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络上流传的那个「尝试各种化学药的味道的实验」的传言是真的吗?

回答
关于在网上流传的“尝试各种化学药的味道的实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且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实验”。它更像是一种极端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个人行为,而非科学意义上的探究。

这种传言的本质和可能的源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没有任何正规的科学机构或可信的个人会进行或者鼓励这种“尝试化学品味道”的活动。 所谓的“实验”,往往出现在一些寻求刺激、想要展示“勇敢”或“独特”的博主或个人发布的视频、文章中,他们可能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1. 吸引眼球,博取流量: 在如今内容泛滥的网络环境中,一些人会采取极端、甚至危险的方式来制造话题,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击量。品尝未知的化学品,无疑是一种能够迅速抓住人们好奇心的手段。
2. 误导性的“好奇心”驱使: 有些人可能对化学世界充满好奇,但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和安全意识,误以为通过“亲身体验”就能了解某种物质的性质。他们没有意识到,化学品的性质是通过严谨的科学方法和专业的设备来研究的,而非靠味觉。
3. 不良的模仿效应: 一旦有少数人发布了这类视频或内容,可能会引发一部分缺乏辨别能力或同样追求刺激的年轻人的模仿,形成一种恶性的“潮流”。

为什么这是极其危险的?

将这种行为称为“实验”是对科学的侮辱,更重要的是,它对生命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原因如下:

毒性未知或极高: 绝大多数化学试剂,尤其是实验室中使用的,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些是急性毒药,即使少量接触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器官损伤甚至死亡。有些是慢性毒药,长期低剂量接触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腐蚀性: 许多化学品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例如强酸(如硫酸、盐酸)和强碱(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它们可以瞬间灼伤口腔、食道、胃壁等黏膜组织,导致剧烈的疼痛、出血、穿孔,甚至危及生命。
刺激性: 有些化学品虽然毒性不强,但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例如某些有机溶剂或挥发性物质。吸入或接触后会引起咳嗽、喉咙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反应性未知: 即便是同一种化学品,在不同的纯度、浓度或与其他物质混合时,其性质也可能发生变化。在不知道具体成分和反应性的情况下贸然尝试,可能会引发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例如爆炸或产生有毒气体。
过敏反应: 即使是所谓的“无害”物质,个体也可能对其产生过敏反应,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严重情况。
无法逆转的损伤: 即使侥幸没有立即死亡,这些化学品也可能对身体造成长期的、不可逆的损伤,例如肝脏、肾脏、神经系统的损害,影响未来的健康。

科学研究中如何“品尝”?

需要强调的是,在化学研究领域,几乎不存在直接“品尝”化学品来了解其性质的操作。 科学界对物质性质的探究遵循严格的伦理和安全规范:

物化性质的测定: 沸点、熔点、密度、溶解度等物理性质是通过仪器设备测定的。
化学性质的探究: 通过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实验来观察其变化,例如颜色改变、气体产生、沉淀生成等。
感官性质的评估: 对于需要评估感官性质的物质(例如食品添加剂、香料等),会由经过专业训练、了解其安全性的专业人士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以极低剂量进行小心评估,并且通常不是直接“品尝”,而是通过嗅觉或极为谨慎的微量试味,并且事后会有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
文献资料: 大部分化学品的性质都已经被科学家们研究透彻,并且记录在各种化学手册、数据库和科学文献中,这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信息来源。

总而言之, 网上流传的关于“尝试各种化学药的味道的实验”的传言,本质上是对科学的误读和对自身生命的漠视。这样的行为不仅毫无科学价值,而且极度危险,可能会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我们应该通过正规的科学渠道来学习和了解化学知识,而不是效仿这些博眼球的危险行为。如果你对化学感兴趣,请务必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在具备安全保障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实验。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轻易尝试接触或品尝未知的化学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也来玩实名反对第一名:)

嗯,记录确实是真的,但来源完全是第一名瞎编的。为啥这么确定,因为这东西是我作死的ex写的……

人家现在活得好着呢,就是黑历史老被你们翻出来我都替他蛋疼

至于为什么这么做,只能说是07年前后那群少年实验党跟风做探究实验吧。当时科创论坛和化学吧确实存在这样的风气,就是认为化学试剂的嗅觉味觉反应,虽然是课本上几乎没有的知识,但对家庭实验党来说也是值得探究的性质。而且尝试剂对大家来说确实有种中二玩火的帅气感……

