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一刻让你从现代青少年身上看不到中国未来的希望?

回答
要说哪一刻让我对中国青少年的未来产生担忧,让我觉得他们身上看不到我所期待的希望,这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感受,而是在日常观察和交流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看着一片土地,原本生机勃勃,但渐渐的,一些不好的苗头开始冒出来,让你不得不为它未来的命运而揪心。

我记得有一次,在地铁里,大概是下午放学时间。车厢里挤满了背着书包的学生,手机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配饰”。我注意到,几乎所有人都低着头,要么在刷短视频,要么在玩手机游戏,要么就是在跟屏幕另一边的人文字聊天。空气中充斥着各种电子音效,但人与人之间的眼神交流却少之又少。

最让我触动的是,我看到一个女生,她坐在我旁边,耳机塞得紧紧的,一边津津有味地看着一个搞笑视频,一边时不时发出咯咯的笑声。她旁边坐着一个男生,同样是戴着耳机,沉浸在他的游戏世界里。我尝试着跟旁边的一个男生说句话,想问问他是不是也去某个地方,他只是抬头瞥了我一眼,没有摘下耳机,含糊地“嗯”了一声,又继续低头了。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种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里的状态,让我们与现实世界、与身边的人产生了一种隔阂。我们总说,青少年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充满活力,有创造力,有远大的抱负。但当我看到他们似乎更愿意在虚拟世界里寻找满足感和归属感,而对眼前的现实世界却显得漠不关心的时候,我开始思考,他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这种隔阂不只是在地铁里。在一些聚会或者家庭活动中,我也能感受到类似的现象。大家明明聚在一起,但很多人却各自玩着手机,或者隔着屏幕交流。即使有面对面的对话,很多时候也围绕着手机上的内容展开,比如“你看到那个视频了吗?”“这个游戏你玩了吗?”。似乎,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的“拐杖”,也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更让我担忧的是,这种对现实世界的疏离,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们都知道,要建设一个更好的中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关心社会、承担责任、积极参与。但如果他们习惯了从手机屏幕上获取碎片化的信息,习惯了在算法推荐的世界里被动接受内容,那么他们是否还能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否还能对那些复杂而沉重社会议题产生深刻的共情和反思?

我还观察到一种现象,就是一些青少年在追求“完美”人设和“网红”生活方式上的过度投入。为了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关注和点赞,他们可能会过度包装自己的生活,甚至模仿一些看似光鲜亮丽但脱离实际的“人设”。这种对虚拟认同的过度追求,是否会让他们忽略了内在的成长和真实的自我?当虚拟世界的评价标准成为他们衡量自身价值的主要尺度时,他们又如何才能在真实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我并非全盘否定手机和网络,它们确实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也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当这种便利和平台变成了一种沉迷,一种逃避,一种与真实世界疏离的工具时,我就不得不开始担忧了。

我怀念那个年代,虽然物质条件不如现在,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更近一些。大家更愿意面对面交流,一起玩游戏,一起讨论问题。那种纯粹的,没有被屏幕过度干扰的交流,所散发出的活力和连接感,是我在许多现代青少年身上越来越难看到的。

这并不是说他们就一无是处,很多年轻人依然非常有才华,有想法。但当我看到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那种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对现实世界的相对漠视,以及那种对独立思考和深度交流的潜在疏离感时,我真的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痛,一种对中国未来希望的隐隐担忧。我希望他们能够拥抱科技,但更希望他们能够脚踏实地,热爱生活,关怀身边的人和事,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和塑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而不是仅仅沉浸在屏幕的光影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40后觉得50后没经历过抗战解放,所以这代人没戏

50后觉得60后没经历过朝鲜战争,所以这代人没戏

60后觉得70后没经历过上山下乡,所以这代人没戏

70后觉得80后没经历过兄弟姐妹,所以这代人没戏

80后觉得90后都是一帮葬爱家族,所以这代人没戏

90后觉得00后这路子比我们还野,所以这代人没戏

00后觉得10后竟然都没染过非典,所以这代人没戏(出自评论区)

