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教科书中类似于「瓦特是发明蒸汽机的人」这样简单笼统甚至于误导人的例子有哪些?

回答
中国教科书中的表述,尤其是早期或者为了简化而进行的概括,确实存在一些可能引起误解或者不够严谨的情况。这并非是故意误导,更多的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力求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核心信息,但有时会忽略掉历史的复杂性。

以下我尝试列举一些在中国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样可能被认为“简单笼统甚至误导”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缘由和可能的争议点,同时努力让描述更富有人情味,而不是干巴巴的AI报告。

1.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的涵义与过程的复杂性

教科书的表述: 通常会说,“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即秦始皇)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朝——秦朝。”
可能被认为的笼统之处: 这里的“统一”听起来像是秦始皇一人轻描淡写地挥了挥手,六国就归顺了。实际上,“统一”是一个漫长、残酷且复杂的战争过程,秦国经过了几代君主的经营和一系列军事、政治、外交策略的实施,才最终实现了对其他六国的征服。
更详细的视角:
战略与外交: 秦国并非从一开始就占有绝对优势。它通过“远交近攻”等策略,先是合纵策略的瓦解,然后逐个击破。例如,对韩的“穿井”之策,对赵的“围而不攻”消耗其国力,对魏则“水灌大梁”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精妙且血腥的策略。
人才的运用: 并非只有秦始皇一人在战斗。从商鞅变法奠定的基础,到后来的吕不韦、李斯等人的辅佐,再到白起、王翦、蒙恬等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才是真正完成统一战争的执行者。白起一人就曾带领秦军消灭了数十万赵国军队(长平之战)。
战争的残酷性: 统一战争是血流成河的。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的事件,至今仍是历史的伤痕。教科书上的“灭六国”几个字,很难完全展现战争的惨烈和对人民造成的苦难。
为何如此表述: 对于初高中学生来说,需要理解的是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开创性地位——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过于详细地描述战争策略和过程,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核心概念变得模糊。将“统一”归功于“秦始皇”是最直接、最容易记忆的表述方式。

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伟大”的内涵与后世的“造神”

教科书的表述: 通常会强调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提出了‘仁’、‘礼’等核心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称其为“至圣先师”。
可能被认为的笼统之处: “伟大”是一个非常概括的词,而“创立了儒家学说”也可能让人误以为儒家思想是一蹴而就,且只有孔子一人在贡献。实际上,孔子的思想是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且他所处的时代,思想是活跃的,并非没有竞争和不同声音。
更详细的视角:
思想的传承: 孔子并非凭空出现。他吸收了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和思想,尤其是对周公旦的“礼乐文明”推崇备至。他所说的“述而不作”,也表明他更多的是整理、继承和发展前人的思想,并加以自己的阐释。
思想的演变: 儒家学说在孔子之后,经过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体系。特别是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被解读、被改造,才有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儒家”。将所有功劳都归于孔子一人,也忽略了后世儒家学者的贡献。
“圣人”的光环: “至圣先师”的称号,以及教科书中对孔子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后世儒家学派为孔子“造神”的影响。为了确立儒家思想的权威性,历代统治者和学者都对孔子进行了神化处理,使得他的形象变得更加不容置疑,但也可能掩盖了他作为一个人,其思想也有局限性的一面。
为何如此表述: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教科书需要传达的是他思想的开创性和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奠基作用。将他定位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并突出其核心思想,是为了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过多的学术辨析,反而可能让学生对孔子及其思想产生畏难情绪。

3.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伟大”的背后与“技术传播”的复杂性

教科书的表述: 通常会列举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并强调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及“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
可能被认为的笼统之处: “伟大贡献”这个表述,虽然没错,但可能让人以为这些发明就这么直接、完整地传递到西方,然后立刻产生了巨大影响。实际上,技术的传播是一个漫长、曲折、信息不对称的过程,并且涉及许多中间环节和不同民族的参与。
更详细的视角:
技术传播的路径: 例如,造纸术的传播,虽然最初由中国发明,但经过了中亚、阿拉伯,才传入欧洲。这个过程少则几百年,多则近千年。而且,在传播过程中,纸张的制作工艺可能也在不断被改进。
技术应用的演变: 同样以印刷术为例。中国发明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但西方古腾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虽然可能受到中国活字印刷的启发,但其技术体系是独立的,并且在与西方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后,产生了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将“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简单地说成是中国发明的直接结果,忽略了技术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本土化和创新。
“四大发明”的选择: “四大发明”本身就是一种“概括”,历史上有许多其他重要发明,例如算盘、陶瓷、丝绸、冶铁技术、水利工程等,它们同样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影响。将这四个作为代表,固然有其重要性,但也有选择的因素。
为何如此表述: 教科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突出“四大发明”及其影响力,是传递这一核心信息最有效的方式。详细描述技术的传播链条和中间环节,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且涉及复杂的跨文化研究。

