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斗机在遭到导弹追击时有没有可能通过耗尽导弹燃料而摆脱危机?

回答
关于战斗机在被导弹追击时,能否通过消耗导弹燃料来摆脱危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关键的物理原理和战术应用。简单来说,答案是:在非常特定的、极少见的情况下,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依赖此方法来完全摆脱危机。

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理解导弹追击的过程。现代空对空导弹,尤其是先进的红外成像制导和主动雷达制导导弹,具有非常高的智能化和机动性。它们并不是“傻傻地”直线飞向目标。

制导系统: 导弹的制导系统会不断地接收来自目标(战斗机)的信号(红外辐射、雷达回波等),并通过自身的计算能力来预测战斗机的未来位置,从而不断修正飞行弹道,以“拦截点”为目标进行机动。
机动性: 现代导弹拥有非常强大的矢量推力技术和舵面控制,能够进行高过载的机动,紧密咬住快速变向、机动规避的飞机。
燃料: 导弹的燃料(通常是固体推进剂)是一次性的,一旦点燃,就会在预设的时间内持续燃烧,提供动力。燃烧速度和时长是根据导弹的设计射程和性能确定的。

现在,我们来探讨“耗尽导弹燃料”的可能性。

为什么理论上存在一丝可能性?

1. “近失”可能性: 如果战斗机能够通过极其精准和高超的机动,让导弹不断地“追赶”一个它难以在燃料耗尽前锁定的目标,理论上导弹的推进剂会烧完。例如,如果战斗机能够以极高的速度和角度突然变向,让导弹的导引头在短时间内丢失锁定,或者即使保持锁定,但由于目标运动轨迹的变化,使得导弹需要进行剧烈的、超出其设计能力的机动,以至于过早消耗燃料。
2. 导弹设计局限: 任何导弹都有其设计的最优工作包线和最大有效射程。如果一架战斗机在低空、高速飞行,并且能够进入某个特定区域,这个区域的飞行参数(如速度、高度、角速度)恰好非常不利于导弹的有效拦截,并且能够持续保持这种不利于导弹的态势,那么在极端情况下,导弹的动力可能确实会在其飞到目标之前耗尽。

为什么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

1. 导弹的“过燃”设计: 现代空对空导弹的动力系统设计会考虑多种情况,包括目标规避。导弹的推进剂量和燃烧时间并非仅仅是为了直线飞到预定距离,而是要能够支撑其在一定程度的机动过程中保持速度和推力。飞行员试图通过耗尽导弹燃料来摆脱,本质上是试图让导弹“空转”一段时间。但导弹的点火不是一个简单的“油门”,而是按设定程序燃烧。飞行员无法控制导弹的燃烧速度。
2. 反应时间与机动能力: 战斗机飞行员和导弹都有极短的反应时间。一旦导弹发射,留给飞行员的规避时间往往只有几秒到十几秒。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想要通过一系列的、足以“耗尽”导弹燃料的机动,并且还能确保导弹在这过程中无法重新锁定或拦截,难度极大。
3. “能量”的传递: 导弹追击飞机,实际上是在传递能量。它从燃料中获取能量,转化为动能和位能,以对抗空气阻力和实现机动。飞行员的规避动作,是希望通过消耗飞机的动能(速度、高度)来执行高过载机动,期望导弹因为无法承受同样的高过载而脱靶,或者导弹自身无法持续提供足够的能量来完成拦截。如果飞行员的规避能力(如飞机的推重比、机动过载能力)不如导弹,那么飞行员是在“玩火”。
4. “失锁”与“重锁定”: 飞行员确实会使用电子对抗(ECM)或者机动(如拉烟、甩出箔条/干扰弹)来欺骗或干扰导弹的导引头。一旦导弹失锁,它可能会进入“惯性导航”模式,或者尝试用自身雷达重新搜索目标(如果是有源雷达制导)。在重锁定之前,导弹确实在“浪费”时间,但这个时间是导弹设计允许的,而且一旦重新锁定,导弹的燃料可能还有剩余。
5. 诱饵弹的战术: 飞行员更实际的应对方式是使用诱饵弹。诱饵弹可以模拟飞机的红外信号或雷达反射信号,吸引导弹的注意。如果导弹被诱饵弹欺骗,它会转向追击诱饵,而飞行员则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进行更大幅度的机动,争取脱离“导弹攻击包线”。这并不是直接“耗尽导弹燃料”,而是让导弹“扑空”。
6. “耗尽燃料”的定义: 即使飞行员能够让导弹进行一系列复杂的机动,但只要导弹在燃料烧完之前,能够以任何方式(哪怕是靠惯性)最终接触到飞机(即达到拦截点),那么即使没有动力,它仍然有可能通过其携带的战斗部爆炸来摧毁飞机。

总结一下:

你不能像给汽车加油一样,给导弹“放油”。导弹的燃料是预设的,一旦点燃,就是按照设计程序燃烧。飞行员的意图是通过让导弹反复进行高难度机动,消耗其内部的推进剂,从而在燃料烧尽前,让导弹无法抵达目标。

