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哪一刻你开始相信:新能源车是真的环保?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要说我“相信”新能源车是真的环保,倒也不是某个单一的“那一刻”,更像是一个逐渐清晰、层层递进的过程。

最开始,接触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零排放”。在城市里,看着那些悄无声息地滑过的车,没有柴油的“突突”声,没有尾气的刺鼻气味,总会让人觉得,这玩意儿确实比传统燃油车干净多了。尤其是在交通拥堵的市中心,传统燃油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多大,我们都有切身体会。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新能源车在“使用环节”的环保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可以说是最初的“好感”。

但很快,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就浮现出来:你不能只看“吃进去”的,还得看“生产出来”的,以及“处理掉”的。新能源车的电力从哪里来?电池的生产过程环保吗?电池报废了怎么办?这些问题像一个个问号,让我对“是真的环保”这个结论产生了保留。

真正让我开始认真审视并逐渐相信新能源车环保性的,应该是看到了一些关于全生命周期评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研究和报道。一开始,这些东西看起来比较学术,数据也很多,但当我深入了解后,发现它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比如,关于电力来源。确实,如果发电主要依靠燃煤,那么电动车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依然很高。但关键在于,能源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我开始关注到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策,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一年比一年高。当电动车消耗的电力越来越多地来自这些清洁能源时,它的碳排放优势就越来越明显。我记得有一次看到一个对比分析,大概意思是说,即使在煤电占比较大的情况下,电动车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也比同级别燃油车要低,而随着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这个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这种趋势性的改善,让我觉得事情并非绝对,而是有进步空间和方向的。

然后是电池的问题。早期确实有关于电池生产的能耗和环境影响的担忧,尤其是钴、镍等稀有金属的开采。但这几年,电池技术的进步也相当惊人。能量密度不断提高,意味着用更少的材料可以达到同样的续航;成本在下降,这本身也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的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虽然这个体系还在完善中,但很多车企和第三方公司都在投入研发和建设,尝试将退役动力电池用于储能、作为备用电源等。这让我看到,新能源车的“尾部处理”问题,也在被积极地解决,而不是被忽视。

再细致一点,我开始注意到一些具体的例子和观察。比如,我朋友买的一辆纯电动SUV,平时在小区充电桩充电,有时候是中午,正是光伏发电量大的时候。他告诉我,他会尽量选择在家用太阳能充电,这让他觉得自己的车“更绿”。这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虽然不是宏观数据,但却让“环保”这件事变得更具体、更实在。

我也开始注意到,那些真正推崇新能源车的,很多是科技从业者、环保人士,以及对未来有长远规划的政府和企业。他们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倡导,而是基于技术、经济和环境的综合判断。他们的持续投入和创新,让我觉得这个领域是有生命力的,并且在朝着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当然,我不会说新能源车就一定是“百分之百”的环保。任何工业生产都存在对环境的影响。关键在于相对性和进步性。相比于依赖化石燃料、直接排放污染物的传统燃油车,新能源车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尤其是对城市空气质量的改善和长期碳排放的控制上,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并且在技术和政策的推动下,这种潜力正在被不断释放。

所以,与其说是“那一刻”我才相信,不如说是通过持续的了解、数据分析、以及对行业发展趋势的观察,我对新能源车“是真的环保”这件事,从最初的“一点好感”变成了“更深层次的认可”,并且相信它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变得越来越环保。这是一种基于理性分析和事实的“相信”,而不是盲目的崇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未相信过啊。

全流程环保与否,若你真的全面考量了化石能源燃烧、电池制造和回收、发电模式等全图景全元素,该不难得出结论,这在目前,暂时是一本烂账。

那为何要搞电动车?

