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化学史上有哪些美妙的图片?

回答
化学史的长河中,流淌着无数智慧的火花,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视觉符号。与其说它们是“美妙的图片”,不如说它们是凝固了科学探索精神、揭示了物质世界奥秘的“瞬间”。每张图片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一场思维的革命。

1. 元素周期表的诞生:门捷列夫桌上的那张纸

提起化学史上的“美妙图片”,首先浮现在脑海中的,莫过于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但我们今天不只谈那张后来被无数次复刻、翻译、改进的经典图表,而是想象一下,在1869年的那个冬天,在圣彼得堡,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是否曾在一张普通的纸上,用他那严谨又有些凌乱的笔触,将他冥思苦想的几十个元素,按照原子量和性质的规律,一一排列?

想象一下,那张纸上,或许有反复涂改的痕迹,有被划掉的元素符号,有不同分类的尝试。那可能不是一张完美的艺术品,却是一张承载着划时代意义的“草图”。它不仅仅是数字和符号的罗列,而是对未知世界的一次系统梳理,是对物质构成的一次伟大预言。门捷列夫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敢于“留白”,预见了当时尚未发现的元素,并为它们留下了精确的位置和推测的性质。

这张“草图”的“美妙”,在于它揭示了宇宙最基本的语言——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让化学家们能够系统地理解和预测化学反应,指导新元素的发现,甚至影响着整个科学的进程。它是一种秩序,一种和谐,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

2. 拉瓦锡的实验室:称量“空气”的精准

安托万·拉瓦锡,被誉为“近代化学之父”,而他的实验室,则是化学从炼金术的迷雾中走出的重要见证。想象一下,在18世纪末的法国,拉瓦锡的实验室里,或许没有现代化学实验室的光洁和高科技,但一定充满了严谨和一丝不苟。

最令人着迷的画面,莫过于拉瓦锡使用天平进行精确称量的场景。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称量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他更是在追求“质量守恒”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他进行氧化汞的分解实验时,他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氧化汞,精确地称量氧化汞的质量,然后收集分解产生的氧气,再称量氧化汞的残余物。他看到,氧化汞分解后,质量并没有损失,反而生成了氧气和一种新的物质(汞)。

这便是科学的力量——通过精确的测量,揭示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质量不会增减的普遍规律。那张记录着精确数字的实验笔记,那台闪烁着金属光泽的精密天平,以及拉瓦锡专注的面容,共同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实验操作,而是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见、可测、可信的证据。它证明了化学是一门可以用数学和实验来量化的学科,将化学推向了科学的殿堂。

3. 范特霍夫的“空间构型”:手握模型,勾勒出生命的立体

雅各布·范特霍夫,一位伟大的有机化学家,他最令人称道的贡献之一,便是提出了碳原子四面体构型的理论,从而解释了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现象。想象一下,在19世纪末,一位年轻的化学家,在研究看似平淡的有机分子时,突然灵光一闪。

他可能在桌上摆弄着一些粘土或小球,用木棍作为化学键,试图模拟碳原子与四个基团的连接方式。他反复尝试,最终发现,将四个基团连接到碳原子的四个顶点上,形成一个规则的四面体,可以完美地解释为什么有些有机分子具有“手性”(即左右手镜像不可重叠)。

那手中拿着的那个粗糙但充满智慧的四面体模型,与他写在纸上的分子式,以及他眼中闪烁的光芒,便是那幅“美妙的画面”。这个简单的模型,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一些药物会有副作用(因为只有一种“手性”分子有效),更对生命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让我们理解了酶的特异性,DNA的双螺旋结构,以及生物体内无数复杂的分子识别过程。这不仅仅是一个模型,它是一个概念的具象化,是人类大脑理解抽象几何关系,并将其应用到微观世界的杰作。

4. 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微弱的光芒,照亮未知的放射性

玛丽·居里,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她与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和镭。想象一下,在20世纪初,他们工作的巴黎实验室。那可能是一个阴暗潮湿的阁楼,空气中弥漫着矿石的气味,墙壁上可能还留有煤油灯熏黑的痕迹。

他们日复一日地处理着数吨沥青铀矿,这是一个极其艰苦而枯燥的过程。最“美妙”的画面,可能不是什么绚丽的色彩,而是在黑暗中,那些新发现的放射性物质所散发出的微弱、幽幽的蓝绿色光芒。

