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俄罗斯政府对 LGBT 耿耿于怀?

回答
俄罗斯政府对 LGBT 群体的态度,说“耿耿于怀”其实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系统性的敌意和压制。这种敌意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包括历史、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量。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

1. 历史遗产与苏联时期的阴影:

虽然我们常常强调俄罗斯的宗教和传统价值观,但苏联时期对 LGBT 群体的压迫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在1933年,苏联将“鸡奸”(homosexuality)合法化,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法律层面的形式,社会观念并没有随之转变。事实上,在1960年代,苏联曾短暂地将同性恋非罪化,但很快又重新列为犯罪。最重要的是,在苏联的社会语境中,同性恋往往被视为“资产阶级腐朽”、“西方堕落”的象征,与所谓的“健康”、“进步”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格格不入。这种将同性恋与西方颓废联系起来的叙事,在苏联解体后,依然在俄罗斯社会的某些角落残留,并为后来的政治操作提供了温床。

2. 宗教影响与保守主义的复兴:

俄罗斯东正教在俄罗斯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教义和道德观对许多俄罗斯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东正教教会在传统上,将同性性行为视为罪恶,并对家庭的定义有着非常传统的看法,即以男女结合为基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许多人开始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属感,这使得东正教的影响力重新抬头。政府出于巩固自身合法性、争取宗教支持的考量,也乐于与教会合作,强化保守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推向公共领域。

3. 政治工具与民族主义叙事的构建:

在俄罗斯的政治语境下,LGBT 群体经常被塑造成一种“威胁”,用来服务于更宏大的政治目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谓的“非传统性关系宣传禁止法”。这项法律的表面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但其真正的意图在于压制 LGBT 群体的可见性和发声权。政府通过妖魔化 LGBT 群体,将其描绘成“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对传统家庭和国家价值观的破坏”,以此来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凝聚社会共识,并将西方国家描绘成道德沦丧的敌人。

这种策略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将社会矛盾和不满转移到少数群体身上。当民众对经济问题、腐败或其他社会问题感到不满时,政府就可以将焦点引向“保护传统”的议题,让一部分人感到被代表和支持,从而分散对真正问题的关注。

4. 对“西方堕落”的恐惧与主权叙事:

俄罗斯总统普京及其政府,经常将西方国家在 LGBT 群体权利上的进步视为一种“文化侵略”或“意识形态输出”。在他们看来,西方国家对 LGBT 群体的包容和支持,是一种对俄罗斯传统价值观的挑战,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因此,压制 LGBT 群体,也就被看作是捍卫俄罗斯独立性、抵御西方渗透的重要手段。这种叙事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部分俄罗斯民众对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干涉”俄罗斯内政的疑虑和不满。

5. 社会情绪的操纵与安全感的需求:

在经历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经济挑战后,许多俄罗斯人渴望稳定和安全感。保守价值观和传统家庭观念,对于一些人来说,能够提供一种稳定和可预测的生活框架。政府通过宣传“保护传统”,实际上是在迎合这部分人的心理需求,让他们觉得政府在维护他们所珍视的东西。与此同时,对少数群体的攻击,也能为一部分人提供一种宣泄和优越感,让他们觉得自己在“正确的”一边,而不是被社会边缘化。

具体表现和手段:

俄罗斯政府对 LGBT 群体的“耿耿于怀”并非仅仅是言语上的攻击,而是体现在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政策和社会实践中:

“同性恋宣传禁令”: 这是最臭名昭著的法律之一,禁止以任何形式向未成年人宣传“非传统性关系”,但其界限模糊,实际上被广泛用于压制任何与 LGBT 群体相关的公开表达,包括集会、信息传播,甚至公开的性取向表述。
限制集会自由: 任何试图组织或参与 LGBT 骄傲游行或其他公开活动的尝试,都会面临被警方驱散、逮捕甚至起诉的风险。
司法系统的不公: 即使在法律未明确禁止的领域,LGBT 群体也经常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歧视,例如在家庭关系、儿童监护权等方面。
媒体的负面宣传: 国家控制的媒体通常会将 LGBT 群体描绘成不道德、不健康或对社会有害的形象,加剧了社会上的污名化和歧视。
鼓励告密和举报: 政府有时会鼓励民众举报与“同性恋宣传”相关的行为,这进一步制造了一种人人自危的社会氛围。
海外代理人法案的应用: 有时,与 LGBT 权利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也会被贴上“外国代理人”的标签,从而面临被取缔的风险。