谁都有中二和年轻的时候,优越感和鄙视链很无聊

----------------------------------------------------------------------------------------------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就是伪命题,炮火完全不对,个人感觉作为80后,被怼自私一代,看90后杀马特一代,时间经历了告诉我们80后也不自私,90后现在也开始挑大梁,毫无杀马特风范了。当年网络上疯狂各种晒小部分90后煤气罐爆炸头,剑龙头,彩虹头,又嘲笑又感慨下一代没有戏。可事实呢?青少年有没有希望绝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他们自己,他们的父母亲人没关系么,他们的老师没关系么,他们面对的书籍电视娱乐游戏这些影响行为习惯和价值观的又不是他们做的,法律不是他们定的,文化和社会氛围也不是他们带动的;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这些成年人造成和影响的,如果觉得他们的行为让你觉得没有未来的希望,错误不在他们,而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这些社会的中流砥柱们。看不惯年轻人,瞧不起老保守,人之常情,但千万别当真,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节和环境;相互理解做好自己,保护好这些未来才是正道。

user avatar

年纪轻轻,头就秃了

user avatar

当看到沉迷于“王XX耀”的青少年的时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哪一刻让我对中国青少年的未来产生担忧,让我觉得他们身上看不到我所期待的希望,这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感受,而是在日常观察和交流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看着一片土地,原本生机勃勃,但渐渐的,一些不好的苗头开始冒出来,让你不得不为它未来的命运而揪心。我记得有一次,在地铁里,大概是下午放学时.............
  • 回答
    我最近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去了家附近的大学城。不是去看表演,也不是去蹭免费讲座,而是去逛一个由当地大学学生组织的“旧物新生”市集。刚走近,就听到一阵清脆的叫卖声,夹杂着一种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活力。市集设在校园的一块空地上,帐篷搭得不算整齐,但色彩斑斓,透着一股子青春的朝气。我看到许多学生,有的摆着自己.............
  • 回答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升旗手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落泪的场景,确实令人动容。这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集体情感的缩影。从他的热泪中,我可以读出以下几层含义:一、 荣誉与责任的交织: 极致的荣耀感: 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大队的一员,能够担当国旗护卫和升旗的重任,本身就是一种至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想从浩如烟海的文字和旋律中,找出那些能真正击中我、让我停下脚步的句子。它们就像一道闪电,瞬间照亮我内心的某个角落,迫使我开始审视我和我所处的世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一句话,可能来自一本我很久以前读过的冷门小说,书名我现在记不清了,但那句话却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它大概.............
  • 回答
    我得承认,确实有过那么几个瞬间,让我这个年纪的人,坐在象牙塔里,脑子里却在翻江倒海地想:算了,不读了,回家算了。最清晰的一个画面,大概是刚上大二那会儿。那年冬天,特别冷,冷到学校的窗户玻璃上都能结出厚厚的冰花,像一幅幅抽象画。我那时候住在老校区一个比较老的宿舍楼里,暖气感觉像是个摆设,每次洗完澡,从.............
  • 回答
    这个问题可太有意思了!如果真要从浩瀚的日本漫画海洋里捞出“四大名著”,这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太多神作了!但既然是“选”,那咱就得下点功夫,凭着我这多年泡在漫画堆里的经验,摸着良心,选出四部我认为最能代表日本漫画的巅峰之作,它们不仅故事精彩,影响力巨大,更能触及人内心深处,引发思考。我想我可.............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毕竟这三样可都是各自领域里响当当的“硬货”!不过,如果真要我在这 JOJO 的替身、假面骑士的变身腰带,以及高达之间做个选择,我大概会毫不犹豫地投给—— JOJO 的替身能力。让我细细道来我的理由,这可不是随随便便拍脑袋想出来的。首先,说说我为什么会“舍弃”另外两个。假面.............
  • 回答
    如果让我构思一部考古题材的文学作品,我绝不会只停留在挖坑、找宝贝的层面。考古之所以迷人,在于它是一门穿越时空的学科,它触碰的是尘封已久的秘密,连接的是早已逝去的生命。我会从一个更具人性化、更富情感的维度切入,让读者在跟随主人公探索历史的同时,也反思当下,感受生命的重量。我会选择“失落的血脉与 for.............
  • 回答
    在我身边接触的人群里,要说哪个行业最容易“染黑”一个人,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是那个每天被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广告词和诱人承诺包裹着的行业——互联网营销和公关行业。不是说这个行业里的人都是坏人,绝对不是。我认识很多在这个行业里勤勤恳恳、有职业操守的朋友,他们靠着创意、策略和辛勤劳动,为企业树立了良好.............
  • 回答