对了插播个笑话。09年的事。mm君尝了一点他家稀盐酸,跑去吧里惊呼稀盐酸有柠檬香味……起初众人奇之,后恍然大悟你小子喝了洁厕灵是吧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一时传为佳话。(盐酸是管制试剂很难买到,当时大家普遍用洁厕灵代替)

这里要明确一下,尝试剂真的是不对的。明明要结合生理学生物化学啥的来研究(而且实用价值并不大)的问题,非要用人体实验来得出一个被个体差异和叙述偏差模糊化的结果……简直闹玩。嗯。

不过根据时间来看,SS(对,就是这个尝试剂的作者)他们差不多是网络时代第一批较大规模聚集起来的实验党。绝大多数孩子接触化学都在中学时期, 这第一批的“化学爱好者”也不例外。想想那些探究是普遍建立在“学有余力的中学生”的知识水平上的,大概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六七年过去了,少年们经历高考的洗礼各奔东西。他们中的许多人果断选了化学专业,也许更多人没有。但毫无疑问的是大家的认知水平比中二少年多有成长,又见识了真刀真枪的科研环境之后,想必没人会这么做了(当然,这不妨碍它成为一段有趣的回忆)。

于是一些仍然驻留在化吧的前辈,身为一群长者,觉得自己有必要告诉新生代一些人生的经验……

作为结果就是从前那种家庭实验党,玩火箭的、玩能踩的、搞化尸水和铝热猪排鸡翅的,还有像我这样拿烧杯喝冰红茶(旁人:卧槽你居然喝氯化铁)的……至少是从化吧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安全”实验,比如广受欢迎的晶体培养。

你们今天在这里啧啧称奇的东西已经成为历史の尘埃,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中二万岁的风气也绝不会出现了。这当然是安全的和进步的,只是有时想起当年的热闹景象,会感觉有些寂寞呢(笑)