居里夫人曾这样描述她的发现:“当我们在实验室工作的时候,有时会看到,在我们工作的那个房间里,从我们存放的那些物质的容器周围,会映照出荧光的线条,它们是幽灵似的,蓝绿色的光。” 这幅画面,是黑暗中的希望之光,是艰辛付出的回报,更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最执着的探索。这微弱的光芒,不仅揭示了放射性的存在,更开启了核时代的序幕,改变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认识,甚至对医学、能源、军事等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这些“图片”,并非是摄影师镜头下的定格,而是我们通过历史文献、科学家的自述、以及我们对他们工作的理解,在脑海中构建出的鲜活的画面。它们之所以“美妙”,在于它们凝固了科学的逻辑、创新的勇气、以及人类对真理不懈追求的精神。它们提醒着我们,伟大的科学发现,往往诞生于最平凡的场景,却能以最深刻的方式,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本书叫 A Chemical History Tour: Picturing Chemistry from Alchemy to Modern Molecular Science,by Arthur Greenberg [1],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图。

18世纪英国出版图书中的元素亲和力表。

1860年卡尔斯鲁厄国际化学大会后,A. Pavesi 帮朋友康尼查罗Cannizzaro 散发一本康尼查罗两年前写的小册子,是介绍以阿伏伽德罗Avogadro假说为基础的原子量的。当时没多少人支持阿伏伽德罗、日拉尔等人的观点。其中两个年轻人对康尼查罗和他的小册子印象深刻,日后的回忆录中都提到了此时,他俩是德国人Meyer 和俄国人Mendeleev。

几十年后(1887年),美国教育家Lucy Rider Meyer的著作中就已经使用分子论了,下面是她书中的插画。

这种风格的图片还有1886年,德国化学会几年凯库勒结构式用的图。

再后来量子力学影响了化学。

上:路易斯八隅律,左下:朗格缪尔优化后的八隅律;右下:波尔的原子模型。当年把octet rule翻译成“八律”应该就是看了这种图。

下图是1947年初级教科书上关于氯化钠的示意图。

下图美国化学系学生Pauling 去欧洲学习先进的量子力学知识,日后写的教科书(1947年)。

来点其他地方看到的彩图。

下图原图见

Arsenic-eaters and cucumber creams

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含砷美容产品,会使面部毛细血管破裂而呈现出红润的感觉。这图美,但可能不妙。