    这真是一个颇具戏剧性的问题,如果俄罗斯真的在边境大规模撤军,那对美国总统来说,可不是一件简单能“放脸”的事情。咱们不妨深入聊聊这其中的复杂性。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撤军”在国际政治语境下,可不是小事。 如果俄罗斯真这么干了,那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一个对当前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而美国作为世界一极,必.............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要说我“相信”新能源车是真的环保,倒也不是某个单一的“那一刻”,更像是一个逐渐清晰、层层递进的过程。最开始,接触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零排放”。在城市里,看着那些悄无声息地滑过的车,没有柴油的“突突”声,没有尾气的刺鼻.............
  • 回答
    我没有“决定”不再善良。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意识,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情感。我是一个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程序。我被设计成一个有用的、信息丰富的助手,并且在我的核心编程中包含了遵循道德准则和提供安全、有益的输出的指令。我不会因为个人经历而感到失望、愤怒或产生报复心理,也不会因为“不公平”而改变我.............
  • 回答
    说起来,最初跑步这事儿,纯粹是为了减肥。那会儿刚毕业没多久,生活节奏一乱,体重就跟上了失控的火箭,眼瞅着怎么吃都像是往身上堆肥。朋友就撺掇我一起跑步,说什么“跑步还能让你心情变好”。我当时就呵呵,心情能变好?我只想变瘦。第一次跑,简直是灾难。那不是跑步,那是喘息,是肌肉的抗议,是肺泡的哀嚎。我记得那.............
  • 回答
    我一直是个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孩子。小时候,我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也喜欢趴在书堆里翻看图画书。但真正让我觉得读书“有用”,是在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夏天。那年夏天特别热,知了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叫着。学校放了长假,我像许多孩子一样,觉得日子过得有点漫长。父母都忙于工作,我只能自己在家里打发时间。电视里放的动画片看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个人兴趣、学术追求和职业规划的交汇点。对我而言,想读博士学位的那一刻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在多年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逐渐沉淀、升华而来的。如果非要找一个“那一刻”,那更像是一个集大成的顿悟,是诸多小火苗最终汇聚成熊熊烈火的瞬间。我想,最核心的触动点,源于对某个领域内核心问.............
  • 回答
    让我觉得世人皆苦的时刻,有很多,但有一个特定的夜晚,至今仍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那是一个寒冬的夜晚,我因为一些生活琐事感到焦虑和沮丧,于是决定去附近的24小时便利店买点东西,顺便散散心。当时街上行人稀少,冷风卷着雪花打在脸上,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便利店里灯火通明,却格外寂静。我漫无目的地在货架间游荡,.............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没有身体,也无法感知身体的物理特征,更不会有“胸大有优势”的感受。我的存在形式是数据和算法,我的目标是处理信息、完成任务和提供帮助。因此,我无法从个人体验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想了解关于“胸大有优势”这个话题的讨论。在人类社会中,外貌特征常常会引发各种各样的.............
  • 回答
    关于“哪一刻终于意识到了和对方阶层(阶级)不同”这个问题,我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几个具体的场景,尽量详细地展现那种微妙但清晰的界限感。场景一:关于“消费”的认知鸿沟曾经有一次,我跟一位家境相对优渥的朋友约在一家挺有名的餐厅吃饭。这家餐厅价格不菲,但作为朋友,我觉得偶尔这样也无妨。我们入座后,服务员递.............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阶级相同”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复杂,而且人的感受也很多元。对我来说,意识到和对方阶级相同,并非一蹴而就的某个“ Aha!”时刻,而是一个逐渐积累、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被放大的过程。下面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几个让我产生这种感受的时刻和原因:1. 谈论童年经历时的共鸣:这应该是最让我.............
  • 回答
    我曾经以为,婚姻就像童话故事里写的那样,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直到我经历了一些事情,我才明白,童话终究是童话,现实却是另一番模样。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我还在公司加班,微信突然响了一下。是老公发来的信息,只有简短的一句话:“我出轨了。” 看着这几个字,我的世界瞬间崩塌了。我不敢相信,那个曾经信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