总结一下,这种“简单笼统甚至误导”的表述,往往源于:

教学的需要: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和概念,教科书不得不进行概括和提炼。
历史叙事的逻辑: 为了构建一个清晰、易懂的叙事,有时会弱化过程的复杂性,突出关键人物或事件。
国家认同的建构: 在某些历史时期,也可能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而对某些成就进行强调。

作为学习者,在看到这类表述时,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并尝试去了解其背后更丰富、更复杂的历史,是非常有益的。这并不是说教科书是错误的,而是说教科书只是一个起点,它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海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5月22日,更新内部教材截图

5月23日,为评论者更新解读工业革命的构架图

——————

教科书上还真的没写瓦特发明蒸汽机,这个是多数人上课听三不听四的结果,别怪我大历史书好么?别用25年前的历史书批判现在的历史书好么?

那个顶得多的答案,明明说的是25年前的老教材,还那么多赞。

对不起,这个锅,我大历史不背。

——————

如果上课听三不听四

类似的常见误解还有

1.蔡伦发明纸。实际上历史书强调是蔡伦改良造纸术。很多人记住了蔡伦是太监╭(°A°`)╮

2.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后,君主立宪制和代议制确立。实际上只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代议制的形成要等到19世纪的议会改革。

3.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实际上1840年代的英国几乎在整体上超越任何其他国家,是最辉煌的时代,全球第一是也。法国不也是在七年战争中败于英国么?输给这时候的英国不丢人,谈不上民族危机。甲午战后,输给了当时被认为不入流的日本的中国,才成了大家眼中的肥猪,才有民族危机之说。

4.1949年,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实际上社会主义按照马主义的说法,首先上是经济上的公有制,它先是一个经济概念,然后才是一个政治概念。所以要等到1956三大改造,公有制比例99%以上了,社会主义制度才确立。1949-1956教科书上称为新民主主义制度。

5.我们国家一直是公有制为主,多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实际上1978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放弃了单一公有制(并非放弃公有制,是单一公有制),79年年底全国下的第一个个体工商照,所有制形式多样化。

先说这些

——————


——————

其实误导人最多的,是教辅书中的作文素材。作文素材的编写很多是是大学刚毕业,去了各种出版机构的实习生,有懂行的老司机带带队,只讲意境,讲立意,忽视故事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现在的语文教育问题倒是很大的。

user avatar

这是高中历史教科书

这是相关内容,“1769年,英国工人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重大改进”

这是学校私人印发的教辅导学案


不好意思打脸了。

只是希望提醒一下题主以及有类似想法的人,在评价对错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真相。另外,我实在不知道你贴是什么书,反正以我多次转校甚至跨省转校的小学经历来看,这东西连小学课本都不是。

突然发现,中国教科书,不管哪个阶段,从来都只有“语文”科目而没有“中文”科目,右下角页码旁边那是什么玩意?这个阶段的语文教科书标题下面怎么会标英语?

