我喜欢的,非常标准的英式发音,英音控们一定要入手。此外令人惊喜的是,每一页都有非常丰富的点读音效,朵朵点得完全停不下来。

比如她最喜欢的电话那一页,从原始电话的“用嘴做铃声”到拨盘电话的咔哒咔哒声,到拨号电话的嘀嘀声,最后是手机的振动,真的是活灵活现,让孩子不用看视频都能体会到真实感。

这里我借用一下官方图:

关于点读音效,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视频。各种音效萌翻了!

六大领域,丰富认知

六本书分别是Zoology(动物学), Engineering(工程学), Botany(植物学), Economics(经济学), Anatomy(人体解剖学), 和Architecture(建筑学)入门。

别看书的名字很高深,内容我看过,都是学龄前孩子可以理解的。比如光合作用,就被简化为叶子吸收阳光,转换为能量,使花朵开放。

其中我觉得只有经济学的书对朵朵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其他五本比较具象,只要我稍作解释就能懂。

那么我就针对经济学的书简单讲一下我是如何拓展的吧。但是因为版权要求,这里只能展示书本的一部分内容,大家根据我的例子举一反三即可。

原文:Economics is about the things we use, and money and people and jobs.

这句话已经非常简明扼要地解释了什么是经济学。

我们可以指着画面拓展一下:This is a market. People buy and sell goods at the market. Buying and selling are very important parts of economics.

原文:Long, long ago, people swapped things with each other.

孩子可能会不懂什么是swap,我们可以解释一下,I give you the goat, and you give me the cloth. This is called swapping.

解释livestock: Goats, cows, pigs and horses are called livestock.

解释textiles: Textiles mean cloths.

右图:What are these people doing? They are swapping goods. This woman is swapping her goat for another woman’s cloths.

Why were they swapping goods with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did not have money to pay for the goods.

原文:Now people often use money to buy things from shops.People also use special cards, computers and phones to spend money.

拓展:这里建议给孩子展示一下真正的钱币、银行卡和电子支付。不要害怕太小的孩子理解不了电子支付,我家朵朵两岁多的时候就知道用二维码可以在公交车上刷卡付款,还有抢红包了!

例句:We don’t often pay by cash or cards now. 我们现在不怎么用现金或银行卡付款了。

Now we can pay online, by scanning QR codes. 现在我们可以扫二维码在线付款。


总之,对于认知有一定难度的书,父母不仅需要去解释书上的原文,还要尽量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去帮助孩子理解和拓展更多知识。剩下的内容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关于jobs(职业)的,大家就在拿到书以后慢慢看吧~

我真心、超级推荐家长都入手这套Baby 101科普书。不是好书的话,我是不会舍得花时间写这么多的。

它不仅画风和内容都特别适合低幼宝宝,而且价格也不贵,6本带机关的纸板书,图片也有着丰富的点读音效,你拿到就知道这个做工和内容绝对超值。

要知道平装的单本原版书一般来说也得20多一本!而在英国的售价是5.99英镑=53人民币一本。能和英国的孩子们同步阅读最新的绘本,还能享受优惠的价格,现在的孩子真的是太幸福啦!

(天猫链接放上来,当然各个公众号开团会更便宜些,156元,大家自行选择)


暑假到了,给大家推荐几个书单,分类很细致。

1、适合学龄前儿童:

2、适合3-6岁女宝:

3、适合3-6岁男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