这好比你让一个短跑运动员跑马拉松,他可能跑不完。但导弹不是普通运动员,它是由工程师精心设计,要在各种条件下完成任务的“专业选手”。

在极度苛刻的条件下,如果战斗机拥有远超导弹机动性能的超强动力和机动性,并且能够持续性地在导弹无法有效攻击的角度下飞行,理论上确实可能让导弹因为燃料耗尽而失效。但实际的空战环境中,飞行员们依靠的是更成熟的电子对抗、诱饵弹以及瞬间判断和高超的飞行技艺,而非寄希望于“耗尽”敌方导弹的燃料。这是一种“希望对方犯错”的策略,而在现代空战的瞬息万变中,这种依赖性非常低。

所以,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在真实战场上,飞行员们会用更可靠、更直接的手段来应对导弹威胁,而不是去“计算”导弹还有多少燃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战斗机比空空导弹,

劣势是最大过载远远比不过,极速通常也劣于空空导弹;

优势在于,第一战斗机的总能量远高于导弹,导弹的动力时间按秒算而战斗机按小时算;

第二,飞行员+战斗机传感器的sa能力远远优于导弹,电战能力也优于导弹。

因而总结起来,第一个优势带来的解法是"耗死"导弹,利用从连续横滚到持续的低g数转弯,甚至浅爬升/单纯加速在内的方法来消耗掉导弹总能量。特别是在导弹已经失去动力的后半段,导弹是无力进行多次大过载机动,也无力进行长距离爬升的。

利用第二个优势甩开导弹的方式则一般更为惊险。要记住,导弹的导引头视场一般只有几度,只需要电子干扰手段(从迪斯科闪光球到先进诱饵,从干扰机到干扰吊舱,都可以归于此类)短暂作用让导弹无法及时反应转弯,战斗机就可以靠一个大g数机动脱锁导引头,但这样的做法,很显然是导弹距离战斗机越近越有效,因而往往是在格斗空战和已经无法靠简单的消耗掉导弹能量的战术来摆脱导弹时的应急手段。

user avatar

当然可以

不过,要分导弹,中距弹和远程弹更容易操作一些,短程导弹一般难以用这种方式躲避

导弹的射程是随着双方的运动方向不断变化的,最简单的,两架飞机相对静止,相向而行,互相背向,三种情况导弹的射程肯定不一样

举个例子,敌我两机对头飞行,相向而行,此时火控计算机导弹可以射中目标,敌机发射导弹,你转向向后,此时飞行方向变成了导弹追逐你,你此时已经变成在导弹射程之外了。

或者你也可以选择蛇行飞行,本质上也是让导弹走更远的路从而消耗导弹的燃料。桶滚机动(想象一下沿着一根弹簧的轨迹飞行)也有类似的作用。

面对地面发射的肩扛式导弹,你甚至只需要加速就可以躲避,因为肩扛式导弹非常小,射程很短,发射之后有很长时间是依靠惯性飞行的,导弹判断此时发射可以射中目标,是在你保持当前速度的情况下