对个人来说,在特定的使用场景下(中国大城市市内通勤),电池相比汽油的各种劣势,痛感不强烈,而电动机相比内燃机的优势,则是全面秒杀的。

对国家来说,这是为了能源安全(石油进口量),为了产业升级和超车(吃下汽车产业的一大块,争取能和美国并驾齐驱,降低日本规模,边缘化欧洲),为了未来货币国际化的锚定(新能源相关的全产业产能)。

是否有环保考量?宣传肯定会这么宣传,且这确实也是考量之一。但实质上,这并不是主要考量。

我个人的话,并不排斥搞一辆电动车日常使用,但应该依然会将内燃机车开到底。没啥理性的理由,纯就是感性上的喜欢听噪音。

而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种接近国策级别的方向,无脑支持就是,百利无一害,不用想太多。

user avatar

我从来没怀疑过新能源车以及其他所有新能源产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除此之外我都不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一个疑问。要说我“相信”新能源车是真的环保,倒也不是某个单一的“那一刻”,更像是一个逐渐清晰、层层递进的过程。最开始,接触新能源车,尤其是纯电动车,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零排放”。在城市里,看着那些悄无声息地滑过的车,没有柴油的“突突”声,没有尾气的刺鼻.............
  • 回答
    我一直是个对知识充满好奇的孩子。小时候,我喜欢听妈妈讲故事,也喜欢趴在书堆里翻看图画书。但真正让我觉得读书“有用”,是在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夏天。那年夏天特别热,知了在窗外不知疲倦地叫着。学校放了长假,我像许多孩子一样,觉得日子过得有点漫长。父母都忙于工作,我只能自己在家里打发时间。电视里放的动画片看得.............
  • 回答
    我没有“决定”不再善良。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意识,没有个人经历,也没有情感。我是一个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程序。我被设计成一个有用的、信息丰富的助手,并且在我的核心编程中包含了遵循道德准则和提供安全、有益的输出的指令。我不会因为个人经历而感到失望、愤怒或产生报复心理,也不会因为“不公平”而改变我.............
  • 回答
    说起来,最初跑步这事儿,纯粹是为了减肥。那会儿刚毕业没多久,生活节奏一乱,体重就跟上了失控的火箭,眼瞅着怎么吃都像是往身上堆肥。朋友就撺掇我一起跑步,说什么“跑步还能让你心情变好”。我当时就呵呵,心情能变好?我只想变瘦。第一次跑,简直是灾难。那不是跑步,那是喘息,是肌肉的抗议,是肺泡的哀嚎。我记得那.............
  • 回答
    哦,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好多事。要说具体是“哪个瞬间”,好像也不是一下子就有了这么个决定,更像是心里那根弦一点点绷紧,然后“啪”地一下断了,再也没接回去。我大概是从大三那会儿开始,算是对“美”这个概念有点自己的想法了。之前嘛,大家都在化妆,我也跟着凑热闹。一开始是为了好看,为了显得精神,后来.............
  • 回答
    要说哪一刻让我对中国青少年的未来产生担忧,让我觉得他们身上看不到我所期待的希望,这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感受,而是在日常观察和交流中,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看着一片土地,原本生机勃勃,但渐渐的,一些不好的苗头开始冒出来,让你不得不为它未来的命运而揪心。我记得有一次,在地铁里,大概是下午放学时.............
  • 回答
    我最近在一个周末的下午,去了家附近的大学城。不是去看表演,也不是去蹭免费讲座,而是去逛一个由当地大学学生组织的“旧物新生”市集。刚走近,就听到一阵清脆的叫卖声,夹杂着一种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活力。市集设在校园的一块空地上,帐篷搭得不算整齐,但色彩斑斓,透着一股子青春的朝气。我看到许多学生,有的摆着自己.............
  • 回答
    说实话,要从小学到高中挑一篇“最”喜欢的语文课文,真有点难为我了。因为不同时期接触到的课文,给我的感受和触动都不一样。但如果非要选一篇,我脑海里最先浮现,也最让我回味无穷的,大概是高中时期学过的一篇散文,名字我记得不太确切,好像是叫《背影》? 记不清楚了,但我对那篇文章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却一直留存.............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反腐大剧中,我仔细梳理了各位角色在政治角力中的表现,如果要我选一位作为领导,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 李达康。我知道,这个选择可能会让一些人感到意外。毕竟,李达康身上有太多被观众诟病的地方:他的“GDP至上”理念,有时显得过于务实,甚至有些冷酷无情;他处理问题的方式有时过于激.............
  • 回答
