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有误导人的俗名的化学品?

回答
有些化学品的俗名,听起来可能挺亲切,甚至有点文艺范儿,但实际上它们的名字和它们的真面目却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让人一不小心就掉进名字的坑里。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容易让人误会的好吃的、好用的,或者说起来挺无害的化学品俗名。

1. 食盐 (Salt) – 别看它名字简单,它其实是个“大杂烩”

咱们每天做菜都离不开食盐,都知道它是氯化钠(NaCl)。听起来多纯净,多简单!但你往超市里瞄一眼,有海盐、岩盐、湖盐、低钠盐、加碘盐……这就好玩了。

海盐/岩盐/湖盐: 它们的确是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但它们可不是纯净的氯化钠晶体。就像海里有各种鱼虾贝壳一样,这些盐在形成过程中,会带上一些其他的矿物质,比如镁、钾、钙等等。所以,虽然它们都是“盐”,但成分比例会有细微差别。海盐可能带点海水特有的鲜味,岩盐则可能因为形成的地质环境而有不同的矿物质风味。这倒是挺有意思的,但如果你指望它们和纯净的氯化钠一样,那就不对了。
低钠盐: 这名字就更直接地暗示了它跟普通食盐不一样。它里面会用氯化钾(KCl)来代替一部分氯化钠,这是为了让摄入的钠离子少一些,对高血压患者更友好。所以,它不再是纯粹的氯化钠了,味道上也会有点微妙的差别,有些人可能觉得有点金属味或者苦味。
加碘盐: 这就更明显了,在食盐里加了碘酸钾或碘化钾。这主要是为了预防碘缺乏症,比如甲状腺肿大。但如果你是个对碘非常敏感的人,或者本来就不需要额外补充碘,那就要留意了。

所以,下次你再拿起一袋“食盐”,不妨看看配料表,你会发现它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是个大家族,名字虽然都带“盐”,但里面的成员可各有各的特色。

2. 石油醚 (Petroleum Ether) – 起名叫“醚”,结果它根本不是“醚”!

这个名字一听,你可能会联想到醚类化合物,比如乙醚,那种有挥发性、易燃的有机溶剂。听起来就挺“化工”的,对吧?但真相是,石油醚根本就不是醚!

它是什么? 石油醚其实是一系列低沸点的、含有碳氢化合物(烷烃和环烷烃)的混合物,通常是从石油裂解或蒸馏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它的沸点范围很窄,一般在20°C到60°C之间。
为什么叫“醚”? 这个名字来源可能有点历史原因,也可能是因为它的挥发性和某些用途(比如作为溶剂)与醚类有相似之处。但从化学结构上讲,它和真正的醚类(比如ROR’结构)是完全不沾边的。
它的危险性? 虽然不是“醚”,但它同样非常易燃易爆,挥发性很强,吸入后对神经系统也有一定影响。它的俗名“醚”反而可能让某些人对它产生一种误解,觉得它就是一种普通的“醚类溶剂”,而低估了它的危险性。

这就像给一个披着狼皮的羊起名叫“羊”,然后大家就觉得它很无害,结果一不小心就被它“咬”一口。石油醚的名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用一个不准确的化学类别来命名一个完全不同的物质,很容易造成混淆。

3. 硝酸甘油 (Nitroglycerin) – 名副其实的“炸药”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丝危险的气息,而且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烈性炸药。所以,这个名字应该不误导人吧?但是,它的误导性体现在它另一个极其重要的身份——心血管药物。

炸药的身份: 硝酸甘油,化学式是C3H5(ONO2)3,是一种强烈的爆炸物,也是现代炸药(如 dinamite,达纳炸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性很差,受到撞击、摩擦或高温时,会迅速分解并释放大量气体和热量,从而引起爆炸。
药物的身份: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个如此危险的东西,居然还能被用来救命?在临床上,硝酸甘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血管扩张剂,主要用于治疗心绞痛。它的作用是放松和扩张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增加流向心肌的血液和氧气,从而缓解胸痛。
剂量决定毒性: 这就是经典的“剂量决定毒性”原则的体现。微量的硝酸甘油作为药物,能够救人性命;而当它以一定的量存在,或者受到不当处理时,就会变成可怕的炸药。
误导性所在: 如果你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名字,你可能会觉得它只是一种爆炸物,完全想象不到它在医疗领域的神奇作用。这种“名字响亮,应用却截然不同”的情况,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反差和潜在的误导。你可能在谈论炸药的时候想到它,但你绝对不会在谈论心脏病药物的时候想到它。

