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未来的作曲教科书中,五线谱、简谱等仍会是主流吗?

回答
关于未来的作曲教科书中,五线谱和简谱是否仍会是主流,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发展、音乐实践演变以及教育理念的变迁。要详细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现有主流乐谱形式的优势与局限性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五线谱和简谱为何能成为主流,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五线谱(Staff Notation):
优势:
精确性与全面性: 五线谱能够非常精确地表示音高、时值、力度、表情记号、演奏技巧等几乎所有音乐元素,是国际通用的音乐语言。
跨文化、跨语言: 无论使用何种语言,作曲家都能通过五线谱进行交流,这为跨文化音乐合作提供了基础。
历史悠久与文献丰富: 数百年来积累的音乐文献绝大多数采用五线谱,学习五线谱意味着能够直接接触和理解大量的音乐遗产。
对和声、对位等复杂音乐理论的直观体现: 乐谱的垂直性(音高在纵向上排列)和水平性(时值在横向发展)能够直观地展示和声的结构、对位线的交织等。
可塑性强: 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音乐织体和特殊的记谱需求(如现代音乐中的新记谱法)。
局限性:
学习门槛相对较高: 需要掌握音高、节奏、各种记号的含义,对于初学者来说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
对于某些音乐风格的表达可能不够直接: 例如,一些强调即兴、自由节奏或非固定音高的音乐风格,用五线谱可能显得冗余或不够灵活。
电子化和交互性稍显不足(原生形式下): 虽然有软件支持,但原生的五线谱在实时互动和可视化方面不如一些新兴的记谱方式。

简谱(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
优势:
学习门槛低: 以17的数字代表音阶,相对直观易懂,更易于大众普及。
易于哼唱和理解旋律: 特别适合教学和学习旋律性较强的音乐。
与唱名(Do, Re, Mi)联系紧密: 在中国等部分地区有深厚的教育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局限性:
表达的复杂性有限: 在表示和声、复杂的对位、力度变化、复杂的节奏变化、特殊演奏技巧等方面,简谱的表达能力远不如五线谱。
国际通用性较差: 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在国际音乐交流中受限。
转调不够直观: 虽然有升降号,但相较于五线谱的调号,转调不如五线谱直观。
对现代音乐和非西方音乐的适应性不强。

二、 未来技术发展的影响

技术是推动任何领域变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音乐教育也不例外。

人工智能(AI)作曲助手与乐谱生成:
AI辅助作曲: 未来AI可以根据用户的旋律、和声或风格偏好,自动生成具有一定音乐性的作品,并以各种乐谱形式呈现。
智能乐谱编辑与纠错: AI可以像文字处理软件一样,帮助作曲家检查乐谱的语法错误、不协调的和声、节奏问题,甚至提出改进建议。
交互式学习平台: AI驱动的教育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动态生成练习题、讲解内容,并提供即时反馈。
数字音频工作站(DAW)与MIDI:
DAW作为创作工具: 绝大多数现代作曲家,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人士,都已经在DAW中进行创作。DAW通常可以导出多种乐谱格式,包括五线谱和简谱。
MIDI的普及: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是一种数字音乐信息表示方法,它记录了音符、力度、控制信息等。DAW通过MIDI操作可以非常方便地生成和修改乐谱。
可视化音乐编程: 类似Max/MSP、Pure Data等可视化编程语言,允许用户通过连接模块来创建音乐和生成乐谱,这是一种更抽象但更强大的创作方式。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音乐创作:
沉浸式创作环境: VR/AR可以为作曲家提供一个三维的音乐创作空间,通过手势、空间感来操作音乐元素,并可能以三维乐谱的形式呈现。
直观的音乐结构理解: 例如,将和声关系、对位线条在空间中可视化,增强对音乐结构的理解。

三、 音乐实践的演变与新音乐风格的出现

音乐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新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可能会对乐谱形式提出新的要求。