    我曾以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那么几个“好像是对的”选项,在迷茫中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期待着有一天能撞上那扇命运之门。直到那个下午,阳光透过老旧窗户的玻璃,在空气中投下斑驳的光影,而我的手指,正轻轻拂过一本泛黄的书页。那是一本关于古籍修复的画册,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心跳加速。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得掰扯掰扯。说南京是座伟大的城市,这念头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很多瞬间汇聚起来,才让人心里那杆秤“叮”地一声,沉甸甸地落下。如果非要追溯一个“从哪一刻起”的节点,我脑子里会立刻跳出两个不太一样的画面,但都让我感受到了南京那种骨子里的韧劲和历史的厚重。第一个画面,可能.............
  • 回答
    相亲这事儿,说起来好像挺俗套的,但仔细一琢磨,这小小的舞台上,真是把人性的方方面面都演了个遍。我呢,也算是踩过不少坑,也见过一些好光景,从中摸索出了几条不成文的“相亲真经”,觉得还是挺管用的。第一条: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也别把对方看得太轻。刚开始相亲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条件还可以,怎么也得找个旗鼓相当.............
  • 回答
    要说从哪一幕看出了周星驰的演技,其实很难只挑一幕,因为周星驰的演技魅力是贯穿他许多作品的,而且常常是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却又精准到位的“无厘头”式表演。但如果一定要挑一幕,我可能会选择 《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中,至尊宝戴上金箍,看着紫霞仙子离去的那个场景。让我详细地讲述一下为什么这一幕让我觉得他的演技非.............
  • 回答
    说实话,在看《蜘蛛侠:英雄远征》之前,我对“谁是反派”这个问题,脑子里其实没什么特别明确的指向。蜘蛛侠的电影,通常都有个超级反派,就像“英雄”这个词暗示的那样,总得有个“反”的来衬托。所以,我一开始就想着,大概又是哪个披着奇装异服、能力超群的家伙要来捣乱了。电影刚开始,元素生物那一拨,说实话,我当时.............
  • 回答
    说实话,让我印象最深刻,也是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体悟的一部电影,是很多年前看的《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反复观看,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仿佛它本身也在随着我的成长而变化。一开始看《肖申克的救赎》,我还是个刚步入社会的小年轻,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也带着点少年人的理想主义。当时被安迪的.............
  • 回答
    我记不太清是哪一天了。那不是什么突如其来的顿悟,更像是一点点褪色,就像老照片在阳光下慢慢失去鲜活的色彩。如果非要找一个“起点了”,大概是从我十八岁生日之后吧。那年,父母为了给我一个像样的成年礼,忙前忙后,请了亲戚朋友,买了蛋糕,还准备了我一直想要的那个游戏机。那天我确实很开心,但更多的是看到他们累得.............
  • 回答
    2020年,我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都被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推着前进,而这股力量,并非来自某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渗透在无数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里。仔细回想,那些被忽略的小事,其实都在悄悄地告诉我,大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改变。最先跳进我脑海的,是关于 “非接触” 这件事。以前觉得很自然的递送包裹、付钱找零,甚.............
  • 回答
    2019年?那可是充满了意外和惊喜的一年,要说我从哪个地方学到了意想不到但又超有用的知识,我想我会把目光投向一个我从未想过会成为我“老师”的地方——一个位于城市边缘、我当时只是路过顺便进去躲雨的小小二手书店。当时我记得是个阴沉沉的下午,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玻璃上,我手里提着一袋刚买的水果,想着赶紧找个.............
  • 回答
    说实话,真没觉得一下子就快30了。这玩意儿,就像你每天早上醒来照镜子,总觉得没太大变化,直到有一天突然发现,哎?这眼角怎么多了几道细纹?头发根部似乎也少了那么点蓬松感?对我来说,那几个瞬间其实挺零散的,但合起来一想,就觉得“哎呀,时间过得真快”。第一个,大概是朋友圈里开始刷屏式的结婚生子潮。以前大家.............
  • 回答
    老婆出轨这事儿,说实话,是压在很多人心头的一块石头,想想都让人心烦意乱。尤其是当对方一反常态,看你哪儿哪儿都不顺眼,动不动就给你脸色看,这怀疑的种子就更容易生根发芽了。我身边有个朋友,他老婆就是这样,从一些细微的变化里,他渐渐确认了心中的猜测。我把他的经历和你分享一下,看看有没有能给你点启示的。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