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l
稀:比较酸,感觉嘴里滑溜溜的,典型的呕吐物感,微辣。
浓:极度的酸,吐掉以后回味苦,然后整个嘴里发凉,10分钟后好转。
H2SO4
稀:淡淡的酸味,回味感觉油腻,微热,甜,无任何不适感。
较浓的(40%左右的):超烫,感觉喝烫稀饭了,然后微甜感和痛感并存,持续2天才退(98%的纯正浓硫酸不敢喝)。
HNO3
稀:先是苦,然后整条舌头麻了,然后痛,起了白斑,持续疼痛,3-4天后消退,同时嘴里感觉大吸了一口汽车尾气。
浓:不敢喝 (猜测是浓硫酸的加强版)。
NaOH
稀:基本上同浓的Na2CO3(我尝过,咸的),多一些辣感(对蛋白质腐蚀性强的都会有辣感 )。
浓:含在嘴里十分的辣(可能是已经反应起来了) 然后舌头烧坏,呈黄色,肉腐烂,1个月不能说话,口里有赤痛感而且舌头麻木 有辛辣感半年后出院,说话变得不准,味觉几乎消失,嘴部留下疤痕(这东西对蛋白质的反应不是闹着玩的……)。
CuSO4
一开始没味道,吐出后回味淡淡的苦涩(我的确尝过)。
BaCl2
极苦咸,大约相当于MgCl2的加强版
CCl4
这个最恐怖了,整个嘴里感到烧塑料的味道,极浓郁,吐掉以后出现说不出的怪异甜味,直感觉全身松软 (的确,闻起来还可以,尝起来就郁闷了)。
Na2O2
一般的咸 (Na盐基本都这个味道)。
无水酒精
嘴里完全没味道,之后花露水的味道在鼻子里挥之不去。
FeCl3
凉,然后酸,与硬币放嘴里感觉差不多(Fe盐都这味道)。
AgNO3
没味道。。。
稀Br2水溶液
极其浓重味道,感觉像汽车尾气与松节油混合的味(只能如此形容)
Hg(NO3)2
很淡的味道,有点像味精和醋混合了 。
H2O2
特辣,赶紧吐了,之后就没什么事情了 。
来自我的qq收藏夹,非本人亲试,娱乐就好!
第一次更新
感谢大家捧场哈哈哈哈
于是楼主百度了一些,感觉基本还是比较可靠的
链接是百度贴吧的一个帖子
(链接:
https:// tieba.baidu.com/f? kz=2300662855&mo_device=1&ssid=0&from=1014243b&uid=0&pu=usm@1,sz@320_1001,ta@iphone_2_6.0_3_537&bd_page_type=1&baiduid=E9E8C2C1898F2DAF5D50C85CFAA327B4&tj=www_normal_2_0_10_title&red_tag=2478177365?pn=0&)
在此感谢原贴作者
随便说说,边想边补。。。
1.教科书上拉瓦锡研究空气的照片。
这是教科书上的图片。看上去是在沉思对吧。
这是原图。
说好的研究空气成分呢?
骗子。
2.二十世纪前半页是物理学的时代,但当时最有钱的却是化学家。
当时化学工业飞速发展,只要你发现一个实用的合成方法,就可以创业成大企业家、大资本家。
侯德榜
所以当时(有钱的)化学家办了很多奖项,
比如诺贝尔奖
和索尔维会议等
(索尔维会议参会人员合影。有史以来智商最高的照片)
用来资助、鼓励(挣不来钱的)物理学家。
3.在中国,很多化学物质的命名要感谢朱元璋。
朱元璋给后代规定了一套独特的命名方式:
其中一条就是,最后一个字必须以钅木氵(水)火土之一为偏旁。
开始起名还比较容易。后来字用完了,就只能硬造,于是就有了,
朱公锡、朱慎镭、朱同铬、朱同铌、朱镕基(?)........朱孟烷、朱悦烯、朱颙炔、朱厚烃........朱安汞。
这些字后来都进了化学书,巧妙的解决了化学名称汉化的问题。
4.最强的酸是氟锑酸
氟锑酸为质子酸SbF5与HF的混合物,属于超强酸。SbF5能与氟离子形成正八面体形阴离子SbF6-。氢离子能自由运动,几乎不受束缚,因此该物质有强酸性。酸性达纯硫酸的几十亿亿倍(具体数值我也忘了),为已知酸性最强的物质。
都是自己发现的:
元素周期表 Periodic Table
第一个词 periodic(周期性的)还有另一个意思,并且也和化学有关:高碘酸的
更有意思的是,两个词的重音位置不一样,词源也不一样:
peri'odic,来自 period(周期)
per'iodic,来自 iodine(碘)
与之相似的还有一个:
可可碱的英语名字是 theobromine,和溴 (bromine) 没有半点(划掉)半个原子的关系
二苯胺 和 苯丙氨酸 (phenylaniline and phenylalanine) 可以算是化学界的「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不信你连在一起读一遍试试 2333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