总而言之,俄罗斯政府对 LGBT 群体的敌意,是历史遗留问题、宗教保守主义、政治权谋、民族主义叙事以及社会心理需求等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是对 LGBT 群体本身的直接“仇恨”,而是将其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服务于维护政权稳定、凝聚社会认同、对抗西方影响力等宏大战略的产物。这种系统性的压制,给俄罗斯的 LGBT 群体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恐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俄罗斯这个国家就是这样。他不是对LGBT耿耿于怀,他是形势所胁。

现在经济一团糟寡头横行,又不能发动战争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有个神奇的价值观来安慰人民,转移人民的注意力,告诉人民“不是我普京太无能,而是我们中出了叛徒,把这些叛徒消灭干净我们就可以缓过来”。你可以理解为原教旨主义。

共产主义肯定是不能再选了,就只能选沙俄时代的传统宗教价值观。同性恋也好、世俗主义者也好、自由主义者也好,正好是不错的靶子。发动人民怼这几个靶子,就没人怼他普京了。至于这几个靶子倒下了,国家会不会好起来,普京肯定是不信的,但让老百姓信就好。

user avatar

对于一个对LGBT有一定研究和了解的人,看了那么多答案,我想说,那些拿人口说事的,你们了解基督教吗?了解俄罗斯国情吗?了解什么是LGBT吗?LGBT占人口比例有多少?性取向是否可以改变?LGBT和人口关系如何?我敢肯定很多人连同性恋是个什么玩意都没搞清楚。

很多人喜欢拿生孩子来解释俄罗斯为什么反同,我觉得是将中国人的思维拿去思考国外的问题,因为中国人重视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宗族文化等等,很多中国父母不接受自己子女是同性恋,很大程度上是怕自己血脉断绝不能抱孙子等等,且一般中国人对同性恋的反对也是因为后代原因。但是,我想请各位明白一点,A反对一项事物,B反对一项事物,并不代表A和B的反对理由是一样的!俄罗斯为什么反同得从俄罗斯人的思维角度出发,而不是中国人的思维角度。

首先,俄罗斯并没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你单身不婚丁克不会像在中国那样受到父母同事甚至居委会大妈的“关心”,所以你即使不生孩子,也不会遭遇像在中国那样的“指指点点”。那俄罗斯为什么反同呢?主要是以下几点:

1.(广义上)基督教。基督教认为同性性行为是罪恶,在以前同性性行为的人会被处罚,典型的就是奥斯卡王尔德,而且王尔德是结了婚有孩子的。在基督教看来,即使你结了婚生了一大群孩子,只要你和同性发生了性行为,一样会判刑,相反你一辈子不结婚不生孩子禁欲,是不会遭遇什么苛责的。这点和中国很不一样,在我国古代,一个男人只要有后代,玩玩男宠书童什么的只是一种癖好,无伤大雅。所以比起西方,我国对于同性恋者并没有刑事处罚(除去一些特殊时期),而同时代的西方可能会被处死。而2012年普京重回总统宝座以来,就大力复兴东正教,而且东正教对于普京的权力巩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东正教会对世俗权力有很多干涉,所以宗教对于俄罗斯反同起到了很大一部分作用。

2.意识形态。欧美对于LGBT权利的重视也不过近十年来的事情,绝大部分同性婚姻/民事结合合法都是在2005年之后的事情,就连美帝,奥巴马上台的时候只有一个州同性婚姻合法。而俄罗斯在苏联解体的时候吃了西方列强的亏,对于西方普遍都有一种抵触情绪。2012年普京上台的时候是遭到了很多反对的,自然需要一个“敌人”来转移民众注意力,通过“反同”=“反西方”来重塑一个跟西方抗衡的强人形象,从而赢得民众和讨好东正教会。