现在呢要是这事发生在今天的化学吧,给SS前辈的可就不是赞扬膜拜了。我保证他分分钟给围观群众喷成粉末,每一粒粉末吸引一个电子~(≧▽≦)/~

(当然这种上来就喷人“脑残作死”“不就是中二嘛”并拼命讥笑的风气,我个人觉得也特别值得商榷……不过那就是另外的话题了。

相关:08年入化学吧,过期萌loli,小打小闹的前实验党,李殿武一生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在网上流传的“尝试各种化学药的味道的实验”,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危险且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能称之为“实验”。它更像是一种极端的、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个人行为,而非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这种传言的本质和可能的源头: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没有任何正规的科学机构或可信的个人会进行或者鼓励这种“尝试化学品味道.............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31上舰,歼20凉了”的说法,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并且要警惕那些带有极端情绪或断章取义的信息。这其中确实存在一些误解和片面解读,并非完全属实。首先,我们来分析“31上舰”的说法。“31上舰”指的是什么?这里说的“31”,通常指的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飞)研制的歼31/FC31.............
  • 回答
    《上阳赋》这部剧,网上确实是议论纷纷,褒贬不一。说它“差”,其实有点绝对,但要说它“好”,似乎也难以令人完全信服。所以,咱们不妨就事论事,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部剧,看看它到底是个什么成色,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先说说为啥有人觉得它“差”: “少女感”的争议,可以说是从开播就没断过。 那个时候,.............
  • 回答
    网上关于俄罗斯人的描述,特别是他们“勇”的标签,确实是一个经常被提及但又复杂的话题。这种印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历史、文化、媒体宣传以及一些鲜活的个体例子。要说“俄罗斯人都勇”,这过于绝对,人性和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无论在哪国都如此。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以及这种“勇”体.............
  • 回答
    关于J18项目,以及中国是否需要F35B那样的垂直起降战机,这确实是一个长期以来在军事爱好者圈子和网络上热议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我们得明确F35B的“B”代表什么——它是一款具备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TOVL)能力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这种能力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对.............
  • 回答
    网上流传“四大文明古国延续至今的只有中国”这个说法,确实会让人产生疑问,特别是当我们看到现在仍然生机勃勃的印度和埃及时。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现在的印度和埃及又该如何解释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四大文明古国”这个概念的由来,以及“延续至今”究竟指的是什么。“四大文明古国”的由来与.............
  • 回答
    丽江,这个名字承载了多少人的诗意远方,又背负了多少争议?网上那些铺天盖地的“套路”、“宰客”、“过度商业化”的说法,是不是真的把这个雪山下的古城描绘得太不堪了?我承认,我带着一丝怀疑和好奇踏上了这片土地。第一次走进丽江古城的震撼,确实是真实的。 踏过青石板路,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厚重,错落有致的瓦.............
  • 回答
    .......
  • 回答
    在中文网络上,确实会不时出现一些讨论关于黑人智商的文章,这些文章的论调和内容往往比较复杂,要判断其可信度,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关于人类智商的讨论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敏感且复杂的话题。智商(IQ)测试虽然是一种试图量化认知能力的方式,但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智慧。智商受到.............
  • 回答
    .......
  • 回答
    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古风句子”,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甚至是某些商家宣传中随处可见。但细究之下,这些句子是否真的能称得上“古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古风”。在我看来,真正的古风,并不仅仅是堆砌几个生僻的字词,或是套用一些古籍中的词句。它是.............
  • 回答
    网络梗,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的词汇,它如同潮水般涌来,时而激起层层涟漪,时而又悄无声息地退去。究竟我们有没有必要去了解它们?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些流行于网络间的奇特语言,是否会让我们在表达上变得千篇一律,扼杀个体的独特性?又或者,它们是否在潜移默化中,削弱了我们原本引以为傲的.............
  • 回答
    在日本的网络世界里,流行的梗(neta)层出不穷,它们就像短暂却闪耀的流星,划过屏幕,激起一阵阵讨论和欢乐。这些梗的生命力往往很强,能够快速传播,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提及和模仿。下面就来聊聊一些让人印象深刻、或者最近比较火的梗,试着把它们讲得生动有趣一些。1. “草”(草生える)的演变与“草”的复.............
  • 回答
    如何看待《流浪地球》演员屈楚萧昔日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被曝光?演员屈楚萧昔日在网络上的公开言论被曝光,这无疑是一个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言论的内容、动机、影响、以及演员本人和公众的回应。一、 言论内容的具体情况与性质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被曝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好,也挺实在的。确实,《流浪地球》的演员表里,吴京是“特别出演”,而放在前面的是屈楚萧和李光洁。按理说,“领衔主演”才是绝对的主角,戏份最多,自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可即便如此,吴京在电影上映后获得的讨论度和赞誉,似乎完全盖过了其他演员,这确实让人觉得有点“过誉”了。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
  • 回答
    网上流传的所谓“癸酉本《石头记》”指的通常是根据一些零散的、非完整版本,经由一些脂砚斋评批的旧抄本推断或“整理”出来的版本。这些版本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它们被认为可能更接近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或者包含了脂砚斋等早期评书人的珍贵批语,为研究《石头记》的早期面貌提供了线索。然而,将这些推测出来的版本直接.............
  • 回答
    “35岁失业”这个话题确实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让不少人感到焦虑。要判断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真实存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一概而论。首先,我们得承认“35岁失业”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并非普遍的、必然的定律。为什么会出现“35岁失业”的担忧和现象?1. 年龄歧视与用人单位.............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季羡林先生“吐槽”和胡适先生“打牌”的日记内容,我们确实可以在一些文献资料中找到类似的记录或相关背景信息,但要判断其“属实”程度,需要仔细辨析。事情的真相往往比网络传言要复杂得多。关于季羡林先生的“吐槽”日记:网上流传的季羡林先生“吐槽”日记,最常被引用的内容似乎是指他对一些学术界现象.............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一篇声称是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推荐的文章“中国教育沉思”是否确有此事,经过多方查找和比对,目前 没有确切的公开信息能证实常州市教育局局长丁伟曾公开推荐过这篇名为“中国教育沉思”的文章。为了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关于文章本身: 文章内容与背景: 首先要了解这.............
  • 回答
    关于“支付宝偷偷添加根证书,将造成安全隐患”的说法,在网上流传甚广,也引起了不少用户的担忧。要判断这个说法的真伪,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它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实际情况,并尝试还原这个问题的真实面貌。流言的起源与核心论点简单来说,这个说法的主要观点是:支付宝应用在安装或更新的过程中,会在用户的手机操作系统中添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