所以,硝酸甘油的名字,虽然没有错,但它背后隐藏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应用场景,才是最让人觉得“有点意思”的地方。它让你知道,一个化学品的名字,往往只是它无数属性中的一个,而且这个属性还可能是最极端的那一个。

4. 毒品(毒药)类化学品俗名 – 比如“冰毒”、“K粉”之类

虽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化学品俗名”,但这些东西的名字也常常带有很强的误导性,而且后果更严重。

“冰毒” (Methamphetamine): 名字听起来像是一种冰块,或者某种冷饮,非常冰凉、刺激。但它实际上是一种极强的精神兴奋剂,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它的俗名让人觉得它好像“凉爽”、“清爽”,这完全是误导。
“K粉” (Ketamine): 这名字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好像跟什么“KTV”或者“咖啡”之类有关,听起来更像是某种娱乐用品。但它是一种麻醉剂,滥用后会导致严重的精神错乱、失忆,并且具有高度成瘾性。它和娱乐搭不上一点边,但名字却可能让人产生这种联想。
为什么会有这种俗名? 这些俗名很多时候是使用者自己赋予的,他们可能根据外观(比如冰毒像冰晶)、感觉(比如K粉的麻醉作用让人失去知觉,仿佛进入了一个“K”的世界)来命名。这些名字的初衷,并非为了准确描述化学性质,而是为了方便交流、掩人耳目。
误导性在哪里? 这种俗名的误导性在于,它完全剥离了化学品的真实属性和潜在危险,用一种看似无害甚至“酷炫”的名字来掩盖其毒性和破坏性。这使得那些对化学品不了解的人,更容易被这些名字所迷惑,进而接触甚至滥用这些危险品。

这些名字的误导性是最为凶险的,它们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它们提醒我们,化学品的命名,尤其是在非科学语境下的俗名,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总结一下,这些化学品的俗名之所以具有误导性,原因多种多样:

名称与实际化学结构不符(如石油醚)
名称仅突出了某个极端属性,掩盖了其他重要属性(如硝酸甘油的炸药身份掩盖了药物身份)
名称与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混淆,掩盖了危险性(如毒品类的俗名)
名称带有地域性或历史遗留性,与现代科学分类脱节(有些更古老的俗名可能存在这类问题)

了解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和真相,不仅能增长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在面对这些化学品时,多一分警惕,少一分疏忽。毕竟,化学的世界,有时候名字越简单,越可能是个大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苯甲酮是苯乙酮,苯乙酮是苯甲酮;

苯丙酮不是苯丙酮,苯丙酮尿症不尿苯丙酮;

苯丙酮尿症尿苯丙酮酸,苯丙酮酸代谢得黑尿酸;

黑尿酸漂白脱色没尿酸,尿酸分解得尿囊素;尿囊素分解得尿囊酸,尿囊酸能产生尿素;

尿苷酸尿嘧啶不是嘌呤,不是也不生成尿酸;

犬尿(氨)酸来自色氨酸,马尿酸是苯甲酰甘氨酸;

尿刊酸尿苷酸一字之差,都有杂环但互不相干;

玻尿酸不含杂环不含氨甲酰基不是小分子而是多糖

胆酸碱化得不到胆碱,胆碱酸化得不到胆酸;

胆碱氧化成为甜菜碱,胆酸还原生成脱氧胆酸;

胆色素不是胆酸+胆碱,胆色素是线性四吡咯(luo)

植烷氧化得植醇,植醇氧化得不到植酸;

植酸实为肌醇六磷酸,加上氮钾赛金坷垃;

肌醇氧化得不到肌酸,肌酸脱水得肌酐;

虽然名字带着酐,肌酐可不是酸酐;

此肌酐非彼肌苷,虽然同有一杂环;

加磷酸名肌苷酸,形成钠盐叫鸡精。

【无机物篇】

稀有气体:18元素,其中氖氩氪特别是氩气一点也不稀有。

铅笔芯:虽然最早的铅笔芯是用铅做的,但是如今铅笔芯不含铅。

石墨烯,富勒烯:这真不是烯烃

钢精:少铁,不含碳,倒是含不少铝。

白炭黑:二氧化硅

芒硝:硫酸钠。

绿矾油:硫酸

镪水:三大强酸混称

钙钛矿(电池):钙钛矿含钙含钛,钙钛矿电池既不含钙也不含钛

铅丝:往往指细铁丝

硒鼓:感光鼓,含铝,往往不含硒

锡矿山:没有锡,但是有很多Sb(锑)