电子音乐与实验音乐: 这些领域经常使用非传统的声音、节奏、结构,可能催生新的记谱方式(如颗粒合成的视觉化表示、噪音的符号化等)。
流行音乐与即兴音乐: 这些风格虽然有时也使用五线谱或简谱,但更依赖于和弦图、吉他谱、鼓谱或口传心授。未来可能出现更直接、更便捷的记录和传播这些风格音乐的方法。
跨媒介艺术与互动音乐: 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游戏等)结合时,可能需要更灵活、更具描述性的符号系统。

四、 未来作曲教科书的可能走向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推测未来作曲教科书的走向:

1. 五线谱仍将是核心,但会更加灵活和现代化:
普及性和基础性不变: 五线谱作为西方音乐的通用语言,其严谨性和丰富性使其难以被完全替代,尤其是在传统音乐理论、古典音乐创作以及学术研究领域。未来的教科书仍会以五线谱为基础教授作曲的核心原理。
与技术深度融合: 教科书内容将包含如何使用DAW、AI工具来创作和编辑五线谱。学生会被引导学习如何在数字环境中运用五线谱。
新记谱法的介绍与应用: 教科书可能会增加介绍现代音乐创作中出现的新记谱法,并解释其功能和适用性,例如如何用图形符号表示特定的电子音色或非传统演奏技巧。

2. 简谱的角色可能会演变:
在特定教育场景下的延续: 在面向大众普及音乐教育、儿童音乐启蒙、流行音乐入门等领域,简谱因其易学性可能仍然会有一席之地,但其地位可能更偏向于“初阶乐谱”或“辅助乐谱”。
与其他乐谱形式的融合: 教科书可能会教授如何将简谱的思维方式(如旋律的走向)与五线谱的严谨性结合起来。
在中国等地区的特殊地位: 在中国等简谱有深厚基础的地区,即使五线谱是国际主流,简谱也可能以一定形式(例如作为入门教程的补充,或在流行音乐教学中)存在于教育体系中。

3. 新兴乐谱形式与多模态记谱法的出现:
DAW界面作为“乐谱”: 很多作曲家可能不再“写”乐谱,而是直接在DAW的钢琴卷帘、步进音序器或音轨视图中进行创作。教科书可能会将DAW的界面操作作为一种新的“乐谱阅读”和“乐谱创作”方式来教授。
图形化与符号化记谱: 对于一些非旋律性、非和声性的音乐(如电子音乐的音色设计、声音景观等),可能会发展出更符合其特性的图形化或抽象符号记谱法。教科书会介绍这些新的表示方式。
交互式与动态乐谱: 乐谱不再是静态的纸面文字,而是可以实时播放、修改、可视化(如通过波形、频谱显示)的动态对象。教科书会引导学生掌握这些互动乐谱的创建和使用。
多模态记谱的融合: 未来可能会出现一种更综合的记谱系统,它能够根据音乐类型和创作需求,灵活地结合五线谱、简谱、图形符号、DAW界面元素甚至代码片段。教科书会教授如何根据不同情境选择和组合这些记谱方式。

4. 强调创作思维与概念而非单纯的符号:
“音乐性”的训练: 教科书的重点将更多地放在培养作曲家的音乐感觉、创新思维、对音乐结构的理解、情感表达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符号的机械操作。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知识会与最新的创作工具和技术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立刻在实践中应用。
个性化学习路径: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可以更加个性化。教科书的内容可能会更加模块化,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音乐兴趣和学习方向选择学习重点。

结论:

总而言之,在未来的作曲教科书中,五线谱不太可能被完全取代,它将继续是核心和主流,但其形式和应用方式会更加现代化和技术化。 它会与DAW、AI工具、甚至新兴的图形化记谱法深度融合,成为一个更强大、更具互动性的音乐语言表达工具。