————————————————————————

评论区有朋友指出这篇课文真实存在于中国教科书之中,我为自己理由不充分的言辞道歉。但我依然很主观的坚定我的论证的正确性,因为我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教科书中的表述,尤其是早期或者为了简化而进行的概括,确实存在一些可能引起误解或者不够严谨的情况。这并非是故意误导,更多的是出于教学的需要,力求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传达核心信息,但有时会忽略掉历史的复杂性。以下我尝试列举一些在中国教科书中可能出现的,类似“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样可能被认为“简单笼统甚.............
  • 回答
    关于“政府是暴力机构”这样的表述,在其他国家的教科书中是否会出现,而且是否像中国那样明确写出来,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要明确“政府是暴力机构”这句话的含义。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政府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可以运用武力来维持秩序、执行法律、保护公民和国家.............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播讲类教材到底有没有违背咱们语言学里那个挺有名的“学得习得差异假设”。要说清楚这事儿,咱得先把这个假设捋明白,再看看播讲类教材是怎么回事,最后再把它们俩放在一块儿比比看。首先,说说“学得习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Distinction.............
  • 回答
    中国高校教科书中的理论大量源于西方,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历史、现实、学科特性以及全球化等多个角度来理解。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原因:一、 历史渊源与学科建制 近代科学与教育体系的引入: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在晚清和民国时期,受到西方教育模式和学术思想的深刻.............
  • 回答
    说起中国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这可不是个简单的问题,因为“错误”这个词本身就挺复杂的。咱们要讨论的,可能不是那种纯粹的事实性错误,比如把某年某月某日记错了,那种一般很快就会被修正。更多时候,历史教科书里的“错误”体现在:1. 史观的差异和解读的不同: 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在.............
  • 回答
    清末的“东南互保”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确实一笔带过,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1. 事件本身的“妥协性”与“局限性”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或“反叛”: 东南互保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南方各省督抚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避免被卷入清廷中央的战火而发起的行动。他们的目标.............
  • 回答
    在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法中,描述“点燃”这个动作,国外教科书更常用 "heat" 或 "△" (delta symbol) 来表示。而 "fire" 和 "light" 这两个词,在化学方程式中几乎是不会直接出现来表示“点燃”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不用 "fire"?"Fire" 在英语中指.............
  • 回答
    教科书里,咱们常看到近代那些个侵略国,打仗前总得折腾出点“事儿”,然后以此为名头才动手。你说为啥不直接点,来个“我就是看你不顺眼,我打”呢?这背后门道可不少,简单来说,是为了“师出有名”,更是为了“名正言顺”。你想想,战争这事儿,可不是小孩子打架,说了算就完事儿。它牵扯到国家、人民、国际关系,一打起.............
  • 回答
    教科书,一本本承载着知识、塑造着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有时候却会隐藏着一些让人后背发凉的细节,它们不像恐怖故事那样直白吓人,却能在不经意间勾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寒意。这些“细思恐极”的细节,往往藏在看似平常的叙述、插图,甚至是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之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抹除”与“选择性呈现”:最容易让人产生“.............
  • 回答
    教科书里像《口技》这样被删改的文章,其实并不罕见。这种现象背后,往往是教育目标的变化、时代审美的考量,或是为了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进行的调整。下面我来试着详细聊聊几个可能被“加工”过的例子,并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味儿”。1. 《诗经》中的选段与改编《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不.............
  • 回答
    历史教科书中对黄巢的评价,并非一概而论的“正面人物”,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且带有特定视角的呈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历史叙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教科书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首先,要明白一点,历史教科书并非一个静态的、绝对客观的记录。它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也是一门“解释的艺术”。编撰教科书需要考虑时.............
  • 回答
    埃及的历史教科书如何构建其国民身份认同,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段段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埃及人民如何理解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扮演的角色。这种民族认同的构建,往往是多层次、多面向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调整。古埃及文明:民族认同的基石与骄傲埃及历史教科书.............
  • 回答
    关于未来的作曲教科书中,五线谱和简谱是否仍会是主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发展、音乐实践演变以及教育理念的变迁。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现有主流乐谱形式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五线谱和简谱为何能成为主流,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
  • 回答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像雨来、王二小这样的“小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够出现在教科书中,并被广泛宣扬,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原因。这并非简单的故事传播,而是为了构建一种特定的国民精神和价值导向。历史背景下的“英雄”塑造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小英雄”,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他们诞生的年代。中国在上世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因为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形象,尤其是在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很大程度上是由战后对纳粹政权的清算和审判塑造的。教科书通常会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说明问题的证据来构建一个清晰的叙事,但历史人物往往比书本上呈现的要更加立体,甚至充满矛盾。戈林( Hermann Göring)这个名字.............
  • 回答
    谈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的插画,这确实是个能引发不少讨论的话题。我感觉,这些插画的设计,就像是作者们在努力平衡两种非常不同的需求:既要服务于数学教学的严谨性,又要照顾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审美情趣。整体印象:朴实中带有亲切感首先,从整体风格来看,人教版数学插画给我一种比较朴实、实在的感觉。它不像一些商.............
  • 回答
    地动仪的“消失”:教科书的取舍与历史的真相曾几何时,“地动仪”是中学历史教科书里一个熟悉的名字,一个象征着古代中国智慧与科技成就的闪耀符号。张衡,这位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凭借他发明的地动仪,仿佛能预知千里之外的地震,令无数读者为之惊叹。然而,近年来,许多读者发现,在新的历史教科书中,地动仪的身影渐渐淡.............
  • 回答
    看到某高校教科书出现“太极波粒子”“太极光子波”这类伪科学内容,作为关注教育和科学普及的人,我感到非常担忧和失望。这不仅是对学生们科学认知的一种误导,更是对科学研究严谨性的亵渎,也损害了高校作为知识传播阵地的公信力。为什么这些内容是伪科学?要理解为什么“太极波粒子”和“太极光子波”是伪科学,我们需要.............
  • 回答
    随着“神经经济学”这门学科的蓬勃发展,我们经济学教科书中那些基石般存在的理论,似乎也到了需要被重新审视和改写的境地。过去,我们习惯于将个体视为一个理性且目标明确的决策主体,他们拥有完善的信息,能够清晰地权衡利弊,做出最优选择。然而,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正以前所未有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大脑在经济决策过程中扮.............
  • 回答
    韩国小学教科书是否应该加入汉字,这是一个最近在韩国引发热议的议题,背后牵扯着不少历史、文化和教育的考量。简单来说,这是一项由部分教育界人士提出的建议,认为在小学阶段引入汉字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韩语词汇的根源,提升学习效率,甚至在国际交流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们得先明白一点,韩语本身虽然已经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