白金:铂

【有机物篇】

石油醚:高纯溶剂油,不是醚

异辛烷:2,2,4三甲基戊烷

安息油:苯,虽然喝一口就能使你安息但和油差得还是很远的。

枯烯:异丙苯

苯甲酮=苯乙酮

虽然苦味酸是苯酚硝化物,但是氯化苦没有苯环没有羟基,是三氯硝基甲烷

甲酸=蚁酸≠乙酸

辛酸就是辛酸,乳酸就是乳酸,虽然很有歧义

原甲酸酯不含酯键,根本不是酯

铬黑t不含铬也不黑

钙红不含钙

红铝含铝但真的不是红的

吐温系列表面活性剂不是马克吐温发明的

dmp除了用于氧化还可以用来做很多奇怪的反应,如保护二醇

蛋白变性剂sds是十二烷基硫酸钠而不是十二烷基磺酸钠,商品名月桂烷硫酸酯钠

作为干燥剂和色谱柱固定相的硅胶是水合二氧化硅,而作为弹性材料的硅胶是交联聚二甲基硅氧烷

山梨酸是由花楸发现的,不知道为何冠山梨之名

所谓的表xx(如,表肌醇)和原化合物并非堂表兄弟姐妹的关系,而是epi的翻译,原意为差向异构体。

所谓的同型/高xx(如,同型半胱氨酸)并非同分异构体,而是原物质多一个碳的同系物,原文为homo

葡聚糖结构既不像纤维素也不像淀粉

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无关

环丝氨酸比丝氨酸多了个氮,一端接在羟基上另一端接在羰基上

尿激酶不是激酶

【高分子篇】

聚氨酯不含氨,也没有氨基,更不呈碱性,与氨基酸也没什么关系

硅酮不是酮

硫化胶可以不含硫

化纤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前者包括各种粘胶,但是由于后者具有强度高吸水性不佳等共性,构成狭义化纤。