最后来看一些俄罗斯的人口情况。以下为出生人口(俄罗斯人口2015年为1.44亿):

1990年: 199万人 1991年: 179万人 1992年: 159万人 1993年: 138万人 1994年: 140万人 1995年: 136万人 1996年: 130万人 1997年: 126万人 1998年: 128万人 1999年: 121万人 2000年: 126万人 2001年: 131万人 2002年: 140万人 2003年: 147万人 2004年: 150万人 2005年: 146万人 2006年: 148万人 2007年: 161万人 2008年: 171万人 2009年: 176万人 2010年: 179万人 2011年: 180万人 2012年: 190万人 2013年: 190万人 2014年: 194万人

2015年:190万人 2016年的数据没有找到,而老毛子死亡人数一直都在190万左右,有些年份超过了200万,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死亡率,我国2016年的死亡人数才 977万人 呢(出生人数为 1786万人 ),老毛子的那个死亡率搬到我国就相当于我国去年死亡1900万人。。。。所以如果俄罗斯人口想要增长,必须要降低死亡率,而俄罗斯以前出生人数增加得得益于那几年油价的飙升,使得俄罗斯GDP增长,人民逐渐富裕,自从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经济遭到制裁,2015年出生人口又降低了。从上可以看出,影响人口的真不是什么LGBT,LGBT才多少比例啊,况且俄罗斯人又不反对独身丁克什么的,从后代角度来说俄罗斯反同真心站不住脚。

以下一个新闻大家可以感受下:

专家鲍里斯·洛尔德斯帕尼泽认为,代孕行业出现的供需两旺是顺理成章的。在俄罗斯,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非常之高”,“这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的动荡局面不无关系,当时,经济滑坡,健康状况下滑,人们忙于养家糊口,对身体并不重视,如今,这代人面临生育危机”。他掌握的数据显示,俄目前有近4200万对夫妇,其中47%没有子女,而后者中的近15%是无法生育的”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性取向变不了!!!上世纪西方采取了很多办法改变同性恋者的性取向,结果都失败了。在我国,迫于婚姻压力,很多同性恋者都会走入婚姻,从而给自身和对方带来痛苦,不知道的人可以百度下“同妻”这个词语。

先说这么多吧,如果有赞再继续写。

以下为补充内容

在苏联时期,同性性行为是违法的,被认为是对GC主义的侮辱。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于1993年将同性性行为除罪化,但是在俄罗斯,反同情绪依然很强烈,这种情绪一直持续到现在,普京大帝在2013年颁布了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宣传非传统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禁令,同时起草了一份关于剥夺同性恋者对孩子抚养权的法案,随后将“侮辱东正教信徒”的行为列为刑事犯罪,最高可以判三年。所以俄罗斯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包容LGBT——LGBT数量上升——人口下降——所以反同,在俄罗斯,反同和人口下降是同时存在的。如果颁布反同法案能提高人口,它为啥不在九几年的时候就反,非要在水漏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始防漏?

接下来说一说LGBT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据我了解,妇女的地位对于出生率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一般来说,妇女社会地位低下的国家出生率一般比较高,这就是为啥穆斯林的出生率很高的原因之一。同样是将同性恋者处以极刑的国家,伊朗妇女生育率为1.6(2012年),而同时期的沙特为3.5,因为虽然伊朗是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但妇女地位要比沙特高的多。

很多LGBT是渴望拥有自己孩子的,在国外LGBT家庭有孩子的可不少。同性婚姻在美、法等国引起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LGBT是否可以抚养后代,很多反对者反对同性婚姻是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一男一女可以抚育孩子,而支持者认为LGBT的生育权也是人权之一,不可剥夺。意大利反对民事结合的人认为:民事结合必然会导致代孕的产生,而代孕在意大利可是违法行为。所以各位知友认为LGBT不愿生孩子真的是很大的一个误解啊,别人反同婚不是因为LGBT不生孩子导致人类灭亡啥啥啥的,他们争论的焦点跟我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