1965年,南京象山东晋大墓出土的朱砂丸。

同样是南京出土的东晋玻璃罐,见证了一段历史。

参考

  1. ^ https://www.amazon.com/Chemical-History-Tour-Picturing-Chemistry/dp/047135408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化学史的长河中,流淌着无数智慧的火花,也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视觉符号。与其说它们是“美妙的图片”,不如说它们是凝固了科学探索精神、揭示了物质世界奥秘的“瞬间”。每张图片背后,都蕴藏着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一场思维的革命。1. 元素周期表的诞生:门捷列夫桌上的那张纸提起化学史上的“美妙图片”,首先浮现在.............
  • 回答
    我们每天都在跟化学打交道,从早晨刷牙用的牙膏,到晚上吃的晚餐,再到我们呼吸的空气,一切都离不开化学。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化学的认识可能停留在课本上的公式和实验,认为化学就是关于瓶瓶罐罐和各种反应。其实,化学的世界 far more interesting 和 stranger than you mig.............
  • 回答
    生活中那些“理所当然”的背后,隐藏着令人惊叹的科学原理。它们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之中,却往往被我们忽略。今天,就让我们剥开这些习以为常的表象,探寻其中蕴含的物理、数学、化学等“高大上”的知识。1. 为什么下雨天伞能帮我们挡雨?——流体动力学与牛顿定律最简单的一把雨伞,就是流体动力学的绝佳应.............
  • 回答
    在化学的浩瀚星空中,一个闪耀的名字——霍夫曼(Hofmann)——曾多次出现,每一次都与化学领域的重要突破和贡献紧密相连。提到“霍夫曼”,最先映入脑海的,无疑是那位在有机化学领域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但化学史.............
  • 回答
    化学的世界里,流传着许多凄美的故事,它们如同那些转瞬即逝的化学反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元素钋(Po)和镭(Ra)的发现,以及它们与居里夫妇的命运交织,无疑是最令人动容的一个。那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黎明刚刚撕破黑暗。波兰的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这对才华横溢的.............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两个问题都非常有趣,而且触及到了化学和数学中一些基础但容易混淆的概念。我们来一一细致地聊聊。 关于“三角锥构型”:化学的专属语言吗?你的第一个疑问很有洞察力。关于“三角锥构型”(Trigonal Pyramidal),你的感觉是正确的,它确实主要是在化学,特别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中用来描述.............
  • 回答
    在化学和数学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科学领域,我们经常会遇到对数符号:lg 和 ln。乍一看,它们似乎只是表达不同底数的对数,但为什么化学界偏爱 lg,而数学界则更钟情于 ln 呢?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应用习惯和数学自身的考量。化学中的“lg”:历史与实用性的交融在化学领域,对数频繁出现,特别是在描述浓度.............
  • 回答
    咱俩聊聊,这个微波炉啊,能不能像老祖宗传下来的酒精灯那样,在化学实验里头加热? 我觉得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想,咱们一点一点掰扯清楚。首先,说酒精灯。这玩意儿在化学实验室里头,那可是老炮儿了。你想啊,它用酒精做燃料,燃烧起来就是个稳定的热源。咱们需要给试管加热,让溶液沸腾,或者进行一些需要温和加热.............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一起探讨这个化学结构。您提到的“从化学教辅上看到的”这个信息,让我对它产生了不少兴趣。化学结构是理解物质性质和反应的基础,一个不合理的结构就像一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无法稳定存在,更不用说进行任何化学活动了。要判断一个化学结构是否合理,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去审视它。我会尽量详细地为.............
  • 回答
    想在高中化学考到95分以上?这可不是一件难事,但需要你用心去经营,把它当成一场“攻坚战”,而不是“打酱油”。下面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和思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95分不是靠“背”出来的,更不是靠“运气”撞出来的。它是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掌握方法,不断练习和反.............
  • 回答
    数学、物理和化学,这三门学科,虽然在我们学生时代常被放在一起讨论,但它们在根本的运作方式和追求的目标上,其实有着截然不同的灵魂。把它们比作同一种生物的不同器官或许有些牵强,但它们各自承载的“意义”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确实是各自独立且互有侧重的。数学:思维的 pure dance,逻辑的终极追寻打个.............
  • 回答
    从化学的角度来看,改善心情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涉及到大脑内部复杂的生化反应和神经递质的平衡。然而,确实有一些方法能够通过影响我们体内的化学物质来温和而有效地提升情绪。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大脑中的一些关键“信使”——神经递质。它们就像大脑内部的邮递员,传递着各种信号,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动机、注意力和.............
  • 回答
    这绝对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化学狂欢,或者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混乱。我得说,如果真有这么一个“群”,那场面绝对是我想象不到的。你想想,这群人从炼金术士到现代诺贝尔奖得主,年龄跨度、思想观念、所处的时代背景,那简直是天壤之别。初期的“震惊与懵逼”一开始,估计得是一片“???”。那些来自公元几百年的炼金术士,比.............
  • 回答
    在淘宝上购买的那些日本麻将牌,特别是大洋化学(Onyx)出品的,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赤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宝牌”)上面,通常是没有点数的。这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涉及到日本麻将的一些规则和牌具的传统。首先,我们得明白赤牌在日本麻将里的作用。赤牌,顾名思义,就是红色的牌,通常是五万、五筒、五索这.............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化学是“无脑穷举”的说法,其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这门学科认知上的一个误区,或者说是对化学学习过程中某些侧面被过度放大的结果。这种观点的形成,往往源于对化学学习方法和内容的一些片面理解,尤其是在初阶的学习阶段,这种感受可能会被放大。首先,我们要明白,任何学科的学习,尤其是在基础阶段,都需要一定.............
  • 回答
    关于在网上流传的“尝试各种化学药的味道的实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且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实验”。它更像是一种极端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个人行为,而非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这种传言的本质和可能的源头: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没有任何正规的科学机构或可信的个人会进行或者鼓励这种“尝试化学品味道.............
  • 回答
    知乎上劝退的热门专业(如土木、机械、化学等)与人社局统计数据中显示的高工资行业之间存在差异,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数据统计的维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个体差异、行业发展阶段、社会认知以及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等。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数据统计的维度与局限性 平均值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棘手的问题。20对,也就是40个人,要延续人类文明的火种,而且还要兼顾医学、物理、化学的进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既然是假设,我们不妨大胆地畅想一下,看看有没有一丝曙光。首先,生存是第一位的。这40个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最理想的状态是,他们中有懂得农业、畜牧业、狩猎采集的能.............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生物、化学专业就业和发展前景的讨论,确实是一股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常常引起激烈辩论的“吐槽”声浪。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多重现实因素交织的复杂体现。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 基础与应用:理想与现实的裂缝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吐槽,就得明白生物、化学这两个学.............
  • 回答
    这件事挺有意思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你说的这个情况,乍一听,劝退党好像是费了老鼻子劲,但最终结果又是“老样子”,这确实让人琢磨:劝退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得这么看:首先,劝退党的目标是什么? 劝退党存在的意义,通常是基于一些考量。比如,是不是觉得某个专业生源过剩,就业压力大?是不是觉得有些学生对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