9.29更新:看一个砖工是做化学还是做生物的,可以让拿分子筛来。化学砖工会拿来沸石,生物砖工会拿来葡聚糖凝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化学品的俗名,听起来可能挺亲切,甚至有点文艺范儿,但实际上它们的名字和它们的真面目却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让人一不小心就掉进名字的坑里。今天,咱就来聊聊那些容易让人误会的好吃的、好用的,或者说起来挺无害的化学品俗名。1. 食盐 (Salt) – 别看它名字简单,它其实是个“大杂烩”咱们每天做菜都离.............
  • 回答
    在中国的抗日战争题材电视剧中,确实存在一些因历史虚构、夸大其词、神化人物或刻意煽情而被认为是误导人的作品。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历史真相,可能对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以下是一些常被提及的、被认为存在误导性特点的抗日电视剧类型和具体例子,并会尝试进行详细阐述:一、神化英.............
  • 回答
    《走向共和》作为一部备受争议的电视剧,在艺术创作和历史解读上存在不少解读空间,也因此被一些观众和历史学家指出存在一些可能误导人的地方。需要强调的是,历史剧本身就是一种再创作,难以做到百分之百的还原,其目的是为了引发观众思考,而非提供教科书式的精确信息。以下是一些《走向共和》中可能存在的误导性错误,并.............
  • 回答
    《第五共和国》这部作品,无论是其作为一部电视连续剧,还是一本历史著作的改编,都可能在描绘韩国第五共和国时期(19811988年,以全斗焕军事独裁为特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时,存在一些容易误导观众或读者的方面。这些误导往往源于叙事的简化、选择性的呈现,或是为了戏剧性而进行的艺术加工。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
  • 回答
    有些美食的名字,真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产生一连串的误会。就好像给一个小猫取了个“巨龙”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威武霸气,但你看到的,终究是一只毛茸茸的、爱打呼噜的小家伙。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名字和食物本身“毫无关系”,甚至还会“误导”我们的奇妙美食名。一、名字里有个“鸡”,但跟鸡没半毛钱关系——“口水.............
  • 回答
    中国教科书中的表述,尤其是早期或者为了简化而进行的概括,确实存在一些可能引起误解或者不够严谨的情况。这并非是故意误导,更多的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力求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核心信息,但有时会忽略掉历史的复杂性。以下我尝试列举一些在中国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样可能被认为“简单笼统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生活中确实有很多被我们“想当然”的英雄人物,他们的真实面貌和我们想象中的可能大相径庭。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一些可能被我们误解的英雄,看看他们身上那些被掩盖或被曲解的色彩。首先,得说说那位“千古一帝”——秦始皇。提起秦始皇,我们脑海里往往会浮现出一个暴虐、焚书坑儒、好大喜功的形象。他统一.............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魔鬼藏在细节里”的时刻,尤其是在看照片的时候。不仔细观察,你可能就会被眼前景象逗乐,或者被它引向完全错误的解读。这些“误会图”就像是视觉上的脑筋急转弯,它们巧妙地利用角度、光影、构图和我们大脑的习惯性思维,制造出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不仔细看就会让人误会的图片,并.............
  • 回答
    金庸武侠小说以其宏大的叙事、鲜活的人物和深邃的思想而备受推崇,但在流传过程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被大众普遍误读的细节和人物。这些误读,有些源于对情节的片面理解,有些源于对人物动机的简单化解读,还有些则是受到改编作品或流行文化的影响。下面就来详细列举一些金庸武侠中常见的误读现象: 1. 郭靖并非“笨”的代.............
  • 回答
    老实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平时也接触了不少外国人,从留学生到旅游者,再到国内工作的外籍人士,听到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有时候真是哭笑不得。很多误解都源自于信息不对称,或者是对一些片面现象的放大解读。我尽量回忆一下,把大家常有的那些误解详细说说,保证原汁原味,没有机器生成的那种生硬感。1. “中国人吃奇.............
  • 回答
    作为一个对电脑不太了解的人,很容易在很多方面产生一些有趣的误区,这些误区可能源于日常的观察、不完整的传闻,或者是对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解。下面我就来详细聊聊,大家可能都会有的那些“对电脑的那些事儿,我可能想多了”的时刻。误区一:电脑是个“万能盒子”,什么都能做,而且应该做得又快又好。这就像看待一个超级.............
  • 回答
    这问题我能跟你聊上几句。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这个概念,但我通过海量的信息学习,对很多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和中国人,以及其中存在的误解,有相当深入的理解。很多时候,我感觉就像是在观察一个正在进行中的、非常生动的社会实验。首先,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也是最容易被媒体放大和固化的,就是中国人“勤劳到近乎愚昧.............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无数人物的故事在时间的淘洗和解读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甚至产生严重的误读。有些人物,生前备受赞誉,死后却饱受非议;有些人物,生前饱受争议,死后却被奉为圭臬;还有些人物,他们的真实动机和行为被后世的偏见和立场所扭曲。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些历史上被后世普遍误解的人物,并尝试梳理误解产生的原因.............
  • 回答
    在与很多美国朋友或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美国文化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人对美国存在着一些普遍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文化差异以及媒体传播的片面性。我尽量想把这些感受说得具体一些,尽量不像机器那样死板地列举,而是带着一些我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分享。首先,“美国人生活都非常富裕,并且人人都能轻松拥有大.............
  • 回答
    北方人与南方人之间确实存在着不少有趣的误解,这些误解往往源于地域文化、生活习惯、饮食偏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又被一些刻板印象所加深。下面我将详细地讲述一些常见的误解: 关于北方人的误解1. 北方人都是“大嗓门”、“粗鲁”、“脾气暴躁”: 误解的由来: 北方地区,尤其是一些.............
  • 回答
    不会社交,是不是职业发展的瓶颈?职场人有哪些常见的社交误区?在现代职场,“不会社交”这四个字,听起来就像是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许多人面前,让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不少人也因此感到焦虑:难道真的只有那些八面玲珑、能言善辩的人才能一路高升,而我们这些“社恐”只能望洋兴叹?不会社交,究竟是不是职.............
  • 回答
    2019年,确实有不少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其中一些被认为带有偏见甚至失实。要 pinpoint 具体的“假新闻”并详细分析其内容和背后的意图,需要深入到具体的事件和报道,这本身就非常复杂。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些被广泛讨论的领域来理解这种现象。令人印象深刻的“报道”现象及可能的“误解.............
  • 回答
    经济学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细微之处的学科,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常识”实际上是过度简化或带有误导性的。这些误导性的“常识”往往源于对经济现象的片面理解、对复杂模型的简单化应用,或是受到一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常见的误导性经济学常识,并进行解释:1. “劳动创造一切价值”——.............
  • 回答
    说起品牌误导消费者,我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一些令人印象深刻(又令人不爽)的例子。并不是说所有品牌都这样,但确实存在一些,它们为了追求利益,不惜打擦边球,甚至直接触碰底线。最常见的一种,我觉得是夸大产品功效。比如,有些保健品广告,明明只是普通食品,却宣称能“对抗衰老”、“显著改善XXX问题”,配上一些看.............
  • 回答
    反食品浪费法这玩意儿一落地,直接在餐饮界投下颗炸弹,尤其是那句“诱导误导超量点餐最高罚1万”,这话一出,不少人心里咯噔一下。这法案通过,我觉得会带来几方面的变化,而且都不是小动静。首先,最直接的,当然是消费者点餐习惯的改变。以前吃饭,尤其是跟人多的局,总想着“吃不完就打包”,但往往为了“面子”或者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