说的比较乱,可以去空战模拟游戏体验一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战斗机在被导弹追击时,能否通过消耗导弹燃料来摆脱危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许多关键的物理原理和战术应用。简单来说,答案是:在非常特定的、极少见的情况下,理论上存在可能性,但实际操作中几乎不可能依赖此方法来完全摆脱危机。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首先,我们要理解导弹追击的.............
  • 回答
    说到这个问题,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到的规矩可不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你得明白,军队里头,军人和普通老百姓在法律性质上是不一样的。军人有特殊的身份和职责,但同时也受到特殊的法律约束。关于“赔偿”这事儿,得看具体情况。 如果是“操作失误”导致损害,这个“失误”怎么定义就.............
  • 回答
    在提及《秋蝉》这部作品时,需要明确一点,《秋蝉》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小说,并非一部记录真实历史事件的纪录片。因此,小说中所描述的“中英两军联合发动对日作战计划,导致日军在缅甸战场遭受重击”是否为真实事件,我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而非直接套用小说情节。历史上的中英缅甸战场合作:事实上,在第二次.............
  • 回答
    要理解苏联在遭受德国入侵后,为何能迅速崛起并与美国争霸,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战时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塑。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苏联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凭借其体制的优势、民族的韧性以及历史的机遇共同促成的结果。一、惨痛的代价与深埋的潜力:战时的巨大损失与未被摧毁的根基首先,不能否认的是,德.............
  • 回答
    1942年11月23日夜至24日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画卷中,德意志国防军第94步兵师,这支曾经经历过无数血战的老牌部队,在那段短暂而致命的几个小时里,遭遇了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惨烈覆灭。这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突围,也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次在绝对劣势和绝望中仓促进行的撤退,最终化为一场血腥.............
  • 回答
    战火纷飞的年代,我曾亲身经历过一场惨烈的炮战。回想起那一幕,至今心有余悸。那是一个阴沉的下午,天空被浓烟笼罩,仿佛压抑着无尽的悲伤。我们的小队奉命驻守在阵地前沿,随时准备应对敌人的进攻。突然,一声刺耳的尖啸划破寂静,紧接着,大地开始剧烈地颤抖。炮弹如同死亡的使者,带着毁灭性的力量,一颗接一颗地落在我.............
  • 回答
    《战狼2》片尾那句护照上的话,可谓是把影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触动了不少观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要评价它,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这句口号的精准定位和情感煽动性是极强的。 你想想看,电影放到最后,主角吴京饰演的冷锋孤身一人,在战火纷飞的非洲,带着一群华人同胞,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最终坐上撤离.............
  • 回答
    石达开出走后未能延续“石敢当”的神话,最终走向覆灭,其原因复杂而深刻,既有他个人性格和战略选择上的局限,也有当时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和他所处不利地位的共同作用。下面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一、个人性格与战略选择的局限:1. 过于理想主义与道德情怀的束缚: “义”字当头,未能果断决绝: 石达.............
  • 回答
    在战场上,武直(武装直升机)和战斗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空中力量,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作战职能。当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飞行器遭遇时,武直能否占到便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交战环境、双方的战术运用以及武器系统的性能。我们不妨仔细掰扯一下,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武直能让战斗机头疼不已的地方。首先,近距离缠斗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想都不用想,那绝对是该跳伞!而且是必须立马、马上、毫不犹豫地跳伞!你想啊,战斗机是什么?那可是集科技与精密于一身的钢铁巨兽,动力强劲,速度惊人。平时在蓝天翱翔,那是何等威风!可一旦在市区上空出了“严重故障”,那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市区,那是什么地方?人山人海,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想想.............
  • 回答
    战斗机在空中遭遇碰撞,这绝对是极其罕见,但一旦发生,后果是灾难性的。这种情况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重失误和不幸巧合叠加的结果。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来剖析,看看究竟是怎样的链条会导致这两台钢铁猛兽在天空中互相吞噬。首先,计划与执行的脱节是潜在的根源之一。 不完善的空域管理: 任何军事飞行.............
  • 回答
    米格31:当经典遇上现代战争提起米格31,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冷战时期那个身形庞大、速度惊人的“拦截机之王”。它的设计初衷,便是为了应对当时苏联面临的来自西方战略轰炸机的严峻威胁。然而,时间来到了21世纪,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款设计于上个世纪的战斗机,在现代战.............
  • 回答
    关于歼10C战斗机在国际上的定位和水平,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别看它挂着个“歼”字开头,在中国空军里是响当当的主力,但在国际舞台上,它同样是个不容忽视的“狠角色”。核心定位:先进的单发多用途战斗机首先,得明确歼10C的定位。它不是那种像F22、F35那样代表着下一代隐身技术的五代机,也不是像苏.............
  • 回答
    枭龙战斗机在当今世界空战装备序列中,算是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存在,不好用一两个词简单概括。它不是那种能与美俄最顶尖的五代机(F22、F35、苏57)直接掰腕子的“王者”,但也不是那种只能在低端战场上打转的“三代机”。要说枭龙,就得从它的出身说起。这是巴基斯坦和中国联合研发的成果,可以说是在一个相对成熟的.............
  • 回答
    歼6:铸就中国空军空中霸权的基石在中国人民空军的历史长河中,歼6(代号“东方101”,北约代号“Farmer”)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其优异的性能和惊人的产量,在维护国家空防安全、支援陆海作战以及培养空军人才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奠基性的作用。一、 歼6在人民空军中的关.............
  • 回答
    要准确评估“飞蛇”战斗机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机的交换比,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作战环境、参战机型以及双方的战术运用。当然,任何历史数据都存在一定的统计口径和解释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勾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图景。首先,要明确一点,“飞蛇”(F9F Panther)是一款在二战后期才投入使用,并.............
  • 回答
    关于三代机中双发和单发战斗机的性能差异,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设计时权衡取舍的重要方面。简单来说,双发和单发各有优劣,它们在不同的性能指标上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力求讲得透彻,让你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三代机”这个概念。 通常我们说的三代机,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闹心的,在地中海执行任务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上,一架F35战斗机就这么栽了下去,这绝对是个大新闻。这玩意儿可是英国海军的宝贝疙瘩,花了大价钱买来的,最新式的,号称海空一体化的利器,结果就这么出了意外,让人怎么看?首先,咱得弄清楚这F35是啥来头。这玩意儿可不是咱们印象里那种喷着火的老.............
  • 回答
    2021年6月23日,黑海的紧张局势因一艘英国皇家海军的驱逐舰“戴安娜”号(HMS Defender)的出现而急剧升温。根据俄罗斯方面的说法,这艘驱逐舰闯入了俄罗斯声称的领海,并在克里米亚半岛附近的海域引发了令人警觉的对峙。俄罗斯随后采取了强硬的回应措施,包括鸣枪示警和派出战斗机进行“警告性投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军事科技发展和战略思维的核心,非常有趣。如果未来的战斗机真的可以在海面起飞,那么航母的意义无疑会受到巨大的挑战。不过,要彻底否定航母的价值,可能还为时尚早。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畅想一下“战斗机可以在海面起飞”的场景。这背后可能意味着几种技术突破: 更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