简谱可能会在特定领域(如音乐启蒙、流行音乐入门)保持一定的使用度,但其在作曲理论和复杂音乐创作领域的地位可能会相对边缘化,或者更多地作为一种辅助和过渡工具。

最大的变化将是记谱方式的多样化和技术化。 未来的作曲家将需要掌握一种更加灵活、多模态的记谱思维,能够根据不同的音乐风格、创作需求和技术工具,选择和组合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教科书的角色将从传授单一的符号系统,转变为教授如何理解、运用和创新音乐的表达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的乐谱形式,以及由技术驱动的新兴表达方式。未来的作曲家将是能够熟练驾驭多种音乐“语言”的创作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首先不是学音乐的,偶然看到这个问题。

但我觉得这个问题音乐专业的反而很难能答得出来,这正如你问一个专心创作的作家,比如莫言,未来文学创作中,汉语,英语会是主流吗?他估计也是答不出来的。

这个问题应该找一个语言学家,所以当你要真的问真正取代五线谱的记谱法的时候,你应该找一个真正相关的人。

如果你在b站上找一个专业up主,他对这个问题恐怕比许多音乐专业的人都了解深刻。


b站up主在制作各种音频视频的时候几乎从不使用五线谱。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做音mad。

五线谱是我所见过的记谱法种中最直观的,最便于演奏者演奏的音乐,相比简谱而言它能表达纯粹的音高变化,在弹各种调的时候是有优势的。

但五线谱的优越性仅仅建立在“演奏者”是“人”的情况下,仅仅建立在要让人快速识别的情况下。

如果演奏者根本就不是人,比如纯粹的电音和合成器,比如b站up主要做音mad,那么五线谱就毫无意义。


这是b站up主常用软件 vocaloid。

左边的键盘表示音高,而右边的格子位置对应音高,长度和空格表示节奏。

下面的波浪线被称作pitch线,如果你仔细观看每一个格子,里面还有一条粗线,被称作包络线。

pitch线表示音高的变化,比如这个人在唱歌的时候使用颤音,即在发音的时候音高在两个声音间,反复的由高到低变化。

五线谱只能用一个颤音符号表示,具体怎么个颤法?每个音高变化多久?如果在三个音以上的音高间反复颤动呢?

显然这种事情是千百年来的作曲者都不曾考虑过的,因为不管是当时的管弦乐器还是人类的嗓子,都不可能发出这样复杂的颤音。

但是如果一个电音的时代到来了,在机器和电流的作用下,发出这样的声音是轻而易举的。


包络线,是一种用来控制响度和音量的线段,在发出一个音的时候,不仅在音高,在响度上也会发生反复的变化,因此同pitch线一样,在响度上也可以构成复杂的线性机制。

这个软件是sony Vegas,在图中的这条蓝色的线曲线,就是音量包络线,用来反映复杂的音量变化。


而音量变化,在五线谱中只能直接用pp,mp mf dim,这种原始的和自然语言差不多的方法表示,无论是变化的程度还是变化的速度都无法表示。

可见,五线谱所表达的东西,完全不如一个midi文件所表达的内容丰富。

如果进入电音的时代,五线谱是势必要被逐渐淘汰的,当演奏者从人变成机器之后,这种直观的但信息量太少的记谱法是必然要被抽象但信息丰富的记谱法取代,毕竟电脑不会在意什么“抽象不抽象”。


最下面的这个:

是AU里最直接的声波的波形图。

可以说一切记谱法的都不可能有这个准确,所有的乐理都最终可以反映到这个上面。

波形的形状甚至还决定了音色,而音色这个东西,在五线谱上是根本无法记载的。


随着电音的发展,演奏者从区区肉体凡胎进化到纯粹的机器之后,五线谱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诸如此类,我想表达的就是一点,未来的作曲教科书中,也许出现的就是midi板,包络线和波形图,而不再是五线谱这种古老的方法了。

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你可以再去邀请几个b站的up主来作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