至于俄罗斯,老毛子要是继续抽烟酗酒作死打老婆大男子主义的话,等着俄罗斯人口越来越少吧。2015年一年俄罗斯共有10万新增HIV病例,同时期的我国才9.7万例呢,离婚率人口死亡率又高成那个样子。经济上依赖自然资源,导致被欧美制裁时毫无还手之力,要不是我兔在后面给它输血,毛子今天不知道是啥样呢。

最后给大家一条消息感受下(2013年左右的):

俄罗斯目前穆斯林人口大约有2704万,占总人口19%。莫斯科就有200万穆斯林,占整个莫斯科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

真的怀疑老毛子近几年出生人口上升是哪个族贡献的,至于俄罗斯政府对LGBT耿耿于怀,那就让它耿耿于怀吧,普京大帝前两天不是还被游行示威了嘛,看来老把精力放在LGBT上面也不是件好事。

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最后一次编辑。。

毛泽东以前说过:人多力量大。以前我挺不认同这句话的,现在我有点理解了。LGBT为啥是弱势群体?根本原因之一就是LGBT占比在人类社会中太小了,就连美国这样开放的国家,LGBT占比也不过百分之三点几,这样一个小众群体你如何跟占比百分之九十几的异性恋平起平坐?很多时候弱势群体都会成为各种问题的牺牲品。俄罗斯想要提升人口,很简单,禁止堕胎和避孕药的使用就可以大幅度提高人口(参考罗马尼亚),但这样做,势必会遭到广大异性恋群体的反对,如果俄罗斯人真心是因为生育率而反同,为啥单身丁克的人那么多?你们真的认为那些仇视同性恋者的光头党有多喜欢生孩子啊!就像那些在网络上整天忧虑中国人口下降和新疆汉族比例减少的人,你让他们生四五个小孩和移居新疆,你觉得他们愿意不?说到底人类就是自利动物罢了,LGBT群体可没有那个能力决定人类的延续存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俄罗斯政府对 LGBT 群体的态度,说“耿耿于怀”其实是一种比较温和的说法,更准确地说,是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系统性的敌意和压制。这种敌意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受到多种复杂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包括历史、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1. 历史遗产与苏联时期的.............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已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远超最初许多人的预期。这场冲突的初期,俄军试图采取闪电战策略,目标是快速控制基辅并推翻乌克兰政府。然而,乌克兰军队的顽强抵抗,以及西方国家提供的军事援助,使得俄军在北线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不得不调整战略。随着战事的深入,焦点逐渐转移到乌克兰东部和.............
  • 回答
    联合国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即联合国大会第3314号决议,于1974年通过。它首次在国际法上对“侵略”给出了一个广泛但仍具有解释空间的定义。该决议明确指出:“侵略是侵略国的另一种国家,对于联合国会员国行使武力,或以其他方式,违反《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其主权、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概属侵略行为。”该决议还.............
  • 回答
    俄罗斯对领土扩张的执念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和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与其他许多将重点放在经济利益和全球影响力上的欧系势力不同,俄罗斯对领土的追求,尤其是对其“近邻”的控制,往往带有更强的生存性、战略性和民族性色彩。下面我们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详细阐述: 1. 地理的诅咒与生存的焦虑 无天然.............
  • 回答
    关于你提到的“全世界只有黄斯拉夫对俄罗斯顶礼膜拜,并言必称其为战斗民族,是被打服了吗?”这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观察,并且可能存在一些误解。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几个层面:首先,关于“全世界只有黄斯拉夫对俄罗斯顶礼膜拜”这一点,这显然是不准确的。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拥有复杂的.............
  • 回答
    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把外蒙古看作是俄罗斯的“缓冲区”,这事儿得从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这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的,里头牵扯的因素不少,得慢慢捋。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地理位置上。外蒙古,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国,它南北夹在中俄两个大块头之间。北边紧挨着俄罗斯,南边是中国。你想啊.............
  • 回答
    原苏联加盟国对俄罗斯的态度,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简单归结为“跟随美国围追堵截”。其中夹杂着历史恩怨、现实利益、国家安全考量以及国内政治等多种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去剖析。一、 历史的沉重遗产与民族记忆首先,不能忽视的是苏联解体前后以及解体过程中留下的深.............
  • 回答
    俄罗斯与北约关系持续紧张的根源在于地缘政治博弈、安全战略分歧以及历史恩怨的交织。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 一、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安全焦虑"1. 军事部署的"安全威胁" 北约在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部署反导系统(如"萨德"系统),在波兰部署陆基导弹防御系统,被.............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其实,说俄罗斯人对我们“友好”,这种说法可能有点笼统,也带着点理想化的色彩。很多时候,我们听到这种说法,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一些个人接触的感受,或者是新闻报道里传达出的信息。但如果细究起来,俄罗斯人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其实是很复杂的,有友好的一面,也有其他层面需要我们理解。为什么会有“俄罗斯人对我们友好”.............
  • 回答
    俄罗斯不怕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其进行经济制裁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对自身经济韧性和抗压能力的信心: 经济多元化(相对而言): 尽管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但近年来也在努力实现一定程度的经济多元化,发展非能源产业,例如农业、IT、国防.............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以北溪2项目等为由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此举将会产生哪些影响?美国以北溪2(Nord Stream 2)天然气管道项目等为由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的举措,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制裁与反制裁”,而是涉及欧洲能源安全、俄欧关系、美国地.............
  • 回答
    俄罗斯向欧洲断供天然气,并称“为商业行为,将优先确保俄境内供给”,这一事件是俄乌冲突后国际能源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其背后涉及地缘政治、经济利益、能源战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其背景、动机及对欧洲的影响: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解析1. 俄乌冲突的直接触发 俄乌冲突(2022年2月爆发).............
  • 回答
    俄罗斯与乌克兰冲突中,尽管俄罗斯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但实际战场上并未广泛看到这些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 1. 军事现代化进程的延迟与现实差距 技术储备不足:俄罗斯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虽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计划,但真正大规模装备部队的进程较慢。例如,T14“亚尔斯”主战坦克.............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为何不扶植基瓦等乌克兰亲俄派政客组建临时政权来对抗泽连斯基政权,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许多复杂的政治、军事、国际关系以及现实考量,绝非简单的“扶植傀儡”就能解决。要详细解读,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关键方面:一、 历史经验与现实教训:扶植傀儡政权的局限性与风险俄罗斯在历史上并非没有尝试过扶植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人关心的一个点。俄罗斯人均 GDP 高于中国,但很多人感觉俄罗斯人的生活水平似乎并没有那么“壕”,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究的原因。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постараюсь讲得细致点,也尽量不让它听起来像个冷冰冰的报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人均 GDP 就像是国家经.............
  • 回答
    俄乌冲突爆发后,围绕俄罗斯是否应该继续向欧盟供应化石燃料的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且充满争议的焦点。俄罗斯之所以没有主动停止向欧盟部分国家提供化石燃料,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战略、经济和地缘政治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所能概括。首先,从俄罗斯自身的经济角度来看,能源出口是其财政收入的.............
  • 回答
    俄罗斯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控制,最终以这些国家独立并与其划清界限告终,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同化失败”可以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历史的迷雾,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首先,“同化”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
  • 回答
    俄罗斯人对奥斯曼土耳其宫廷剧和手游的喜爱,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多种历史、文化和心理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折射出俄罗斯观众在当下社会背景下,对某些特定情感、价值观和叙事模式的渴求。历史的渊源与情感的共鸣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漫长的地缘政治纠葛,造就了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历史联系。从历史书上的沙.............
  • 回答
    俄罗斯铁路网的轨距选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宽轨”,为何与国际上普遍采用的1435毫米标准轨距不同,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影响深远的历史和技术问题。这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差异,而是承载了俄罗斯帝国时期宏大的国家战略、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后来的政治地缘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